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證券投資學論文
證券投資學學年論文
學 院 經濟學院
專 業 經濟學
年 級 2013級
姓 名
論文題目 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分析
指導教師 職稱 講師
成 績
2015年 12月 12日
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分析
【摘要】我國證券市場在過去十年的長足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證券市場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和國民經濟的證券化率迅速提高。進入新的世紀后,我國證券市場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和重大的發展機遇,這是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新的課題和新的契機。
【關鍵詞】證券市場 對外開放 現狀 未來發展
第一章 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背景和歷程
第一節 開放的國際背景
1.1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在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發展之后,在 90 年代形成高潮,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經濟呈現出幾個新特征:
1、各國再生產過程對國外的依賴越來越深,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日益擴大。目前,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 1/3 直接參與國際交換;如果考慮國際交換對各國再生產過程的間接影響。各國經濟對國外的依賴程度將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 1/3 的水平。在生產國際化基礎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也在進一步擴大,一國國內經濟政策的制定越來越離不開國際因素的制約。
2、跨國資本流動規模急劇擴張。貿易自由化和生產國際化推動了金融資源的全球配置,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流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1980 年世界范圍內的外匯交易平均約為 800 億美元,與同期的世界貿易額之比大約為 10:1,到 1995 年為 12600 億美元,與貿易額之比上升到約 70:1,到了 2001 年則為上升到 12100 億美元;其中,證券交易額迅速上升。據相關統計,1975 年到 1998 年,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相對于 GDP 的比重,美國由 4%上升到 230%,德國由 5%上升到 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 640%,日本由 2%上升到 91%;
3、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據統計,到 2002 年底全球跨國公司達到 6.5萬家,加上其附屬企業,產值已占世界 GDP 的 1/3 以上,跨國公司內部和相互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 60%以上,直接投資占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 90%以上?鐕镜陌l展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擴大全球市場的主要動力。 融全球化發展迅速。歐元啟動后成功運行,全球資本流動速度加快,私人資本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體,跨國銀行業務綜合化和網絡化,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創新,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浮動的改革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進行,金融自由化取得了明顯進展。隨著影響資本自由流動的障礙一個又一個地被消除,一個全球性的金融市場已經形成。金融全球化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威力,尤其是金融市場電腦化、網絡化把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連接起來,使各國、各地區的金融市場融為一體。
1.3 證券市場國際化
伴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證券市場也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國際融資證券化的特征明顯,市場之間關聯性大為加強。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所有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都已對外開放;在發達國家的推動下,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開放本國證券市場。
一、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現狀
回顧和分析中國證券市場開放歷程和現狀格局,可以概括出以下特征:
1、 以單向開放為主。證券資本流入管制的放松優先和超前于證券資本流出的放松。中國證券市場開放一直以來是以引進國際資本為主線的.境外證券發行融資、設立 B 股市場、QFII 制度,以及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等,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圍繞引進外資為中心.與此同時,居民境外證券投資和外企在中國境內融資都被嚴格地限制。
2、開放風險被嚴格控制。中國證券市場開放實踐并不是在國內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推動下進行的,匯率在嚴格的管制之下彈性很小,利率自由化改革剛剛起步,開放風險始終處于被嚴格控制之下。一方面,B 股市場規模很小,資本流動對中國的匯率穩定幾乎不構成影響。另一方面,QFII 的資金規模也相對很小,對于 A 股市場的風險影響尚不顯著。
3、漸進式的開放。從設立 B 股市場到實施 QFII 制度,以及證券服務業的逐步放松限制來看,不管在開放速度還是在模式上,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具有明顯的漸進式特征。
二、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客觀必然性
1、證券市場開放是全球化的壓力和挑戰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經濟、金融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證券市場國際化作為全球化的產物,符合國際資本流動的趨勢,海外許多新興國家(地區)通過開放證券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促進了本國(地區)經濟增長,具有較好的示范效應。全球化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新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結合日益緊密,中國證券市場需要發展,就不能自我封閉,走向開放是一個必然選擇。
2、證券市場開放是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需要
證券市場的開放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有利于我國證券市場提高效率。實證研究發現外資的進入在短期內可能會使證券市場的整體投資收益大幅波動,但在長期內趨于穩定。采用 ARCH 和 GARCH計量方法對證券市場收益波動性的研究證明,證券市場開放后收益的波動性相對減小。證券市場開放所帶來的這些效應,將有幫于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整體效率;隨著境外證券投資者的進入,也會對我國的會計準則、信息披露和證券監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完善我國證券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功能。 其次是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在有外資參與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依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化,選擇證券投資的種類、地區及數量,實現其收益的最大化。對于國內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投資品種而言,國際市場競爭促使其適時地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管理水平,采用更加先進的技術,跟上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步伐,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
3、證券市場開放是在新形勢下吸引外資的需要
從現實情況看,外資進入我國證券市場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外國投資者通過參股、并購的方式成為上市公司的股東。二是引進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購買現有流通證券。中國還不是一個資本非常富裕的國家,在經濟建設、證券市場擴容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引進外資。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才能達到我們籌集外資的目的。 另外,證券市場開放也是我國履行加入 WTO
的承諾。
三、中國證券市場開放的條件綜合分析
通過考察各國證券市場開放實踐時看出,各國在證券市場開放時的條件存在著很大差異,對于開放時序、速度、模式的選擇也有所不同。開放既有成功范例,也有失敗的教訓。那么,國內經濟、證券市場發展到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比較穩妥的推薦證券市場全面開放呢?學術界和一些國際組織對此進行過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1995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總結不少國家實現資本項目下本幣自由兌換和開放資本市場案例之后提出:實現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前,需要滿足五個條件:
(1)財政赤字得到控制
(2)能夠維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3)匯率和利率形成機制實現市場化
(4)改革國內金融體系,證券市場達到一定規模
(5)建立了金融體系的官方安全網絡,實習了法規和制度的逐步國際化。
從以上五個條件可以看出,證券市場開放是否具備條件,除了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外,關鍵在于開放必須與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相協調。
四、證券市場開放對企業融資結構調整有積極的作用
第一,推動外資企業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
開放證券市場后,外資企業將通過資產重組、參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來華投資,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表明外資企業的發展已融入中國經濟的大熔爐。外資企業國內上市首先是融資方式的變化,這種融資方式的變化將使外資企業股權結構發生質的改變。按照外經貿部的通知要求,申請上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應為按規定和程序設立或改制的企業。這就決定了一些外資企業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結構就要發生變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結構將進一步改變。其中國內投資者股份將在其股權結構中呈上升趨勢。
第二,為國內企業引進外資創造新的條件
我國證券市場開放遵循漸進的原則,比較重視其融資的職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資者開放到向投資者開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資范圍拓展和投資渠道改善將帶來更多的融資便利。國內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資也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證券市場的開放能夠帶動B股市場的活躍,直接提高了企業籌集外資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夠通過增資擴股同外資企業開展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和行業內的領先者,增強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在境外實現上市。
第三,利用外資的重點向鼓勵并購型投資轉變國際上
一般將FDI一分為二:新投資和并購型投資,據聯合國2000年的投資報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幾乎整個外來投資都是購并型投資。過去我國吸引外資的優勢主要在于廉價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綠地投資”方式成為外資的主要選擇,但這些原有的優勢因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已不斷弱化。近幾年,我國在通過跨國并購吸引外資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嘗試,跨國并購逐漸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中國的外資戰略已經到了某個轉折點,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企業購并尚屬于偶發事件,跨國企業購并更是罕見現象,而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規模的企業購并已經變得常見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股權投資渠道,今后外商投資應該更多地考慮運用資本經營的方式,將股權投資作為利用外資的重點,通過購并加快投資的速度,不必興建廠房、添置設備等都
一切自己從頭做起,。股權投資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控制權,這種控制權具體體現在要求對公司的決策有一定的影響力上。這點從我國資本市場發生的并購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絕大部分并購行為都屬股權投資。股權投資應成為我國下階段利用外資的重點,我們應從政策法規角度多予引導。近來國內發生了不少外資企業增資的現象,同樣也屬于股權投資的范圍。
五、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立法取向
目前中國證券市場對外的相關法律已經比較完備。以《證券法》《公司法》為核心的法律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涉及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宏觀管理、B 股市場、境外上市、合格機構投資者等都有了相關規定。另外還有與外國監管機構簽訂的諒解備忘錄等。隨著我國證券市場開放的不斷推進,更多新的監管制度的構建,相應的法律更新勢在必行。 總結我國關于證券市場監管方面的法律規范,進一步分析我國法律監管架構的缺失。
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紛紛放棄“金融抑制”戰略,對證券經營、證券投資、證券發行交易、證券市場結構等方面放松了法律管制和行政干預,從而推動了各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增強了各國證券業的國際競爭力。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受危機直接沖擊的日韓和東南亞各國不僅沒有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反而更大限度地對證券市場放松了法律管制。因此,當前我國應順應國際證券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潮流,適當放松對證券市場的法律管制,逐步從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更穩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
1.放松外匯管制,積極促進資本項目的開放。各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匯管制,提高本幣的自由兌換程度。我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的管制。而資本項目自由化是今后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我國應在完善資本項目管理和監控的同時,通過放松外匯法律管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的自由化。
2.放寬外國投資者投資我國證券市場的法律限制,逐步實現A、B股市場的并軌。我國嚴格實行A、B股分離制度,但從長遠和國際慣例來看,A、B股的長期分割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因此,我們應通過放寬法律限制,逐步實現A、B股的統一。
3.放寬對銀行、證券公司業務經營的法律限制,逐步實現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融合。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業管理。而世界處于證券業與銀行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重要時期,原來嚴格實行分業經營管理的美日兩國也分別在1997年和1998年通過立法或頒布行政命令實行了銀證合業經營。我國證券市場必須適應歷史潮流,逐步實現銀證合一。
世界經濟已經跨越了國際化時代,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經濟的特征在于經濟運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整合和一體化,各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法規日益趨同。調整經營策略,抓住開放證券市場所帶來的機遇,抵御住開放帶來的壓力和風險,這是中國市場上的投資銀行都需要認真面對的。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吳曉求.證券投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基金.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
【證券投資學論文】相關文章:
證券投資學習心得12-06
證券投資學習心得(精選16篇)10-12
證券投資學習心得(11篇)02-16
(合集)證券投資學習心得12篇08-03
構建高校證券投資學網絡教學的實踐研究05-02
金融證券論文09-02
證券投資學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20篇)12-03
投資學實習報告08-28
投資學實習報告11-11
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證分析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