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通過科學史進行德育的探索
在科學教育中進行科學史教育時〔1〕,德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史進行德育既是將理工科教學與 德育有機結合的最佳點,也是理工科專業教師進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徑。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們的認識 與作法,冀圖取得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在科學教育中要重視人的作用
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歷史繼承性。由于自然現象紛繁復雜,只有在繼承前人 業已獲得的知識基礎上前進,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才能從比較膚淺和零散發展到比較深刻和系統,從比較片 面發展到比較全面。因此,科學決不是哪一個時代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整個歷史時期內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 和智慧的結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典力學的創始人牛頓評價自己:“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些,只是因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也正因為科學具有積累的特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在科學教育中忽視人的作 用、忽視科學史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如同不可否認杰出人物在歷史中的突出作用。在科學發展史中,科學 家的作用同樣是很重要的,而科學家在追求真理時所表現的奉獻精神、在科學研究中的甘辛勞動與科學精神, 科學家的成功與失誤、科學家的成長與發展道路、科學家的品德力量……所有這些給人的啟迪與教育,甚至超 過了科學內容本身。正因為如此,許多著名科學家都十分重視科學發展中人的作用,愛因斯坦說:“聯系科學 的發展來追蹤理論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魅力。”〔3〕諾貝爾獎獲得者、反粒子的主要發現者之一塞格雷則說:“ 不過,我相信:物理學同樣有一個豐富的組成部分,是關于人的。”〔4〕因此,在科學教育中,在以科學內容 、科學方法為主的前提下,聯系科學史進行德育絕不是強加的“政治任務”,而是科學教育中不可割舍的重要 組成。
2 科學道德教育是核心內容
通過科學史進行德育,可以涉及許多方面: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科學道德、科學精神、科學作風等, 其中科學道德是核心。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的功績時說得好:‘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 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 面更大。”〔5〕多年的教師生涯使我們懂得:“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因此,在科學道德教育中,我們突出 了如下幾個方面:
(1)造福人類的獻身精神
縱觀整個科學史,我們看到:優秀科學家,總是把獻身科學、造福人類做為自己的崇高目的。諾貝爾曾毫 邁地說:“我是世界的公民,應為人類而生。”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則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開大 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我們在世的短暫的一生中,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比這種服務更好的了。”〔6〕 他倆的話是眾多優秀科學家為造福人類、獻身科學誓言的代表。
正是這種造福人類的崇高目的,激起了科學家不怕犧牲自身一切的獻身精神。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留 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居里夫人、諾貝爾為科學獻身的光輝事跡是大家熟知的。美國動物學家卡爾·施密 特(K.Schmidt,1890—1957)為科學獻身的感人事跡卻罕為人知:他在實驗室觀察一條美洲毒蛇時,不幸被蛇咬 傷,由于種種原因,他無法逃脫死神的襲擊,在生命最后彌留之際,他沒有留下其他遺言,卻以驚人的毅力記 下了毒蛇咬傷自身的反應:“體溫很快升到39.5℃”,“胃劇痛”,“燥熱、耳鳴”,“睜開眼睛時,眼皮疼 ……”,“四小時了,我的傷口、鼻、嘴開始出血……”,“我看不見體溫表了,情況非常嚴重……”,日記 最后的幾句話是“血從鼻子和嘴里淌出來,疼痛消失了,軟弱無力,我想開始腦充血了。”這篇帶血的日記, 是后人鑒別、診斷蛇毒的珍貴資料,也是他為科學獻身的壯麗史詩。
造福人類的崇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