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螟》 《越中覽古》《登高》
近體詩八首》
《山居秋螟》
《越中覽古》《登高》
教學目的
1.了解近體詩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在誦讀吟味中體會詩歌意蘊含蓄的物點。
3.學習詩人的精妙構思,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
2. 難點: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意蘊、風格及寫作技巧。
2.誦讀一討論一質疑一答難一領悟。
媒體設計
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詩三百》到堪稱百世之師的《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從剛健清新的漢魏樂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可以說是一個頂峰,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等一批大師,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兩河并流。今天我們選讀三首唐詩。
二、解題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今天我們學習《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越中懷古》是絕句。
三、研習課文
1.理清文意,整體把握
①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文下注解與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②背誦全詩,理清文意,整體感知。
(解說: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要想深入挖掘其內在的神韻,首先要從最淺層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詩的意思。朗讀是有聲的語言藝術,它能展現詩歌中的畫面。)
2.具體研習
①學習《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明確: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解說:此是關鍵句,如不講清楚,會影響學生對全詩內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詩的內容也便明了了。)
B.最后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王孫”意,文下注釋中已經明確,學生可據此回答。詩人著力描繪的詩情畫意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蓮正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其中人們無憂無慮的生活,正反映了詩人想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側面反襯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面對這個稱心的世外桃源,詩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歸隱了。
(解說:詩言志。每首詩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把握了全詩的主旨,也就明確了詩人摹物狀形的目的。)
②學習《越中覽古》。
A.試回想以前學習的絕句,本詩在結構上與以前學過的絕句有何不同?誦讀時應注意些什么?
明確:一般的絕句,一、二句為一組,或寫景或敘事,三、四句為一組,或議論或抒情,用現代漢語的方式去劃分層次的話,一般是一、二句為一層,三、四句為一層,而這首詩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兩句間的停頓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解說:學生在誦讀這首詩的時候,可能已隱約覺察出此絕句與以往絕句的不同,只是還未明確,教師一點撥,他們馬上就會恍然大悟,使學生寶貴的模糊意識得到印證。)
B.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試述作者選取的兩個鏡頭。
明確:李白選取的不是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朝的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解說:學生明確了這兩個鏡頭,為更好地理解本詩所運用的對比手法作了鋪墊。)
③學習〈登高〉。
A.請同學們反復誦讀,注意語速的緩急、語音的輕重及句子的停頓,并體會整首詩的意境。
明確:首聯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點,讀時節奏感要強,注意表現整個畫面的氣氛。頷聯寫遠望所見,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二語要一氣讀出,“木”“江”二字要適當延長,有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