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片自己的天地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學實踐也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探究性,能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能挖掘出來,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傳統的閱讀教學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輕視學生學的活動過程,由此導致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質疑問難的機會與時間減少,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參與意識不強。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尤其明顯。鑒于此,本著“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指導掌握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等方面做了以下嘗試。
一、鼓勵自主質疑,給學生自由暢想的一塊天地
優化課堂教學,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的生活經驗和信念作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教師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的東西強加于學生,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服學生。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獲得言論自由,特別是得到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學生的問,正體現了其創造力的發展,是創新的萌芽。有了疑難就是成功的一半,知大疑則大進,知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質疑的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鼓勵質疑,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在學習中找到的,多樣化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肯定;允許學生發揮想象和幻想,甚至找自己的麻煩。例如:在教學《小狐貍賣空氣》這課時,我先出示“賣”,讓學生讀后組詞,接著把課題補充完整,請女生齊讀課題。剛讀完課題,一位學生就舉手了“老師,聽說過賣水果、蔬菜,可我從來沒聽過賣空氣呀!”“空氣又不是個人所有的,可以拿去賣嗎?”“老師,空氣不是本來就圍繞在我們周圍嗎?還需要去買嗎?”……老師這時開口說:“小朋友們有這么多的疑問,那我們就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聽完了,你可能就明白了。” [ 展示多媒體課件 ] 在聽完故事后,老師問:“聽完了故事,你現在想知道什么?”小手都舉起來了,“小狐貍來到城里看到些什么?它為什么會得空氣污染過敏癥?”“小狐貍病好后做了一件什么事?開始人們為什么都來買小狐貍的新鮮空氣?后來,為什么不買了?”這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里,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給學生自由暢想的一片天地,學生的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獲得知識,體驗情感,促進發展的目的。
二、倡導合作討論,給孩子自由交流地一座舞臺
合作討論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化。合作討論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智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在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合作討論還能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春筍》這篇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詩一般的語言,形象地描繪出春筍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我依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征,先讓學生把玩實物,觀賞筍芽,再帶領學生筍園賞春,通過動畫模擬春筍由破土出芽到長成翠竹的全過程,為學生創設了生動、形象、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然后,鼓勵學生都來當一回春筍,四人小組進行表演,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先蹲著做“沖破泥土”、“掀翻石塊”的動作,接著“冒出地面(桌面)”,“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從坐著到站立,再到雙腳踮起,有的甚至站上了桌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