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言語表達訓練之形象感
好的語言不僅是為了傳情達意,而且是在傳情達意的基礎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為了這種“滋味”,我們民族言語表達走的是“立象以盡意”的路子。試問閑愁都幾許?倘若回答成“我之閑愁,且多且長且亂且久”,那就不是我們所喜歡的,我們的大腦喜歡自主加工自主獲取信息,而“立象”正好可以讓大腦歷經一個由“象”悟“意”的愉悅過程。所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定要回答成“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讓愁之多、之長、之亂、之久的意義由讀者自去領悟出。所以,我們在傳情達意時,可以憑借聯想,將抽象的意義化為形象的表達。看兩段材料:
材料一:責任不是一個輕松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冷峻。一個人成年之后,便要擔負起責任,而且,你還要時時小心翼翼。你為責任付出沉重的代價,而責任回報你的卻往往只是痛苦。責任如此沉重,那為什么我們還要承擔責任呢?因為責任能使你的人格偉大。
材料二:責任不是一個輕松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巖石般的冷峻。一個人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時候,責任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肩上。它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護的孩子;而它給予你的,卻往往只是靈魂與肉體上的痛苦。這樣一個十字架,我們為什么還要背負呢?因為它最終帶給你的是人類的珍寶——人格的偉大。
不難看出,兩段文字在傳情達意上并無多大差別,但兩段文字的形象感卻就有了天淵之別,材料一好似嚴肅的社論,而材料二則似圖文并茂的畫報。究其根源,材料二中,抽象的意義都做了相應的形象具體的聯想。“冷峻”是抽象的,但與“巖石”聯想起來,也就具體形象了;“責任”是抽象的,但與“一份成年的禮物”聯想起來,也就具體了,“承擔責任”是抽象的,而“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肩上”卻是形象可感的;“小心翼翼”也是抽象的,而“它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護的孩子”卻就將“小心翼翼”轉化成具體可感的了;“痛苦”,感覺起來也有些模糊,但聯想到“靈魂與肉體”,那痛苦就真成了剜心切膚之痛……
由此,我們就應該牢記一個寫作原則:運用各種聯想手段(尤其是類似聯想),將文章中抽象的意義轉化為形象的表達。
倘若用物理的眼光看,聯想便是為了給對象確定參照物。單說“愁”,難以說清,更難以說出情味,于是為“愁”覓一形象的參照物,讓讀者在比照中自求自得,于是有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其實,化抽象為形象的基本技法就是比喻。然而,翻開我們的作文,比喻卻少得可憐!究其原因,非我們學子不能“比”也,實為缺少“比”的意識!為此,要使自己的言語形象化,千萬別忘了將你要渲染強化的意思用喻一比!
要想真正獲得化抽象為形象的言語能力,一定得養成兩個讀寫的良好習慣:一是用聯想把每一個文字相關的信息激活,比如,由“家”這個字,我們可以聯想到家門前的老槐樹、老槐樹下的舊石磨,也可聯想到古道西風里的游子、月夜搗衣的思婦,等等;一是用想象把每一個文字“立體”起來,比如,由“凌晨四點”,眼前凸顯出一幅黎明圖景:夜的黑,燈火的倦怠,環境的闃寂,夜蟲的呢喃,落花的聲響,等等。有了較強的聯想力和想象力,言語的形象化便不成問題。除此之外,你還得完成一項記憶積累:給自己的大腦儲存一本相冊,相冊里面充滿了形象的元素。一說“江南”,便有“小橋”“流水”“烏蓬船”等詞語跳出。相冊里的“象”從哪里來——生活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