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制定與實施
現代教學論與傳統教學論的一個重大區別在于,它認為教學過程決不僅僅是特殊的 認識過程,也是人的發展過程,即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認知發展,同時情感、意志 、興趣愛好等非智力因素也應得到發展。為此,現代教學論把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領域 :一是以語文知識學習與語文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認知領域,二是以熱愛本學科學習、以 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和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情感領域。這兩個領域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 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共同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正如大綱所概括的那樣:“指導學 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 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 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1] 如何完成這一基本任務呢?一般來說,認知目標往往被人們重視,而且對于認知目 標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對情感目標的制定與實施的研究相對顯得薄弱。然而,對情感 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忽視將會削弱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整體水平。前蘇聯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家贊可夫極為重視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作用。他的一般發展理論將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置于顯著位置。強調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2]他說: “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效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還必須他身上樹立 起掌握知識的志向,即創造學習的誘因”[3]。又說:“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情緒意志有關 ,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學生的各種精神需要”。[4]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說:“兒 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 切有成效的活動須由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5]一個學生,如果具有積極的情感,就 會表現出樂觀的情緒、良好的心境、飽滿的熱情、忘我的癡情等等,有助于增強對學科 學習的思維靈活性與敏捷性,就能頑強地思考,大膽地探索,從而提高思維效果,形成 較強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極,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煩亂的心境、冷漠的態度,就會阻 礙思維的順利展開,降低思維的積極性、削弱思維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 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是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工作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但是,情感目標的制定與實施確實比認知目標的制定評價要困難得多。曾有人斷言 :“與大多數認知目標不同,情感目標無法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如一個星期、一個 月、一個學期或者一年之內達到。因此,它無法在學校環境中予以評價。”[6]事實果真 如此嗎?認知與情感的辯證關系原理是我們賴以制定和實施情感目標的理論基礎。如前 所述,認知與情感同屬人學習的心理過程,情感行為與認知行為具有基本的統一性。正 如現代心理學先驅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樣:“從認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實都是智 慧的。從主觀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實都是感情的。”[7]“認識與情感永遠不能完全分 開。”[8]情感“是從某些認知領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產生的——也就是說,情感也會 在認知目標的展開過程中‘自然’地產生出來。”[9]可見,認知是情感產生的基礎,沒 有一定的知識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情感,情感產生有賴于認知。認識越深刻,情感越深 厚。所謂知之深,愛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認識越膚淺就會導致情感的淺薄。為此,不 少研究者極為重視從學生的認知行為中去發現評價其情感行為:“教師應始終注意認知 領域里那些產生于學生的行為,如閱讀、寫作、演講等,因為這些行為往往是情感發展 的主要跡象。”[10]正是由于認知與情感的這種統一性,費斯廷格和海德提出了“把感 情變化作為認知行為的結果來研究的方法,即所[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