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香港貿易轉型轉出美好前景
特點與表現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
[1] [2] [3]
【香港貿易轉型轉出美好前景】相關文章:
北京和香港貿易比較05-01
中國香港對內地貨物貿易出口情況05-01
湖南服裝出口貿易轉型升級策略論文04-29
旋轉出的美麗04-28
轉型的作文09-21
談“轉型”04-28
文明轉型與社會轉型梳論04-27
云南省邊境貿易轉型期的困境與對策--對瑞麗市邊境貿易的調查與思考04-27
經濟意識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