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現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
【內容摘要】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如果善于從教學對象——學生和教材出發,設計出高質量的、有技巧性的提問內容, 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教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發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提問策略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然而隨著人們對學生個體越來越深入的關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問策略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日益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就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幾乎是所有教師都會采用的而且頻率極高的重要手段。事實證明,提問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斷是非、喚起注意、交流信息、調節教學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和作用。但假如運用不當,提問也會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殺手”,成為小學生們理解課堂內容、記憶知識點的“攔路虎”。這是由小學生年齡特點決定的,他們的注意力品質不能象成年人那樣集中、保持時間長,而且容易受到干擾,因此教師的不合理提問很容易造成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從而影響對知識點的識記與理解。
一、有關提問的幾個誤區
在傳統教學思想與方法的影響下,人們對提問及其策略的研究較少,造成人們對提問有許多誤區。比較典型的有如下幾種:
(一)、“老師問,學生答”
提問,自然而然就會被人們理解為“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上,提問應該是雙向的。課堂中既應該出現老師向學生發問,也應該出現學生向老師提問的現象。假如只出現第一種,那么這種教學就是單向的,不能構成信息反饋,教學就不可能得到及時調整,當然自我評價也就不可能準確進行。道理很簡單,但這種情形還是屢見不鮮。除了班級規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師的思想觀念沒有及時轉化,沒有擺正教師在現代教學中的角色。因此現代教學中出現的提問的主體應該把學生包括進來。但是為方便論述,本文涉及到的提問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雜越好”
中國的考試自古以來就是力求“細致入微”,考點很細微,講求“微言大義”。為了應對這種考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自然就會多且雜了,因為此時的學問乃是記誦之學,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做”學問。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發生了改變,教育被賦予培養人的重要職責。要求變了,教學方法包括提問策略也應隨之改變。提問開始被當作一種藝術或者技術,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其思維能力為目的。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說,教師的提問不能“滿堂飛”,隨意而為,而應該精心備課,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三)、“隨時隨地皆可問”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往往會令學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問題本該在前面提出,結果由于種種原因錯過了良機,在后面想到時才提出,結果造成內容不連貫,學生思維順序被打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關于提問的種種誤解,歸根結底,還是緣于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或者是囿于觀念的局限。令人欣慰的是,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探究越來越多,包括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內的許多人對此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我認為,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精心選擇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
所謂問點,就是提問的切入點。同一篇課文,可以設問的時間、方法很多,但不能隨意設問,這就需要我們精心選擇問點。問點的選擇一般要把握以下幾點:
1.問點要著眼于突出教材重點。在教材重點處設置問題,要求老師不僅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而且要緊扣教學目標,巧妙地設問。現以《九色鹿》(北師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的三種提問設計為例:
第一種:
(1)調達為什么會背信棄義?
(2)調達受到國王的懲罰后心里會想些什么?
第二種:
(1)九色鹿救調達不圖回報,從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樣的品質?
(2)九色鹿為什么要在國王面前怒斥調達?
第三種:
(1)從九色鹿救調達不圖回報以及在國王面前怒斥調達兩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樣的品質?
(2)從調達前后兩副截然不同的嘴臉中可以看出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
(3)你想對故事中的王妃和國王分別說些什么?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頌揚九色鹿見義勇為、不圖回報和機智沉著的高尚品質;另一方面譴責調達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惡劣行為。從以上三種問題設計來看,第一、二種問題設計就問點的整體屬性而言,都存在偏頗和缺陷,沒有準確、全面地把握課文的重點。第一種問題設計,一是把著力點放在調達上,顯然沒有準確全面地把握課文的重點;二是意在揭示調達泄憤心理,似乎要把調達背信棄義的責任推給王妃和國王。第二種問題設計,只是一味贊揚九色鹿高尚的品質,同樣沒有全面把握課文的重點。相比之下,第三種問題設計,既準確全面地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又兼顧課文的次重點(對王妃和國王的評價),顯然比第一、二種問題設計更加合理。
二,從理解課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簡化提問。
要把小學語文課上成語言思維訓練課,須把用于提問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做到問之必須。
因此,需教師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選問點,并使提問體現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的回環,發揮理解課文內容和挖掘語言因素的雙重功效。
課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
1、關鍵點。大致包括:
①課文的重點。
這往往既是文章重點,又是訓練重點,于此處設置疑問,要求教師不僅要準確地理解課文,而且要緊扣教學目的,巧妙地處理教材。如《濫竽充數》中,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終究敗露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同是一個南郭,為什么齊宣王在位時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齊緡王時只好偷偷溜走?該組問題既能準確體現文章重點,又扣住了該單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訓練要點,同時也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②文章的點睛點。
也即課文內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問猶如畫龍點睛,可有助于輻散溝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題。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這句話作為點睛之筆,照亮全篇,就有設疑討論和體味的必要。
③
作者的動情點。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發點,情與景的焊接點,同時也是意境的落腳點。于動情點處設問,有助于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會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難忘的一課》,動情點在“我”和師生共同的愛國主義感情上,抓住課文最后感情的爆發處設置問點,是不難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界的。
2、疑難點。
對課文的疑點設問,自然無需多說。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凍死了,怎么臉上還會出現笑容?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對小女孩的心理活動作分析探究,進而讓學生明白,窮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遭遇。
三,從啟迪思維角度看,應把握時機,優化提問。
課堂提問應著眼于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課堂上都應該有一個個縱向的時間意義上的“問點”。只有把握了課文空間上的問點和學生思維時間上的問點的相交點,才能真正做到問點的優化。
l、把握學生的興趣點。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里?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握教學的高潮點。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課亦然。每一節課都應形成高潮,而這也同樣應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于高潮點設問,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深刻的理解,并引發其感情的升華。這里舉個“反常”的例子,教學《窮人》一文有一個流行率很高的提問:
“屋外寒風呼嘯,驚濤拍岸,漁家小屋卻‘溫暖而舒適’,這‘溫暖而舒適’.表現在哪些地方?”因為這個問題“取材”于文章開頭部分,多數教師提問的時間均安排在講讀課文的起始階段,學生的回答也相對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現在地面干凈、爐火未熄、食具發亮、孩子熟睡等方面。這個回答不能算錯,但也不能算優,因為僅止于現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們的提問是在課文講讀行將結束之時,亦即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之處,學生會發現答案與前者迥異:漁家小屋的溫暖而舒適不僅表現在地面干凈、爐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質現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家庭生活和睦溫暖、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窮人之間體貼關懷等深層的精神內涵上。從空間意義上說,兩種提問問點一致,問法也相同,但發問的時機不同則效果各異。
四、從培養能力角度看,應注重實效,轉化提問。
“滿堂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把課堂教學中的組織教學、引發興趣、引導理解、指引運用等細節都以提問的形式出現,這就嚴重浪費了課堂時間,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注重實效,合理變通,使提問始終服務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即服務于教學目標,服務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l、化零為整,舍輕保重。對于一篇課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進行。但為保證提問效果,須尋求問題與目標的最佳結合點,提挈主線,聚零為整,突出重點,從而把教師的教和問轉化為學生的學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對船長以要開槍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設問點。我們先看看這樣的設問:船長看到了什么情況?他有怎樣的反應?他想了什么辦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難看出,這些問題多而雜亂,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談,而重點圍繞引導學生理解船長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問:你認為船長想的辦法好嗎?(引導判斷)你如果在場準備用什么方法?(引導發散)這些方法與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較理解)這說明了什么?(歸納結論)這樣引導,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培養其多角度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問的目的。
2、合理變通,轉化提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圈畫提問。對引導學生找準課文重點詞句的問題,可以把提問轉化為閱讀教學的圈畫訓練。②操作提問。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語言行為的提問,可轉化為閱讀教學中的操作訓練。如教學《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線路是什么樣子的?火車怎樣爬上“人”字形線路?怎樣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對上述問題,可讓學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線路的插圖,利用橡皮擦、短鉛筆等物件代替火車,作上坡的操作。這樣既生動形象,又簡單有效,學生在樂學中理解了課文,掌握了知識
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質疑。
明代的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由于師生在年齡、知識、閱歷和心理上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思維的差異性。現代的心理學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么。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體驗,去探索客觀真理。
鼓勵學生質疑,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解放,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有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這樣“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培根語),葉圣陶先生也曾諄諄告誡我們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既要根據教師的知識結構,又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三者不可偏廢。對教師來說,在知識的更新、課堂控制、了解學生心理學等方面技能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也必然推動教師自身在教學上的進步。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心理發展規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參考書目:
[1] 王芙蓉. 《 現代教學〉〉20xx(03).
[2] 葉海良. 《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xx(01).
[3] 于興元. 《 語文教學與研究〉〉20xx(05).
[4]游秀清. 課堂提問的誤區[J]. 教學與管理。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2
一、情境創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插圖、掛圖或者多媒體來進行教學,這種新穎、豐富的教學方式能夠達到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運用多媒體或者插圖的教學媒介,讓學生體會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的神情、語言、動作以及情感與課堂的氛圍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知識的觸動與震撼,繼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并且能夠陶冶學生的語文情操,提高語文素養,獲得知識的啟發。例如,語文教材中的《升國旗》一課,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完成教學任務,識記字詞,背誦課文,對國旗有個初步的認識即可。但是我認為深入一步,對他們進行入校后的第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是個很好的時機。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設施播放有關國旗在各種場合出現、升起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五星紅旗的注意和興趣,抓住這個時機,給學生灌輸五星紅旗的深刻含義,教導學生應該熱愛國旗,尊重國旗,并引入課文的原句“國歌聲中,我們立正,向您敬禮!”引導學生向國旗行隊禮和注目禮。此時,學生的情感激發起來,我立即創設情景,國歌響起,播放天安門升旗儀式的錄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我看到一個個小手舉起敬隊禮,童稚的眼睛里流露出對國旗敬愛的神情。我深信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已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二、積累經典名言警句
我們在學習小學語文課本知識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非常經典的名言警句或者格言,不乏在詩歌、散文和小說等題材課文中發現一些用詞精煉、文情并茂、意味深長的名言佳句。通常了解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只要看文中的一條經典語句就能得知。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名言佳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集中體現,不僅文筆優美、意境深遠,而且還富有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標準。因此,在學習小學語文的課文時,應重點分析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并結合文中的其他資料,再進行重點講解。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冊語文教材《為人民服務》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一歷史名句。除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以外,進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教育學生活著要有意義,要有價值,不要碌碌無為一生。讓學生初步接受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除此以外,許多名言名句本身就折射出德育的光輝:珍惜時間,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寸光陰一寸金。”對待學習要勤奮努力,孜孜不倦的`“業精于勤,荒于嬉”“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抒發憂國憂民,強烈的愛國情感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歌頌無私奉獻的人生價值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母愛深重的恩情,情真意切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樹立遠大志向,堅強意志的“志當存高遠”“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小學語文課堂實際教學當中,語文教師應當多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并且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給學生進行正面的德育啟發和開導。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自由地吐露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從而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課文思想教育的感染。比如在進行以“善于合作的人”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時,可以讓學生充分聯想到實際生活中的一些體現合作的例子,讓學生打開話匣子,暢所欲言,比如有接力賽跑、廣播體操比賽、拔河比賽等等,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合作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語文德育教育的滲透是一項系統、綜合和全面的教學工程。語文教學只有在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認真把握,同時讓學生能走進教材,也能走進生活,從而有效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3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可以給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出色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個體差異;策略
一、明確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內涵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而個性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安排多樣的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具有最大范圍的針對性,同時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特質的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和才華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最終師生的教學水平共同提高。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對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個性化教學模式,無論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還是對其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創造寬松教學環境,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教材的特點,創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差,如果沒有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很難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個性,就更談不上創造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9課《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講一個自己小時候與小動物相處的故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小學生在聽完故事后,感覺老師也是可以親近的人,也有一個金色的童年,學生們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思維會分外活躍,會積極主動地發言,分享自己的經歷,教師進而引出課題。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更要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一些平時成績較差的孩子有可能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教師就要充分挖掘這些孩子的潛力,使其對語文課堂充滿興趣,進而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個性飛揚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性格還是愛好,抑或是特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要針對不同性格和愛好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培養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增強其學習和生活的信心。例如,二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落葉》這篇課文,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聲色、圖畫、視頻的統一融合,把一幅深秋落葉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對于一些具有閱讀天賦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在課堂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帶領大家去領略秋天的生機。此外,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們帶到深秋的郊外,讓學生們置身于秋色中,用心體會秋的風韻。學生們在發揮自身特長的同時,也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無形中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四、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個性化評價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離不開“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這四種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而閱讀能力是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既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也可以浸潤學生的性格,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和人生都將帶來很多的益處。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單單地把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和教學參考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要積極采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特質進行區別評價,對其能力進行縱向的考核。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春雨的色彩》這一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發表見解,首先了解一下在學生眼中的春雨的顏色,學生的答案肯定不是一樣的。但是,只要是經春雨浸潤的景色所具備的色彩,都算是春雨的色彩。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見解時就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成果,學生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解讀教材。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不斷學習和摸索中,使個性化教學成為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模式。教師針對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和發揮,有利于其今后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程翔.作文個性化與作文教學個性化[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xx,(5).
[2]葉培祥.個性化作文教學初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19(1):92—99.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4
一、開發文本價值,確立課時目標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用總分結構,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有關恐龍的很多知識。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課學習時加以重點關注;課文的自然段在表達方式上各有特點,可以用來訓練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對于恐龍形態和種類的介紹,反復運用了列數據、作比較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文中還有不少用詞非常準確,“望而生畏”等幾處關鍵詞也是訓練學生聯系語境理解詞語意思的很好憑借;而對于“恐龍”這種遠古時代的動物,學生大多充滿好奇,非常感興趣,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安排訓練查找資料,引導交流。這些語文因素的開發利用,應該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可以使這一篇說明文的教學效果更加豐厚扎實。鑒于第一課時的要求特點,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10個生字,理解文中的詞語。
重點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義,滲透解詞方法。
3、初讀課文,理清層次,了解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恐龍。
初步激發閱讀興趣。
4、學習概括自然段內容和課文大意,滲透概括方法。
梳理文脈,認識本課總分總的結構。
對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學內容,酌情在第二課時落實。
二、立足課時目標,扎實推進語文訓練
1、以難字為抓手,授以新法
學生進入三年級,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對于比較容易辨識和記憶的生字,是能夠通過自學初步掌握的。但是,僅停留于此,學生的識字能力是得不到發展的。進入三年級以后,教師依然要重視生字詞的.教學,只是“教”要針對疑難點、未知點、關鍵點,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教一些規律性的識記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寫興趣和識寫能力。
2、扣住段落差異,引導概括
《恐龍》第一節,用凝練的語言介紹了恐龍生活的時代、自然環境和活動范圍,課文不長,但卻是概括的難點。在教學時,筆者提示學生這樣的段落,可以用“提煉關鍵詞”這個方法來概括大意。學生對于“提煉關鍵詞”還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約兩億年前”這個短語下畫線,并提醒學生這個短語介紹“時間”,準確講是“恐龍生活的時代”,然后請學生照這樣的方式分別從下面的文句中提煉出“自然環境”和“生活范圍”,然后進一步提示學生抓住這些提煉出來的關鍵詞用一句話說說。這樣,根據課文段落特點,不斷鞏固學生已有的能力,同時傳授給他們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斷練習,使之每堂課都有些微的吸取和鞏固,從而逐漸培養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從段落到篇章,不斷遞進
“概括”,是把課文讀“薄”。這個把課文讀“薄”的功夫是需要層層遞進地訓練的。從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邏輯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內容的概述,教師充分利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恐龍》第一課時教學中,在全文六個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師點撥學生關注“哪些段落寫了恐龍某一方面的特點”,以此為指引,帶領學生明白課文首尾是總的概括性的介紹,中間幾段是從不同方面對恐龍進行具體的介紹。這個環節旨在滲透分段和引領認識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板書中各自然段的關鍵詞用簡潔的語言串聯起來,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在課堂上反復練習之后,學生對于“提煉關鍵詞”,然后“抓住關鍵詞”概括這個方法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鞏固。此時,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三、拓展激趣適度,以學定教
鑒于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課標指出的年段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話說“過猶不及”,適度才合理科學和有效。
如“導入新課”這個環節,筆者在引出課題后,先是引導學生說說對恐龍的認識,然后請學生提出還想知道的有關恐龍知識的問題。這樣做的結果是“導入”環節就花了較長時間,影響到后面的教學節奏。而所補充的內容———“恐龍名字的由來”的確是學生所不知道的,學生了解過后有恍然大悟之感。這樣的補充介紹簡潔易懂,立足學情和發展,是比較合理的。
總之,無論是哪一類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這個“不同”就取決于文本的差異、學情的差異和教學目標的差異。教師關注以上幾點,用好教材,準確定位,扎實訓練,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語文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5
一、有效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采用有效的提問方法,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提問的方式方法對于教學過程的開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課堂的效果。為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有目的性。一節語文課需要提多少問題?如何提問?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些都是教師應關心的問題。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遇到突發的情況,要能夠及時化解;提問要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讓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思路去考慮,提高問題解決的有效性。二是要有啟發性。提問要能夠引起學生的互動,引發學生思考,不能為了體現課堂的活躍度,設計一些缺乏質量、提問方式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不是張口就來。三是要難易適度。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學生層次的不同做到難易適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有所進步,避免讓學生覺得不知所措、難以應付而產生抵觸心理。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具體分解,以減少學生的壓力,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二、指導學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障
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自古就存在道理。為此,教師應從三個方面去指導學生學習。
(一)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
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關鍵。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預習的習慣,都輕視預習的作用,導致語文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師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告知學生預習的范圍,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找出文章的主要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帶著問題去研讀,從而提高了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對于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學生要敢于提問、勇于提問,并做好預習筆記,以為進一步解決問題做好充足的準備。再次,教師要教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的水平,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圈、點、批、注等做好標記,提高預習的效果。
(二)指導學生聽課的方法
聽課是小學生學習的核心環節,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效果。如果學生會聽課,在課堂上就能夠消化知識,再加上課下鞏固,學習成績就好;相反,如果學生不會聽課,不能當堂聽懂,課下又不懂復習,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讓學生會聽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精力集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在聽課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動腦、學會記憶,提高聽課的效果。
(三)指導學生復習的方法
人的記憶規律都有遺忘的特點,對此教師要結合心理學的知識指導學生及時復習,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安排復習的進度,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成績,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是有幫助的。總之,課堂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廣大語文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引領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而不斷努力。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6
一、語文課堂誰主沉浮
在聽《唯一的聽眾》這節課時,不論是開課揭題、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還是潤物無聲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升華,都能體現出授課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對課堂的精心預設,都能很好地詮釋學生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一事實。在這堂課上,教師重視和強調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讓學生通過閱讀老人的話,圈出深深打動了自己的詞語,然后跟同桌互相討論,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不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活了學生情感。
二、解讀文本孰重孰輕
同樣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師的處理下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于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會不同。聽名師上課,我們常驚嘆于他們對教材的處理之巧妙,對文本內涵的挖掘之深入。開始,筆者總以為,名師課講得好是因為他們的方法高明,后來才發現,名師課講得好是因為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師要做文本和學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可見,準確的文本解讀對于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現行的語文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選編課文。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緊緊圍繞單元主題詳細解讀選編的課文,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主題的閱讀方法,致使課堂容量龐大,影響教學進度。二是恪守文本,致力于落實教材中的句式練習,不敢越雷池一步。筆者在聽《唯一的聽眾》這節課時,授課教師在這方面做了一個很有益的嘗試。教師先是導入文本,統領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解讀,然后直接切入2—9的重點自然段,從解讀老人的話和眼神入手,進行精讀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為工具或資料,起著輔助解讀重點段的作用。這樣,教師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個性的表達,使學生有獨立與文本對話的.時間。由此可見,當教師在教學文本、解讀文本時,既要認同、理解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不著痕跡地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文本;既不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又不任由學生天馬行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知道,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教師的教育對象,文本是教師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的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無論何種教學模式,它的落腳點都應在課堂的有效性上,而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及文本融為一體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7
摘要:習文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學好漢字學生才能夠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義,閱讀和寫作教學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這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將大有助益。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漢字,難以掌握漢字的讀寫要領,導致語文識字教學進度緩慢,教學質量普遍較低,嚴重影響后續教學工作的實施。本文將論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全面提高識字教學質量,促進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重要性 策略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教授學生漢語言文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認識漢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環節,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系統、完善的教學策略,向學生展示識字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踴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自覺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以提高語文識字教學的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小學生天真爛漫,好奇心強,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吸引,無法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對于剛步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在學校和教師的嚴格管束之下,他們難免會不知所措,思想極易發散,無法專心投入學習中。再加上以往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只是強制性的要求學生記憶漢字的讀音和寫法,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語文識字教學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實際上,識字教學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學會漢字學生才能獨立閱讀文章,并逐步發掘學習的樂趣,進而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否則學生的自主學習只能淪為一紙空談。同時,教師在教導學生識字時還應講解我國的民族文化,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衍生和發展史,藉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識字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多來源于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會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同時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大腦思維也會處于活躍狀態,能夠緊緊跟隨教師的思路,在此情況下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都能得到顯著的提高。要想激發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其心理特點制定教學方案,比如說學生比較喜歡唱歌和做游戲,以往為了保證課堂紀律教師很少組織此類活動,如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有計劃的開展益智類的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讓熱愛唱歌的學生在班級內演唱音樂課上新學的歌曲,其他學生在黑板上填詞,比一比哪個學生寫的最快,最準確;可以將課本中的漢字做成卡片,與學生一起玩抽卡游戲,抽到哪個卡片就要念出卡片上漢字的讀音;還可以和學生玩詞語接龍的游戲,先由教師拋磚引玉說出一個詞語,然后學生根據詞語的最后一個字組詞,如喜歡―歡樂―樂意―意思―思想―想法,如果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成功組詞,或者是組詞不當,那么將為大家表演節目。上述這些教學方法在語文識字教學中較為常見,取得的效果也十分顯著,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新鮮感,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踴躍的參與進來,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二)注重漢字積累總結
漢字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總結和積累,僅憑借短暫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在課下經常練習。教師應教授學生識字的技巧和方法,通過課外閱讀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當遇到不懂的漢字時應立即記錄下來,主動的咨詢教師或者,養成不動就問的習慣,在識字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快速的提高。教師選擇的課外讀物應符合學生的年齡段,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看一些彩繪本,里面有大量的拼音和插圖,學生可以從拼音中學會漢字的讀音,從圖畫中了解漢字的含義,生動有趣的故事還會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知識,而且越看越愛看,不用教師督促就能夠自覺的閱讀。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看一些中外名著,里面的生僻字較多,教師可以在閱讀課上,先講解晦澀難懂的字,再讓學生閱讀,這樣學生的閱讀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對漢字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在寫作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識字內容,安排學生組詞、造句或者是寫一段話,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根據教材中經常出現的漢字分類,可以根據同音字、諧音字、同部首字、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分類,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
(三)利用生活資源識字
我國的漢字形神兼備,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且富有內涵,因此在教學中要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識字,讓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成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樂土。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漢字卡片,讓學生在卡片上添加比劃,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漢字。以日字為例,左邊加一豎是舊,下面加一橫是旦,里面加一豎是田。學生在改寫字的時候會覺得這種方法非常新奇有趣,不僅學習了更多的漢字和詞語,擴充了漢語詞匯量,而且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再比如學習“美、恨、漠、暖、忱、真、貧、假、冷、富、饑、索、飽”這些字時,可以編一些有趣的順口溜讓學生識記:貧對富,冷對暖,愛對恨,美對丑。真誠對虛假,饑寒對溫飽,冷漠對熱忱,索取對奉獻。雪中送炭見真情,助人為樂獻愛心。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處處是天堂。這樣的識字活動,學生學習起來也會瑯瑯上口,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了漢字教學的目標。
三、結語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識字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基礎,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展現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潛能,從而轉變學生消極學習的態度,使其主動的、快樂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8
教育是強國之本,只有一個國家把教育放在發展的首位,才能在日益發展的社會中取得長遠優勢。在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是重中之重,因為其潛移默化中培養的人文素養,可以為學生鑄造更加優秀的精神世界,也是每一個學生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的捷徑。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人文素養是教師和整個教育領域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下文就從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提高與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具體方法兩個方面做出淺析。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傳揚的。而對于21世紀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要重視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讓學生在小學語文中學習到最優良的文化內涵,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意義。人文素養是一種精神方面的素質與內涵,只有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才能真正從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內涵,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語文功底,從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環。
二、提高和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具體方法
1.教師提高自身素養,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人文素養,首先就應該從老師做起,從古至今一直有為人師表的說法,所以,要想從實際上提高和培養人文素養就必須讓教師提高自身素養,做好示范。例如,在講授《大自然的警示》時,教師可以在分析課文后,升華主題,呼吁學生熱愛自然,珍惜愛護動物,盡自己的力量去維護身邊的環境,然而,這種單純的講述總會摻雜著無力,如果教師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無論走到哪里都愛護環境,對身邊的垃圾隨手拾起,不浪費水資源等,就會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從而達到培養人文素質的目的。
2.活躍課堂氣氛,滲透人文關懷
人文素養,不僅僅在語文教學中有所體現和提高,這其中還包括一種氛圍下的人文關懷。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處于7~13周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很難全神貫注融入整節語文課堂中,為了讓這種情況下學生人文素質有所培養和提高,教師可以適當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講關于親情的文章時,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文情懷,教師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搶答自己為父母做過的事,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會進一步滲透人文情懷,達到更加完美的教學效果。
3.創設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活躍課堂氣氛,滲透人文關懷的方式外,還要學會創設情境,陶冶人文情操。眾所周知,小學語文的內容一般都是記敘文或者說明文,如果只是單純的簡述,相信并不能達到培養人文素質的目的,所以,創設情境是非常好的選擇。例如,在學習龜兔賽跑時,如果教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讓參加表演的學生總結心得體會,那么,就會讓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從而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4.構建發展評價,提升人文情操
為了讓人文素養進一步得到提高,學校可以構建發展評價,把小學語文的教學按評比的方式進行。例如,期末或者期中考試中,可以不光以成績做評比,而是把課堂氣氛或者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評比標準,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人文情操,語文的教學也會更加豐富。
總之,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在學術上與特長培養上,更多的是精神層面與人文素養層面。上文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和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具體方法,相信我國小學語文的教育會得到越來越好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9
[論文摘要]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包含著全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學實踐活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選擇探究的策略,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利用多種渠道收集信息,應用各種材料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文就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意義、實施策略及其注意問題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語文教學
學習方式
教育是一種文化傳遞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教育隨之發展和變化的具體體現就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和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的興趣,提高的小學生語文素養,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理念的詮釋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有著特殊學習方式的課程,它是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的更新,是學習的革命。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為主,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創造能力。
研究性的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體驗科學的態度、科學的規范、科學的思想,體驗與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覺等。它不同于學法指導,是學法指導的擴展與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象、掌握規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既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二、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里,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博士季蘋說:“研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語文學科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這就要培養語文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的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一場激烈的辯論會,一次調查活動的反饋……
無一不是在進行語文實踐。語文學科是研究性學習最便于開展的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真正促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落實。
研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考慮而作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嘗試是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
小學生探究的本能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學習的內容,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親身實踐,不僅掌握所學知識而且獲得探索的真切體驗。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的獲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盡情地朗讀,默默地思考,大膽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地表現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現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學”,羅丹說:“不是因為美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重感悟”,不把現存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都來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大量的時間安排學生讀、寫、說。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培養他們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重積累”,學文如積沙,收集信息,積累語文知識,學生的積累過程同樣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構建開放型的語文知識體系,厚積才能薄發。研究性學習科學的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教育回歸兒童本性的價值追求。
三、小學語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結構等特點,尤其是生理、心理,學習活動變化的梯度,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該是靈活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確保學生也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1、從生活與課本中設定學生感興趣的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外顯過程。研究性閱讀能很好開展,關鍵是確定研究課題。至于如何才能選準選好研究課題,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堅持把課題的選擇確立在學生的興趣愛好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對課題的研究始終保持巨大的內在動力,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求知欲和探索熱情,并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進行選題。
(1)從生活中設定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生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如《飛天》就是一個從生活中尋找到的好課題。我們班在神舟六號宇宙飛船遨游太空期間選擇開展了這一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一方面,在電視里、互聯網上相關材料較為豐富,另一方面,本課題切合時宜,與學生生活較貼近,容易激發孩子的研究興趣。他們分別從“古老的傳說”、“‘神五’跨越”、“‘神六’輝煌”、“永遠的夢想”等內容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進行了深入有效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的目的更在于激發學生學習有關航天知識、研究廣袤宇宙的興趣。這一角度的選題,不僅能夠克服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中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而且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開辟了渠道。
(2)從課文中設定研究課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作為語文教師還應努力在學科領域的教學中使書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閱讀教學強調實效性,而研究性學習正是組織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達成“認知”、“發展”雙重目標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這一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研究課題的設定上。如果隨便拿課文中的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來討論,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學生知識的意義建構將會事倍功半,花費很多時間,卻得不到要領,甚至可能鉆進牛角尖。對此,筆者的研究與實踐是:
①在教師引導下提出研究課題
鑒于對研究課題的功能具有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隨便拿一個問題或質疑便可以充當。研究課題是師生縱橫捭闔,凝聚了課文精髓的產物,自然應當是智慧的結晶,所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研究課題是設定課題的一般方法。
②通過學生質疑提練出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應當能激發學生的自主研究興趣,才能最具有針對性,可以發揮最佳效益,所以,由學生提出研究課題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教師若能從學生的質疑中加以提煉、升華,而最終形成研究課題,實為最佳策略。如研讀《小珊迪》,在深讀階段,教師問學生你有哪些疑問希望在深讀課文時解決嗎?學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為什么非要“我”買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還錢,他就不會死,難道他不需要錢嗎?
“當我想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小珊迪不是哪種人?
……
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了這些疑問都與“小珊迪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關,便自然提升出研讀的課題是:“小珊迪是一個( )的人?”學生填寫了“飽受饑寒”、“關愛弟弟”、“善良”、“誠實守信”、“將信用”、“不貪小利”……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研讀有關的重點詞句并交流研讀體會。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誠實、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質。
③通過解讀課文題目得出研究課題
“題”的本意是“額頭”,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題目比之為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道出了題目對課文的重要意義。在研讀一篇課文時,我們往往可以從題目中知其內蘊,窺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從解讀課題入手得出研究課題,可收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的作用。如教學《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時,讀題后,教師問學生:“讀題后,你有什么發現?能提出讀懂課文的問題嗎?”學生讀題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a.紅軍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b.紅軍是怎樣飛奪瀘定橋的?c.表現了紅軍什么精神?老師就讓學生圍繞以上三個體現課文重點的問題來研讀全文。通過學生反復品讀、深究、討論、爭辯,其間教師作適時、適度地點撥,以開闊學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內蘊。
④從課后習題里帶出研究課題
教材編者設計的課后習題,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體現了訓練重點和編輯意圖,由此帶出的研究課題,常有較高的效能。如研讀古詩《別董大》,課后習題要求說出詩中所寫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啟發,讓學生通過合作研究,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劇本,并當導演,把劇本排演成一個短劇。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查閱了詩人高適寫《別董大》的背景,研究了當時詩人和琴師董庭蘭(董大)的內心活動,再通過寫、演的方式展現出來,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⑤在趣味活動中引出研究課題
研究性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變被動的消極接受為主動的積極探究。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教師若能更多地讓學生覺得有趣,則活動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學《鯨》這篇課文,教師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研究課題是:“我們已初步讀懂了《鯨》這篇課文,大家對鯨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要請大家來扮演鯨,向人類介紹自己家族的特點。要介紹好自己家族的特點,就得更細致地讀課文和查閱關于鯨的資料。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進一步理解了鯨的體形特點、進化過程、生活習性等內容。
⑥在插圖賞析中推出研究課題
語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統組成,即課文系統、圖像系統和習題系統。圖像系統是語文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不僅有助于學生解讀課文,更有益于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號和形象的生活圖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從課文插圖去推出研究課題會別有一番意趣。如《鸕鶿》這篇課文,插圖是一幅靜態的圖畫:夕陽、平靜的湖面、垂柳、無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鸕鶿像列隊的士兵,漁人在悠然地吸著煙。在深讀課文時,教師讓學生認真欣賞這幅插圖,并推出了研讀專題:“這幅插圖表現的是什么情境,畫出了課文中的哪些描述?如果捕魚開始,畫面又會有哪些變化?從課文中找根據,談體會。”課外又要求學生一小組為單位,查閱并收集資料,以《鸕鶿》為課題繼續進行研究性學習。由于學生對這一課題充滿興趣,整個研究過程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孩子們又根據小組的興趣,把主課題細化為許多子題目,如鸕鶿的種類、鸕鶿的外形、鸕鶿的生活習性、鸕鶿捕魚的特點……
在課文中尋找研究課題,其實就是營造研究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課題研究既達到了解讀課文、操練語言的要求,又從中培養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努力開發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性學科的學習活動,它包括研究者——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以及研究報告的編制能力等內容,而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最為薄弱。活動伊始,我們就發現學生在時間的分配、學習的順序、成員的分工等許多方面均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要站好位置。因為,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極其密切的認知關系,教師要丟棄“解惑”職能,保持“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態勢,保持一種認可與耐心的氛圍,等待學生去自主地研究發現。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應當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收集的方法。如在《鯨》一課的研究性活動中,引導學生們通過相互溝通明白自己不僅能夠從書店、圖書館、網上搜尋相關材料,更可以去采訪自然教師或其他人獲得大量寶貴的資料。其次,在對有關材料進行篩選的同時,組織學生先就選擇的材料進行廣泛的閱讀與深入的討論,再結合課題實際確定子題目進行分析研究。當然對問題的分析研究更應該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因為我們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會經常遇到研究內容遠遠超出學生的現有水平與能力的情況,這時指導教師可邊教邊導。一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知識講解,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研究過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從宏觀上把握課題,對課題的研究深度和進度做到心中有數,加強定向引導,通過“導”的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研究學習時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當然,教師更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學生在科研啟蒙階段養成嚴格要求的習慣,從而形成小學生良好的研究素質。
3、在研究過程中注意體現學生的個人特長和整體力量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種學習既需要學生發揮各自不同的學習特長,又依賴組內每一成員的協作學習能力。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學生的個人特長和整體力量協調起來。具體表現在讓細致認真的學生偏重于檢索文獻,讓思維活躍的學生偏重于對較困難的問題進行分析,讓文筆流暢的學生偏重于文章的寫作,讓擅長電腦的學生偏重于電腦的操作;讓能力強的學生承擔工作量大的任務,讓能力弱的學生進行簡易操作的工作等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發揮各自的長處,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和發展的機會,又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
當然教師除了考慮到學生的個人特長的優化組合外,還應注意到組內學生的整體效應的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學會與伙伴及時溝通,良好配合,形成一個能創造橫向交流、團體合作的氛圍;教育學生在學會責任感的同時又要學會謙讓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使學生體會到進退之間自有天地,體會到協作學習帶來的個人力量無法企及的樂趣,高效高質地完成課題研究的任務。
四、小學語文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強調問題意識。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是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特別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選準研究要點。要從整體入手,在課文的特色、主題處切入,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探究,才能真正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過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一定像專家那樣,必須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徑,學習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結果。
4、把握評價尺度。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重視的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改革中新提出的學習方式,它并非對其他學習方式的否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凸現了學生的主體,能使他們的個性、創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鐘啟泉、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3、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
4、安桂清:《“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反思》)
5、石中英:《試論研究性學習的性質》
6、馮新瑞:《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探討》
7、王升:《論研究性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0
摘要: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許多語文教師都對此表示很頭痛,因為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寫作,對他們進行寫作指導是有一定難度的。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我國的新《語文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就對我國學生寫作方面有了更加具體化的要求,即學生作文教學絕不可以是一種應付公式的存在,它應當是可以表達出學生真實情感的文章,是學生心靈的表達,因此,在要求學生進行寫作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要求。這個要求給語文教師的啟示就是:作文課堂教學應是以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有效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習作時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寫”向“我要寫”轉變。作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呢?我認為教師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習作興趣
以往作文教學都是根據教材要求,每次上完一個單元就讓學生習作,叫同步訓練,這種方法當然也管用。但是固定了學生的選材范圍。領會能力強的學生當然不在話下。學困生就感到吃力了。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領會程度布置習作,讓學生感興趣,這樣作文起來就會輕松了。
在新課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習作,這樣的編排就很科學,有三個題材供學生選擇:1寫“難忘的第一次”;2.請你認真觀察某個物品加以想象,悟出一個道理;3.寫觀看漫畫“假文盲”的感受。從這三個題目看,第二和第三個題目很多學生是放棄選擇的,因為他們不感興趣。而大多數學生選擇了第一個題目,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了,所以記憶猶新。有話可說,寫起來就輕松了。給學生選擇大的習作空間,學生才會感興趣,才能達到習作的目的。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習作興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學生的習作感悟
以前,很多語文教師非常重視習作方法的指導,文章的“開頭――過程――結尾”用什么樣的方法寫,怎樣寫都一一講述得清清楚楚,甚至一節課時間幾乎都用于指導上,這種限制思維的指導顯然是不科學的,會導致學生的習作千篇一律,沒有創意。
在一次統考評卷抽查中,我發現五十個學生的作文,就有幾個學生作文雷同,他們幾乎都是寫同樣的事情。例如:作文要求寫“我與書的故事”,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看完一本書后的感受。寫記敘文的學生中,九個學生這樣寫“我把書收在懷中,不讓雨水淋濕,回到家里,書安然無恙,我卻成了落湯雞。”顯然,這些學生要么是在教師范讀佳作時記牢了人家作文精彩的片段,要么是教師在指導時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只能如此寫才符合教師的要求,學生的個性化容易受到壓抑,自然在習作中自我表達的情感也不會流露。然而,要張揚學生自身的習作個性,主動習作極需要依靠學生自身的習作感悟,哪怕教師在作文課堂中只講了一篇文章開頭如何寫,只要學生一旦有了習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維發展很快把過程、結尾寫出。學生習作感悟就如同我們平常所說的語感一樣,有語感,對文字的理解就會順理成章。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注重學生習作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重習作教學中的發展性
如果教師以看學生習作結果,來衡量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學水平,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師往往從學生習作的字數,學生習作中的文字表達的優美與否,文章結構等這些結果來看待學生的習作,這很容易導致教師向學生的習作提出高要求。對于不會寫或寫不好的學生只會挫傷他們的寫作自信心,讓學生怕寫作文以致寫不出文章;對于能寫的學生則讓他們在習作中只向教師的目標邁進,湊字數、抄襲范文,亂套結構的現象就會出現。學生習作根本談不上有獨特的個性,而且這也只不過是“要我寫作文”而已。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習作的發展性過程,學生習作完全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張揚了個性,作文教學實效就會大大提高。
四、注重學生生活體驗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這就表明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不少教師雖然理論上認同這個觀點,但實際上與其背道而馳,刻意追求學生按照一定的范文進行習作,立意要統一,寫法要統一,這樣的作文訓練使得學生思維個性嚴重地受到束縛,學生作文也就只能夠造就出“固定式”的文章。然而,真正實現個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師灌輸習作觀念,而是讓他們親自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的心靈、思想說話,讓真實作文在他們心中安營扎寨。比如,習作要求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農村的孩子參加了勞動,他們會懂得馬蹄草是生長在泥土里的,他們會知道怎樣去從泥土里挖出來。而城市的孩子可能就認為是長在樹上的,或者有的只知道市場上有;城市的孩子只知道老鼠是壞蛋,要消滅它,也知道鼠肉能吃,味道不錯,但你要他寫怎樣捉老鼠,他就不知道了。而農村的孩子,就能把捉老鼠的樂趣寫得具體生動,原因就是他有生活的體驗;同樣,你讓城市的孩子寫參觀記,他們去參觀過了,所以能寫,而農村的孩子,連城都沒進過,更別說去參觀風景名勝了,要他們寫就寫不出來。因此,同一題材的習作,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生活體驗不同,寫出的文章就不同。這就表明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就是他們心靈的軌跡,也是他們習作的真實題材。“新穎的題材源自真實”,正是這樣―個道理。由此可見,注重學生生活體驗,才會讓作文教學走上一條光明的大道。
五、注重多元的開放式習作評改
我國傳統的對學生習作之后的評價都是教師的工作,而對學生習作后進行評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評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寫作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寫作水平。而把所有的批改任務都交給老師來做就很容易會造成其用主觀標準去對同學們的作文進行評價,從而造成落差特別大的現象發生,結果是評價為低下的學生則受到了習作上的打擊,習作上稍有進步的學生卻受到了忽視。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學會評價與修改自己的作文,實質上也是對這種教師包攬一切的習作評改的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1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從觀念、內容到方式、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轉變,賞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應運而生。下面筆者即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具體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利用賞識教育及其意義,以期對廣大教育同胞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賞識教育;賞識教育
賞識教學是有效貫徹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賞識教學對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非凡意義。下面本文即以賞識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具體分析賞識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轉變觀念,構建平等和諧師生關系
各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賞識教育,首先自身應從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掙脫出來,徹底摒棄“大家長主義”的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從根本上改變他們過去麻木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所以,各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盡量給予他們平等的表現機會,贊賞他們的行為,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愛與關懷。只有這樣,師生間才能構建平等和諧的關系,賞識教育才能真正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
二、立足課堂,積極創造被賞識的環境
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場合。每位教師都應從課堂入手,為學生營造一個被賞識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受到賞識后,樹立信心、積極主動學習。鑒于小學生年齡偏低、心智不夠成熟,且自身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都處在形成和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相對簡單,同時還期望得到老家長師和的欣賞和贊揚。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用賞識的眼光對待學生的行為和活動,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比如一些學生比較內向,平時不愛講話,但手工做得很好;還有一些學生成績不夠優異,但課堂表現積極,表達力強;還有一些學生不夠聰明,但踏實認真…教師都應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發現這些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繼續發揚優點,克服不足,進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情緒進行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因成績落后或者和同學關系不好而引發的心理問題。教師要積極開導他們,幫助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自己在學習過程的優缺點,從而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教師課堂上的這些做法為學生創設被賞識的環境大有裨益,學生全方位地受到賞識,逐漸變得積極而自信。
三、借助設備,提高賞識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陸續被引進教學課堂。教師應積極利用這些器具,以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運用賞識教育。例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植物種子被小動物帶走傳播的圖片和小視頻,還可以帶學生到野外觀察蒲公英飄散、豆莢炸開的實景。這樣直觀生動的效果更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也有利于賞識教育的開展進行。再比如在一些成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成語的含義用圖像或語音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學生根據其內容去猜成語。這樣借助兼具聲色效果的多媒體設備,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對學生的不同看法要持鼓勵態度,使學生能夠進行主動思考,仔細分析,讓賞識教學發揮到恰到好處。
四、關注課外,讓學生真正享受“成就感”
各位教師除了在語文課堂上創造良好環境,借助先進教學設備進行賞識教學,還應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生活,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他們適時適當的表揚,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成就感”,充分發揮賞識教育的積極作用。比如有一次在課下,我發現一位后進生寫字姿勢非常正確,態度也踏實認真,我便在班里表揚了她。在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本中,我又驚奇地發現這位學生的作業真的比之前要認真的多。于是,我又把她的作業本和其他優秀的同學的作業本一起張貼在班里的學習園地上。從此,該生明顯自信了很多,同時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另外,在課堂以外教師還要按照學生的興趣、學習體驗等,對現有的語文知識傳授方式進行有效的改造,對課堂學習效果進行積極評價,讓語文課堂成為小學生生命成長的一個樂園。例如:在教師對小學生語文寫話、寫作作業進行批改的時候,要善于使用類似:“你真有心,老師也被感動啦!”“你真是個善于觀察、積極思考的`好學生!”“老師相信你會做得更好!”……等“溫馨評語”對小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師課下的適時鼓勵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積極性大大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明顯增強,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會變得輕松而高效,可謂是一舉多贏之策。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小學語文課堂賞識教學的大力開展,對于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知識應用、能力提高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賞識教育開展與實踐的過程中,每位教師都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著眼課堂內外,適時夸贊學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語文賞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霞民.用愛打開封閉的心靈——談賞識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下),20xx(09)
【2】雷慶宇.淺談賞識教育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策略【J】.中華少年,20xx(26).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2
1.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與教學半自動化
小學語文教學半自動化即是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以上三大類別的教學模式可以以教學半自動化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半自動化的優點非常多,具體表現為:第一,具有直觀性特點,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第二,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第三,具有動態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第四,具有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第五,通過多媒體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第六,具有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第七,具有針對性,使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第八,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2.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2.1多媒體技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主導力量
當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工作的輔助性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工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會使用多媒體的某一方面的功能逐步的改進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伴侶,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甚至使用多媒體的程序化的思維過程開展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教師開展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首先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學理念即是多媒體技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主導力量。
2.2正常化的使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各有優點,也各存在缺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著實的將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真正地熟悉其使用的場合與時間點,切實的了解什么時候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而什么時候不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教師開展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其次需要具有的新的教學理念即是正常化的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現
3.1打破原來存在的“課堂+課本”的限制性
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現,首先需要打破原來存在的“課堂+課本”的限制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教師、學生三個主體構建了整個課堂的主體,教師通過對課本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解剖與分析安排課堂教學,課本與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媒介,學生想要很好的`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就要不斷的借助媒介的力量開展接受性的學習活動,進而獲取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步成為新的教學媒介,并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媒介力量,所以,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現,需要打破原來存在的“課堂+課本”的限制性。
3.2創造新的高效教與學的環境
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現,其次需要創造新的高效教與學的環境。新的高效教與學的環境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強調將學生學習的過程作為一種信息主動加工和信息主動處理的過程,重點是消除學生未知知識與已知知識的差異,最終實現知識體系的完整化與細致化。創造新的高效教與學的環境需要切實的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即情景化學習要素、合作化學習要素、開放式學習要素。在這種新的高效教與學的環境之中,多媒體技術就是學生不斷的認知探究的工具,多媒體技術就是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多媒體技術就是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工具。
3.3改善原有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
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現,最后還需要改善原有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原有的教學結構主要是以“教”為中心,而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改變這種教學結構,形成一種“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實現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力量。原有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教學達到最佳效果,而半自動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形成一種超文本化的整體教學模式,進而實現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有效性的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3
傳統的“填鴨式”和“逼迫式”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厭學”,老師“怨教”的惡性循環。教師充分認識孩子的心理,把心理學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認識孩子的不同氣質和性格,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認識學生興趣發展規律,挖掘學生潛能;通過認識學生記憶發展的規律,增強自信心;通過認識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提高思維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傳統的“填鴨式”和“逼迫式”教學,只能導致學生“厭學”,老師“怨教”的惡性循環。如果教師充分認識孩子的心理,把心理學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好學生的根本保證。老師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意在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適疑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人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書本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一、認識孩子的不同氣質和性格,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人的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氣質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在同一事件上,表現的形式和做出的結果是不同的。例如,上課時,多血質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膽汁質的學生能長時間堅持聽課。粘液質的學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發言,而抑郁質的學生膽小孤僻,但做事仔細。對多血質的孩子,我們要充分理解,他不是上課愛搗亂,而是控制不住自己。對抑郁質的孩子,我們要多一些關懷,少一些斥責。膽汁質的學生精力旺盛,可多安排些任務和工作。粘液質的學生頭腦清晰,做事有條理,可安排難度大的工作。記得去年剛接手三(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時,前任老師跟我抱怨某男生上課怎么好動,怎么討厭。后來我上課時發現這孩子確實坐不住,但作業完成較好。于是,利用一次大掃除時,我和他一起干,邊干,邊同他聊了起來。從談話中,我知道他是個很聰明,很想上進的孩子,就是上課控制不了自己,總想這里用手摸摸,那里用腳搖搖,沒少挨老師的訓,家長打罵。當時我鼓勵他說:只要你想學好,以后一定能管住自己,老師相信你慢慢會好的 。后來我給他調了一個位置,讓他坐在一個上課很安靜,但容易開小差的同學邊上,并且交代他一個任務:“如果你上課發現你傍邊這位在開小差,你就用手或用腳碰碰他,好嗎?”他爽快的答應了。后來,他的注意力放在認真聽課和管好同學這兩方面了,漸漸地,變得不令人討厭,變得可愛了。
二、認識學生興趣發展規律,挖掘學生潛能
童年期的學生,學習興趣是發展變化的,最初對學習外部的活動更感興趣;后來逐步對學習的內容更感興趣,對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興趣。所以,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多用游戲的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中年級以后,就要注意內容的分析,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學,愿學,進取心也越來越強。曾經有一個班,是我從二年級到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在二年級時,我發現其中有個叫小勇的男孩,一個人坐在最后面,經常不交作業,課后顯得特別不合群。原來他是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差生。后來我注意觀察了他一段時間,試圖同他聊天,發現他對故事書特別感興趣。在一次口語交際課“說說我自己”時,我特意請同學們歡迎小勇同學上臺作自我介紹,出乎大家的意料,他是那么自信地介紹了他那些不為人知的興趣愛好。我也第一個大聲鼓掌,贊揚他口才好,有許多優點,是同學們的學習榜樣。從此改變了他在同學們之間的關系和地位。漸漸地他喜歡上課,喜歡交作業,喜歡寫作了,到五年級時已經是一名很瘦歡迎的學生了。
三、認識學生記憶發展的規律,增強自信心
記憶的主要特點是有意識記憶超過無意識記憶成為記憶的主要方式,學生的有意識記憶在記憶活動中逐漸占主導地位,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理解了,再記憶,比機械的記憶幫助大得多,也更利于學生記憶的發展和提高。此的抽象記憶發展速度逐漸超過形象記憶。可以通過或看到字來記憶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在小學階段常常提示幫助學生記憶,學生一方面增強了自信心,另一方面很快地豐富這是內涵。在教“實事求是”這個詞時,學生雖然懂得詞語的大致意思,但每次寫到這個詞時,總分不清“是”和“事”的位置,于是,我將“實事求是”四個字放大寫在黑板中央,一字一字地解釋,再讓學生連起來說說意思,大部分學生再也不會寫錯這詞語了,并且懂得通過理解來加深記憶。覺得在學習中自己能克服很多難題,增強了自信心。
四、認識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提高思維能力
兒童在童年期的思維獲得飛躍發展,基本特征在于: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在發展過程中完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10歲左右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轉折期。作為教師,就要根據這些特點,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去理解,去鉆研,去想象。
總之,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這對于教師來說,比單純“教好書”更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4
一、課程改革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針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并認為這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四個“學會”的基礎是“學會學習”,它是上述四個“學會”的前提條件。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學會學習”,應當具有以下學習能力。
1. 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
2. 有效地溝通與表達;
3. 泛讀和理解的技能;
4. 探究推理、解決疑難的能力;
5. 獲得、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
6. 創新的意念;
7. 開展研究的能力;
8. 終身學習。
上述學習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這也是今后的基礎教育應著力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現代西方課程理論的不同學派對課程設計有不同主張,主要有學科或知識中心論、兒童中心論和社會中心論。美國現代課程論專家泰勒認為,任何課程都要受到有組織的學科內容、學生和社會需求這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可見,上述不同學派的主張,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學的一面:只強調制約課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理想的課程設計,應當是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又順應社會的需要,特別是能夠促進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關于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課程理論、教學理論為指導,瞄準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學生的發展置于課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內外結合、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小學語文課程體系,使課程、教材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憑借。
(二)關于小學語文課程改革
總之,在課程方面要打破語文只注重課堂教學的一統天下,優化教學結構,加強課外活動,開發環境課程,做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并舉,課內外、校內外結合,使學生在開放、多元化的語文課程中,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關于小學語文教材改革
在品種上,適應課程的多元化,實現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語文教材不僅要有供課堂教學使用的教科書,還要有提供給教師的活動課教材以及關于開展大語文教育的有切實指導作用的意見、建議。
在內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有強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決定或改變人的一生。在人們開始意識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閱讀文學作品無疑是提高兒童少年“情商”的一個良方。還因為通過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學做人,學語言,而且可以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說明文。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能閱讀科技說明文,應當是下個世紀的公民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
在體系上,構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語文訓練為主線,由目標系統、訓練系統、檢測系統組成的語文教材的訓練體系。
支撐這個體系的靈魂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視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把課本看作知識的發源體,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導體,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體。現代教學觀念強調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知識的發現者。教師由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轉向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并在指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這一教材體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標系統、訓練系統和檢測系統。
目標系統包括全套教材、每冊教材、每單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學目標。目標明確、適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把教學目標標準化、系統化、網絡化,是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每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體現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思考練習”之中。
訓練系統是教材的主干。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從小培養能夠出口成章的說話能力,能夠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能力,能夠寫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夠主動獲取、處理、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還應把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觀察思維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要求分別列出,各自形成訓練序列,再根據低、中、高年級教學的階段性,把上述訓練重點分層有序地編排在各冊教材中,形成縱橫交錯的訓練網絡。為了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還可以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等的畫、批、注,起到輔導、示范作用。教材還應采取措施,如編成開放的、可增刪調整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改編重組,以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彈性,比如,識字分“四會”“兩個會議”,課文分必讀、選讀,練習有必做、選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頂。
檢測系統可以對教學做到及時反饋、調控,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各項訓練的落實。每課、每組可設計自我檢測的內容,每冊可設計重在測試聽說讀寫能力的樣題,引導老師對一學期的語文教學進行全面的檢測并作出實事求是的質量評估。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15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整體提高,人們對教育更加重視。新課改之后,小學教學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就小學作文教學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語言表達能力薄弱。剖析此類問題,開展課外閱讀是一重要舉措,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作文教學;課外閱讀;閱讀習慣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普遍問題
(一)學生缺乏語言表達能力
無論是小學教育階段還是初中、高中教育階段,都離不開作文教育,在語文這門課程中,作文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試卷分數的分布情況即可看出。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作文的起點,在這時打好寫作基礎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小學作文教育過程中,往往出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薄弱,在寫作過程中,無法自然地描述事物或者表達情感,寫出的文章經常是形同流水賬一般,毫無情感可言。
(二)無法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
由于小學生年齡在7~13歲之間,年齡偏低,大腦發育不完全,對事物的認識只是處于事物的表象,對事物的理解也只局限于他們肉眼所看到的,而不能像成人一般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這就造成了他們不能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同時,他們課外閱讀經歷不夠豐富充足,所獲得的知識也只是局限于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當然這對于寫作來說,這是往往不夠的。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固守陳舊,缺乏創新
由于時代的變遷,如今很多學生已經跟上時代的發展,他們所接觸的事物都很新鮮,交通、網絡的發達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經歷。然而,有些教師依舊固守傳統,不知變通,教學的方案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甚至有些教師依舊在教導學生時使用十年前乃至更長時間之前的案例和方法,這顯然是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會阻礙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將無法實現教學方式創新的目的。
二、鼓勵課外閱讀對學生寫作具有重大意義
(一)能夠激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為了實現學生的全方面發展,課外閱讀是重要舉措之一,同時也是較為符合小學生興趣的方法。首先,課外閱讀書籍的內容不同于書本上的教材單一,往往涉及各種主題、各個方面,文章內容也很豐富,寫作手法也各不相同,同時使用的素材也相對新鮮;其次,學生在選取課外閱讀的素材時,通常會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這樣他們才會自主地去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積累文章中較好的寫作素材。所以,積極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能夠促進學生積累素材
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著重在于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和描寫手法的分析,然后再是對作者的寫作情感進行剖析,但是在文章的內容方面,只是很少涉及甚至是一句帶過。所以如果學生只是單純依靠學習課本知識以及課堂上學習的寫作技巧,這樣他們寫出的文章就會出現內容空洞的現象,這時平常的積累的課外閱讀素材就會派上用場。
(三)能夠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從中可以得知任何書籍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會蘊含很多重要的人生道理。許多課外閱讀書籍中涉及的知識,教師在上課時也會提及,當然,學生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獲得許多在課堂上無法收獲的知識。由此可見,課內與課外是相互貫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在教學時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有效寫作教學指導的策略
(一)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進行閱讀
在小學生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指導者身處要位,應該具備能夠使用高效并且適合學生的方法指導學生的能力。在學生選取閱讀素材時,教師應該協助學生選擇符合寫作主題的并且內容較為豐富的素材。例如,當學生在寫關于風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名人曾經描寫風的文章,學習其中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可以很明顯地提高寫作效率。
(二)讓學生試圖將閱讀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
課外閱讀也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為了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閱讀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例如,在學習寫說明類文章時,教師先要教會基礎的寫作結構和說明方法,然后要讓學生把積累和素材與生活相聯系,這樣寫出來的說明文才更具有說服力。
(三)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學生應該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堅持閱讀堅持積累,這樣漸漸地,寫作水平也會慢慢地有所提高。例如,在學習如何寫啟示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情,然后從這些貼近生活小事中獲得啟示。除此之外,還應該讓學生自己領悟到為什么要堅持課外閱讀。例如,可以開設論述課外閱讀重要性的交流會,讓學生自由討論課外閱讀是否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也可以讓學生誦讀自己積累的素材與同學共享,這樣就會讓學生更深切地明白課外閱讀的益處,養成堅持課外閱讀的習慣,進而提高寫作水平。小學教育是一個特殊并且十分重要的階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最好時機。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獲得知識的同時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可謂是一舉兩得。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1-21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6-02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5
小學語文趣味教學論文06-12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實用]05-15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華)05-2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1-26
小學語文教學核心論文11-08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