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程序化
——“讀、導、寫、評一條龍”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存在著三大弊端:一是作文教學缺乏科學的訓練體系,存在著盲目和隨意性;二是作 文教學不得法,閱讀和寫作脫節,學生視作文為畏途;三是作文要求不明確,作文訓練不到位,作文成效不明 顯。
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不僅包括對寫作知識的掌握,寫作技巧的運用,書面語言的表述等方面 ,而且還牽涉到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認識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直接和閱讀、聽知、說話結合在一起。就 寫作而言,閱讀和聽知是吸收,寫作和說話是發表;閱讀和聽知是發表的前提,寫作和話說是吸收后再發表的 產物。魯迅在《不應該那么寫》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說明著:‘應該怎么寫 ’。”這就深刻揭示了范文閱讀對寫作的指導作用。因此,指導學生作文應借助于閱讀教學之所得,走讀寫聽 說相結合的訓練之路。
傳統的作文教學經驗離不開“多讀多寫”四個字。多寫多到什么程度?有人通過作文教學實驗,認為從小 學到中學,學生應有30萬字的寫作訓練量才能“過關”。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天天寫日記,周周寫作文”,認 為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當今學生,兩周1 次作文,每學期6次作文,初中3年,共36次作文, 每次作文600字左右, 三年共寫21600字,寫作量實在少得可憐。讀得多,見多識廣,寫得多,熟能生巧,這是 勿庸置疑的。因此,作文訓練應走適當增加寫作量的路子。
文章千變萬化,寫法各有不同,寫作水平的提高總是循序漸進的。一些教師認為寫作訓練要有基本規格, 有的還編寫了作文分格訓練的教程,作了有益的探索。明確作文的訓練目標,建立作文教學訓練體系十分必要 。因此,作文教學應走寫作定位、訓練到位、逐步提高的訓練之路。
古人多讀多寫的寫作經驗,總的說來,靠讀文章“領悟”較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