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分析
一、關于中國區域的劃分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ㄒ唬┤蟮貛。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在三大地帶的概念提出之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曾被視為屬于東部;內蒙古曾被視為屬于中部。后來,人們對此劃法提出了很多異議。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晃鞑康貛Оㄖ貞c、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和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
(二)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
。ㄈ┢叽蠼洕鷧^。包括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華東(山東、上海、江蘇、浙江)、華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華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法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環渤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黃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內蒙古中西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長江中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北地區(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貴州)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北部內陸(山西、陜西、內蒙古)、東部沿海(上海、江蘇、浙江)、東部內陸(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內陸(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部內陸(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內陸(四川、云南、貴州)等! 。ㄎ澹┚艂“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臺)、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九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4)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于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偯娣e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