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處理一堂課時,從引入新課到新課的教學,以致于新課的總結,都避免不了書本的束縛。使得學生一節課下來,收獲甚少,而且顯得非常疲倦,總覺得數學是極其深奧的東西,是枯燥的學問,是高深的科學。學習起數學來是單調的,是被動的,是沒有任何興趣與激情的。長此以往,學生會變得厭倦數學,如何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得愛好數學呢?學生是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的群體,周圍的環境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學生,學生對生活最親近 ,實際的生活對學生最有吸引力。只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 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新課的教學。 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是常見的,就看你發現沒有。教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交給學生一件解決實際生活的任務,學生是樂意的,并且也是非常想把這項任務干好,因為人人都有成功感.,都渴望成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課的教學,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覺到學習數學實際上就是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一位數乘 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工人叔叔要在一面墻上貼瓷磚,經測量得知,每行鋪12塊,要鋪 3行,現在如果讓你去買磚,你應該怎么做?要讓學生自己去干事,學生是非常愿意的,這樣的引入,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潛在的內驅力,還能使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二、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傳授新知。 新大綱要求教師“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要求低、中、高年級的教師都必須結合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采用不同的形式,提供較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讓學生從自己周圍熟悉的事物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新大綱中也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開展教學活動”,允許教師調整課程內容。教材的脫離生活是客觀存在的,在現行教材中,往往出現題目老化,數據過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情況,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識,與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對于教材中單調的知識傳授,學生接受起來也顯得牽強。在教學中只有把新知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才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等,加深對新知的理解。比如:在教學角的知識時,可以從學生熟知的紅領巾、五角星、桌椅、折扇等事物中,傳授角的組成。讓學生在具體的實物感受中,感受角的真實存在,從而抽象出“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又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讓學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在圓錐里填滿沙子,把圓錐里的沙子往圓柱里倒,看幾次可以填滿圓柱,從而可以得出圓錐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起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就變得活躍,學生也變得積極主動。 三、 在新知的鞏固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二者相依相成。學數學的目的是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呢?那就在鞏固新知的時候,安排一些結合學生實際的[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