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寧鴻彬課堂活動的設計藝術
聽寧鴻彬老師上課,讀其教學實錄,常常為之暗自叫好。在他的課堂上,一篇篇普通的文章,變成了一支 支優美動聽的旋律,一個個平凡的字眼化作了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在他的課堂上,氣氛是那般的活躍,學生學 得是那樣的興致勃勃、輕松愉快。寧老師的課堂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筆者通過反復研讀其教案和教學實例 ,體會到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他的課堂上,總離不開一些精美而別開生面的訓練活動。其課堂活動 的設計顯示出如下一些特色:
一、活動的安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請看其經典教例《七根火柴》中的主要活動內容:
①常規訓練——3名學生分別朗讀一首詩;1名學生講一個故事;全班學生作摘記,3名學生讀記錄。
②讀課文——共14名學生依座次讀完全文。
③創造性復述(以軍博講解員的身份介紹六根火柴的來歷)——1名學生發言。
④給課文重新擬定一個標題,并稍作解釋——8名學生發言。
⑤討論用“七根火柴”作標題的好處,以此帶動對全文情節、內容的分析——學生發言達56人次。
⑥討論為什么本文的次要人物有名字,而主要人物卻不給起名——3名學生發言。
⑦借助卡片做詞語鞏固訓練——4名學生發言。
這個教例,從開頭的“常規訓練”到最后的“詞語鞏固訓練”,組織嚴密,一環扣一環,但步步都離不開 學生的活動。參與活動的學生竟達80多人次,且學生的活動并不是一種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從一些精彩的場面 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思想的火花點燃了,他們的認知潛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釋放。
二、活動的內容包含了聽、說、讀、寫、思等各方面的訓練因素。
寧老師在大多數課堂上的前10分鐘左右都要安排一些“常規訓練”。如其中的朗讀訓練,就能有效地提高 學生的朗讀水平;介紹一首詩(除了朗讀之外,還要口頭介紹一下這首詩的作者、寫作時間、內容主旨和藝術 特色等)就對訓練讀、說、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很有幫助;講說與聽記訓練(1名學生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其他學生邊聽邊作記錄)對訓練學生的表演、做讀書筆記的能力也很有好處;基礎知識鞏固練習則可強化學生 的識記能力。
在課文的教學中,寧老師常常設計一些為閱讀服務的輔助性活動內容。這些練習,也無不融進了上述一些 訓練因素(至少是一方面的)。
如《七根火柴》中的三次說話練習:①以軍博講解員的身份講述六根火柴的來歷;②以無名戰士的口吻說 出他想對盧進勇說的話;③以盧進勇的口吻說出他想對指導員說的話。這三次訓練,除了練“說”之外,還涉 及到聽、寫、想象、創造性思維等因素。
又如教《皇帝的新裝》要求用一個字概括故事的內容,教《我的叔叔于勒》《故鄉》《變色龍》要求說出 展開故事情節的一個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