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職文化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思考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中職文化課改革,首先要從教學模式改革入手,構建新型課堂。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正符合和適應課改思想,變“教案”為“學案”,變“備課”為“設計”,變“教室”為“學堂”,真正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競爭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動起來了,課堂就活起來了。
論文關鍵詞:中職;文化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當前,職業教育專業課改革紅紅火火,學校紛紛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了以“行動導向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而文化課改革沒有現成模式,沒有與專業相配套的課程標準和教材,那么如何針對職高生文化基礎薄弱的特點,讓學生想學文化課、會學文化課,進而培養其學習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則是文化課改革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帶著這些疑惑,筆者進行了學校文化課的改革和探究,結合職教特點和學生實際,構建和實踐了“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變“教案”為“學案”,變“備課”為“設計”,變“教室”為“學堂”,改革了以教師為主體的舊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也獲得了啟發和思考。
文化課教學現狀及其分析
學生學習現狀大多數學生對文化課不感興趣。問卷調查顯示,75%的學生對文化課“不感興趣”,17%的學生“比較感興趣”,8%的學生“感興趣”。課堂上,睡覺、做小動作、不完成學習任務的遠比上專業課多,文化課被學生“邊緣化”的現象比較突出。
教師教學現狀教師的文化課教學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1)面對學生的厭學狀態,部分教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教情緒和職業倦怠現象。因此,課前、課中、課后缺乏激情,缺乏鉆研,有得過且過之嫌。
(2)部分教師確實想提升文化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但苦于找不到適合職校學生實際、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方法或途徑,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
(1)對文化課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認為到職業中學就是學專業課和技能課,文化課可有可無,因此輕視文化課,忽視了文化課的基礎性、應用性與發展性功能。教師則認為文化課是為專業課服務,是配角,自認為被“邊緣化”,便覺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學活力的發揮。
(2)文化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調查表明,大部分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差,怕學文化課,而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尊重學生的實際基礎,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效果自然不好。
(3)文化課教學與專業發展脫節。文化課的功能和作用是要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奠基、為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奠基,因此,文化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培養應與學生的專業需求緊密相聯。而目前文化課教學整齊、劃一,沒有考慮各專業的具體要求,不同的專業依然是同樣的文化課。
文化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
鑒于以上分析,要改變文化課教學現狀,必須以課改理念為指導,從教學內容的改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入手,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理念
(1)精選教學內容,構建發展平臺。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及其專業發展的需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精心選擇文化基礎知識,搜集、挖掘、整理文化課知識在生活和專業實際中的聯系和應用,從而為其專業學習奠基,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能力。
(2)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習能力。不要將知識的傳授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應更多地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因此,要把“課堂”變成“學堂”,把“講課”變成“活動”,把教師轉變為“導演”,把學生變換為生動活潑的“演員”。所以,教師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師生雙邊活動,讓課堂高效、有活力。
(3)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依據學生現有的文化基礎,結合其專業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低起點、嚴要求,小步伐、快頻率,幫助學生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式,逐步養成不怕困難、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良好習慣。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涵義“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包括課堂教學學案的研制、班級學習活動小組的建立、師生活動的設計與執行、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與評價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傳統教學背景下,教師用教案實施教學。而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教師要預先幫助學生準備一份學案,備課則主要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和預設。學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法指導、預習準備、課堂研習、檢測反饋等內容,或者說,學案就是將教案中的知識目標問題化、能力目標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潛移化。其中,問題是導學的核心,要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系列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學生拿到“學案”,會有一種嘗試的沖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消極到積極,由被動到主動,學案其實成了教師與學生課堂學習的“劇本”。傳統教學背景下,學生“各就各位”、相對獨立。而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需要組建異質學習小組,也就是組內各成員在成績、性別、性格、特長等方面互不相同,以利于互幫互學、優勢互補。以4~6人為一組,有機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組設組長一名,布置、協調本小組的活動和任務。各小組成員在各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后,可以組內合作、探究,也可以組間競賽、交流。每小組均設一展示陣地,用于學習成果的匯報和展示。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積極嘗試“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邊實踐,邊反思,邊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1)創設情境。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來導入,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專業實踐來導入,也可以通過文化課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來導入,從而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2)自主學習。教師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分發學案,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教師要精心制定學案,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準確概括學習要點,科學安排活動方案,并給予學法上的指導和建議(如果學案中有“預習課文”要求的,則要將學案提前發給學生。
(3)合作探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探討、交流。各組員之間密切合作,互幫互學,思維的火花發生碰撞,合作的精神得以培養。
(4)成果展示。在前幾個學習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各組員可以自主展示,可由組長推薦展示,也可由其他組“點將”展示,盡量讓更多的學生有展示、表現的機會。教師同時要求其他學生關注、思考這些展示成果,以便下一階段點評、研討。
(5)點評提升。展示結束后,教師發動組內其他成員或其他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質疑、辯論、修改等互動環節,最后由教師作總評,各組員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
(6)檢測反饋。為檢查學習目標達成度,教師安排此項檢測環節,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全面批改、抽組批改,也可由學生組內互批、組間對批,有利于師生共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進而調整、改進下節課的教學設計。
2.教師使用學案的要求。
(1)督促學生使用好“學案”。課前要通過教師抽查、組長對查、組員互查等形式,了解學案的使用情況,進而掌握“學情”。課后抽查已用好的“學案”,以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情況。
(2)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系。“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講解,尤其是要重點講解學生在預習后不能自主解決的內容,學生經過思考后能獨立解決或組內合作交流能解決的內容,則應少講或不講,否則就應該在引導、啟發的基礎上講精、講透、講活。
(3)指導學生整理和保存學案。經過全面思考、精心制定的學案,既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又有全面的知識要點,還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記錄與心得體會,因此是一份很有價值的學習資料。教師應指導學生按照章節順序整理、保存好每堂課使用的學案,以便在后續學習、復習鞏固過程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文化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思考
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筆者認為有兩個環節值得關注。
要制定科學有效的“學案”制定“學案”不是備課,不是編寫教案,而是應從學生的實際基礎和認知規律出發,合理設計學習目標、師生活動、啟發引導等環節,并且難易得當、有的放矢,讓各層次學生均能有活動、有思考、有收獲。
要組建積極有效的學習小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習小組的有效活動、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否成功。要根據成績、特長等因素組建有真正合作精神的、有競爭力的異質學習小組,并要培養優秀的小組長,才更能充分地發揮“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優勢。
教學實踐證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符合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的教學需求和課改要求的,盡管才剛起步,卻已展示了其優良的效果和勃勃的生機。隨著職教課改的深入,文化課堂中的這一全新模式必將綻放出無限的魅力。
【中職文化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思考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案導學之我見的論文04-27
小議學案導學的論文04-27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反思05-01
高考化學專題復習學案導學模式04-30
高考化學專題復習學案導學模式的討論04-30
導學案教學模式階段性計劃11-24
導學案的編寫學科論文04-28
導學案教學反思05-01
導學案教學設計04-25
學案導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與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