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聯袂主演的舞臺論文
在新課改理念中,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教師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知識的主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發揮主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從整體上優化課堂教學,落實學生主體。
一、優化教學氣氛──民主和諧
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所營造出來的一種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是學科教學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
我反對專制型師生觀和放任型師生觀。專制型師生觀將教師的主導作用極力夸大,實行教師主宰一切,課堂氣氛高度緊張,學生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學生沒有自主權。放任型師生觀,又把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到極致,實行“兒童中心論”,排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提倡主體性師生觀,師生關系應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教師誠心誠意把學生當作主人,對學生尊重,信任與熱愛,學生也尊重、信賴教師,師生關系民主和諧。
二、優化教學過程──主動參與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教學沿襲的是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因為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總是高耗低效。
主體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參與活動是主體的本質內涵,唯其參與活動才是主體,不參與活動則不是主體。因此,教學過程的優化,要盡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全過程參與學習。我通常把課堂教學的環節定為三環。
第一環:展示目標、啟發參與。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建立,制訂展示訓練目標。這一目標必須是體現中學語課程標準精神的,是符合教材單元訓練重點的,也必須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情意目標的。
第二環:圍繞目標,深入參與。首先引導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覺主動地查字典,使用其他工具書或教師輔導,掃除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障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有關知識。在自學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自我探究。針對學生不明白的問題、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師作畫龍點睛的講解,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完成訓練目標。
第三環:檢測反饋,拓展參與。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一些形式多樣,適題適中的題目,把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消化、運用,形成技能。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讀、思、議、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三、優化教學手段──軟硬兼施
運用電教媒體的軟件與硬件設施輔助教學,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手段。我在運用電教手段時,我們強調“恰當”二字,即用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用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用在學生思維的困惑與轉折處。恰當地運用錄音、錄像、投影、電腦等電教媒體教學,可以多角度地拔動學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多渠道獲得信息,激發興趣,并保持良好的記憶,促進積極思考,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
四、優化教學形式──合作互學
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開放的交往過程。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僅僅把學生當成個體的,封閉的、被動的“知識容器”,關注比較多的只是教師與學生間的單向的知識性交流。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與交往技能,課堂教學阻礙了學生主體性的社會化進程。
針對這種弊端,我采用了以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把全班學生前后桌4人分為小組,小組的組建按“組內異質,組間同異”的原則進行。“組內異質”是指根據性別、成績、個性、守紀狀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來建立學習小組。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有利于組內成員的主動參與與互助合作。“組間同異”是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聯系班級教學和個別指導的中間環節,使教學不僅克服了單一的班級授課制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都是“一刀切”帶來的種種弊端,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既保證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也提高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率。小組之間的競賽、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學及友善的激勵競爭,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師生間、學生間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發展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群體意識,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公平參與的廣闊天地和機會,在參與中學生自我表現,自主發展,自主權利得到了應有的保障,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和創造性。
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時要做到四個結合:即①教師的講解與學生讀書相結合;②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③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質疑相結合;④傳授知識與教給方法相結合;通過這四個結合把學生的自學,小組的討論,教師的講解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優化教學方法──因學施教
選擇教學方法不僅要考慮教學目的,教材內容,教師的素質和特點,教學條件等因素,重要的是依據學生的素質和特點。因為教學目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的教最終還要落實在學生這個主體上,并通過這個主體表現出來。所以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還必須為學生這個主體服務,必須最佳程度地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不能拋開學生,而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素質和特點。眾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品德、意志、技巧、身體、學習心理等素質方面是不同的,但又各具特點。學生的素質和特點,決定了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嚴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優等生“吃飽”,讓差生“吃得了”,才能取得教學質量上的全面性提高。如果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搞“一刀切”,或者只考慮一部分學生的素質,勢必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聯袂主演的舞臺論文】相關文章: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交流與互動的舞臺04-30
聯袂04-29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論文04-27
讓教研成為—線教師生存常態的論文04-27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04-30
讓課堂成為師生的情感場04-30
讓動態生成成為語文課堂的亮點04-30
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05-01
談語文課堂-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05-01
構建師生互動,讓學生成為主人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