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轉變的基本思路
中國經濟處于“加速增長期”,今年“保七爭八”可期,但現行政府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和“非均衡發展模式”的現狀要求政府政策應加快向公共政策轉變,努力滿足國民公共需要,不斷增加“公共品”供給“非典”突如其來,對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其實,現實情況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最近幾年經常對中國經濟發表意見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就由原來低估的6.5%調高為7.5%。中國經濟新一輪周期性繁榮趨勢不會逆轉,“加速增長”的鏈條不會斷裂,今年仍可獲得“保七(7%)爭八(8%)”的業績,明年8%以上是可以預期的,各方面的最新跡象顯示經濟的活力依然強勁。中國經濟“加速增長”具有內在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不會因短期沖擊而終止。
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處于“加速增長期”,這是一個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增長周期趨勢,短期中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危機,但“加速增長” 的中長期趨勢不會逆轉。
中國經濟中長期繁榮發展趨勢不會因短期事件而中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深入進行的體制改革,包括政府體制、企業體制和各種要素市場的改革,會進一步釋放出內部制度效率;
二是人口增長特別是城市人口加速增長,會促使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推動消費需求長期快速增長;
三是民營經濟成長加快,會在強化競爭中全面改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整體效率;
四是擴大開放促使外貿流量、國際資本流入加速增長,會使內部經濟要素在與國際市場連接、整合度提升基礎上,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率;
五是知識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新型勞動者伍快速擴大,技術流量的倍數增長,會不斷增加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六是政府體制創新會使宏觀調控付出的代價變小,推動宏觀決策效率改進。
從“非典”危機可以總結出一些有用的經驗和深刻教訓。其中最突出的,一是暴露出現行政府管理體制仍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二十多年的農村改革和企業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管理制度創新還是比較滯后;二是顯示出“非均衡發展模式”(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領域先發展起來)正在出現效率遞減趨勢,二十多年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一九八零年至二零零二年年均達到百分之九點九左右,但公共衛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養老等以人為中心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仍然嚴重不足。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上述情況,政府要通過制度創新,加快轉變工作職能和重點,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過加快民營化進程縮小國有經營規模,加快從競爭性領域退出,讓我們的政府官員從大量對競爭性項目、贏利性投資的審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來,讓政府財政真正轉到公共財政上來,讓政府政策轉到公共政策上來;二是通過加快市場化進程縮小政府直接調控領域,更多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讓政府調節真正轉到宏觀調節上來。只有這樣,政府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履行其公共責任,為社會、企業和個人提供足夠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不斷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要。
近期財政政策向公共財政政策轉變時仍要堅持“積極”淡出的精神,但重點、方式和手段應作適當調整,要“淡出”的是政策措施的強度、范圍和方向。在宏觀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增發國債是可行的,但在條件成熟時應當加大“結構性減稅”的政策力度
按照公共政策思路,政府財政應當逐步轉到公共財政,這一點已經在近幾年的討論中形成了共識。目前仍有爭論的是,短期來看“積極財政政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