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07年高考文言文命題分析及備考方案
命題分析
一、選材
1.二十四史,半壁江山
對文言文的選材,曾經有人這樣說過:“二十四史,半壁江山。” 2006年17套試卷中,有9套試卷材料選自二十四史,分別選自《史記》《后漢書》《晉書》《南史》《宋史》《元史》等,其中《史記》出現三次,《后漢書》出現兩次。對照2007年的選材《新五代史》《后漢書》《晉書》《元史》《明史》《新唐書》,其中《后漢書》出現兩次,我們發現,繼《史記》《后漢書》之后,《晉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逐漸為命題專家所看好。
2.傳記之外,論事述行
除以人物為中心在二十四史選材外,還呈現兩種選材趨勢:一是從其他經史子集中選擇與人物相關的文章;一是涉及論事述行。前者如廣東卷《聊齋志異郭生》湖北卷《漁洋山人自撰年譜》福建卷《書博雞者事》。后者如遼寧卷《冉氏烹狗記》。另外所選這些人物趨向平民化,人物性格也趨向多樣化。
3.論說散文,異彩紛呈
今年高考文言文選材的最鮮明的特點是除人物傳記以外,有的省份大膽選取了論說文和散文。如北京卷《淮南子泰族訓》上海卷《<酌古論>序》江西卷《崔科》湖南卷《韓非子新校注》安徽卷《古硯說》天津卷《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浙江卷《王定國詩集敘》。
二、考點
1.實詞
①常見常用,常見更多
實詞的考查在18套試卷中,卷卷都有,共涉及70個;其中“數”“期”出現兩次,單音節出現69次,雙音節只出現一個“比歲”。考生平時復習時,只注意《考試大綱》中規定的常用實詞是遠遠不夠的,常見實詞應引起高度重視。
②詞類活用,漸趨熱點
詞類活用在2005年納入考試范圍后,有6個省市以兩種題型考查:一是單獨設題考查;一是放在文言文翻譯中綜合考查。2007年則不同,沒有任何一套試卷單獨設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所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放在實詞中綜合考查;一是繼續放在文言翻譯中進行。前者如全國卷I 中的“民共祠之”“祠”名詞用作動詞解釋為“祭祀”;寧夏卷中的“始城州,周十三里”“城”名詞用作動詞解釋為“構筑城墻”;山東卷中的“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解釋為“認為……奇異”;四川卷中的“臣不敢私,愿以助軍”“私”形容詞用作動詞解釋為“獨占”。后者如全國卷2中的“契丹亦利晉多事”“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有利”;上海卷中的“與交友者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與眾不同”;安徽卷中的“宜謹寶藏之”“寶”名詞作狀語“把……當作珍寶”;湖南卷中的“從衣文之媵七十人”“從”使動用法譯為“使……跟從”。
詞類活用的考查類型涉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用作狀語等。
③一詞多義,勢單力薄
2005年江蘇卷,曾單獨設題考查一詞多義,2006年和2007年沒有任何一卷單獨出現,只在實詞與文言翻譯中綜合出現,頻率極低。
④古今異義,偶有出現
古今異義的考查,主要出現兩種形式,一是單獨命題考試,如上海卷的“書記”“待遇”“當時”“自娛”;二是偶爾在文言翻譯中綜合考查,如全國卷2“皆以契丹可取為言”中的“可取”。
2.虛詞
①相對集中,涉及16個文言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考查18個,卷中涉及16個。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依次為:以、而、于、其、之、為。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試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外,“見”“已”等常用虛詞也偶爾出現。
②“以”字用法,單獨設題
2006年江蘇卷首次將考查頻率最高的“以”字單獨設題,2007年上海卷也將“以”字單獨設題,可見其重要性。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2005年納入考試范圍后,各省市試題中出現8次。考查形式,除廣東單獨命題外,其余均放在文言文翻譯中綜合考查,涉及的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省略句等。
4.句讀
句讀即斷句,是標點符號的另一靈活考查方式。2006年北京卷、廣東卷、福建卷均有斷句題出現。2007年遼寧卷、廣東卷、北京卷有斷句題出現。
5.翻譯
文言文翻譯,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形式為兩種:一是翻譯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仍為主流;一是單獨給出段落和翻譯畫線句子,今年只有福建卷是單獨給出段落翻譯句子。
6.歸納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最為重要的考查,每卷均考,應引起高度重視。
備考方案
一、立足課本,整理積累
復習文言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在通讀每篇課文之后,按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將每篇文章按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進行整理,逐步消化,做到遷移活用。
二、多記多練,注意方法
常見實詞120個,宜勤查字典,把握意義,讀懂例句。遇通假字,要明確通假字的規律,區別古今字的運用,熟悉異體字的寫法,能結合上下文進行推斷,注意初高中所學通假字的積累與遷移。對待古今異義,應掌握詞義的演變情況,如詞義擴大、縮小、轉移與感情色彩的變化。多義詞是文言文考查中的難點,掌握一詞多義:一要明確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采取記住少數詞義,用識別現代漢語詞義的方法識別大多數詞義。有時偏義復詞也不可忽視。
三、掌握虛詞,夯實基礎
虛詞的學習,重在從句意人手,分析其用法與意義。通過比較,分析其用法與意義,通過比較,分析語法結構,確定詞性,切實掌握所規定的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四、謹記原則,綜合運用。
文言文翻譯,重在考查考生的積累與綜合運用。如果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等知識掌握較為到位,掌握了翻譯的基本要求、原則與方法,自然水到渠成。
五、明了內容,精心篩選
信息篩選試題的設題方式,通常是對某一問題直接提問,對某一方面的綜合信息進行篩選和辨識,整體把握文意或段意,以便根據上下文把握備選材料的意思,明確題干要求,掌握分類材料的類屬。歷年高考題涉及提取的信息內容大致有以下四方面:一是表現人物行為舉止特點的信息;二是體現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信息;三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聰明才智的信息;四是展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正確的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審題干,明概念。看清題干,把握題干說明的內容。
2.溯選文,識主體。將所列文句回歸選文,分析并對照主體。
3.入語境,看句意。結合具體語境,準確理解所列文句。
4.明事理,判性質。根據所列陳述某種事實的句子的性質,作出明確判斷。
六、分析特點,準確概括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考生對選文整體或某關鍵環節的理解。近些年主要選取人物傳記作品片斷作為閱讀材料,突出地考查人物的言行經歷與形象特點,當然也有涉及狀物述行的,側重對“物”與“行”的分析。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考題大都是對原文內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注意句間關系,準確地分析文章內容,仔細體會,反復推敲,作出正確的選擇。命題者通常設置以下誤區:1.時空倒置,移花接木;2.妄加推斷,節外生枝;3.曲解詞義,解說失真; 4.無中生有,混淆是非。
解答這一類試題,宜在解題思路上下功夫:
1.全面閱讀,整體把握。閱讀時應從宏觀上把握材料,一是把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進行合理歸類;二是將敘述內容與說明或闡述性內容之間的關系弄清;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觀點,作者贊成或反對什么,條分縷析,不能遺漏。
2.抓住題干,讀全把準。
讀全,即對題干的所有要求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把準,即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理解用法、明白意義,還是掌握句式特點。
3.借助注解,巧解題目。閱讀文后的注釋,常常可以有意外的收獲,有的可以解釋知識問題,有的可以了解寫作意圖,有的則可以明確立旨所在。由注釋有時可知人物的優劣,有時可知情節的內容,有時則暗含作者的態度。
4.辨析差異,排除干擾。命題者常常夸大事實,故意迷惑;偷換概念,攪亂是非;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正誤相亂,以假亂真。因此,答題過程中,一定要仔細斟酌,反復推敲,排除命題中設置的干擾因素。
5.回歸原文,仔細核對。回文查對,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七、把握傾向,揣摩感情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指的是作者通過文章所表現出的思想傾向與感情色彩。分析時應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出發,對作者的思想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觀的剖析、評價。解答時,應整體分析,弄清文段的體裁,分辨話題范圍,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從內容與形式、整體與局部、題目要求與選項、內容與語氣等,多角度地進行分析。必要時進行因果分析、本質分析或比較分析。一般文章中,因與果有時在一起,就此可上溯或下尋便能接到,有時有果無因或有因無果,則需推斷。有時甚至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時則需進行對比分析,將文段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人際關系、語言、行動、精神品質及性格特征等進行對比,選項與原文內容對比,選項與選項對比,從中找出不同之處,準確判斷。
【高考文言文命題分析及備考方案】相關文章:
09屆高考語文命題走向分析及備考策略04-30
高考語文閱讀命題走向與備考要領04-30
高考數學命題思路分析及復習策略(續1)04-29
2010屆高考語文命題作文審題舉例分析04-30
考研政治命題規律及命題趨勢分析04-28
2010屆高考語文文言文的分析綜合04-30
高考備考口號01-10
高考備考技巧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