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命的課堂
——來自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的課改報道之二
給學生一個空間,調動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活動中滿懷驅動力、發揮創造力。這就是在“校本研究”中,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共建的生命的課堂。
給學生以表現的空間
一年級的語文課上,桂智敏老師在教gua和hua拼音,讓學生尋找生活中這樣發音的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冬瓜、西瓜、南瓜、甜瓜、地瓜……忽然,一個調皮的孩子站起來大聲地說道:“傻瓜。”全班學生都望著桂老師,看看老師會有什么反應。她一笑:“同學們,你們知道的瓜還真多,你們的瓜都能吃,可他的瓜跟你們的不一樣,這個‘傻瓜’不能吃。可桂老師還就欣賞這個不一樣的‘傻瓜’!”孩子們都笑了。有了這個“傻瓜”的出現,孩子們更大膽了,他們為hua組詞的時候,一口氣說出了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百合花、牡丹花等很多花。老師笑著問:“你們還能想到什么特別的花呢?”“煙花、火花、天上飄的雪花。”一個女孩子笑著說:“還有我們班王澤宇想媽媽時臉上掛著的淚花……”
欣喜于這個“傻瓜”也感動于這個“淚花”,桂老師的激動溢于言表:“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學生以表現的空間,就能聆聽孩子們思維跳動的樂章,就能在課堂上發現成長的快樂。”
把錯誤變成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在課堂上犯的錯誤,變成稍縱既逝的教學契機,這種高超的教學機智在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小學部隨處可見。
張惠芳老師正在講授一段英語對話:
-What's this in English?
-A cat.
-Thank you.
不料,一只小蜜蜂悄悄地飛進了教室,學生無心聽講,一片混亂。她本想板起面孔,嚴厲批評學生,但隨即冷靜下來,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講的課太精彩了。”同學們不解。“不是嗎?連蜜蜂都趕來聽張老師講課了。”學生們被老師的話逗樂了,教室里頓時安靜了。她趁機指著蜜蜂說“A bee”,又指著蜜蜂問:What's this in English?全班學生響亮地回答:A bee。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這一段對話,而且效果非常好。
如果說過去教師沾沾自喜于課堂教學師生問答的順暢,甚至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的標準化而苦心操練,生怕課堂出錯,現在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夠積極地將這些錯誤轉變為一種資源。
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
“我好喜歡上陶藝課,好喜歡玩泥巴!”當你隨便找一個孩子問問,他一定會這樣告訴你。玩泥是兒童時代的一大趣事,但許多孩子對憑空的想象往往會感到一籌莫展,他們不能完成從一塊泥土到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的轉換。因此,萬振華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展開聯想,獲得靈感。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