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教育的《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一門較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但在教學實踐中,其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本文提出了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課堂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高職教育 課堂教學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它是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因此學好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進而提高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并培養出學生的基本經濟思維。西方經濟學雖然重要,但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各種問題。
一、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存在的問題
在多年的高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我直接或間接了解到學生普遍反映本課程的難度大,過于抽象,理論性強,數理要求高。由于西方經濟學個章節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系,部分學生在某些章節沒有聽懂后,后面的課程根本聽不懂,甚至根本不聽課。那些能聽懂課、看懂書的學生也反映本課程和實際生活似乎有些脫節,對課程得出某些結論、規律持懷疑態度。總之,本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二、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西方經濟學在高職教育教學的效果,當然需要對整個課程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但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因而要提高教學效果,主要還是要加強該課程的課堂教學。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也是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育部《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門教育,培養能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的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即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主要是為生產一線服務,具有較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技術實現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能夠運用高新技術,創造性地解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中的技術問題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部分教師不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完備性,對許多定理、理論進行大幅詳細的數學推導,而學生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沒有任何絲毫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滿堂灌”。由于高校教學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很多教師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這一教學手段,進行“填鴨式”灌輸,從課程開始到結束,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理論、畫圖表、講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討論和提問的時間,這樣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而且由于課堂上師生討論的機會少,信息單向傳遞,學生對老師講的內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師心里沒有底,這樣就無法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予以調整,因而也就很難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數學基礎差、缺乏社會經驗,理解相關原理困難。由于高職院校高考錄取分數較低,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大多數同學的數學知識較差。學生很容易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乏味、枯燥、難學的印象,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要讓其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或實質問題,就顯得十分困難。
4、教學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2000年《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明確要求:“三年制專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所能安排的理論課時極為有限,最多不過60學時左右。相對于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就顯得比較緊張。為了講完教學大綱或教材上的內容,常常需要趕進度。學生對前面的內容沒有掌握好后面的課就聽不懂,學習效果難免就會受到影響。
三、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的對策
1、調整教學內容。西方經濟學內容博大而精深,通過幾十節課的教學介紹其全部內容,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選擇。在進行內容選擇時要根據高職教育的“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特點和要體現高職教育理論課時的“必需”和“夠用”原則。所以,在確定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時要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就宏觀經濟學來說,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讓學生能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和對整體宏觀經濟環境有所認識,以能正確作出微觀決策。
2、完善教學手段。高職教育的理論課時較為有限,而西方經濟學的圖表、公式較多,老師在課堂上在黑板上現場畫,不僅準確度難以把握,而且費時費力,影響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可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改進教學方法。針對高職學生數學基礎差而且缺乏社會經驗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摸索出“三化”教學法,即“具體化”、“形象化”和“數字化”。所謂“具體化”就是針對西方經濟學許多概念、定理、規律過于抽象的特點,用具體的實例進行表述。他心里后悔莫及,逢人就說,“如果早知道吃半塊餅干就飽了,我何必花錢買六塊餅干呢?”這個故事夸張地反映了我們平時對增量比對總量更感興趣。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明白邊際也就是增量的概念。
“形象化”就是在教學中對那些難于理解的概念、定理用具體形象的現實對應物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對上述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例如,如圖1,在講解生產者均衡中,成本既定的條件下產量最大,單獨通過圖形講解等產量曲線Q3所代表的產量是生產者無法實現的,等產量曲線Q1與等成本曲線AB交于R和s點,但等產量曲線Q1所代表的產量低于等產量曲線Q2,所以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Q2的切點,才是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的要素組合。這種講解的方法,大部分高職學生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意義。同理,在s點是工人太多,而機械設備太少,那么,有許多工人無事可干,同樣不能達到最大產量,所以,只有在E點,工人和機械設備到達最佳的比例,才能生產出最大的產量。通過這種形象的講解,大多數學生能夠明白生產者均衡,對這種抽象的圖形也能理解。
在西方經濟學中,許多規律是通過數學推導得出來的,而高職學生許多同學的數學基礎并不好,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喜歡對這些規律進行詳細地推導,而大多數同學并不能很好地明白其中推導的過程,似懂非懂,有的根本就是全然不懂,教學效果差。針對這種情況,我采用“數字化”的教學方法。所謂“數字化”,就是用具體的數字去代替抽象符號推導。例如,如圖2,缺乏需求價格彈性商品的價格變化和總收益的關系,在講解中。我直接賦予P1=1,Q1=100,TR1=P1Q1=100,如果漲價后。假設價格p2=3,由于缺乏需求彈性需求量降為Q2=80,TR2=P2Q2=240,如果降價P2=O.5,需求量為Q3=110,TR3=P3Q3=55。通過賦予價格和需求量數字,學生通過直觀的數字的變化可以感受到缺乏需求彈性的商品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這比運用數學符號推導,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增加學生的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用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原來由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設計成若干個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來,或者是在講完某個原理后,隨即向學生提出—個跟原理應用相關的問題,通過“即問即答”,進行引導,同時使學生看、聽、說、思考聯動,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課堂上的問答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可以是老師問,學生答,也可以是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而不只是老師講,學生記。
【高職教育的《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論文05-03
高職經濟學課堂教育方式論文05-03
《西方經濟學》通識教育案例教學探索論文05-03
西方經濟學的范式結構及演變論文05-04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論文(精選10篇)12-28
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西方經濟學》中的運用04-29
西方經濟學雙語教學研究論文05-03
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論文05-03
關于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研究論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