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幼兒的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論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在科學領域中,綱要要求“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發現的愉快并與他人交流、分享”,它還指導我們“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綱要的字里行間無不向我們透露著“整個世界就是孩子的課程”,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趣味化,讓孩子生活“數學化”成為當前幼兒園數學教學一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用生活來教育——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教育的途徑。從生活中學習,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必定是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學習就是生活。如果說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所提出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是有價值的話,那么,應該說:“生活是幼兒教育所必需的”同樣是有價值的。因為,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目標、內容關系到幼兒的生活,幼兒的學習過程本身也離不開幼兒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對生活教育的解釋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彼J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边@無疑是給幼兒的數學教學注射了一支強心針。
當前,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雖然有系統、有操作,但是仍存在“三多”,即教材的運用是頂禮膜拜的多;教學的過程是授受的多;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告訴的多,孩子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越來越淡。在21世紀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給數學教學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讓孩子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習生活,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在數學教學中,要讓數學教學的內容向社會延伸,讓社會生活進入數學教學,讓數學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1、教學設計“生活化”。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是孩子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應避免死搬硬套,根據需要,可更新原教材內容,使教學活動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我們應該讓教材走近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拉向教材;我們要讓教材向孩子開放,而不是把孩子引向封閉。
比如在學習按兩個特征分類時,原教學設計是層次分明地引導孩子把加減算卡按運算符號和得數兩個特征分類,由于算卡缺乏形象性、分類板缺乏趣味性,孩子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道,逐一分類。能力強的孩子還能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則是亂成一團,無從下手。但是在設計此教學時,我們把近來生活中搬遷之事納入了教學內容。由于孩子中有的已有了一些搬家感性認識,有的對搬遷事情很感興趣,加上趣味的故事情景:算式寶寶要搬家,他們邀請孩子們幫忙找家。算卡搖身一變成了算式寶寶,運算符號是搬遷的道路,得數是新家的門牌號碼。這樣一來,勾起了每個孩子的熱情,他們樂不知疲,幾經反復,在分析、判斷、運算、歸類中漸漸得出了經驗:要能又快又對的找到家,必須先認清搬遷的通道(運算符號),然后才能去找新家的門牌號(計算得數)。像此類的教學設計深受孩子的喜歡,對于他們自己親身探索、感悟出來的教學經驗,孩子們也記憶猶新。
2、操作練習“生活化”。
體驗和感悟是人的品格發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過感悟和體驗,外界的東西再好,對主體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華盛頓大學有一條標語“聽過的容易記憶,看過的容易記住,做過的容易學會”,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三者統一的思想不謀而合,生動地說明了體驗和感悟的重要性。因此,在學習數學時,只有緊密聯系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動著的環境中操作練習,才能促使孩子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數學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我們在操作練習時,要注重選取生活中的實物工孩子擺弄,注重將園內活動引向社會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交往中獲取直接經驗,自己感悟數學知識。
如在學習數的組成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鈕扣、蠶豆、花生、紅豆、開心果殼等操作材料,讓孩子百玩不厭。在學習了人民幣,讓孩子練習使用人民幣時,我們可先在小社會游戲城模擬現實情景,讓孩子用游戲幣購物換算,然后我們讓孩子帶著10元以內的人民幣去聯系好的超市購物,要求每人購買一樣物品,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錢,然后算算還剩下多少錢,最后核對一下營業員找的錢是否正確。孩子們在和老師、同伴的討論、交談中,在和營業員的交往對話中進行著購物活動。其間有的孩子奔來跑去換了十多樣物品,有的孩子拿下樣放上樣,還有的孩子先看物品再選購,都反映了孩子們各自的思維特點和購物習慣。孩子們以其各自獨特的個體在學習著人民幣的使用、換算,在體驗著各自不同的購物經驗與樂趣,這樣的活動比在教室內的操作,在游戲廳的練習更讓孩子們樂學。
3、數學教育“生活化”。
數學學科雖然有自己的邏輯性、嚴密性,但是在數學知識中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優化數學教育的作用。如我們在教學口述應用題時,根據孩子所講內容,有意識地進行保持生態平衡的教育、愛護樹木愛護動物的教育、團結互助的教育、尊老愛幼的教育、購物時物歸原處的教育等等。由于這些教育是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又是伴隨著孩子們的回答而產生的,有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其德育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給生活以教育——讓幼兒的生活“數學化”
數學教學就其本質上來說,數學應用是數學知識的歸宿。我國古代數學家、哲學家就十分重視“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國際上,日本強調要培養孩子自覺地把數學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態度;德國重視通過數學教學獲得的知識,能在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得到直接運用;美國的課程標準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學習和應用數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焙⒆映嗽跀祵W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外,更多的時間則是在一日生活中學,在社會生活中用。
孩子生活“數學化”,就是要讓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最大限度地拓展數學學習的空間、時間及學習內容,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1、一日活動“數學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與數學打著交道,數學教學對孩子的生活有著獨特的影響。在孩子一日活動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孩子來園后,我們可引導他們在衛生牌前找找哪個班的紅牌多,有多少;每個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來了多少小朋友,通過統計增強了孩子的數學運用意識;孩子進餐時,我們可引導他們去發現眾多的一一對應關系;孩子玩手指游戲時,我們采用算盤式計數法讓孩子手口一致熟練地進行100以內的順數、倒數練習;孩子散步時,我們可引導他們數數樓梯的臺階,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孩子玩沙玩水時,我們提供各種形狀的容器,引導他們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撲克游戲時,我們指導他們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孩子整理玩具時,他們會按形狀、顏色、類別分類等等,孩子在輕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獲得了數、形、量的知識和經驗,既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數概念。
2、家庭生活“數學化”。
孩子來自各個家庭,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思維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導孩子去發現、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數學”,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運用談話、午間、離園時間請孩子們講講自己家中的人數及相互間的關系稱謂,交流家中的住址、電話號碼,甚至父母的手機號碼;說說各自家中電視的頻道數目與感興趣的內容;談談家中的電器數量和名稱功用;演演打電話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這些內容拓展了孩子學數學用數學的天地。
3、社會生活“數學化”。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如果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這就要求教育必須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社會生活“數學化”,就是要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之中,引導孩子運用數學這個生活工具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外出參觀時,我們可讓孩子觀察來往的車輛數及每輛車輪的不同數目;路過新村就說說門牌號碼;走過站點就看看是幾路站牌,有幾個站頭;進入菜場就讓孩子嘗試著幫菜農算錢;參觀超市就讓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單價,觀察營業員的收銀情況。這類活動,不僅大大提高了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在新綱要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促進孩子主動學習的支持者、指導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器”,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運用已有生活經驗與周圍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來學習數學,使數學教學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時代的氣息、生命的活力。讓我們注重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經驗、興趣、需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激發孩子去操作、去體驗、去創造。
【讓幼兒的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論文】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論文11-09
數學教學論文06-30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1-30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5-22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5-18
提高數學教學論文11-04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1-21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11-07
小學數學優秀教學論文07-15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