調解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和完善
近幾年來,法院的調解結案率不高,為了提高調解結案的比例,我院在每年的崗位目標責任管理制度中還專門規定了民事案件調解結案應達到的比例,但年終總結時往往未達到年初下達的指標。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事調解制度在法律規定上過于原則,實踐中難以把握尺度。由于這一根本的原因未解決,法官不愿做深入的調解工作,調解成為審判程序中一帶而過的走形式,當事人對調解制度亦持懷疑態度,不愿接受調解。如何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平息糾紛中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現行調解制度的某些規定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法律規定主要是在《民事訴訟法》第八章中,其中最重要的規定即為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八條、第八十九條,這三條綜合起來,內容有三:1、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2、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3、制作調解書應當寫明案件的事實。
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立法上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與完善
第一,民訴法第八十五條、第八十九條存在的問題。我國民訴法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筆者認為,該條款規定調解也應事實清楚,分清是非,顯然過于苛刻,實踐中難以操作,且存在不合理之處。事實清楚和分清是非責任,是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判決時應遵循的原則,而不應作為調解結案的必備條件。有些案件在法院開庭審理之前,案件事實尚未查清、是非責任尚未分清,雙方當事人就達成了和解協議,這是當事人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進行的處分。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就是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自身權利的處分,如果當事人并不要求法院查清事實,分清責任,人民法院利用職權執意而為,顯然沒有什么意義。還有可能在法院認定各方當事人的責任時,造成部分當事人不滿,使已經和解的當事人因認為法院認定其責任過重或過輕而反悔。被認定責任重的一方,會對法院的責任認定不服,相反被認定責任輕的一方,則認為自己還應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放棄調解,以便從判決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使得調解最終不成功。在此種情況下,人民法院依照第八十五條進行的調解,不僅沒有促進調解,相反是妨礙調解,既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又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不利于提高審判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此條規定,應當予以修改。與此相對應的,我國民訴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在制作調解書時,應寫明案件事實這一項,也應修改或刪除。
第二,民訴法第八十八條存在的問題。民訴法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該條款強調調解必須自愿,這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是一致的。但調解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對這一條款中的合法、違法的涵義實踐中尚存在爭議,在立法上應給予明確的規定,以避免實踐中對已生效的調解被認為違法而提起再審。筆者認為,在法律上明確調解的合法性原則應注意兩點:一是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性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二是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在對調解協議的內容進行審查時,只要不違反以上兩點,即應認定調解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
三、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急需立法完善
在個案的調解中,一些案件事實較為復雜,案件難度大,對爭議的事實各有各的理由,對這樣的案件,法官通過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促使他們心平氣和地協商,當事人也能達成調解或部分調解。之所以能將紛繁復雜的案件進行調解,往往雙方當事人都做了一定的讓步和努力,尤其權利人主動放棄一些權利,而義務人在履行能力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同意在一定的期限內自動履行義務。調解雖達成,但權利人往往還是擔心調解生效后義務人不自動履行,最終又要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同判決一樣花費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而當時為了促成調解,放棄了一些應得的權利,就是為了獲得義務人的自動履行,結果又達不到目的,權利人往往會有被欺騙的感覺,從而失去對調解的信任。現行法律未規定義務人不按調解協議自動履行時,應進行相應的違約處罰,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鑒于此,有些精明的當事人要求在法官的主持下,在簽收調解書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