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一直是人所矚目的焦點。盡管有一些文章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但僅以個例作為論據,并未舉出具有概括性的確切數據。本文根據盈余管理的特點及主要手段,對我國上市公司2000年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整體上考察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狀況。一、盈余管理的特點國外學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對盈余管理的定義如下:“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
這一定義向人們展示了盈余管理的兩個特點:第一,盈余管理的動機是誤導“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契約的后果”。從企業利益關系人的角度上看,企業業績主要影響企業所有者、潛在投資者和債權人所作出的投資決策,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管理者的報酬決策及稅務部門的稅收決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動機有籌資動機,管理報酬動機,避稅動機和公司形象動機等。在這些動機中,由于籌資資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籌資動機的盈余管理問題表現得最明顯。籌資動機可以進一步分為上市動機,配股動機和避免退市動機。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徑有兩條: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但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徑?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難度不同。從編制現金流量的間接法可知,利潤由兩部分構成: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各種應收應付項目。其中的各種應收應付項目根據受到操縱的程度不同在會計科目上可進一步分為: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由于調整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的難度較大,而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的會計核算多涉及到職業判斷,操縱難度相對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在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上做文章。故而,報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發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職業判斷的會計事項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折舊,費用資本化,成本分攤和存貨計價,投資收益核算的會計方法選擇等。另外,有報道顯示地方政府所給予的補貼收入也成為一些公司的調節盈余的手段。
二、統計分析根據盈余管理以上的兩個特點,本文設計了三類統計指標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1.統計目的本次統計目的有二:①對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具體目的和具體方式是什么?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和接受政府補貼作為盈余管理手段時,其運用特點是什么?
2.統計方法本文以易富網(www.eefoo.com)到2001年4月21日為止收錄的我國深圳股票市場410家上市公司的2000年年報為樣本總體,以2000年凈資產收益率(攤薄)為標準,將這410家上市公司分為6個盈利區間:虧損區間(21家),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在0到6%之間(72家),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在6%到10%之間(142家),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在10%到11%之間(35家),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在11%到20%之間(113家),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大于20%(27家)。而后,對每一類公司的年報進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樣:虧損區間,區間(10%,11%)和大于20%區間的抽樣比例為50%,(0,6%),(6%,10%)和(11%,20%)區間的抽樣比例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