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現象的思考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步確立和鞏固,于是,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但是,我們在為許多教師大膽創新、張揚學生個性、追求獨特教學風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耍弄“花拳繡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隨意與浮躁,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自主:既要凸顯主體,也要體現主導
[案例1]教學片段:人教版數學第二冊《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師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現了公園里賣氣球的場面,孩子們在買氣球。
師:總共有15個氣球,賣掉了9個,還有幾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師: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問題(略)。
[反思]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從表面上看,教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個體差異,但是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經驗和思維的限制,他的個人思考、個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確的。目前,數學教學中還有一些類似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讓學生說了算。不管學生如何理解、如何想 、如何表達,總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揚;或者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算”“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學習就用什么方式學習”……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過去,我們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出現了“滿堂灌…‘填鴨式”的做法;現在,我們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中又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課堂教學“嚴而不死,活而不亂”。教師在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珍視學生的勞動成果時,也要正確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不能因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受”,該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說要“賞識孩子”,該引導的就不予以引導。對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對一些是非分明的問題,教師應毫不含糊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為學生指點迷津。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為一個“導”字: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偏差、走人誤區時,要“引導”;當學生思路不清、認識膚淺時,要“開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思維卡殼時,要“輔導”。
二、合作:從形式走向實質
[案例2]《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教學片段
教師呈現問題情境:
母親節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師想買一束50元左右的花,請你設計一種方案。
在這之后,教師立即讓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按自己的喜好組成小組,開始合作學習。有的是一個優秀生在發言,其他學生當聽眾;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