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集錦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
摘 要:《病梅館記》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龔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體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現實,描摹病梅之態,診斷夭梅之由,擬想療梅之術。文章借助對梅的品評,隱喻封建思想對人才培養的禁錮。拋開作者的個人政治歧見,筆者站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者的視角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發表,發表有關小學教育的論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論文投稿
《病梅館記》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龔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體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現實,描摹“病梅”之態,診斷“夭梅”之由,擬想“療梅”之術。文章借助對梅的品評,隱喻封建思想對人才培養的禁錮。拋開作者的個人政治歧見,筆者站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者的視角重讀此文,深感先人的“療梅方案”與當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觀念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本文以古為鑒,將教學中發生的一些典型問題,嘗試以“療梅之術”作為治療課堂教學頑癥的良方。
一、察色望診,觀語文課堂“病梅”之態
《病梅館記》一文,作者指出梅的健康生長姿態應為“直、正、密”,但梅的天然之姿卻遭世人所棄,病梅的“曲、欹、疏”被廣為推崇,顯然這是一種病態的審美觀,以扭曲本真為美,以喪失生機為美。靜觀當前小語課堂,雖經過十多年的課改的洗禮,在理念構建層面,語文學科確已彰顯革故鼎新之態,但常態下的課堂教學效益仍不夠理想,依然顯現著“病梅之態”:教師在課堂中的“獨裁地位”沒有改變;教師習慣依照慣有套路,施行“揭示課題—識字學詞—分析課文—鞏固練習”的舊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問題,漠視了學生個體成長的多樣性……
二、把脈會診,悉語文課堂“夭梅”之由
龔自珍認為,梅的病態是由于代表社會文化主流的“文人畫士”特殊的審美取舍所致,其實隱喻的則是封建制度下病態的選用人才的標準,這才使得“文人畫士”趨之如騖。那么,當下語文課堂呈現的.“病梅”之態又有何因呢?
1.視應試至上
在應試至上、分數第一的背景下,語文課成為字、詞、句、篇章的訓練課,精彩的課文被解讀成無情無味的“文字零件”。教學流程的設計看似環環相扣,詞句訓練得扎實到位,實則忽視了學生在自然常態下的正常的心理、行為反應,忽略了閱讀的主體是學生。這樣的課堂培養的是片面發展的人。
2.唯經驗是從
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喜歡將一篇課文分解成課時教學,掃清障礙、整體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體。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喪失了學習主體的地位,個性差異被抹殺,以共性代替個性。
三、對癥施診,行語文課堂“療梅”之術
龔自珍心生療梅之念,并將愿望付諸于行動,“辟病梅之館”“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我們的語文教學亦應如此,要順應孩童天性和成長規律,實現語文學習過程與生命成長過程的和諧統一,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然提升。
。ㄒ唬敖馄渥乜`”,讓學習空間天高地闊
1.構建語文學習的“生態園”
教室是一個物化的環境,我們應努力將教室建設成“語文生態園區”,激活學生的參與欲望。我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1)美化教室環境。如設立植物一角,讓教室綠意盈動,花草飄香;建設圖書角,讓教室匯聚好書,充滿書香味;扮靚墻壁,讓墻報“會說話”……(2)變化座位排法。根據學習內容和方式所需,座位形式應改一層不變的“秧田式”為靈活機動的馬蹄形,或環形,或“U”形……方便學生的交流與合作。(3)發揮多媒體效應,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辟語文學習“大視界”觀
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闭n標也提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闭Z文學習應從現實世界的多彩生活中去尋根溯源,讓生活之源為語文學習引入清流,提供滋養。在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做的:(1)拓展學習內容,用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體驗來充實課堂,真正體現“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如教《云房子》時,讓學生觀察記錄云的變化多姿,閱讀有關云的科普小短文。這樣,不僅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為課堂學習提質增效。(2)開展語文活動,讓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成為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催化劑。如結合年級特征開展“查字典接力賽”“故事時光屋”“美文誦讀展示臺”“情景劇演播廳”“讀書交流會”等活動,為學生打開更多認識世界的窗戶,拓展他們施展語文才能的天地。
3.創設自由對話的“心理場”
這兒所指的“對話”,不是狹義的語言范疇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包含師生、生生、師生對文本及編者的自由對話。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多重對話的平等參與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應該自覺、積極、主動、平等地參與對話。教師要實現角色轉變,蹲下身子,平視學生,傾聽學生的聲音,使學生在充滿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心理狀態中,讀得投入、思得專注、學得主動而愉悅,在讀、思、學過程中找到對話的切合處,實現學生與教師、文本的溝通,進而產生個性化的理解。
。ǘ翱v之順之”,讓個性發展輕舞飛揚
1.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
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知識儲備、經驗積累等方面存有差異,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慣也迥然不同,這就要求教者在教學的各種環節中,提供“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菜單式服務。
(1)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整個學習活動的方向指南,更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學習目標的確定應遵循學習主體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得學生都能達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標,學有所獲,學有所樂。結合日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第一種是教師提供目標菜單,由學生自行選擇。如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筆者就設計了三種學習目標供學生自選: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用口頭語言描述詩中的景致。②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用畫筆描繪詩中的景致,并將詩句題于畫中。③模仿學過的文包詩的課文,將《宿新市徐公店》編寫為一個故事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2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著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而是采用的“灌輸式”教學。大多數閱讀教學環節中看似是老師“教”,學生“學”,而實際上是老師在替學生們閱讀,學生們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因此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本文中,我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談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健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一、提好問,抓好詞,找線索
1、善于提問,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老師,首先我們要了解坐在我們面前的這群學生,小學階段的孩子,由于年齡較小,所以大多活潑好動、表現欲強、喜歡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贊美。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些性格特征,有針對性的制定教育教學方針。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喜歡先跟學生們進行互動,提出一些有助于幫助他們理解全文的問題,然后鼓勵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文章,看誰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對其進行表揚。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本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小學生表現欲強,喜歡得到別人的贊美的性格特征,用提問的方式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以人教版小學三年下冊《翠鳥》一文為例,上課前,我會先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翠鳥嗎?翠鳥長什么樣子啦?翠鳥以什么為食啦?然后鼓勵學生們通過閱讀找出答案,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和好勝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閱讀中去,學習效率也比被動接受知識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詞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記得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詞語是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單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可以簡要概括文章內容的關鍵詞,找出這些關鍵詞,并將這些關鍵詞的含義吃透有利于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化繁為簡快速理解文章內容。由此可見,在閱讀過程中,抓關鍵非常重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要反復強調關鍵詞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關鍵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找主要線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不僅要帶著問題讀,會找關鍵詞,還要學會“剔骨”。所謂的“剔骨”就是要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線。閱讀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學生小、初、高幾個階段的語文學習,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縱觀每一個階段的閱讀訓練,都強調的是在有限時間內的定時訓練。閱讀的材料有長有短,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要想在一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閱讀任務,這就需要在日常的閱讀訓練中靈活運用“剔骨法”,剔除或者忽略與文章主要內容無關的詞句,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對閱讀材料進行剖析,找出文章的主線,從而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達到閱讀訓練的目的。
二、讀練結合,拓視野,在實踐中培養
1、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愛好的有效途徑。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有限,需創設環境幫他們激發。小學生在朗讀時聲情并茂的節奏感及和諧婉轉的韻律,非常完美的展現出作品的音韻美、神韻美,范讀的魅力足以誘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渴望,同時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旁敲側擊,通過培養學生的朗讀愛好來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用榜樣帶動,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愛讀書的同學,要想辦法把他們樹立成榜樣,來鼓動其他同學效仿,多創造如演講、朗誦、講故事、辦黑板報、交流讀書體會之類的活動,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
三、拓寬閱讀范圍,養成閱讀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什么有的同學看小說會廢寢忘食,孜孜不倦?說到底,是因為興趣使然,只有 “樂此”才“不!。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鼓勵學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拓寬閱讀范圍。學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些習慣包括養成熟讀精思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閱讀習慣、養成“博聞強記”,多背誦積累的習慣、養成讀書和寫作相伴的習慣。
四、創造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階段。學生無論是心理特征還是生理特特征都發展較快,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他們的喜怒哀樂隨時都寫在臉上,并且支配著他們的行動。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根據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創建良好的情景教學模式,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小學階段,學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等特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高效、有趣的課堂情景教學氛圍。第一,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通過有聲的、形象的畫面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要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充分利用課堂上前20分鐘的“黃金期”,盡量避免“滿堂灌”的尷尬;第三,閱讀教學中要滲透情感交流,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強調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們要多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予以解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結語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不僅影響著當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同時,從長遠意義上看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也有著深遠影響。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不斷推進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在小學這個閱讀的“啟蒙”階段,高度重視對小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的培養,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寬他們的閱讀渠道,讓閱讀成為學生的愛好,并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
參考文獻
[1] 趙慶豐.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文學教育(中).20xx(05).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3
一、減負增效的含義
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或者教師的發展觀和價值觀能夠反應出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理念。學校的辦學水平越越高,對減負增效就越重視;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和對自身發展的追求越強,證明學校的辦學成果越好。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念,決定于學校辦學歷史的沉淀,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我國教體育系日益趨于理性的當前形勢下,小學語文具有更科學的教育方式,并且注重對學生的減負和增效,也使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追求突破原來保守而轉變為開放,這種開放的價值觀促進學校文化的發展。這種價值觀包括個人價值觀以及學校價值觀,不能以強弱和大小進行區分,并且這兩者屬于一種整體,不需要強加區分。小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具備一定的口頭語言能力,在進入學校和班級之后進行語文學習,除了要提高口頭語言能力,更重要是對學生書面語言讀寫能力的培養。漢字的特點是表意,相對于拼音文字來說要復雜得多,所以對于小學生識字、寫字的教學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學生會出現語文功底不夠扎實的現象,主要是由于文字功底有所欠缺。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策略的探討
1.對課堂的結構進行改革
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繁雜的',絕大多數的小學生缺乏對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經常督促其學習,這樣就會導致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而脫離了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身份。這種教學結構下,教師會不自覺的以課堂任務作為標準來評判小學生的課堂表現,這樣就會使學生感覺到壓力很大,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對知識點沒有明確的認識,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教師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改革傳統的課堂結構,使教師具有合理的教學實踐,學生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討論和提問的時間。學生在這種課堂結構下,不僅能夠明確教師的教學基礎和重點,也能夠記錄自己存在疑問的地方,在提問和討論的時間時請教老師。通過這種課堂結構,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備課很認真,課堂互動上學生很積極,課后的作業學生也能夠按時完成,但是學生的語文成績仍然不能得到提升。通常小學語文教師都會認為學生的成績決定于自身的教學質量,其實不然。想要學生的語文成績得到提高,除了教師的教學質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就一定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的積累,尤其在小學階段,這一階段是小學生形成學習方式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如果教師只注重對學生增加學習壓力,會使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和討論,另外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記憶力的培訓,讓學生背誦名家名篇,摘抄積累語文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創設個性、民主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對每個小學生的想法基于充分的尊重,有時可以讓小學生不用舉手直接發言。因為小學生的特點的思維發散的比較快,具有很強的跳躍性,如果一味地追求課堂規矩,當教師允許小學生發言的時候,小學生由于時間的拖延很容易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思維。教師應鼓勵所有小學生的想法,不能因為小學生的想法與應試教育的答案不夠一致就對小學生進行否定,這樣會使小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打擊。語文課堂教學想要得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當前小學生具有張揚的個性,每一個小學生對于教師教學方法也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師應針對不同需求的小學生進行教學調整,根據小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夠進行語文成績的提升,并且充分發揮其個體優勢。讓學生除了考試壓力以外,真正的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就能夠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
三、結束語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注重對減負增效這一教學理念的實施,充分發揮小學生主體地位,針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課堂結構的改革,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真正意義上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4
一、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策略
1.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當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及和推廣,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必備工具,當然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所取得的效果可謂有目共睹。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點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智發育不成熟,因此對新鮮事物往往抱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師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總是一成不變地運用死板教條的教學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失去興趣。而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就能夠將枯燥的語文知識轉變為圖片、音樂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到語文知識,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進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把握住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機會,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合理使用多媒體,以改善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小學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九冊《圓明園的毀滅》為例,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我制作了多幅內容各異的多媒體畫面。首先用動畫閃現出“圓”“明”“園”三個字;然后引出課文導語: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它的'名字就叫圓明園;接著配合優美舒緩的輕音樂,用不同畫面方向飛出的字體介紹有關圓明園的資料……這樣的方式有效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將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語文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是緊緊相連的,可以說,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用到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大膽地在實際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起來,以便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無處不在,以及學習語文知識的巨大用途。舉例來說,在進行“小燕子的進步”這一課程的教學時,課文中小燕子在媽媽的引導下,成功發現了冬瓜和茄子之間的不同點,顯然,除了小燕子所發現的不同點,茄子和南瓜之間還有顏色、形狀等多方面的不同點,教師就可以一次為契機,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親自進入菜園中,觀察茄子和南瓜之間的不同,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并且還開動了腦筋,拓寬了視野,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3.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權威地位比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得不到重視,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所轉變,要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落實這一點,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只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才能真正發揮他們的自主意識。例如在“稱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啟發他們的思維,如“除了課本提到的這種方法,同學們還能夠想到什么其他方法呢?”通過讓學生進行大膽的聯想和想象,來充分激活他們的思維,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而且思維還得到了眼神。還有在“霧凇”一課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對霧凇這一奇景進行描述,鼓勵學生在表達中使用豐富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加深學生對我國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二、總結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整個學習歷程及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其教學法研究也就顯得分外重要。面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師應積極應對,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5
一、精讀,教學優化的基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多閱讀。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每一個句子和段落,最后讀整篇課文,這正是順應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夠充分感受到乘客的“從容”、作者的“提心吊膽”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機敏”,才能理解為何艄公能夠成為黃河的主人。朗讀課文,學生還能夠感受到文字的優美,并能激發他們對艄公的尊敬。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習的主人”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并為“黃河的主人”做出鋪墊,教學結尾處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華。而且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利用了視頻、圖片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不認識的事物,改善了學習效果。
二、精思,教學優化的核心
文本含義來自精讀,而所謂精讀其核心又是指向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在精讀的同時精思,往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核心。教學實錄———《珍珠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師:同學們,我們對珍珠鳥已經有了一定認識,請同學們帶著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呢?生:是一種可愛的鳥,因為它有小腦袋和“尖細又嬌嫩的鳴叫”。生:是一種好看的鳥,因為它像“蓬松的球”,還有灰藍色的羽毛。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已經仔細閱讀了課文。同學們能夠從詞語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鳥的美麗和可愛,那么同學們能否再體會一下,除了可愛和美麗,珍珠鳥還有什么其他的特點?生:還是一種膽小的鳥。(讓學生閱讀課文,品讀文字,知道珍珠鳥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如何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師:珍珠鳥是一種膽小的鳥,那么它害怕作者嗎?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師:很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過程。請同學默讀第4段,看一下珍珠鳥是如何一點點接近作者的。生:開始的時候珍珠鳥在屋里飛來飛去,亂撞燈繩。師:這表現了什么呢?生:珍珠鳥害怕作者。師: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體現出珍珠鳥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鳥用小紅嘴啄作者的筆尖,作者用手撫摸它,珍珠鳥“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師:所以,珍珠鳥經過很多次試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愛護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賴作者,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生:我們要關心和愛護動物,動物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師:對,作者關愛珍珠鳥,珍珠鳥才會這么可愛美麗,才會和作者友好共處。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就提出了“珍珠鳥是一種什么樣的鳥”這一問題,由此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讓學生自主感受珍珠鳥一步步親近作者的過程,認識到珍珠鳥對作者由害怕陌生到親近的態度變化,并引出“完全依賴”的概念。這一過程又是一個精心思考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點:只有相互依賴,我們才能和動物友好相處,只有相互依賴,同學之間才能互助友愛,這正是本文作者馮驥才想要表達的人文思想。
三、精設,教學優化的保障
這里的設是指設計,教學設計是學生高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設計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習。作為一種保障,關鍵是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去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教學實錄———《爺爺的蘆笛》(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師:同學們,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強強被爺爺的蘆笛聲吸引到了海邊,強強感覺很高興,為什么呢?生:因為海邊的風景很漂亮,并且爺爺的笛聲很好聽。師:對,這些都吸引著強強,讓強強對海邊的生活很向往,但是夜里爺爺把強強一個人留在家里,強強怕不怕呢?生:剛開始的時候害怕,后來不怕了。授:除了害怕,強強還有什么感受?生:很想念爺爺,孤獨。師:那么請這位同學朗讀課文,盡量將強強這種害怕、焦急的心情讀出來。(學生朗讀課文)師:那么,為什么強強后來不害怕了呢?生:因為強強仿佛聽見了爺爺的蘆笛聲。師:如果你是強強,你想對爺爺說些什么?生:爺爺,我已經變得勇敢,不再害怕大海了。師:很好,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必須克服困難和恐懼,才能培養自己的堅強品質,同學們說對不對?生:對!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將教學內容層層推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讓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有效地思考,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的深刻內涵。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這樣的設計,學生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收獲的。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6
語文的美是多層、多樣的。有文本所攜帶的作者情感的真情美,如善良、友愛、親情;有文本所描繪的畫面美,如山巒之壯、河川之潤;有文字本身的韻律美,如排比、對仗、壓韻;有作者放飛思想的創意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梢钥闯,通過語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審美素養,不僅是這個學科的職能,也是這個學科的優勢。下面,從兩個方面探討如何有效地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一、小學語文審美內容的把握
通過語文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要做的是能夠使學生能夠從語文中發現美的存在,也就是把握住語文美的內容?梢詮囊韵滤膫方面入手。1.體悟語言之美。文本的語言美,是小學語文審美內容最顯見的,有的生動流暢、有的縱橫捭闔、有的溫婉細膩、有的格律優雅。如在教學翁卷的《鄉村四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字組織的分析體悟來感受古體詩歌所特有的精煉、韻律之美。如“綠遍山原白滿川”,教師要提示學生這一句中“綠”與“白”兩個顏色的呼應,又注意“遍”和“滿”所帶來的視覺沖擊。2.感受意境之美。語言文本往往能夠將讀者的思維帶入一個三維的空間,以文字勾勒出具象的“視覺”意境,這就是語言這種表現手段所特有的想象與引思的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中“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這一段精彩的'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讓他們隨著教師輕輕的朗讀,想象“這座山像老人,那座山像巨象,另一座山像駱駝……還有的山像新生的竹筍……”使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文本的畫面中去感受美。3.挖掘情感之美。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這些情感通常具有哲思的美或人性的美。學生可通過對作者情感的感知,享受并提升情感思想的審美情趣。如學習《草原》,這篇文章看似是描寫草原上的風土人情,但其實作者寫作的意圖不僅僅是想向大家介紹“草原”,而是通過對“草原”的描繪表達“蒙漢情深”的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這種“民族和諧、民族團結”的情感之美。4.欣賞創造之美。課文中經常會看到作者充滿想象、充滿創造的語言,把讀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維帶入到一個驚奇的境界之中,給讀者帶來突破與驚艷的美。如《橋》講述了一次人們與洪水搏斗的過程,體現人性的美。作者在描述中充滿了創造性。如開篇寫“……雨突然大了,像沷、像倒!币粋“沷”字,一個“倒”字,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震撼體驗當中。再如“洪水的獰笑”“木橋的發抖、呻吟”,都是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表述。
二、小學語文審美教學的方法
審美教學,僅有內容是不夠的,還應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懂得和學會審美,這樣,才能使審美真正成為他們的素養。1.構建審美情境。小學生的閱歷有限,單單憑借想象或語言講授,很難深刻地體驗到語文的美。這就需要教師構建具象的情境,幫助他們理解文本內涵。如《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學生們對西部環境缺少直觀體驗,很難體悟到“戰勝困難”的人格美和奉獻美。我從網絡上搜集了柴達木盆地、昆侖山、青藏高原、雪山、暴風雪等相關圖片或視頻,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這條鐵路修建的“難”,從而領悟建設者的“美”。2.提供審美體驗。審美素養的培養,不僅在于教師的引和學生的學,更主要的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與實踐來實現。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表演、繪畫等方法,使學生實現對文本“美”的體驗。如《威尼斯的小艇》,我讓學生嘗試依據文本繪制一張威尼斯的水城畫面。3.親歷創作過程。作者創作過程中所生成的美感,讀者通過閱讀是不能準確體悟到的。因而,我會讓學生通過仿寫課文對創作過程產生親歷感,從而更準確的理解作者,以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美。如《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我安排學生仿寫一篇文章,寫自己小時候跟著祖輩“玩”的經歷,通過寫的過程挖掘自己對親人的情感,來最終理解作者對“祖父”的情感。4.表述啟發情思。學習的過程需要多種感觀的多重作用,才能實現高效,教師應想辦法將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調動起來共同參與學習。如《可貴的沉默》,為了使學生將作者的情感轉化為自己對父母“愛”的感知,使這種親情美內化為他們的素養,我讓學生們聊一聊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讓他們感悟自己與父母情感付出的“不對等”。
總之,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利用語文學科的特征和優勢來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審美素養教育,使他們在享受語言美、情感美的過程中獲得情操上的陶冶,并逐漸形成受益終生的完美人格。
參考文獻:
[1]劉改紅.開展小學語文審美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2,(17).
[2]李冬.論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之開展[J].讀寫算,2012,(80).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7
摘 要: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文章總結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夠給一線教學的教師提供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今的中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在經濟日益發展的帶動下,社會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進入21世紀以后,在全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成為了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為此,針對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干什么事情都離不開興趣,沒有興趣將一事無成。學生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學生對課堂學習沒有了興趣或者說是失去了信心,學生還會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了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試想一下,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又怎會得到提高呢?由此可見,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實,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筆者就給大家介紹幾種。
(一)開端引趣
萬事開頭難。課一開始就想抓住學生的心理,調動學生的興趣不容易。開頭為什么要抓住聽眾的心理呢?原因很簡單,開頭是事情發展的起因,是吸引大家的關鍵。如果開頭沒有意思,就沒有人會接著聽下去。上課也是一個道理。假如教師在開始講課時就吸引不了學生,學生對這節課沒有興趣,是不會接著聽下去的,即使聽也不會太認真。由此可見,開端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在講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才能保證上課的質量。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課題的引入方面下好功夫,把教學知識的傳授變成學生探索奧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變成神秘的探險活動。這樣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的。比如在講授《五彩池》這篇課文時,筆者采用了“開端設疑”教學法,一開始就問學生:“五彩池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五彩池的水是五彩的呢?都有哪些顏色呢?”為了找到答案,學生爭先恐后地翻開課本找起答案來。由此可見,自主學習比被動學習更重要,效果也更好。開端引趣的方法很多,除了“開端設疑”以外,還有“懸念引趣法”“猜謎語引趣法”“小品引趣法”等,可以說,方法多種多樣,就看教師是不是肯開動腦筋了。
。ǘ﹨⑴c競爭
爭強好勝是學生的天性。把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起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大家都知道“球迷”很喜歡球,“棋迷”對下棋很熱衷。為什么呢?因為里面有競爭,“迷”的意思就是高度的喜歡。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想辦法給學生創造各種競爭的機會,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學效果肯定會成倍的增長。每個學生都喜歡競爭,連后進生也不例外。比如,背寫生字時,開展“無錯字”比賽;朗讀課文時,看誰讀的有感情;總結課文時,開展“創意”比賽,看誰的觀點最有創意等。比賽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學生之間的比賽,也可以是小組之間的比賽。
(三)推陳出新
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都快速增長的時期,他們的好奇心很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如果教師每篇課文都是千篇一律的說教,學生是不會喜歡的。所以,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推陳出新,結合每篇課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對每篇文章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學起來興趣盎然。在課堂教學中,同一種教學方法不能重復沿用,無論是講授課文還是交流研討亦或是讀書朗誦,都要交替著進行,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新鮮感。講劇本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比賽;講詩歌可以讓學生開展朗誦會;教師范讀課文時也可以配上錄音?傊,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不斷推陳出新。
。ㄋ模┞撓瞪
將生活實際與教學聯系起來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在講課時,突然外面下起了大雨,雷聲轟轟。學生們無心學習,紛紛向外面張望。于是,我就讓學生們站起來面向窗外看雨景,并提出問題:誰能由眼前的雨景聯想到我們學過的一些描寫雨景的詞語呢?學生興奮極了,說出了很多詞語。這樣,不僅好奇心得到了滿足,還鍛煉了表達能力。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呢?筆者以為主要有四點:
。ㄒ唬 搞好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是面色嚴肅手拿戒尺的形象。學生攝于教師的“威嚴”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試想,這樣的教學氛圍怎么能讓學生喜歡呢?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就必須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ǘ┙夥艑W生,給學生“自由”
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真正得到實現,教師就要解放學生,給學生自由,不能整天用考試、作業來壓迫學生。解放學生并不是教師不管學生,讓學生任意發展,而是要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前提下,自由發揮,從而完成學習過程。
。ㄈ├梅侵牵せ钫n堂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興趣、情感、意志、動機、性格等行為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多獎勵,少批評,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利用學生的情感因素,愛每一個學生,把班級營造成和諧的大家庭,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滿足。
(四)利用活動,激發情感
利用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指教師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等統一協調、主動發展。比如,開展交流、辯論、競賽等;組織學生實驗、制作、操作活動等。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8
摘要:俗話說:興趣是學習一切新知識最棒的老師。興趣是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一種非智力條件因素,是人們進行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內心深處的傾向,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動力源泉。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遵守興趣優先的原則。為學生在課堂中營造出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給予學生更多的新知識。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老師、課堂教學、引導。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老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老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老師不暗示。
。ㄒ唬﹦撛O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ǘ┖侠砝矛F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老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老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并不理想。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老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老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學的主導性手段。
。ㄈ┡囵B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老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老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茖W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么,還有95%的潛能處于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并解疑的。這時的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老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老師可適時進行調控并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老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引導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能合作交流,才能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維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老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老師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共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
。ㄒ唬﹦撛O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學生的發展!靶〗M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
授新課前,在老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范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并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受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并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小學語文老師可變示范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老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老師首先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于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于老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老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ㄎ澹┖献鹘涣鳎有詫W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老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老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老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于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賓志/學生親近你的.《廣西教育》20xx年第1期[D]
【2】陸家耀/對學生放手.《廣西教育》20xx年第4期[D]
【3】劉芳/讓學生在趣味中學語文.《江西教育》20xx年4月綜合版.第962期.
【4】蔣嶺/如何把書讀活. 《廣西教育》20xx年第5期[D]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9
一、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有效運用的核心理念
觀念是行勸的向導,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直接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在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師展開的,將學生視為從屬的課堂參與者、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整個教學成為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在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如果依舊以教師為中心,那么,教學只能是從傳統教學的滿堂人灌變為現代教學的滿堂電灌,只是披上了現代化教學的外衣,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這樣的教學勢必是失敗的。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出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展開。只有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能使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師生共同參與與探究的平臺,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ㄒ唬┧夭倪x擇要貼近學生學情,提高本身實效
在制作課件或收集信息時,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選擇最具典型性與代表性的素材,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這樣才能使現代信息技術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學情,能夠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思考的獨立性,從而使學生在輕松而愉悅的氛圍中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否則只是按教師的.主觀意愿來選擇素材,就會脫離學生這個中心,無法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與動力,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自然也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ǘ┻\用時要處理好突發事件,促進課堂生成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有著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為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并不能預料到課堂所發生的情況,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如果只是機械地照搬預案,同樣會脫離學生這個中心,不利于學生認知活動的開展。因此,要實現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時,不要將學生的思路強行拉到預定的教學方案中來,而是要靈活運用教學技巧,對預設的學案進行合理調整,當堂創作,真正做到張弛有度,使得整個教學活動在教師的靈活掌握下圍繞著學生有效展開,使得課堂處于不斷的動態生成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這樣的課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為學生自主發展與自我展現的舞臺。
二、適當放慢教學節奏,在師生、生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
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師從繁重的板書中解脫出來,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展開思考與探究。但許多教師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學節奏加快,學生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展開獨立思考與探究,這也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與思維,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自主交流與互動探究,才能讓教學成為學生的學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放慢教學的步伐,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展開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當學生存在不同見解時要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交流與討論,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師生的共同參與與互動探究,真正實現以學定教,讓學生由學會到學會,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與思維,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善于觀察與發現的眼睛,要能夠從學生的眼神與表情中讀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一知半解,還是完全不懂,還是徹底明白。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來調整教學節奏,學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過,而不懂的地方則要重點講解,這樣才能在全體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容量與密度的增大,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三、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為教學服務
不可否認,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勢,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深奧的知識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展開主動探究,實現了學生由苦學到樂學,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的轉變,這正是新課改下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廣大教師也正是看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這種優勢而狂熱地運用于教學之中,無論是新知的講授還是舊知的復習或是優質課的準備,清一色的現代信息技術,沒有現代信息技術就無法上課,甚至是不用現代信息技術而采用傳統教學手段的教學與優質課與新課改沒有任何聯系。這是在這種錯誤的認識下將傳統教學手段推向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對立面。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真的是勢如水火,只能兩者選其一的關系嗎?教學手段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就在于運用,正如贊科夫所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說教學方法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方法,只有獨具匠心的運用,才能使之成為推動學生認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著各自的優點與缺點,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與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只有理性認識,科學運用,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比翼雙飛”,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的強大聯盟,才能為學生打造一個富有活力與魅力的課堂,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構建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
四、結語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是新課改下小學教學的必然趨勢與重要方面,是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步伐,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這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要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在繼承中發展,在實踐中探索,這樣才能摸索出一條有效運用的途徑,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使之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之成為展現學生個性,激活學生思維的最佳平臺,讓學習成為學生的樂趣。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0
【內容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低段語文識字量遞增,艱巨的識字任務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共同期待解決的問題。也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交給學生多樣的識字方法,帶給學生識字的樂趣。
【關鍵詞】 低段識字教學 主動識字 生活識字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學生不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就無法閱讀和作文。字詞教學因其特殊的基礎性,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承擔著奠基石的角色。閱讀教學由它始發,并由它貫穿起句段篇的教學。若沒有扎實的字詞教學,隨后展開的閱讀教學將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因此依照個人角度,對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進行反思,愿與同行商榷。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边@句話道出了識字教學的重要性。這句話也 常聽 老師掛在嘴邊,但在教學中怎樣凸現識字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往往把握不準。我認為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1、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轉換教師角色,但到底怎么改,怎樣把握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教師心中沒底。于是,反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忽視雙基的教學,課堂上一會兒合作,一會兒探究,在新穎的形式下,缺少實實在在的內容。2、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如第一冊教材的拼音部分,這部分教材安排了學拼音、學生字、讀兒歌三項任務。三項任務有輕重之分,但教師在教學中平均用力,甚至本末倒置,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讀和理解兒歌上。由于教學中忽視了識字教學,更沒有在識字方法上深入探究,所以教師難以完成識字任務。
那怎樣才能提高識字效率?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闭Z文課堂本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不僅是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那么,在識字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呢?
一、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敝荚谂囵B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能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閱讀打好基礎。倘若學生并沒有把學習看作是如饑似渴的需要時,教師再精彩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認知活動也是無吸引力的。需要影響情感,一般來說,學生對于符合自己需要并能滿足其需要的事物、活動抱有積極肯定的情感。
1、充分肯定學生生活識字的成果
在教學《識字1》一課時,讓學生說說:這么多的生字寶寶中有沒有你的老朋友?一生說:“我認識‘爭’,教室后面的墻壁上貼著‘力爭上游’這四個字。”一生說:“我認識‘泉’,因為我的名字叫‘鈺泉’,是我爸爸喜歡玉泉山,才給我取了這個名字。”??對學生的回答,我都及時地給予了肯定,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自主識字的愿望更強了。
2、從漢字本身的規律中尋找識字的樂趣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引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在教學“元”字的時候,采用新舊知識聯系的辦法,給“元”字添上寶蓋頭,再換上口字框等,從而引出了“完、園”,使每個生字的學習都有一個特定的情境。這樣,學生的識字由于碰到具體的語言經驗而發展起來并固定下來。學生也在愉快的環境里接受形象的感受,使之印象深刻。
3、開展多種有趣的識字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游戲,孩子們就會喜歡。讓學生在玩中認識漢字,邊活動邊識字,符合兒童的天性。
3.1傳統的“開火車”游戲法和“歡樂對對碰”游戲法都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樂趣,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一種輕輕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漢字,提高識字的效果。
3.2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懂”字的字謎是“重心靠邊戴草帽”;“改”字的字謎是“己見反文尾巴小”;“員”字的字謎是“寶貝小口頭上開”。再后來,學生也能模仿著自己編,比如“照”:一個日本人拿著一把刀殺了一口人灑下四滴血。我也因此趁機對學生簡單講述了日本侵華事件,真是一舉兩得。
3.3看字詞做動作,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字詞。在教到一些動詞時,我就讓小朋友們看著字卡自己創編動作。例如講到“飛”時,我就引導他們:“小朋友,你們知道飛是怎么樣的嗎?誰會做做飛的動作?”這可難不到他們,紛紛站起來,做著各種動作。于是我便叫上一個學生,請他做飛的動作,然后請在座的學生猜猜,他做的是誰飛行的動作?猜對了我就請他們邊看著黑板上的字,邊做動作,邊說:“我學小鳥飛飛飛。?‘我學飛機飛飛飛。?
3.4編順口溜。例如,教學“于”字時,我先讓學生想想與“于”字相近的字,小朋友們一下子就想到了“干”,接著我把“干”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小朋友找出“于”和“干”的區別,編出順口溜:“干字帶鉤于于于!遍L此以往,小朋友們編出了許多順口溜,如“半個月亮就是胖”、“兩人并排土上坐”、“人才進門就是閉”??
二、豐富生活識字的途徑
現代漢字教學觀認為,兒童識字,是他們自己生活、學習、成長的需要。為此我們應努力在漢字與兒童生活間建立聯系,豐富識字的途徑。
1、讓課堂回歸生活
比如在教學《自選商場》。課前我把教室裝扮成自選商場的場景。當學生看到生活中的自選商場搬到了課堂上,看到那么多熟悉的物品出現在自己的眼前,甭提多興奮了。我順勢展開自選物品認漢字的活動,寓教于樂,從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去構思教學情境,不僅把漢字和實物建立起聯系,豐富了這些漢字的人文積淀,更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悅。
2、做生活都有心人
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為識字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勺尯⒆幼杂傻剡x擇生字,進行課外識字,成效也不錯。但低段學生缺乏自覺性,選擇性,需要教師和家長的不斷提醒。經過一學期的引導點撥,現在班里的學生基本 都能在 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在班級、校園邊走邊認漢字;在家長的幫助下,選擇在電視、商品包裝袋、路牌、廣告牌等途徑,反復地接觸認識漢字,積累了不少字詞。
總之,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的喜好出發,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識字就不再是一種乏味地機械記憶,而是一種有趣的活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果,又發展了他們的能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1
一、開篇引趣,激起學生的興趣
。ㄒ唬┲苯亓水敚_門見山
開門見山的課堂導入是一種對學生進行直接導趣的方法,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用教學內容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直接產生求知的欲望,在這種方法的運用過程中,要善于發掘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產生熟悉感,從而想要一探究竟。例如在進行《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文本內容與汶川地震中的救援事跡聯系起來,利用新聞報道、地震中的悲慘景象與救援畫面引起學生的共鳴,直截了當體現中國國際救援隊對阿爾及利亞人民無私的幫助與深厚的友誼,以及中國汶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親情回報。
。ǘ┲圃鞖夥,描述情境
對于情感的渲染,借助于一定的情境描述會顯得更加豐富動人,僅僅空談感情免不了犯無病呻吟之忌,在進行新課程內容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先描述課文中的特定場景,烘托出符合課文內容的情感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情感濃郁的環境之中,而后再進行教學,就會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傳遞出來的感情,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果。例如在進行《我們成功了》一文的教學中,首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同學們的愛國激情瞬間被點燃,對于文中所描寫的中華世紀壇人如海,歌如潮,北京立刻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等壯觀場面的描述則是心潮澎湃、歡呼雀躍,學習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巧妙設疑,激發興趣
小學生具有活潑的性格與單純的思想,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很容易對某件事物產生好奇心,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的開始為學生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使學生對新課內容充滿興趣,例如在進行《燕子專列》一文的教學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問:燕子又不是人為什么需要專列呢?誰會給它提供這個便利?居民們如何冒著料峭的春寒尋找凍僵的燕子?學生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
二、在教學中讓學生感悟語文的藝術性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綜合,語言與文字,這是中華文明的積淀與結晶,其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具有藝術性的文化瑰寶。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就要引導學生感悟語文的美。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篇章大多是語言與內涵皆美的佳作,同時具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小學生大多還是少年兒童,其認知過程還是以形象認知為主,要讓學生理解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情感,還是要借助語言文字形成的生動表象。例如在教學關于人物的精神的文章時,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人物的形象與特征,才能理解他們的精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開展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驗到語文的形象性與藝術性,這樣學生就能對人物形象產生更加直接的印象,就有更多的話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往往會產生極佳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好課堂訓練與課外延伸訓練
。ㄒ唬┮陨鷦拥男问介_展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可以較快地對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鞏固,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知識,特別是在關于交際能力培養的課堂中,更需要教師以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訓練,例如讓學生搶答問題、分小組討論、開展競賽游戲等。這些豐富的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想要參與其中,因此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外延伸訓練
傳統式教學歷來都有一個弊端,即認為搞好課堂教學就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實則不然,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的教師必然能察覺到單一的課堂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太大,甚至有時候還會發現某些學生抵制這樣的機械式教學。因此,教師轉變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很有必要。筆者提倡小學語文教學應“內外兼修”,教師既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也應帶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教學活動,并使這種活動兼具娛樂性和教育性。那么,在參與課外教學活動中,教師該如何帶領學生做好娛樂性與教育性的統一呢?提倡娛樂性就是提倡這種課外活動不能拘泥于說教,還要使學生樂于接受并享受其中。提倡教育性就是提倡活動要有中心思想,要有益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小學生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而形象思維卻格外發達,基于這種現實,教師在設計課外教學活動時可以引入“模仿”環節,使學生通過模仿去感受人物的心境。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極大的激發,學習熱情也會愈發強烈;顒咏Y束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參加課外教學活動的感受和體會?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有助于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突破了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在課后還能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探究,為學生今后的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立足于學生終身發展的素質教育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2
摘 要: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要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學水平的持續性提高,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其全面發展,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與時俱進。因此,在新課標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探索更多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策略與方式,以期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教育教學 多媒體 游戲 生活化
語文這門學科無疑在任何學生時代,都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學科,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新課標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傳統的應試語文教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最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亟待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與此同時,新課改要求教育教學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進步打好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學手段,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滿足新課標要求的情況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達到教學的目的。以下內容將對此做出比較具體性的分析。
一、 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事實,小學語文教師巧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符合時代與新課改的發展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詳細一點來講,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特征以及教學需求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篇課文時,先播放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半灑云天、凌空而下的奇特美觀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并且配上美的音樂、美的解說,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后,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從而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與認識,并且領悟作者那種豐富的想象與強烈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次,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在寫作文時常常會出現抄襲作文書、錯字連篇等現象,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在面對《課間十分鐘》這樣一道作文題時,教師可以事先運用攝像機在不經意間將學生們的課間活動記錄下來,然后在作文課上播放給學生看,學生一看就會發現課間十分鐘原來這么精彩,這種直觀性的呈現能夠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感官與寫作欲,進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再者,小學語文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之時,要注重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等,要使得所選擇的多媒體素材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一來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游戲教學法。
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喜好游戲,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這一特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游戲教學法,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其一,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字詞,死記硬背的方式根本無法讓學生牢記于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事先在課前準備一個轉盤,在學習生字時,指名讓學生們轉轉盤,隨著轉盤的不斷轉動,形旁與聲旁就會組成不同的漢字,比如“氵”、“馬”、“女”、“亻”分別與“也”字組成了池、馳、她、他。然后讓轉轉盤的同學對自己所轉到的字進行記憶,這樣一種有趣的拼字游戲,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地掌握一些有規律的漢字,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便于今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二,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在設計游戲教學法時一定要注重結合所學課文的主旨,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課文主旨。比如在教學完《少年閏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適當分組,讓學生把組內學生的友誼以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借助段話劇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整個過程要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充當裁判的角色進行評比,這樣的游戲方式不僅能夠寓教于樂,讓學生體會課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懷,而且融洽了師生關系,利于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 嘗試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語文課文中所表達的`內容大多數是源自生活,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尋找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讓生活中的點滴也能成為教育教學的素材。比如在學習了《火燒云》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觀察放學前傍晚的晚霞,并且鼓勵學生積極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從而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體會課文中所表達的內容,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有,生活化的教學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爭取家長的參與,鼓勵家長可以結合自己的條件讓孩子接觸社會,比如經常帶孩子旅游、逛公園、燒烤、參加少兒比賽等,不斷地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文學習的素材,為其語文素養的提高奠定扎實的基礎;再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適當采用風趣幽默、貼近生活的語言去感染小學生,主動去融入到學生的世界中去,在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本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生活。
結束語: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論是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是素質教育的普及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遵循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與借鑒精華,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良好途徑與策略,不斷地增強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熊廣平.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教育實踐與研究.20xx(08)
2.唐現弟. 《淺談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開展》.求知導刊.20xx(03)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3
語文包含語言和文化雙重含義,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正是打基礎建立正確觀念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期。語文學習不僅關系到讀書和識字等最基本的功用,也是學生今后培養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方法。小學語文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學校在學生學習語文方面也投入很大的財力、物力和精力,但許多小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并不高,語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十分理想。這種現象與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分不開。教師仍然主宰著課堂,學生以教師為中心采取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轉變小學語文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注重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來培養不同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近年來,游戲教學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小學語文也應該積極主動探索采取游戲教學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開拓學生思路等作用。
一、運用游戲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識字是他們首先面對的重要學習任務。由于孩子年齡普遍偏小,精神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對字的記憶能力也不是很強。針對這種情況,傳統的死記硬背的識字教學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還容易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厭煩、枯燥、畏懼等不良情緒。游戲教學針對孩子的貪玩天性,寓教于樂,讓小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知識。比如,在學習“人、手、頭、上、長、高”等常用漢字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日常事務組成一個詞組或一句話,讓學生通過上下語境的聯系記住生字,“人”字可以用“好人,壞人”“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等,“手”可以用“手指”“手機”等,“頭”可以用“光頭”“小麗有漂亮的長頭發”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識字比賽或用字造句,表現好的學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此外,可以讓學生互相指認生字,這種方法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不會讓學生望字卻步。
二、運用游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難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長時間閱讀,用傳統方法強行約束學生閱讀并不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往往適得其反。而閱讀是學生今后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適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集中精神讀書。有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認識生字后,分配給學生扮演課文中角色的任務。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對扮演充滿期待,在課后對照課文反復演練,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課文的熟悉,提高閱讀能力。比如:在學習《我叫“神舟號”》時,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嫦娥姐姐”和“飛船弟弟“。學生在課后對照課文,分別扮演角色,并按照角色要求設計臺詞。角色扮演游戲不僅能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領會課文的內在含義,同時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閱讀的興趣。
三、運用游戲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一直是衡量語文能力的重要標桿,也是讓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最為頭疼的一個任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布置作文題目,提出寫作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挖空心思將作文一個字一個字憋出來。這種寫作方式讓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同時為作文而作文的目的讓學生苦不堪言。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生活經歷等特性,將游戲融入作文,讓學生備感興趣的同時增強作文的樂趣。比如,小學作文中經常布置的寫“我所熟悉的人”這個題目,學生為完成作文字數要求而湊字數,讓文章讀起來不流暢、不傳神,造成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緩慢。而用游戲的方式布置作文,將題目改成《猜猜這是誰》,要求描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可以是親屬、同學等,但文中不能明確寫出描述對象的名稱,只能描寫肖像、動作、語言、事跡等。作文完成后要求在全班面前朗讀,每讀一句就停頓一下,看是否有人猜出是誰,看誰的作文最快被猜出來。這種游戲方式會讓學生積極動筆描繪,對增強學生主動作文、作文興趣及作文能力都大有裨益。
四、豐富游戲教學方式
小學低年級語文游戲教學方式不局限于上面例舉的幾種,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生的興趣等采取豐富的游戲方式,主旨是通過游戲讓學生獲得知識、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比如,有的教師采取接龍造句的方式讓學生將知識運用熟練。教師先在紙上寫一個字后交個一個學生,學生用這個字組成詞語寫在紙上再傳遞給下一個學生,直至組成一句完整的句子。也有教師采取益智題競賽、字謎搶答、幽默笑話等方式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教師不能只按著成年人的思維去傳授知識,而是要將學習的方法生成、知識的拓展遷移作為教學的宗旨所在,教師要在學生的學習成長中起到促進作用。而要想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化為自發自主地學習,則要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做足功夫,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最終達到愛學、樂學的狀態。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4
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不斷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的探索有效教學的途徑,課堂教學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一些教師的理念和教學行為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距離,課堂教學過程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這些問題與新課程背道而馳,不容忽視,亟待解決。
一、“亦步亦趨”現象,問題設計缺乏挑戰力度
這是小學教師的通病,對學生不放心,對自己沒自信,所以課堂上總是帶著學生小步子走。這樣做,課堂上呈現出熱鬧紛繁的場面,因為問題簡單,所以大多數學生往往不假思索便可得到答案,這種熱鬧是以學生的思維的喪失為代價的。
〔案例〕六年級語文《浮冰上》(鄂教版教材)教學片斷
師:為了一條狗,諾尼放棄了生的希望,為了保全狗的生命,他放棄了小刀,這是充滿人性的愛,尼諾克可以吃了諾尼之后,多活幾天,可它吃了諾尼沒有?它是怎么做的?
生:犬圍著諾尼打轉,嗥叫……
師:他為什么打轉,嗥叫?
生:不知道主人怎樣,擔心主人。
師:犬還怎樣做?
生:撲上來。
師:撲上來干什么?
生:看清主人為什么倒下。
師:犬還怎樣做?
生:犬呼吸時的熱氣……
師:犬還怎樣做?
生:舌頭去舔諾尼的臉……
〔原因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非常明顯地表現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的問題沒有張力,顯得細碎。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無需與文本進行對話便可對答如流。這樣熱鬧紛繁的課堂,所表現的是學生思維的缺失。學生學習的結果只是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淺顯理解上。還有的教師怕問題放下去之后,學生不會回答,課堂出現冷場的現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課堂調控能力,對自己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導致課堂上教學的重心放下不去。
〔對策〕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
閱讀教學問題的設計十分重要,教師要獨具匠心,從大處著眼設計問題。
首先,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
問題的難度應以水平較高的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稍加提示點撥可以答出為上限。
其次,所提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及文章精彩之處。這都能較好地切中文章要處,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三,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元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這樣的.提問,既緊扣了教材,又給予了學生充分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對于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提高大為有利。
第四,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指向,切忌提“漫談式”的問題,單求課堂“熱鬧”,卻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關注答案”現象,忽視過程與方法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都知道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一到課堂上,做法又回到了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主的“老路”上去了,課上的每一個問題或做法都循規蹈矩,對于一些“越雷池”之舉,不去了解學生思維的過程,而是簡單地把正確答案強加給學生。學生只是在課堂上逐步演繹教材中的規則,少了探究發現的快樂。
〔案例〕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
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圓,好,現在大家開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用圓規畫圓。
(生在自己本上用圓規畫圓。其中有一個學生按老師的要求定圓心,再固定圓規的一只腳,開始“依葫蘆畫瓢”,可另一部分學生在定了圓心之后,將圓規固定不動,而是通過旋轉本子來得到圓)
師:你們這樣做不對,本子不能動,要動圓規。
生:哦。(于是按住本子轉動圓規開始畫圓)
〔原因分析〕非常明顯的,這位老師沒抓住學生的生成,而是把這種有效的生成當做錯誤資源處理了,這樣只關注最后答案,卻忽視學生正確畫圓的過程與方法,同時還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為什么不能旋轉紙張?老師的認識偏差,只求結論的做法導致學生的不求甚解。正確的做法,老師應該抓住這資源,問這些學生,為什么想到旋轉本子?畫圓時為什么不能旋轉本子?教師可以列舉一些例子:在操場上畫圓能旋轉操場嗎?在黑板上畫圓能旋轉黑板嗎?通過對比交流,學生就自然會明白為什么不能在畫圓時旋轉本子的道理了。
〔對策〕關注與強化“過程和方法”首先,教師課前要把“備學生”當做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平時在檢查老師的備課時,發現一班老師的教案都寫得特別完整、周密,看起來似乎設計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卻往往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備學生”。所以課前要摸清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設計好問題,找準滲透學習方法指導的訓練點。既要考慮教師“如何教”的過程,還要考慮學生“如何學”的過程與方法。
其次,課上將重心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關注并強化“過程和方法”,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把視角中心轉到學生身上,教師就得認真考慮怎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還要考慮給他們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來運用和提高。在閱讀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回顧思考的過程,讓最有價值的過程與方法讓全體
同學共享。教師引導的過程不止于簡單得出“對”或者“錯”,而是展開具體的閱讀和思考,面對錯誤的答案,我們也要肯定學生在其中思維過程有價值的因素。面對暫時不符合要求的應答,也要尊重差異,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思考過程。這樣,引導的過程才會豐滿、有份量。
三、“視而不見”現象,缺乏資源捕捉意識
課堂具有很強的生成性,因為教師是面對的活生生的人,這些學生由于個性、家庭背景、生活經驗等的不同,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各異,所以每堂課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這些生成時課堂上很好的教學資源,可好多老師捕捉資源意識不強,導致這些精彩的細節稍縱即逝。
〔案例〕鄂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水鄉歌》第一課時導入環節師:現在大家看看這幅掛圖,說說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船。
生:帆。
生:清清的水。
師:還有嗎?
生:樹。
生:房子。
〔原因分析〕從以上的教學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師心目中只有導入環節的實施,而根本沒有捕捉課堂資源生成的意識。開始有三個學生簡單地說出了圖上的景物名稱,可說出來的是干巴巴的幾個名詞,一點語文味都沒有。但當一個學生說了“清清的水”時,卻用了一個修飾詞,這樣好的語言訓練點,老師沒有把握住,而是任之稍縱即逝,思維的火花一下子熄滅了,造成效果不佳。
〔對策〕課上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語文課不比其他課,課上的師生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話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學生回答問題用了不規范語言或不知怎樣表達時,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應該及時給予引導,讓學生把句子說通順,表達盡量規范。當學生有不同尋常的回答時,教師要善于捕捉,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有敏銳的資源意識。
四、“替代思維”現象,缺乏信任學生意識
對于課堂上的問題,總有老師怕學生說不上來,或者怕學生說不到點子上,東扯西拉會影響到自己的課堂教學秩序,所以在學生說出其中一部分,而又不知怎樣組織語言把話說完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表現出極大地不放心,立馬把話茬接過去,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維結果。
〔案例〕三年級語文《和時間賽跑》教學片斷
師: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我不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意思?
師:誰知道?
。ú坏揭环昼,老師有些著急)
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意思是……(老師變喋喋不休地講起來,學生聽得茫然)
。▽酉聛淼膶W生的質疑,教師也是自己替代學生,說出答案)
〔原因分析〕有些教師教學效果不好時,不是從“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從“學”的角度去怪學生笨,怪學生的不可理喻。“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榆木腦袋!”
我們有些老師就是不相信學生,課上舍不得“施舍”時間空間給學生。有這想法的老師都堅持一些“樸素”的想法:一節課時間太少了,不能去等,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不把知識講透學生能理解嗎?就這樣,課堂上大量的時間都被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占用了,學生淺嘗輒止的自主學習成了課堂的點綴。時下的一些課堂看起來很熱鬧,可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沒有?如果一節熱鬧的課上沒有思維的參與,那堂課絕算不上是好課。
〔對策〕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引導學生解答”還是“引導學生思考”,這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課上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出發,問題出來之后,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多問一句“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這一方面幫學生總結了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又讓其他學生從中受益,知道以后諸如此類問題該怎樣去著手動腦筋了。
五、“盲目開放”現象,缺乏點撥回應意識
為了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老師們往往喜歡設計一些開放的環節?捎行├蠋熢跊]有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對課堂上的開放環節后的場面表現出極大的無奈,對學生出現的一些思維火花缺少積極的點撥和回應,導致“開放”最終流于形式。
〔案例〕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
師:下面大家動手實踐,創造工具畫圓。
(教師提供的工具:圓釘、兩頭打結的繩子)
。ㄟ@個環節很具開放性,也看出教師的良苦用心,教師希望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
。ㄉ鷦邮謱嵺`)
。▽W生的表現:三分之二的學生沿著圓釘的邊沿畫圓,一部分學生把繩子解開,在桌上圍圓,只有一個孩子按老師的意圖畫圓:把圖釘固定繩子的一端,然后用另一頭綁住鉛筆在紙上畫圓)
〔原因分析〕這個教學的開放環節完全是低效的,沿圓釘邊沿畫圓,用繩子圍圓,這些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何來創造?對本節課學的內容有什么幫助?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如下:其一,教師沒有跟學生講清畫圓的原理,學生對畫圓還缺乏基本的認識,一下子就讓學生去創造性的畫圓,學生束手無策;其二,教師在學生出現這些情況時缺少必要的回應和點撥,任由學生天馬行空,結果很好的創意就在“小兒科”的游戲中結束。
〔對策〕及時點撥回應
首先,課前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好開放題,提前想到學生可能會出現的“開放”程度,打有準備之仗。這樣,課堂上對于學生的一些突兀的表現就能做到成竹在胸,及時給予恰當的引導和點撥。
其次,把握好開放的時機,是放在新知識學習前,還是放在新知識學習后,這要根據具體的情形把握好時機。
最后,在學生按照自己的策略理解探究之時,對于那些漫無目的或全然不知的“瞎開放”現象,教師要給予及時的精要點化,指引學生排除探究障礙,暢通探究路徑。這樣,才會有開放后的成果共享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5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在川工作的湘籍老師譚千秋用生命詮釋了這一格言。
當地震災難突然襲來時,譚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他的學生。在那千鈞一發之際,人生閱歷豐富的他本來有機會能夠從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學生。在那一瞬間,他眼前可能浮現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許遲疑和猶豫。但是自己學生的愛讓本來有選擇的他毫無選擇,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自己的四個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把死亡留給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個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個家庭的團聚和幸福以及無數的感動。他無私的愛就像種子一樣開始發芽,不僅感染他在湖南衡陽的老鄉、他大學時期的同學,也感染著無數的教師和國人。
“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碑斈憧吹竭@些細節的時候,你就明白譚千秋的勇氣和力量來源于哪里。譚千秋的行動并非偶然,只有對學生巨大的愛和對職業的`虔誠才能讓一個人在面對死亡威脅產生如此大的勇氣。
正是由于這種神圣的職業感,北川教師劉寧在地震時先救出學生卻永遠失去女兒。
正是由于這種神圣的職業感,都江堰聚源鎮教師在地震時為疏散學生而放棄了逃生的機會。
正是由于這種神圣的職業感,廣安的特崗老師為救一個被絆倒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這種神圣的職業感,平通中學的化學老師喬廣平在地震時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卻跑到了最后。
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愛,什么是榮耀!
當成千上萬間房屋倒下去的時候,是他們的愛撐起了整個世界!
災難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傷痛。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為政治老師的譚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給學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場思想政治課,當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長大后,他們將會比別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氣,什么是無私,什么是責任。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1-21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5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01-25
小學語文趣味教學論文06-12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6-0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1-26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05-16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實用]05-15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4
小學語文教學核心論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