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論文(精選10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西方經濟學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1
摘要:
西方經濟學是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要學好這門課程對剛進入大學的新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結合親身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思考
一、西方經濟學的性質
西方經濟學作為高校財經類、管理類本科生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接觸的最早的專業基礎課,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跟高中課程比較,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學習方法的一大轉折點,其理論性強,專業程度高,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經濟理論和大量的經濟模型的大學新生,學生們普遍都產生了畏懼心理,都有抵觸情緒。那么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就成了廣大教師的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由于西方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的特點,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數效用論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來考察消費者行為就給出了關于消費者偏好的三個假定等,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數學模型來解析經濟現象,應用數學分析工具來經濟學論題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經濟學在消費者行為、生產理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就業失業、貨幣供給、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方面的理論為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鑒于西方經濟學特殊的課程特點,很多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感覺困難。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要求學生端正自己的態度,轉換自己的角色,從高中的灌輸式教學轉換為自我學習為主,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探索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二、貴州民族大學學生特點
筆者長期以來一直從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工作,且擔任過四年班主任,經過與學生接觸,發現我院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普遍有以下特點:
1、數學基礎薄弱。貴州民族大學商學院學生普遍具有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由于西方經濟學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結合、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我院經濟學和金融學專業該課程一般是大一下學期開設,其他專業是大二上學期開始開設。而學生大一的時候僅僅學了高等數學,概率和統計還沒接觸,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導致學生普遍不愿進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關的數學知識,從心理上就產生了畏懼。
2、感性認識多于理性認識。我院學生對老師授課課程中關于經濟學家的逸聞趣事很感興趣,而一旦講到圖形、表格、函數公式推導等內容時則表現得較迷茫。經濟學分析中的實證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數學思想,理性成分相對較多。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大多處于被動狀態。根據筆者教學實踐經驗來看,筆者在第一次課的時候會提出學習三步驟的要求: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習題。但是在后面的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并沒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學習上非常被動,沒有預習的同學上課大多都聽不懂,由于西方經濟學是一個系統性的課程,其理論連貫性很強,最終會產生惡性循環,一學期下來都聽不懂;有些即使暫時聽懂,但是沒有真正理解,過后不久就會忘記;有些看著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題,不去琢磨,就會出現“眼高手底”的現象。
三、提高教學效果的'思考
針對以上我院學生特的特點,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定位要清晰,目標要明確。進入課程學習之前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西方經濟學要達到的目標是結合社會需要來培養人才,即社會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識結構能力。首先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對理論體系把握清楚,重點掌握,西方經濟學成為很多學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學生學完后能達到考碩士研究生沒問題。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做到課前預習,課中跟老師思路走,課后復習思考三步驟。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力,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第一節課就應該給學生充分講解什么是西方經濟學、為什么要學習西方經濟學以及如何才能學好微觀經濟學,該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從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態度,引起足夠的重視。從筆者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們通過第一次課后,基本上都能認識到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學好這么課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下足夠的功夫,有信心學好西方經濟學。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筆者多年來講授西方經濟學,與學生接觸較多,學生普遍反映西方經濟學理論性強,圖表模型多,學習起來抽象,枯燥乏味。教師在教授課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授課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多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采用重點內容老師講解,學生討論消化的模式,理論聯系實際,多結合身邊新穎的、生活化的案例來闡述經濟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挖掘學生的潛力。如“蛛網模型”可以利用農民生產的實例加以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除了利用多媒體進行PPT展示以外,還要給學生進行視頻教學,給學生介紹主流經濟學網站,多了解掌握經濟熱點問題,讓他們主動進行瀏覽學習,拓寬視野,提升學習興趣。我院學生與經濟學大師正面接觸的機會不多,除了學校邀請專家講學作報告以外,要利用網絡自己主動接觸獲取相關信息,就要在上課的時候由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而不是一味地講書上的內容。
再次,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知識點具有相類似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講解,以便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學生的基礎比國內某些一流院校學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數學基礎。部分學生在理解問題的時候反應稍微慢點,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點耐心,能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尤其是某些聯系比較緊密的知識點。如無差異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傾斜且都是凸向原點,收入預算線與等成本線等,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最后,要求學生課后多做習題,鞏固學習效果。由于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強,各知識點銜接緊密,且有較多的圖表,需要一定地數學基礎,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點部分要多復習,能很好的將數學知識利用到經濟學上來,用數學理論解決經濟問題,如一階倒數與邊際分析方法。因此必須要求學生除了課堂認真聽講外,在課后要多做習題,教師每講完一章要多布置習題,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
另外考試方式的轉變也很重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是衡量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科學的考核方式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筆者教學實踐來看,我院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在平時上課不重視,專等老師期末劃重點,然后把老師的重點一抄一背,保準能通過,這也成了學生們的考試法寶。因此要打破學生的這種依賴心理,要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首先教師在上課第一節課就要明確告訴學生期末絕不會劃重點,重點就在平時上課內容中;其次考試題目多樣化,除了常規習題外,還要有開放式的論述分析題,讓學生利用經濟思維方式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筆者認為應該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來督促學生平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改變“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學習法。
四、總結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抽象、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學科,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從思想上給予重視,端正態度,教師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掌握教學方法,因人施教;學生要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和學生相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娟、《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淺談[J]、當代經濟,2012,(2)
[2]陸輝、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三點體會[J]、科教文匯,2008,(1)
[3]王彬,鄭興無、行業院校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1,(3)
[4]張巖、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2)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2
一、引言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當代世界的市場經濟學,這是很多西方經濟學家根據自身對西方多個國家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探索所總結出的相關理論。具體而言,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到目前為止,西方經濟學已經形成一整套概念、理論和較為完整的體系。
二、對西方經濟學二重性的認識
西方經濟學具有二重性,即階級性和實用性,在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對其二重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同的社會群體或個體都有著不同的經濟利益。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會針對同一個經濟問題作出不同的解釋,并且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這種不同一方面由認知程度導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其內容往往會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團體。雖然很多西方經濟學家都不太愿意公開承認西方經濟學的階級性,但是,他們自身的階級立場已經非常明確,在研究相關經濟學問題時,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總是從其階級立場來看待問題,以維護階級利益為最終目的。
三、關于西方經濟學中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烙印的認識
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從中了解到其帶有很深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烙印,所以,其中的理論觀點主要是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闡述,但是,我國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來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在西方經濟學內容學習過程中,必須恰當選擇,對不合理的'內容要堅決舍棄。例如,在西方經濟學中,其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既定前提,微觀理論中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宏觀理論中將工會當作是壟斷勢力,并且將其看做是造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通過深入學習上述理論內容,并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實際,從中認識到,我們不可以將上述所有理論進行盲目接受,必須以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上述內容。但是,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家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此,我們必須虛心接受,并以此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所探索到的規律和經驗,是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般規律和經驗,這些規律和經驗的運用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我國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適當地借鑒和學習這些經驗,其中包括所提出的供求理論、企業如何決定產量和價格理論以及市場失靈理論等。
四、關于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理論的認識
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建設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重點會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第二,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而這兩方面的內容與西方經濟學中“市場對資源起基礎性作用”以及“減少或減輕經濟波動”的內容要求相一致,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應該著眼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重點對其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進行學習,而且要以批判性眼光來借鑒其中的理論知識。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無法充分滿足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條件,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理論運用的范圍必須進行合理控制。第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制度、法律法規等還不太完善,但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對完善經濟制度社會所作的分析,我國在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之前,西方經濟學中市場機制理論的應用范圍必須進行合理控制,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西方經濟學的作用。第三,我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口數量較多,而人口壓力會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應用造成較大的束縛,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其人口數量較少,所以因個體經濟行為的輕微變動所形成的集合效應并不顯著,但是,受人口因素的影響,這一效應則會非常顯著,并產生較大沖擊。
五、小結
綜上所述,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根據其所處的社會形態總結的經濟發展規律和經驗,其表現出明顯的階級性和實用性。通過深入學習西方經濟學,從中了解到,在利用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指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運用相關理論,實現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邁克爾·佩羅曼,張建剛.西方經濟學與和諧文明的沖突[J].國外理論動態,2012(9).
[2]鄭美華.英才實驗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6).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3
前言:
在當下,西方的經濟學教學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國經濟專業學科的基本教學課程以及關鍵課程。與此同時,西方的經濟學逐漸的被政府各部分所關注,并被高等院校中經濟學科的教育者們多重視,設置為基本的教育課程。但是,由于西方經濟學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性質問題,導致其在我國高校的教學中,依然存在對其認識產生的一定誤區以及問題,以下將對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存在的現狀以及以及認識上展現出的誤區
首先,馬克思思想的經濟學地位將被西方的經濟學所取代[1]。現階段,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經濟,在高校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探究中,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逐漸加深,導致一些教育者對此產生一定的誤區,并認為西方的經濟學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且屬于純粹的科學,在不斷的發展中將會取代馬克思思想的經濟,變成我國的經濟學主流。
其次,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被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所取代。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在高校中教學的模式也被不斷的創新。其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其控制的靈活性以及信息的多元性,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青睞。多媒體技術雖然擁有傳統教學達不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卻不能完全的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特別體現在西方的經濟學課堂上。該學科的教育不但擁有較為抽象的知識,也存在數學相關的推理,單憑多媒體的使用并不能使同學們真正的了解。
最后,將經濟學進行數學化的處理[2]。西經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對其進行分析的形式不但包含量性的,也包含定性的。定量的分析是利用數學得到完成的,然而還需要對西方的經濟學相關的思想以及成果進行發掘。數學作為使用的工具,可以對研究的工作起到正確的輔助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會起到錯誤的輔助作用,導致錯誤的加深。因此,理論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其表達的形式無關,而和其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對西方的經濟學的教學進行改革的相關思路
(一)將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融合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西方的經濟學知識構建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框架,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相應的添加有關的圖形或者資料,使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得到有效的增強。但是,同時也應該對多媒體技術具有的局限以及缺點有何深刻的認識[3]。例如,當老師對數學相關公式進行推導的時候,應用多媒體就難以進行呈現,則必須應用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形式進行一步一步的推導。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將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融合。例如,老師也可以將教學的資料在校園的網絡中進行共享,為同學們提供資料獲取的平臺。與此同時,當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與老師或者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是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融合
西方的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因此,應用理論與抽象理論使其得到存在的基本。所以,在西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對其理論進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分析,還要同學們能夠根據國內以及國外的經濟特點,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判斷和解決。但就我國現階段西經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兩級分化的狀況,不是注重理論知識的一味灌輸,就是注重難懂的數學知識的推導。因此,就會導致同學們對西經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可能會望而卻步。想要使其得到避免,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盡可能的應用與生活實際相貼合的案例,使同學們感受到西方經濟學的親切感。
(三)創新性教學與結構性教學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教育中,西方的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并且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學習過程。因此,同學們只有對該知識的理論構架有所掌握,才能夠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對經濟的分析中。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在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安排上任然處在相對較少的情況中,導致同學們對該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只能算是淺顯的階段。由此可見,此種教育的模式致使教育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使同學們對本學習課的創造性以及自主性受到強烈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教育者應該根據該學科的特征以及同學們的實際情況,對課時進行合理的分配,讓同學們可以充分的了解該學科的知識發展。與此同時,還要使同學們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得到增強,轉變應試教育的單一考核方式,將強復合型的考評模式。
結論:
綜上所述,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革新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摸索以及創新的長期的過程。在這種革新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夠使西經這門學科的教學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取決于學校和社會之間共同的協作,同時也取決于教育者以及同學們的探究與溝通。最終,使同學們可以對問題進行更好的思考以及解決。
參考文獻:
[1]陳曉樂.教育新常態下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基于“黑板經濟學”的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0):171-172+179.
[2]鄒淼.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問題初探——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9):152-154.
[3]王紅偉.《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兼談國外教學經驗[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2):205-207.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4
摘要:對于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它的核心是經濟學價值觀,而且還包含經濟學理論邏輯空間方法和基礎假設理論,當然,西方經濟學會有范式運動,進而對其內部進行調整。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通過發展和演變,形成了新范式。因此,本文針對西方經濟學的范式結構及其演變展開了研究,希望為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演變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掀起了對經濟學范式研究的熱潮,西方經濟學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范式結構也發生了演變和轉換,范式結構作為科學的共同體,具有其獨特的理論模型,西方經濟學的最核心的內容是觀念范式,它是穩定不變的界定、思維等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也發生了轉變。因此,必須對其結構和演變進行分析,從而探索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規律。
一、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
西方經濟學既是廣泛的概念又是經濟內容,包含著大量的經濟問題和資料,本文所研究的西方經濟學只是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中的一部分。隨著資本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出現了范式理論。從系統角度來講,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是一個有層次結構的系統,主要包含方法規則、觀念范式和基礎假設三個方面。西方經濟學范式主要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學共同體在按照范式進行專業活動,范式是一個科學的專業,依賴于學科理論的模型[1]。西方經濟學范式是在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在經濟領域范圍內,人們對范式結構和范圍進行判斷。在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中,觀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內容,而方法規則和基礎假設則屬于外圍。當然,范式結構也具有不同的`層次。比如,理性經濟人觀念和制度文化觀念則在非主流學派和主流學派有一定的區別。同時,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還包含總收入和需求等內容,所以通過范式結構能夠對其進行有效地論證。
二、西方經濟學范式運動的形式
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且存在西方經濟學范式運動。經濟學理論的變化,會出現西方經濟學范式革命,繼而出現新的范式結構。西方經濟學范式存在幾種運動形式。首先,對已有范式的繼承,繼承的內容包含經濟人的核心硬核和調整保護帶等。同時,在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源達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優;其次,張伯倫和羅賓遜在經濟人硬核的基礎上,對市場充分競爭的前提假設進行修改,開創了產權經濟學新領域。在廠商理論中,對企業物質要素生產和技術的關系予以假設,但在現代契約理論的作用下,將成本交易為前提,通過對西方經濟學的范式內部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完善現實方面內容。1947年西蒙提出,對于經濟學理論,應該將焦點放在人的社會行為理論方面和非理論的界限,而且把完全理性修改為有限理性;最后,范式運動指的是在經濟學不同學派理論下,對新經濟學框架體系予以統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若干個研究范式理論體系,它們之間需要相互調和。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都包含市場經濟原理,通過對收入再分配的改革,并提出邊際效用論和節欲論、供求論等理論,從而對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加以完善,然后將效用價值偏重需求分析和客觀價值論篇重供給分析作為生產成本的核心理論,使得西方經濟學理論得到有效創新[2]。
三、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的演變
1.前期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
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在運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邏輯,對于前期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而言,范式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所以在這時期,思想家們通過直覺和生活經驗對經濟問題予以分析和判斷,但欠缺系統的分析范式。隨著經濟學理論的不斷發展,現代西方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能夠為經濟學范式所支配,成為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主要系統。到亞當斯密時期,古典經濟學范式已經發展到鞏固時期,然后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到了發展時期。古典經濟學范式核心是客觀價值論,通過范式邏輯,出現了實物經濟與貨幣現象,而且形成貨幣數量論和兩分法,構成系統性的古典經濟學體系[3]。1870年,邊際革命的核心是用主觀心理分析的價值理論,并在經濟分析中引入數學方法,通過價值論和分配論,從而實現對西方主流經濟學從古典分析范式向現代分析范式的轉換。
2.凱恩斯經濟時代
隨著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的演變,凱恩斯革命是時代的產物。在大蕭條的經濟環境下,工人運動對資本主義制度構成了威脅,西方經濟學的復興,必須對原有的基本前提假設予以修正,從而實現西方經濟學范式革命。凱恩斯革命修正的只是與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相抵觸的部分基本前提假設,對西方經濟學的硬核并未造成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處于黃金時期,但之后呈現衰落;70年代,出現了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凱恩斯對此感受到不知所措,正在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存在雙重困境下,理性預期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經濟學家們批評國家干預主義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負作用,提出單一規律貨幣供給政策,完善市場機制,從而平衡市場經濟[4]。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時代
自2007年以來,全球處于經濟危機時期,西方經濟學范式也存在危機,明斯基在凱恩斯經濟學基礎上,融合了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觀點,證明西方經濟學范式已經進入了宏觀經濟學的黑暗時代。在現實交易過程中,人們很難對每一個措施產生的結果予以正確地了解和預測,而是通過主觀判斷來決策通過堅持完美市場和經濟人基本假設,進而消除經濟危機。因此,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必須發生改變,進而適應時代的要求。通過對政治和制度的不斷調整,優化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使得經濟體制具有穩定性,從而確保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經濟學是一門重要學科,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于西方經濟學而言,其具有一定的范式結構。西方經濟學范式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將發生演變。因此,必須對范式結構及其演變進行分析,使得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相聯系,進而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性,從而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歐瑞秋.基于網絡范式的市場結構與企業競爭研究[D].中山大學,2012.
[2]田海華.基于SCP范式的中國水電建筑產業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
[3]王澤.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降低及其原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8.
[4]王勁松.經濟學三大范式的思想溯源與邏輯建構[D].上海財經大學,2010.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5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發展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正處于上升期。其中,西方經濟學理論由于發展較早,理論研究較為成熟,有許多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也同樣適合于我國和諧理念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
但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系統也不能全然應用于我國經濟建設,應該在結合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的實情上有所創新與發展。因此,本文在和諧理念的背景下,闡述了西方經濟學的分配定義與消費定義,并進一步分析了西方經濟學體系框架及其內涵,希望能夠啟發人們一定的啟示與思考。
西方經濟學體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經濟的蓬勃發展,但是,也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如社會貧富差距明顯、社會矛盾加劇、環境污染加重與資源面臨枯竭等問題。在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調整,構建和諧理念,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需要確立正確的經濟指導理論。而在借鑒西方經濟學體系時,需要結合我國發展的國情,對西方經濟學有系統、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的分配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中,消費品的分配定義更強調按生產要素分配,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按勞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視社會效率,然后兼顧公平,也是一種必然會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分配包含了許多方面,像是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別說明要素之間的分配。
首先,以勞動力要素的分配來說。勞動力素質的不同,會導致兩種不同類別之間的差距,一種是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另一種是社會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城鄉之間經濟的根本差異導致了對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從而造成的`勞動力素質差別。
而人力的投資主要體現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國目前來說,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機構與辦學素質就存在一定的差別,另外,城市與農村在教育的普及率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不足,導致了勞動力素質不高。在勞動力市場充足的情況下,市場對素質低的勞動力分配的結果表現在工資的不斷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質人才的薪資卻不斷提高,最終導致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個人之間由于人力資本累積投入的不同,導致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發社會的矛盾。從效率的角度來說,這是市場經濟分配的必然結果,從公平的角度來看,社會有責任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縮減收入差距,從而促進社會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來說。在西方很多國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屬于個人所有的。而這與我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我國,土地的一切所有權是屬于國家的,農民只擁有經營權。所以,農民并沒有權利出售土地,因此無法從出售土地中賺取一定的收益,而且,農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沒有辦法獲得較為合理的補償。據資料顯示,在土地被征用的過程中,農民至少被剝奪了5000億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帶來的收益中,農民占有5%-10%的利益,企業卻高達40%-50%。
土地是農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農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淪為三無階層。而在考慮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上,由依據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產物,在市場需求彈性的變化下,并不能夠使農民擺脫貧窮的狀態,減少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所以說,只是單純的按照土地要素進行分配,結果只會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的消費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消費”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將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形象的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在古典的政治經濟學中,將生產與消費二者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認為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為推動經濟的發展,支持與鼓勵擴大生產規模來引發進一步的消費。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則體現出另一種觀點,即生產才是最終的目的,而消費是一種手段。一些學者在研究消費不足理論的時候,理論研究的前提是依賴于投資部門的水平是由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變化所決定。更進一步的說,消費需求決定了經濟活動的水平。
由此,有的學者就建議通過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與對外貿易,利用新產品對消費者的刺激心理,來擴大消費,從而擴大國家的生產規模,提高生產力;有的學者認為不應該鼓勵過度的節儉,而是應該通過適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與產業組織來提高消費需求;還有的學者認為要擴大消費需求,應該合理的運用收入再分配政策,從而促進投資的發展。在凱恩斯理論中,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歸根于消費需求不足,并且進一步提出通過擴大投資與消費需求來促使經濟復蘇。在現代的西方國家中,也將擴大消費當成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國內消費需求的提高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總的來說,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消費占據著重要地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諧理念下,站在人類總體的福利上,卻不能夠只是一味考慮消費,而應該考慮消費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經濟的增長依賴于一定的生產技術,而生產就要從自然界獲取一定的資源,這勢必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減少與環境的污染。所以,從某個方面來說,生產越多,消費增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度更大,這樣可能會引起人類整體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經濟活動違背來自然環境的規律與底線,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正如由于工業時代下,一方面,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溫室氣體排放加大,引發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從而帶來一系列災難。這就像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一種悖論。所以說,在和諧理念下,考慮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在經濟發展中,生產的目的可以是消費,但是相反的,消費的最終目的卻不能夠是生產。
三、和諧理念下的西方經濟體系框架及其內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涉及到商品的兩個主要屬性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堅持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體系的內容更加牢固,不僅包含著商品的價值屬性等內容,還增添了許多和諧理念要素。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時,也要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考慮生態環境、資源與人類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與互利。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二)內涵
在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體系的發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內涵。一是,西方經濟學體系發展運行更加的穩定。在推動經濟發展中,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變化,盡量地避免環境破壞與污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在和諧社會的理念下,物質生產的總量更加適中,不再是盲目擴大生產,而是保持生產的理性,并增加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確保商品價格圍繞價值線進行合理的波動,保證價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經濟學在融入和諧理念后,更有利于幫助人們認清社會發展的軌跡,尤其是在處理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上。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和諧理念下探究西方經濟學體系,能夠對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與框架有一定的認識,可以發現西方經濟學體系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和諧理念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借鑒西方經濟學體系時,要結合我國的國情與社會發展的水平,這才能夠真正有利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6
摘要:
《西方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理論抽象性較強的學科,教科書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計算,為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教學中應不斷充實內容,并采用時事新聞(典型案例)、課堂討論、對比分析、教師評價結合學生互評等方法,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新聞案例;課堂討論;成績評定
《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它既偏重抽象理論分析又與當前社會實踐密切相聯,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計算。該課程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經濟理論素養,增強其發現、分析和解決未來工作生活中的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新問題、新模式、新挑戰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實行多年的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已漸漸無法滿足市場對學生經濟能力運用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不斷充實新內容,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一、傳統《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1.教學手段簡單乏味。今天的大學經濟學教師在當初接受經濟學知識傳授時,由于客觀條件限制,主要是老師在課堂上宣講和灌輸理論知識,并用板書進行公式和模型的推導,因此比較習慣這種簡單的“填鴨式”教學手段。在自己成為大學老師后,也傾向于自己講課,由學生自主記筆記這種單向的知識傳授方法,學生的思考時間主要在課后,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較少。這種較為單一和乏味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效果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不太適合當前90后大學生性格活躍、思維發散的個性。如果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的話,課后再不復習,課堂上灌輸的`知識基本上不會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2.西方理論與中國實際相脫節。西方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規律與政府干預手段,與國內的客觀實際有相當程度的脫節。以國內廣泛采用的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為例,雖然高鴻業教授在每一章的結尾部分都對本章的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的評述,但書上講涉及到的例子和大多數定理描述的都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經濟現象。這和我國的實際國情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學生感覺用課本上所描繪的經濟運行模式和理論來對照我國的實際經濟,并不完全合適,以至于產生許多困惑,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3.考核方式單一片面。西方經濟學一般屬于考試課,其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主要是期末卷面成績與平時考核成績相結合。通常是期末卷面成績占80%而平時成績占20%,期末卷面成績明顯比重過大。考核方式單一片面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平時學習不上心,僅依靠期末熬夜突擊復習來應對。西方經濟學的期末考試一般采取筆試的形式,有標準化的試卷,至少三種以上題型,都有標準答案,真正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不多見。這也使部分學生產生應試心理,在考前短時間死記硬背,不能深刻理解課本知識點,甚至助長了抄襲舞弊的不端行為。同時老師為避免出現大面積不及格現象引發教學矛盾,對平時考核流于寬松,致使部分學生不認真對待平時課堂互動、作業匯報和課堂出勤,最終分數也無法反應學習效果。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進建議
1.靈活運用多種鮮活的教學方式方法。
①時事教學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30多年,目前經濟總量達到全球第二,無論宏觀經濟調控還是微觀市場主體都有大量生動鮮活的時事,再加上如今互聯網的廣泛使用,通過網絡就可以收集到許多影音、文字和圖片資料。在課堂知識點講解時,對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和模型,都可以結合一個個具體新聞時事展開分析,鍛煉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筆者在講述價格彈性概念時,就通過一個地處重慶的饅頭店新聞讓學生分析為什么饅頭這種需求彈性小于1的商品卻可以實現薄利多銷,引導學生意識到需求彈性概念的應用其實是需要一些前置條件的。
②課堂討論法。《西方經濟學》抽象理論較多,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學生只顧埋頭記筆記,缺乏獨立的思考判斷和思維鍛煉,一旦跟不上老師思路,就難免開小差,教學效果不明顯。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預先就關鍵知識點準備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對其展開思考,并邀請學生大膽講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還可以對其觀點進行再思考和展開辯論,教師最后總結評述,往往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加深知識點理解,提升學習興趣的作用。
③表格分析法。《西方經濟學》抽象理論多,還有一些特別容易混淆,比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無差異曲線和等產量線,在筆者的授課過程和最后的卷面考試中,經常發現有學生搞錯這些概念,導致知識框架混亂。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解這些概念時,把相關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定律做比較分析,最好是通過表格的形式,突出其異同和適用環境,以加深學生印象,理清知識框架。
2.理論聯系實際,引入本土案例。其實經濟學理論來源于實際,將理論和實際割裂開就無法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這需要教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和期末考試出題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比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是衡量消費者生活費用支出的一個重要指標,單純講指標學生通常興趣不高,如果用詼諧的“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向錢蔥、糖高宗”等實際網絡詞匯來說明物價上漲,學生往往印象深刻,也便于理解。在期末考試時也可以更多安排案例分析題,減少對單純記憶性知識的考核。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經常用美國國內案例來進行分析說明,由于國情差異,這些案例在中國并不常見,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在授課和課堂討論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引入本土案例。案例教學是理論課程吸引學生的有力武器,如果教師選擇利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本土案例,與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充實教學內容,還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講述規模經濟理論時,就用家電價格屠夫——格蘭仕的例子來說明內部規模經濟優勢,用北京百榮世貿商城來解釋外部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加深了學生對規模經濟規律的理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積累案例庫時應該注意及時更新案例,在信息網絡時代,各種知識信息大爆炸,學生獲取這些知識和信息也非常容易,如果案例過于陳舊,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改革課程成績評價體系。以北京服裝學院為例,西方經濟學是重要的統考科目,無論有多少個班,多少個老師上課,最后都以一份試卷、一份答案。學生最后的課程成績包括兩個部分: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前者占20%的比重,后者占80%的比重。這樣的課程成績評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還是會導致部分學生忽視平時學習和思考,寄希望最后臨考抱佛腳。為了保證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全程認真學習,應將平時成績占得比重加大到50%。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回答問題、課后作業,小組案例討論和匯報、考勤等組成。其中課堂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以及考勤的分數(占20%)可以主要由教師根據你學生實際表現評定,而小組案例討論和匯報的成績(占30%)由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組成。這主要是因為在完成小組作業時,往往有一些同學只是搭便車卻并不參與實際工作,實際參與的同學礙于面子也不會拒絕,這樣教師就很難給所有同學一個客觀公正的成績。筆者在布置小組作業時,常常預先固定角色分工,比如發言人、素材收集人、撰寫報告人等,并根據工作復雜程度賦予不同的分值。課堂匯報時,其他聽匯報的同學也要根據小組作業完成和匯報情況為該小組成員打一個綜合分。最后把這二者結合在一起,使每位同學能得到一個比價客觀公正的平時成績。
西方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學生對經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直接影響對其他專業課的有效學習。作為經濟學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經濟學教學模式,對其改進創新,以克服學生厭學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樂趣,從而改善經濟學整體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第6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
[2]郝淑麗.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3):52-53.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7
摘要:
本文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基于民辦學院學生特點的基礎,分析了課堂實驗教學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實驗教學理念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并以博弈論為例設計總結了課堂實驗在教學改革的應用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
民辦院校;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運用市場經濟運行規律與政府政策調節方面的理論來解決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充分使用等現實經濟問題。該門課比較重視對相關數據模型的分析,而中國學生,特別是民辦高校學生數學模型建立與分析能力較弱,為了提高學生該方面的能力,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需要學生走進實驗室,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數學方法對有關數據進行預測與分析,從而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一、民辦類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一方面,它通過大量研究西方國家的經濟現象或產生的矛盾,總結出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它還運用抽象分析法、建立數學模型等方式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對現實經濟情況常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民辦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采用講授法,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理論、公式、圖形,卻很少注重對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分析現實經濟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現實經濟現象的能力較弱。
(二)民辦高校學生特點
1.學習基礎薄弱,知識接受上難度大
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民辦高校學生的高考成績較低,主要原因為其學習習慣懶散、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經管類專業開設的課程,學生多為文科生,其數學知識較弱,對定量分析不是很感興趣,也不習慣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
2.缺乏學習興趣,常常“知難而退”
《西方經濟學》中有大量理論性、邏輯性知識,而學生往往對邏輯性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例如,在介紹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相關概念時,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學到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決定時便失去興趣,不是很專注地聽課。另外,一些學生認為如果不考研,學習該門課意義不大,故他們只要保證考試能夠通過即可,學習動力不足。
3.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
民辦高校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其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和社會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在講課過程中,如果將經濟理論與學生熟知的經濟現象相聯系,學生往往會發表獨到的見解。針對此種現象,許多教師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實驗教學就是其中非常普遍且有較好教學效果的一種。
二、《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實驗的內涵與意義
《西方經濟學》中的教學實驗是根據相關經濟學原理,對現實經濟現象進行模擬,設定特定場景,通過讓學生扮演生產者、消費者等角色,從事相關經濟活動,從而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獨立思考、做出一定決策,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特定場景中的特定角色,親自進行解讀經濟現象、數據分析與整理、做出經濟決策、分析決策所產生的結果等,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了相關的分析方法,還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創新能力。
三、《西方經濟學》實驗教學步驟
(一)實驗準備
需要進行兩方面準備,一方面,教師需要在實驗課前詳細講解此次實驗所涉及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明確實驗中所運用到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準備好此次實驗所涉及的相關實驗資料。
(二)實驗過程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實驗多為學生在模擬市場中進行自由交易,從而得到相關實驗結果。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教師宣布實驗規則、解釋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后學生按照規則進行操作。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觀察并指導,提醒學生遵守實驗規則,做好相關數據、結果的記錄。
(三)實驗總結
實驗結束階段,教師需對本次實驗進行點評、總結,重點分析前期預測與實驗結果中存在差異的地方,找出差異的大小及產生的原因,并指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
四、博弈論課堂實驗教學運用
《西方經濟學》中“博弈論”非常重要,其比較注重邏輯與數學的推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尤其是民辦高校授課過程中,難度較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該知識的興趣,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博弈實驗:
(一)協調博弈實驗
許多現實經濟問題中都會涉及協調博弈實驗,該實驗有助于學生理解合作的困難、給各位參與人可能增加的福利。該實驗是采用分組抽取撲克牌的形式,在實驗前,先將學生分為兩組,兩組中各選一名學生作為“囚徒”,每位學生可拿到兩張撲克牌,一張為紅色(紅桃或方片),一張為黑色(梅花或黑桃),然后進行配對。實驗規則為:配對過程中,倘若都是紅色,每位學生獲得3分;倘若都是黑色,每位學生獲得2分,倘若一張紅色、一張黑色,出紅牌的學生不得分,出黑牌的學生得5分,每輪結束后,學生記錄自己的得分,實驗進行若干輪,教師決定具體在哪一輪宣布結束,結束時得分最多者獲勝。另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兩組學生之間不能進行任何方面的交流。通過該實驗,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囚徒困境”,加深對“囚徒困境”現象的理解,從而更對深刻地理解、掌握相關推理過程及推理結果。
(二)選美博弈實驗
選美博弈實驗是通過不斷測量重復,刪除較劣策略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在博弈過程中是否具備完全理性。實驗具體規則為:首先,教師要求全班學生在[0,100]中任選一個數字。然后,將學生所選的數值進行平均,得出平均數,最后,將平均數乘以2/3得出一個數值,該數值與哪位學生選擇的數越接近,該學生就獲勝。此實驗進行若干輪,每次實驗后,及時進行分析、總結,及時更新自己的選擇策略,然后進行下一輪實驗。一般情況下,學生有以下兩種思維:一種是最大平均數思維;另一種是隨機平均數思維。游戲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所有人都選擇了0,得到了納什均衡,即每個人都取得了勝利,并且沒有意愿再去改變猜測的結果。
(三)最后通碟博弈實驗
該實驗主要用于檢驗人們對不公平的反應。實驗規則為: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兩人,一名提議者,一名響應者,給每組學生一筆錢,提議者思考如何分這筆錢,并提出分配方案,接受者有權接受或拒絕提議者提出的方案。如果選擇接受,則二名同學按照方案獲得約定的金額。如果選擇拒絕,則他們都無法從中獲益。根據完全理性假設,提議者按最小出價份額出價,響應者也會選擇接受,因為響應者知道選擇永遠都比拒絕好,選擇至少可以獲得一些,拒絕將會一無所獲。但現實生活中,均衡的出價顯然是不公平的,只有當給響應者分配足夠資源時,方案才能通過。在準備采用上述實驗時,教師需要注意每個實驗實施的時間點,在講解完相關理論后及時插入實驗,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具體開展實驗前,教師需要對該實驗的目的、規則進行清晰地解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提醒其注意規則與其他事項,實驗結束后,給學生適當的鼓勵、調動其積極性,并提醒學生完成實驗報告。當然,《西方經濟學》課程還可設計出其他有意義的實驗,如檸檬實驗、通貨膨脹實驗等,這些實驗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經濟學原理。
總結
現有《西方經濟學》所采用的講授法雖然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而實施課堂實驗教學,通過對現實經濟社會進行模擬,能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有利于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8
摘 要:
“西方經濟學”是關于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整體概況, 包括宏觀經濟學部分和微觀經濟學部分。以往對西方經濟學的課堂講授主要還是以理論授課為主, 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高等院校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思路, 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 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成果。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課堂教學; 教學指導;
西方經濟學由于其理論性強、內容抽象難懂、專業詞語晦澀深奧, 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對其缺乏學習興趣。筆者通過對現階段西方經濟學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教學質量的方式、方法。
1、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
西方經濟學課堂授課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 教師還是占據主導地位, 課堂講授還是以書本知識為主, 并不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變和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為理論知識的枯燥、難懂, 師生互動的缺乏, 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熱情也不高, 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
1.1、 教學形式單一, 方法陳舊
現階段的教學還是采取較傳統的方法———課堂講授, 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利用書本中的概念和理論進行講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使學生不能在學習過程中去主動地學習和獨立地思考, 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由于西方經濟學的復雜難懂, 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 因此需要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思考理解。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這就無法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
1.2、 學生重視程度十分有限
學生在當今社會的影響下, 往往傾向于只在乎最終的考試結果, 不注重學習的過程;或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對今后工作有直接作用的實踐性課程上, 如“會計學”“金融學”“市場經濟學”“物流管理學”等其他學科, 而忽視了西方經濟學等這類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1.3、 教學內容多, 課時量少
本學院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 一共54學時。由于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點系統又龐雜, 在這54學時內課堂能夠講授的內容變得十分有限, 使教師不得不放棄對一些重點知識內容的延展性的分析與講解, 突出了學時不足的缺點。
2、 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
要提高教學質量, 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方法, 添加教師課堂授課的內容,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2.1、 用簡單易懂的、通俗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接觸西方經濟學時, 多數時間會覺得術語多, 詞義生僻, 晦澀難懂, 不能快速準確地理解其含義。當老師進行到下一個知識點時, 學生還未理解上一個知識點, 知識的傳遞與吸收就產生了無法同步的現象。所以采用通俗易懂的、非專業性的、淺顯的語言去講解生僻的術語和基本概念, 在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上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快速地吸收、理解, 同時又使學生克服了理解生僻術語的問題。例如, 在對需求中的彈性需求進行講解時, 要著重強調, 因變量變動的百分比, 是百分比與百分比之比, 只要找準自變量和因變量, 就能理解彈性是自變量變動1%時彈性需求的變化, 那么理解就變得簡單了。又例如, 在分析需求與供給時, 講授時可以適當地舉一些身邊的例子, 讓學生有直觀的想象空間, 讓例題變得淺顯易懂, 讓學生在思考之余還能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2.2、 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 計算機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 而這其中也包括教育教學領域。在教學中, 教師要將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要將多媒體課件視為可有可無的累贅, 只當作為完成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在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師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可以為其提供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法中無法達到的效果, 可以提供大量的圖表、圖片、數據、資料、案例分析等, 節省了寫板書的時間, 實現多媒體真正的輔助課堂教學的靈動力。
2.3、 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引入思考
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較, 前者更注重事實, 教師在深入淺出地講授知識的同時, 學生可以根據已經學到并掌握的.理論知識, 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討論, 使所學到的某些知識點、某些重要的知識層面在實例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記憶。在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上, 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大量的案例出現在與西方經濟學相關的書籍或專著中, 其中一些經典的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例如博弈論里的“囚徒困境”, 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對經典案例進行分析, 使一些晦澀難懂的原理通過分析解釋, 變得簡單明了, 淺顯易懂。但是, 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 在課堂講授時不僅要靠書本上的案例分析, 還應把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知識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 引用一些發生在身邊的, 與現實生活相貼近的經濟現象及經濟案例進行分析。學習西方經濟學, 不僅僅是讓學生們學習其理論知識, 還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對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微觀、宏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 并活學活用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 或者能對社會上的一些經濟現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更容易理解, 減少學生厭學的心理。
2.4、 培養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
這是學好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一點, 哪怕教師的語言再通俗, 多媒體教學質量多么好, 案例分析多么生動,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 那么一切努力都不會有良好的回報。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某種事物的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興趣又是因為人在有某種需求時產生的, 通過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 是推動人們渴求知識的一種力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他們從討厭學習變成喜歡學習是每個教師應首要思考的問題。首先, 課堂教學過程的開始很重要, 起一個良好的開頭, 讓學生開始就被吸引住, 然后再采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方式, 注重對基本概念的講述, 多運用一些簡單的話語來解釋晦澀的術語, 縮短對非重點理論模型的講授時間, 多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在講授書本內容的同時, 多結合身邊的案例分析, 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達到學生主動、自愿地去學習西方經濟學。
3、 結論
社會不斷地在發展和進步, 變化每天都在發生, 對于教師來講, 在課堂上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教學方法, 是教學改革實踐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培養學習學習的興趣, 不要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要對新教學方式做到充分利用, 例如, 網絡、多媒體等, 要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獨立動腦動手能力, 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永.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探析[J].現代國企研究. 2016 (8).
[2]劉旺霞, 譚運進, 范曉云。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基于二本類院校的問卷調研[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5 (5) :103—107.
[3]紀紅麗.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及改革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4 (8) :127—128.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9
一、引言
我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近幾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經濟的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進一步講,就業形勢的好壞,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增長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國的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卻不是很明顯。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就業增長卻相對緩慢,中國目前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學、大專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甚至畢業就失業的境況。可以說,中國的就業壓力很大,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局部就業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對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應將視野放寬,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就業理論研究的成果,解決就業問題,對于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西方就業理論演進剖析
就業這一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業理論。西方經濟學家對就業問題的長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就業理論。如古典經濟學派的就業理論,凱恩斯的充分就業理論,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粘性就業理論等。
(一)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
薩伊定律是古典經濟學派就業理論的基石,其基本內涵是供給創造需求。該學派經濟學家代表人物有馬歇爾、庇古等,他們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認為市場上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發調整。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相互作用決定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水平。進而認為,只要不存在工資剛性,工資率可以自由伸縮,市場機制能自由的發揮調節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勞動力資源都被用于生產,勞動力市場總能達到就業均衡,長期持續的非自然失業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業和短期性摩擦性失業。
他們認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使貨幣工資能夠隨市場的需求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古典學派將自由競爭作為前提條件,主張市場調節平衡就業,否定了失業問題的'普遍性。但換個角度理解失業的產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業問題正是競爭不充分所導致的結果,要解決失業問題首先就應該解決勞動力市場競爭的不充分問題。
(二)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就業理論是以有效需求原則為核心,認為就業量取決于有效需求。失業之所以持續不斷,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一般情況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較多的社會失業,即不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的促進就業理論實際上主張降低工資,即在不降低名義工資的情況下,降低實際工資。但前提是擴大總需求,因為總需求的擴大,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工人名義工資不變,但實際工資相對減少。為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為,必須摒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依靠國家干預,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從而達到促進生產,增加就業的目的。
(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
20世紀60年代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陷入“滯脹”的困境,凱恩斯理論失靈了。因而以托賓、杜生貝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結構性失業問題”,力圖用市場結構的變化來解釋失業和通貨膨脹并發癥,認為是微觀市場的不完全性和結構變化引起滯脹。得出結構性失業是因經濟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結構失調,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必然引起失業與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強大的工會力量使工資易漲不易跌,所以盡管社會上存在著失業,但貨幣工資卻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貨幣工資就會迅速上升。于是,失業與工作空位并存就轉化為失業與貨幣工資上漲并存,進而轉化為失業與通貨膨脹的并發癥。該理論主張從就業內容或就業結構角度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如政府要指導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資和物價的上升,以緩和通脹;注重完善勞動力市場,緩和因勞工市場技術結構變化造成的失業;適當修改完善失業補助金制度,激勵失業者就業。
(四)新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粘性就業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理論主要包括名義工資粘性和實際工資粘性兩方面。名義工資粘性是由于長期勞動合同的存在和交錯調整工資所致,工資通常是由于工會與企業通過談判訂立的合同而固定下來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工資不能隨市場供求行情而調整。即使沒有工會組織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因受有合同的企業粘性工資的影響,工資也不會輕易變動。隱性合同理論認為,雇員與雇主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之間會形成某種穩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約,從而使工資具有粘性。隱性合同導致失業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廠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決定了均衡合同出現無效率的非充分就業,因而通常會解除工人。效率工資論則說明了雇主會主動付給員工高工資,以提高雇員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跳槽和偷懶的機會成本同時吸引有能力及高技術人才。內部人——外部人理論則指出,內部人由于受到勞動轉換成本的保護,在工資決定上有著重要的討價還價能力,具有較強的就業優勢和地位。致使工資調整主要取決于在職人員而不是失業者,于是,便可能出現非自愿性失業。因而解決失業問題政府就要干預工資合同,要減少工資粘性,增加工資彈性,使工資能夠適時適度靈活調整。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
“反古典”學派主張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借鑒日本的經濟模式及行政主導性的市場經濟模式。在就業問題上,強調在保證企業自由用人和求職者自主擇業的前提下,在保持企業活力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國家對市場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政策指導。同時建立穩定就業,勞動力流動平緩、勞資合同和工資差距較小的勞動力模式。
三、西方就業理論對我國的啟示及借鑒
(一)古典學派就業理論的啟示及借鑒
首先要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和就業歧視問題,完善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充分競爭。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不充分表現得很突出,市場存在嚴重的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就業歧視隨處可見。就業招聘中存在嚴重的歧視性條款,如戶籍歧視、地域與方言歧視、學歷歧視、性別和年齡歧視乃至身高、相貌等身體歧視、婚姻狀況歧視、犯罪經歷歧視、姓氏歧視等等已經成為我國勞動力招聘中的一個正常現象。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發展,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導致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因而必須加強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場化。
其次,為了規范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運用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同時要嚴格落實勞動用工合同制度,同時要鼓勵企業履行現在流行的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的相關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
(二)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啟示及借鑒
凱恩斯就業理論強調宏觀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政府對對外貿易的干預和實行稅收政策等來調節就業,是一種總量就業理論。它只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總就業量的變化、就業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業的結構。由于它只強調從增加有效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忽視對勞動力供給方面的管理與改善;只強調投資總量的增加而忽視投資的就業效率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因此,中國在通過政府擴大投資規模解決就業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資的就業效率,要盡可能投向吸納勞動力較多的行業和領域。另外,政府應注意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制定有利于增加就業的經濟增長計劃和產業政策,把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結合起來。因而當前應當實行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選擇“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以就業為基礎的經濟政策,優化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就業理論啟示及借鑒
新古典綜合派認為,政府應主要從勞動力市場和人力政策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資源開發措施,對勞動力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種形式的繼續培訓,使勞動者及時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第二,大力發展職業介紹機構,負責信息咨詢、指導服務、就業介紹等方面工作,使企業和求職者實現信息對稱;第三,減少戶籍制度對勞動力的限制,增加勞動力的區際流動,幫助解決勞動力和企業進行地區遷移。
結合我國目前的情況,應建立完善就業教育制度,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平。對于農村學齡兒童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對勞動力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在崗培訓指導等,從而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及時有效配置,消除結構性失業。鼓勵引導勞動力在地區、行業間的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再則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借助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加強對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特殊群體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等相關信息的發布,達到信息資源共享。
(四)新凱恩斯主義的粘性工資論啟示及借鑒
新凱恩斯主義所提出的工資粘性實際上是勞動力市場自身運行不可避免的現象,僅靠勞動力市場調節是不可能解決的。政府可就全社會工資水平定期進行全國性的調查,并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本生活水平為基礎,制定出基準工資水平以供各地區的企業參考,使得企業工資在合理區間浮動。另外,政府應控制非工資性人工成本的過快上升,以增強工資彈性,例如,股份制企業股利的發放等要按照企業所處的成長階段采取適當的股利發放政策,以及企業在年終發給職工的年終獎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預算范圍內。因為股利和獎金都是企業非工資性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發放過多,有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無論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都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就業。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啟示及借鑒
可以說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對現實更具有指導意義。關于就業保證企業具有靈活的用人機制,加強人力資源部的建設,保證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招聘到合適的、合格的勞動力,同時求職者也能夠自由靈活地選擇適應自己的滿意的工作崗位,從而充分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政府要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調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調整教育結構等來控制和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另一方面,國家給與市場活動進行宏觀引導,建立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來建立新型的勞動就業體制服務。
四、結語
總之,西方的就業理論對我國尋求解決就業矛盾的途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我國還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不僅依賴市場機制來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社會經濟總量增長,擴大勞動力的有效需求,還要有市場調控體制改善的制度保證,兩者面相輔相成,不可偏頗。
參考文獻:
[1]肖靜.西方失業理論與中國的就業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6,(11).
[2]劉加強.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對策研究[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羅恩立,孫定東.西方就業理論的演變進程剖析與借鑒[J].經濟學與經濟管理,2003,(2).
[4]譚運進.西方就業理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商業時代,2005,(12).
[5]韓志萍.西方經濟學家對失業問題的理論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0,(11).
[6]伍希.借鑒西方經濟學失業理論解決我國就業問題[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4).
[7]楊宜勇.勞動就業體制改革攻堅[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8]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10
摘要:
從經濟學方法論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發現,西方主流經濟學蘊含的理性主義的三個“硬核”,即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和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只不過是關于終極實在的形而上學想,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對其做直接檢驗,拋棄它便會導致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轍。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也正在挑戰這種以把“牛頓范式”應用于研究社會現象為基礎的傳統理性主義認識論模型,在這種發展趨勢中也可以窺見經濟學走向“真實世界”的滾滾潮流。
關鍵詞: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主義;經濟人;個體主義
如果以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作為標志,經濟學誕生之時正值理性主義思潮在歐洲大陸占據統治位,此時理性主義也開始長驅直人經濟學領域。此后,經濟學理性主義盡管在其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理論闡述,卻又存在著將其聯系起來的“共同信念”,它們構成了經濟學理性主義的“硬核”這種經濟學理性主義“硬核”由三條形而上學的共同信念組成,即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個體主義。
一、確定論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
經濟學產生于理性時代——一個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取得輝煌成就并向各個知識領域勝利進軍的時代。受其影響,經濟學在其產生之初就確立了一種“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理性主義經濟社會觀,并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力學”經濟學體系。基于牛頓力 學的機械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統攝和對經典科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尊崇,人們普遍形成了一種關于科學的理性主義模式。首先,它是一種憑借因果律揭示普遍法則的、與客觀性相一致的,因而是真理性的知識。其次,科學是精確的和具有確定性的認識。科學解釋應是必然性的和可定量化的,對任一狀態都可以做到盡可能精確的描述。
再次,科學命題在可控制條件下應可重復出現,接受經驗檢驗。最后,由于科學具有上述特點,因而它是人們的行動指南和社會規范,科學等價于理性。簡言之,科學被界定為對于超越時空、永恒正確的普遍法則的追尋。可以看到,從李嘉圖、瓦爾拉斯、馬歇爾,一直到德布魯一阿羅。他們大都堅信社會經濟的運行像機械系統一樣具有某種內在的規律性,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找尋這種能夠提供完備知識的確定性規律——社會經濟運行的能量守恒定律。具體地說,在李嘉圖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永恒和諧、符合人性的惟一制度形態,它是靜止不變、沒有發展的;經濟運行的軌跡是“無條件的歷史趨勢”,任何對趨勢的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 義“硬核”剖析離都是暫時的例外。同樣地,薩伊憑借“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信條論證_『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無危機運行的穩定均衡狀態。邊際主義創始人之一,英國物理學家、經濟學家杰文斯則明確表示要創立“效用與利己心的力學”,并提出類似于動力學中的速度、加速度概念的邊際概念,通過邊際分析得出經濟系統的穩定均衡秩序。
另一位邊際主義奠基人瓦爾拉斯也認為,“經濟學跟天文學和力學一樣,既是經驗科學,也是理性科學” ,它應當被建設成像機械學和力學那樣的“數學一物理”科學。新占典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同樣指出,對于經濟學與力學的相似之處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經濟學首先應考慮的是類同于力學觀念的均衡,盡管他認為經濟學進一步的研究必須更多地涉及生物學觀念的均衡—— 個人的成長和衰亡、民族的興起和毀滅、工商業的發展和衰落等等。而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邏輯精品的一般均衡理論更是牛頓經典科學思想在經濟學中典型的移植和應用,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牛頓力學的局限,只形式化地研究了經濟系統的均衡和最大化問題,突出地體現出西方主流經濟學對社會和諧與穩定機制及恒定的世界同一性的存在的堅定信仰與不舍追求。總之,就像經典物理學認為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各種運動的最終結果必然是趨于均衡一樣,正統經濟學認為,在市場中通過供求力量的作用各種經濟過程必然也將達到一個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的均衡,均衡是經濟世界的一般狀態,而各種“偏離”和變化只是經濟系統中的意外情況。
二、“理性經濟人”:
經濟學的“阿基米德點”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那里,“理性經濟人”不僅是解釋人類經濟行為的一把鑰匙,也是其龐大經濟學體系的重心和支點。在許多人看來,“與人類行為的其他模式比較起來,‘經濟人’模式和‘理性行為’假定也許是一個(解釋人類行為)最普遍、最有效、最成功的工具” 。遺憾的是,依托“理性經濟人”這一支點,經濟學家們并不能“撬動”復雜多樣的現實世界和整個的經濟學大廈。
1.重釋“斯密問題”
盡管“經濟人”這一詞語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率先提出并引進經濟學的,人們卻總是將“經濟人”假設的創立與亞當斯密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因而,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便是一道橫亙在“經濟人假設”的批評者和支持者面前共同的原始方程式,不解開它,就無法厘清正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意閾。最早由l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所發現和提出的所謂“亞當斯密問題”,是指l8 世紀英國著名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兩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論》(1759)與《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之間所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基于人性本善的假沒,把源于人的同情心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而在《國富論》中,斯密卻把人性奉惡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把個人利己主義的利益追求當作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動機。
于是,一種人性本善的利他主義社會道義淪與一種人性本惡的經濟利己主義個人目的論,便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作為思想家的斯密的理論體系之中。所謂“斯密問題”本身并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作為 個“現代性”問題,其真正意義在于如何認識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的內在緊張。事情并不完全像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所指責的那樣,是斯密自己制造了“自利”與“利他”之間的人格分裂和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的價值緊張。相反,在斯密那里,“自利”與“利他”原本只是一種人性二重性事實的本真反映,“經濟人”與“道德人”都只是人性之一面。由此,“斯密問題”所真正蘊涵的一個深刻的現代性問題便凸現出來:在商業社會里,是否能夠或是否應當將人類經濟行為與其道德行為完全分離開來?經濟學與倫理學能否完全隔離?顯然,按照斯密的理論體系,如間完整的人格難以被截然分裂為所謂的“經濟人”與“道德人”一樣,人類的經濟行為與其道德行為在終極Ft的的意義上也難以截然分開;同樣地,經濟學與倫理學的“明確分工”也是站不住腳的。
人性有善有惡(“利他”與“利己”)的原始事實,盡管有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但真正具有健全理性的人是不會如此的。因此,“如果對亞當斯密的著作進行系統的無偏見的閱讀與理解,自利行為假設的信奉者和鼓吹暫足無法從那里找到依據的。實際上,道德哲學家和先驅經濟學家們并沒有提倡一種精神分裂癥式的生活,是現代經濟學把亞當斯密關于人類行為的看法狹隘化了,從而鑄就了當代經濟理論的一個主要缺陷” 。這就是,為著“科學的”信念,伴隨著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隔閡的不斷加深,現代經濟學日趨技術化
甚至機械化,因之喪失了許多必要而豐富的人文價值資源,出現了嚴重的“貧困化”現象。
2.“一只眼的理性”
斯密之后,約翰穆勒依據西尼爾所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對斯密關于人類行為的看法進行了形式化的處理,從人類行為的各種動機中抽象出經濟動機— —財富最大化的動機,奠立了“經濟人”假設的第一塊基石—— 自利原則,并提煉出古典“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內涵:經濟人就是會計算、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人。馬歇爾等新古典經濟學家則承接了邊沁關于“幸福與痛苦”的功利主義道德哲學,同時引進了實證主義的“行為”概念,確立了經濟人假設的另一基石——極大化原則,并將經濟人假設歸結為約束條件下的求極值問題。此后,經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的修繕,在現代正統
經濟學中,經濟人假設的標準解釋是:在理想情形下,人們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會選擇那些能比其他行為更好地滿足其偏好的行為。簡言之,理性經濟人就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者,對自利最大化的任何偏離都是非理性的。斯密對人性所持的雙重態度,對于懷著“科學”信念,努力使經濟學向科學逼近的穆勒等古典經濟學家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放棄人的“利他性假設”進而構筑能夠“以少釋多”的人性公理假設是經濟學理性主義必須走的一步。約翰穆勒在《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決問題》(1844)中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應將人類活動的經濟方面抽象出來,并作出定義,以確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他看來,政治經濟學并不討論社會狀態所塑造的人的全部本性,也不討論人在社會中的全部行為。它把人僅僅看作渴望獲得財富的人來研究,從人類行為的各種動機中抽象出財富最大化動機,而把“每個人的其他激情和動機完全抽象掉”。至此,自利原則及經濟人假設得以基本確立。在邊際革命之前,“經濟人”已逐漸失去了哲學倫理觀的.內容。隨著邊際革命的出現,“經濟人”的倫理色彩更是幾乎全部喪失。
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的精雕細琢下,經濟人假設的抽象化與理想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經濟人的非人化傾向(即經濟人日趨被抽象為數學晶體)逐漸占據主流地位。理性被膨脹為僅僅是一種數學計算,即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經濟人被轉化為一種理性選擇的概念,即目標函數的極大化。依據“戈森定律”,杰文斯、瓦爾拉斯和馬歇爾等邊際主義者提出了有關消費者的理性假說,導出了消費行為形式邏輯上的效用“極大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將消費行為在某種預算約束下擴大到邊際平衡點。隨著這一公式的確立,“需求”作為所有價格的一個函數在經濟學的框架里便具有了邏輯意義,把經濟的“一般均衡”加以公式化也成為可能。此后,在帕累托對效用度量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希克斯把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結合起來,將偏好變為一個可以最大化的指數,從而提出了由兩曲線相切點而確定的最大化滿足的消費結構,避免了對“滿足”的價值判斷。到了薩繆爾森那里,他不僅提出了“顯示偏好理論”,試圖將消費者行為理論從“心理”束縛中解放出來,還給出了對經濟行為者的“理性選擇”進行經濟分析的“菜單”。
在他看來,經濟學本身就意味著最大化行為:消費者使效用最大化,生產者使利潤最大化。最后,經濟人假設在弗里德曼等人那里又獲得了工具主義的屬性。弗里德曼曾提出一個簡單的隨機模型,證明一個按照隨機游動花錢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費者(如果能夠生存下來的話)的消費行為最終會被迫停止于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因此,可以工具性地假設一切消費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這就為經濟學的數學形式主義運動掃除了一切“后顧之憂”。這樣,我們看到,從亞當斯密的本體論人性假說到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工具主義立場,“經濟人”已涵蓋了所有的經濟行為主體甚至所有的人類行為主體,他們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分析,經過精密的計算和仔細的權衡,對可供利用的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最優選擇。
然而,這一個個的理論模型盡管“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學魅力”,卻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阿羅指出,理性經濟人假設本身是極為虛弱的,它的合理性和顯而易見的力量僅來自于一些補充性假設,如完全競爭、市場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質性假設等等。尤其是經濟行為者個人之間的同質性假設“是特別危險的,它否定了經濟的根本假設,即經濟是建立在個人差異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④。因而,經濟人假設盡管消解了人類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主義“硬核”剖析性給經濟學研究帶來的困難,能夠產生“非常動人的數學模型,用來表示簡化的世界”⑧,從而使“科學的”經濟分析成為可能,卻也同時否定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存在的基礎。
3.一個簡單的評論
作為一個古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人”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離開過爭論的漩渦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種假設的非現實性來源于簡單的自利假設對社會規范及個人——社會關系等重要方面的“誤視”與“忽視”。按照正統經濟學的狹隘“理性”概念,一切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都是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精密計算,而利他主義行為卻是“非理性”的。
基于這種“理性”概念,是不可能有效說明“為什么利他主義行為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之下都得以生存”的問題的,因此,消極地固守自利最大化的經濟人假設于經濟學的存在和發展有害無益。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個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假設“既沒有必要,也會引人誤人歧途”,經濟學應“從現實中的人出發,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 。
現實中的人,是自利的或不自利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多種形態的人。拋棄理性經濟人假設,倒塌的只會是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框架,而不是經濟學這門學科。
三、個體主義
西方主流經濟學建基于“方法論的個體主義”之上 ,是其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必然結果。按照傳統理性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觀,似乎只有從個體或原子式的個人出發,“理性”才能把握現實的世界圖景,才能建立起邏輯上一致的、可檢驗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1.從個體出發
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個體主義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只是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功利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著作中,它才開始滲透到社會科學中來。而關于經濟學中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哲學來源,哈耶克認為有兩個來源值得重視:其一,近代哲學家洛克、休謨的思想;其二,笛卡兒和盧梭的思想。前者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個體主義首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后者影響了“19世紀古典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 。
在亞當斯密那里,一切經濟現象都可以被視為在交換過程中彼此發生沖突的無數個人愿望和追求的結果,而且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出來的某種自發秩序協調著個人利益的沖突。勞動分工、貨幣發明、經濟制度等等都是在個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效仿牛頓力學模式,斯密確立了“原子”社會經濟觀,試圖把一切社會經濟現象還原為抽象個人的行為。這樣,“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自然地成了斯密的理論出發點。
斯密之后,李嘉圖秉承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基礎和主體,社會應完全從屬于個人,并完全溶解于個人的存在之中,個人利益是社會行為的準則。約翰穆勒則認為,“社會現象的規律是—— 也只能是—— 人類的行為和情感”,而“人不會因聚集在一起就變成了另一種物質—— 帶有完全不同特征的物質”。這就是“個人人性法則” 。邊際革命之后,經濟學被視為以稀缺和競爭為前提,建立在個人選擇基礎之上的一門學科。新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理論必須從個人開始”。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作為邏輯原點的“經濟人”,只是“一個孤立的、確定的人類已知數”,是能夠“閃電般地計算快樂與痛苦的計算器”,是一個個數學方程式中的數學符號,它們的“計算”與“組合”演繹出現象世界的完整構架。
在現代經濟學中,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在奧地利學派那里被推向了極端。他們把個人變為孤立于世的不屬于社會的“原子”,把個人看成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認為分析“魯濱遜”,就可以尋求社會發展規律,所以,經濟分析的基點應放在孤立的個人的欲望及其滿足這種欲望的條件上,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作為一個先驗的有啟發的假設應絕對予以堅持。可以說,以個體主義原則來建立包括所有經濟學命題在內的統一的公理化理論體系始終是西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努力方向。然而,盡管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從個體出發考察一切,將個體的有目的性行為放在突出的位置,他們卻沒有對個體目的或偏好進行明確闡述,甚至根本否認個人偏好有一形成或塑造過程。雖然許多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也承認個體的偏好或目的是可以改變的,但為了“科學的”經濟分析的目的,他們卻假定偏好函數是穩定的,個人效用函數是永遠恒定而無可爭議的 。
這樣,對個體偏好的形成或塑造有著重要作用的文化與環境因素便被逐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框架,個人被置于一個機械的世界里,偏好一旦確定,選擇便隨之確定,個人僅僅是循著一個設計好了的追求最優化的模式來對經濟環境作出反應。從而,個體的理性行為 禮會經濟運行便可以被“理性”地預期到。
2.個體主義的理論陷阱
一直以來,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受到了與之對立的方法論的整體主義的猛烈批判@。但是,即使不是站在整體主義的立場【二,人們也可以發現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所導致的諸多悖論。按照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以資源稀缺性為基本前提,從“原子式”經濟人的理性選擇與行為出發,運用最大化原理,達到了一系列的最優化與均筏狀態的統一。這樣,西方主流經濟學似乎合乎邏輯地證明了,個體“理性”必然導向整體“理性”,個體最優狀態必然自動導致總體最優狀態,從而成功地跨越個體到整體的橋梁。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太多的“不可能性定理”已給完全競爭與帕累托最優的完美契合撕開了道道裂口。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如果能夠把個人的偏好“加總”為社會偏好,得到社會福利函數(即社會無差異曲線),則可以在無數帕累托最優狀態中進一步確定出那些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狀態,那么,在新古典框架里完全競爭條件下資源配置問題便可得到徹底解決(效用最大化、市場均街、帕累托最優三位一體)。顯然,其中的關鍵是能否從個人偏好(無差異曲線)合乎邏輯地導出具有相同性質的社會偏好(社會一致選擇)。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阿羅對此給出了否定的回答。阿羅認為,社會偏好不以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偏好來決定。阿羅指出,在非獨裁即尊重每一個個體自由的、理性的選擇的前提下,社會偏好是無法通過個人偏好加總得到的。由此看來,能否與如何從個體出發,從現實存在的個體出發,成功地過渡到宏觀整體,實現微觀與宏觀的整合,應是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關鍵。一個明確的事實是,經濟學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者的“加總”努力已徹底失敗。
事實 ,整體與部分之問的關系有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兩種特性。加和性是指整體和部分之問存在質的承續關系和量的守恒關系;非加和性則是指整體與部分之間質的區別性和不守恒性。 牛頓時代的成就就是對守恒規律的研究,加和性也就成為牛頓范式所重視的簡單性之一。但科學的發展又不斷地向人們揭示出非加和性的存在和意義。在復雜系統中,元素問存在著非線性相f作用,從而使整體的性質不再是元素問的簡單加和關系,而成為元素間相互制約、彼此耦合的非加和關系。因此,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除r“整體等于部分之和”的模式之外,“整體小于部分之和”以及“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模式也都是存在的。顯然,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具有典型的非加和性。
經濟學所要處理的是人的問題,但不是單個的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人、群體的人的問題。也就是說,經濟學真正的困難在于,如何說明在群體之中理性的個體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的問題。個體主義“理性地”假設個體之間理性行為存在一致性。然而,盡管我們可以“工具主義”地談論個人選擇和個體理性行為,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據此認為一個社會或一個群體的宏觀行為必定是“理性”的。從社會整體出發,我們才能很好地說明為什么一個社會經濟可能長期鎖入“低水平重復”的陷阱,說明“人們為什么會‘選擇’對自己不利的制度”。
四、結束語
作為經濟學理性主義的“硬核”,“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假設和個體主義原則是緊密相聯的。一直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堅信,經濟世界是理性的,其“自然秩序”是,經濟社會的一切事物均處在嚴格的邏輯秩序中,而且按精確的數學規律合乎邏輯和理性地運動,其運動的軌跡是有序的、穩定的、確定的。
同樣,這個世界里的活動主體也是理性的,他們嚴格按照“理性原則”進行選擇和行動,他們總是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而行動,而且能夠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行動。這樣,從原子式的理性個體——經濟人出發,借助各種輔助性理性工具(如數學方法),經濟學家便能夠在其行動的一般原則的基礎上推演出種種更為具體的理性行為模型;在這些較為具體的模型的基礎上,經濟學家就能較便利地解釋或預測理性個體在特定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具體行動,同時演繹出這些行動的社會總和所導致的一般社會狀態和整體圖景。因而,以理性方法建立起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就是“事物必然是”或“應當是”的知識,從而就是“科學的”。顯然,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那里,“被研究的東西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主義“硬核”剖析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現實中的體系” ,是虛擬社會里的虛擬人的虛擬“理性行為”,而不是真實世界里的人類行為。
由于“硬核”是關于終極實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對其作直接檢驗,拋棄它便會導致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折。所幸的是,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已對那種以把牛頓模式應用于研究社會現象為基礎的,在各門社會科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注重探尋確定性永恒規律的傳統理性主義認識論模型形成釜底抽薪式的破壞。由此,我們也看到了經濟學走向“真實世界”的希望。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計量經濟學論文01-25
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運用論文(通用7篇)05-06
計量經濟學發展走向的幾點思考論文04-21
《東方和西方的科學》教案02-11
西方圣誕節的由來01-03
中西方節日的對比10-09
西方情人節隨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