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等教育社會學課程中推引教學法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的論文
摘要:“推引教學法”作為一種復合型的教學方法,是融合了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推引”教學法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安排組織教學,以很好完成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推動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推;引;教學法
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教學方法的好壞則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關鍵。所謂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社會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在高等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多年的社會學教學,筆者認為:“推引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實踐,[1]也更值得在教學的過程中大力推廣。
一、“推”和“引”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綜合研究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應用性也愈加明顯。然而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導的教學局面越來越顯現出它的弊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己經成為高校高等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將“推引”教學法應用于社會學教學中,是一種必要和可行的選擇。
。ㄒ唬巴啤
“推”本義是指手向外用力使物體移動或向前移動。《說文》中,“推”,排也!秱}頡篇》中,“推”,軵也,前也!睹献印とf章上》中,也有“若己推而內之溝中!钡恼f法。由此可知,“推”要借用于外力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的含義。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推”有以下幾種理解。
1、“推”學生閱讀所學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社會學》在中國還是一門較年輕的學科,但自從它傳入中國就與中國本土的實際相結合。至今在社會學的百花園里,各種理論流派都對實際問題有相對正確的解釋力,作為教師不可能每節課都重點闡述社會學理論或范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如何閱讀。作為大學生,自覺地閱讀所用教材,不僅增長了他們的見識,而且鍛煉發展了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推”學生結合實際,自己理解教材中的相關理論
各科教材都是相應領域中的專家知識智慧的結晶,它對于學生相應知識的生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有一系列的專業術語、概念、命題、范疇以及相應的理論。而學生知識的增進過程就是學生對專業術語、概念、命題、范疇以及相應理論的理解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僅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客觀上也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檢驗。
3、“推”學生閱讀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
要深入了解《社會學》的基礎知識,閱讀把握其分支學科有著重要的意義。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求知、探究欲望不是隨便就能喚醒,它一是要靠知識本身的增加。二是要靠外界的推動、剌激。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教材中的知識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探究需要,所以閱讀分支學科很必要。例如,要了解農村社區、城市社區、虛擬社區,那么《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儲備有助于深化學生的理解,擴大其知識視野。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也提高了其探究能力,提升了其學習興趣。
。ǘ耙
“引”本義是拉、伸。《說文》中,“引”,開弓也!睹献印分幸灿芯右话l,躍如也的說法。由此可知,“引”有拉、牽之意。作為一種社會學的教學方法,“引”的含義有如下幾點。
1、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閱讀
現在很多教材的編寫都有關鍵詞以及重難點。筆者根據教學進度的要求可以安排引導學生的閱讀范圍、閱讀主題以及理論走向。在推動學生閱讀教材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對所讀內容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的理解。比如,在學習“社會分層”這一章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如何看待當今社會十大階層的劃分,在此基礎上,筆者還會引導學生如何看待“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問題。通過中西方對“社會階層”的不同劃分,筆者還會引導學生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階層,從而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2、利用課后思考題“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認識
社會現象紛繁復雜,如何透過社會現象認識社會的本質是社會學教學的目的之一。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職責之一是密切關注社會現實,進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章節的具體實際會布置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思考題。比如在“社會性別”這一章,就有這樣的思考題:“婦女的普遍就業實質是打亂了正常的社會分工模式。”通過思考題的訓練,不僅使學生認識到男性女性在社會分工中扮演著不同的但同樣都很重要的角色這一事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感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消除性別歧視。
二、實施“推引”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ㄒ唬┱J知—結構理論
美國著名的認知教學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的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既成的知識,只有由學生自己來發現知識的奧秘及內在規律的學習方法,才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知識的表面層次,他們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模塊進行對比,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質部分歸為一類;性質不同的,對其重新編碼,再進行學習,進而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老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皮亞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伴隨著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構建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與傳授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從以教授知識為主變為以指導、引導學生的學習為主,成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因此,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同步的學習過程,而是一個異步的、發散式的思維過程,不同的學生沿著不同的學習路徑,完個可以建構出相同的結果。
。ㄈ┬枰獙哟卫碚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實現,人的行為內部推動力量就是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外,還有不斷發展和生長的內在需要。人要發展自己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需要就是人的學習行為的原動力。由于每個學生的起點、年齡、個性不一樣,交流需要的層次是有所區別的,而無論哪個層次上的需要,都可不同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它有利于創設民主平等的對話環境,溝通學生的已有經驗,使教學過程順應學生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和合理引導學生們的需求,教師在滿足學生現有合理需要的同時,應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需要,達成需要的動態平衡。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們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2]
三、“推引教學法”的實踐運用
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逐漸成為一門顯學,關注社會學,發揮社會學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已經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然而,我們都知道,社會學沒有定于一尊的理論,也沒有獨一無二的社會學典范,更沒有適用于任何時代的理論。社會理論的大家庭洋洋大觀、精彩紛呈。有觀察入微“符號互動論”;有氣度宏偉、視界遠大的“進化論”或“世界系統論”;有穩健雍容的“結構功能主義”;亦有詭趣奇巧的“戲劇理論”等等。[3]要將這種有著多彩理論的學科有效地呈現于當代大學生面前,社會學的教學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單獨地使用講授法、互動式、討論法、參觀法、實驗法等是難以有效地達成目標的。根據社會學的教學內容繁復的狀況,同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筆者借鑒運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推引法”。
所謂“推引法”是指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有計劃、有目的地推動學生學習并大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創新思維;通過精心設置的教育、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發展以實現教育目的的綜合性教學方法。“推引教學法”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不同,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學生的學習以記憶知識和理解知識為重,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被動性,因而常常受到人們的指責與批判。而“推引教學法”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但是這種建構理解需要老師的引導。[4]所以,推引教學法中,老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幫助者和必要的指導者的角色。其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只整體性介紹教學任務
主要介紹所講授的范疇在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新的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實踐成果,以開闊學生眼界并激發學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有心靈的自由,才能真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為真正的自己,可以完全自由地感覺,才能使他向著凡是能構成他的創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覺、概念和意義廣度地敞開!蓖ㄟ^筆者的教學實踐,“推引結合”法的運用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社會學的熱情,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2、安排一定課時組織討論
在筆者的社會學教學過程中會針對一些理論、一些社會現象讓學生有理、有據地從學科特有的視角開展積極討論。討論接近尾聲時由教師偶而也由學生作總結性發言,同時說明相應課題所涉及的內容及發展趨勢。如在學生討論“社會角色”這一問題時,不僅針對學生目前所承擔的角色進行討論,而且虛擬一定的情境,扮演不同角色時應該如何去做?在討論社區發展議題時要求學生討論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是什么。通過討論,彼此啟發,共享讀書、思考的成果。這不僅增強了討論風格、主題的多樣性,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更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理解他人、理解社會。
3、抽出兩節至四節課時的時間讓學生講授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師范類高等學校,一部分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就是服務于當地的基礎教育。所以讓學生站上講臺,扮演教師的角色是筆者社會學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如在“社會問題”一章,筆者就會列舉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就業問題”、“人口問題”、“貧困問題”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題,然后在課堂上講授。講完之后,沒有深入講解的,沒有講到的再做補充,然后再一起討論、點評。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使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其思維方式,挖掘了其自身的潛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4、推薦相關書目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并把它作為期末考評的一部分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推薦不同的書目要求學生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而且把它作為學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這樣的學習看似具有被動性,其實它也是“推引法”的很好運用。比如在《社會學》課程的第一節課,筆者會推薦《社會學是什么?》《社會學與十大大問題》等一些中外的書目讓學生閱讀。書中的某些觀點對社會學問題的解答僅僅只是一種觀點,而非標準答案。然而,閱讀卻教會了學生用一種質疑的視角、一種批判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看待社會,從而奠定了學生走向廣闊社會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斌.“推引”教學法——社會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4)88-89.
[2]李葆華.社會學課中互動式教學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西部科教論壇,2009(4)20-22.
[3]李斌,邊久民.教學新概念“推引”教學法[j].沈陽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1(3)6-9.
[4]孟慶男.基于建構性學習的課堂教學[j].教育導刊,2009(3)33-35.
【高等教育社會學課程中推引教學法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項目教學法在《電工學》課程中的研究與實踐04-29
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實踐項目教學法的研究04-29
高校特色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05-02
管理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法探索與研究04-29
比較教學法在法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研究04-29
PBL教學法在環境專業高等教育中的應用04-29
綜合實踐課程論文03-23
分步目標教學法的實踐與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