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物理教學中的興趣培養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和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趨近或認識的傾向,是推動學習的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減負及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下面幾個方面談談在物理教學中應怎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就教于行家里手。
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
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往往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授《光的折射》時,可先提出以下一些問題:透過老花鏡看緊靠鏡子的物體,顯得比原來怎么樣?透過老花鏡看遠處物體物體又會怎樣呢?透過圓形金魚缸看缸里的魚發現魚會變大,透過裝滿水的杯子看插插入的筷子發現筷子會在分界處折彎,這又是為什么呢?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學生必然會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而課后又是課堂的延伸。結合物理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小實驗、小制作也是發展物理興趣的好形式。對初中生來說,可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簡易測力計、桿秤、潛望鏡等,這樣做,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制造學習上的懸念
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制造懸念,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一種急于 探求的心情,那么就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滑輪組》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滑輪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時上端提線,下端線進入盒中,結果出線比進線長得多。此時,一般學生會感到好奇,基礎扎實的學生會想到是省力杠桿并急于想得到證實,因此產生強烈興趣,當盒子打開后,學生又會驚訝,心想這是杠桿嗎?同時渴望得到明確的答復,在這樣的渴求中老師稍加分析會收到明顯效果,起到化冗長的講授為積極的探索的作用,老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認知沖突是指一個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當前面臨的情境之間存在的差別。這種沖突常常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并導致其關心、注意和探索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時,就會引起他們的認識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物理學中許多規律、定律是前后相連的,而中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往往停留在表層認識上,如果教師能設法讓他們發現原有認識的片面性,或再多問一個“為什么”學生就無法解決,則會使他們產生認識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電壓》一課新課導入可作如下提問1、導體中要有持續電流須幾個條件?學生預料回答:“a電源、b電路要接通”。接著追問:“電流怎樣形成的?”學生答:“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繼續追問:“是什么使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學生答:“是電源”。老師接著演示小燈亮的電路驗證學生回答的正確性,再接著用一廢電池換原來新電池重做實驗發現燈不亮了,老師問:“為什么不亮呢?”學生會說:“那是廢電池。”老師問:“為什么新電池會使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呢?電源究竟是靠什么使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呢?”到這時學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從而產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