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能創設新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了不少的辦法:或是繪聲繪色,或是亦歌亦舞等等。但這些方法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可以集文字、聲音、圖象和動畫于一體,且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特別是信息技術提供的網絡傳遞方式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開放,問題情境生動逼真,能夠使得小學生進入角色快,積極性高。
如在學習《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實驗課本第二冊——《找規律》一課時,我就采用“Flash”設計出一有趣的動畫情節“魔術表演”來引入新課,將它播放到學生機上:一個小丑開始變魔術,首先變出一朵花,然后依次是小鳥、桃子,按這樣的順序重復變三次。此情此景,聲情并茂,學生像在馬戲團王國中觀看表演一樣,強烈地刺激了他們的感官。這時,規律的含義初見端倪,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你能說說嗎?”學生不僅將已有的生活經驗帶入課堂,而且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新問題。
2.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發散思維的培養。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我是讓學生進入有關本課知識的網站,設計一條珠子有規律排列的項鏈送給媽媽。這時,學生的思維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一樣,有的每兩種顏色有規律地排列,有的每三種顏色有規律地排列……同學們都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設計的項鏈款式跟別的不一樣,而且又按要求有規律地排列著。在互聯網上,學生接觸到各式各樣、方方面面的信息,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本的內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之后,敢于大膽提出自己觀點的創新精神。
3.現代教育技術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將數學與實際應用相聯系的理想的媒介和工具。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個與學習、生活有關的任務,讓學生利用網絡提供的豐富資源以及計算機技術,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學習了《找規律》一課以后,要求學生在課外尋找一下,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例如:給衣服設計上一些有規律的花紋,畫斑馬線等。學生接受任務后,到實地考察或從網上搜集材料,選擇自己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進行總結。然后通過討論或電子郵件進行溝通和討論,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利用文字處理、word文檔等工具,找到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和制作出很多有規律的圖片。
4.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如:在學習《找規律》這一課時,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索的欲望后,帶領學生進入有關“找規律”知識的模擬網站,網站的主頁由欣賞篇、新知篇、動手篇、創作篇和留言篇等5部分組成,學生根據需要和個人情況,可選擇不同的學習篇章進入分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鏈接,按不同的順序進行操作。在這里,教師不是把知識或結論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樣為學生供應“現貨”,而是創設某種情境,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探求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容易出現的偏差
1.過分依賴網絡技術,師生間缺乏交流
很多教師認為,傳統教學媒體都已過時了,采用的手段當然是越先進越好,于是就盲目地追求。事實上,現階段通過網絡進行師生交流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現為有些學生打字和文字組織速度都比較慢,用這種方式表達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是這種交流方式與面對面直接口頭交流相比,不利于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
2.津津樂道于網絡的海量信息,缺乏針對性,忽視對學生辨別信息能力的培養
專題站強調要有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但豐富多樣必須有“度”,我們在瀏覽一些專題站時,發現有的教師在整合網站專題知識庫時,片面地追求海量,不少內容背離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導致他們可能無法賞析。
三、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的實施對策
1.善用網絡交流
教師要一分為二看待網絡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輕易放棄師生間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機會,要根據設計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慎用和善用網絡交流。
2.搭建平臺,巧用媒體
信息技術走進學科教學,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之中,不可為了整合而整合。教師必須科學認識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兩者的優勢與弱勢,要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重形式輕效率表演課的做法。
總而言之,無論是傳統教學手段,還是現代教學手段都各有其優勢與不足,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而應該適時、適度。我們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充分掌握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長,才能真正把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2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成為新課改以來的主流趨勢。教育城域網,是指通過寬帶骨干網連接教育局內部網和校園網的一種傳輸網絡,以各種信息設施為支持,提供教育軟件和資源,為區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應用服務。教育城域網的接入,縮小了農村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發表,發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論文,有關小學教育的論文投稿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成為新課改以來的主流趨勢。教育城域網,是指通過寬帶骨干網連接教育局內部網和校園網的一種傳輸網絡,以各種信息設施為支持,提供教育軟件和資源,為區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應用服務。教育城域網的接入,縮小了農村小學和城市小學之間的差距,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支持。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農村小學要結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將信息技術賦予數學知識的新內涵,進行有效的科學整合,改變教學模式,從“要學生學”向學生“要自己學”轉變,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展開有效教學的實踐。
一、整合內容,凸顯數學意義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要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教學模式單一、陳舊,填鴨式的硬塞硬灌,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單一化,學生分析問題缺乏靈活性,更不要說思維創新。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整合數學資源,從教育城域網中的數學資源入手,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進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隱藏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數學思考,為主動探索新知,提升數學思維打下基礎。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學習抽象的空間圖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精心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搜集并加工豐富的課程資料,通過多種合適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教師善于運用教育城域網就可以克服這些困難,在很短的時間內搜索并下載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將其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活”化教材。教學時,筆者選取了各種規格和型號的自行車輪胎、電動自行車輪胎、汽車輪胎等生活素材,通過城域網數據庫中豐富的教育共享資源,并參考了各種教學設計,將這些生活元素與電子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看到了動態的變化過程,引發學生對周長與直徑關系的思考。
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顯出數學的意義,為下一步主動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礎。
二、整合形式,關注課堂生成
數學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其中不乏一些復雜的數學規律和數學概念,但農村的小學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維的引導,學習需要感性材料作為支撐,一旦教師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學生就會產生厭倦心理,導致數學學習興趣的缺失。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教師要充分運用教育城域網這一平臺,將有效的信息資源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將教學內容通過更加豐富、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時,筆者將不同類型的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圖片、視頻等整合在一個課件中,上傳到學習空間,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分享交流。在互動時,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集體探究,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如有的學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紅旗的對稱軸?雪花是軸對稱圖形嗎?大自然中還有什么軸對稱圖形?如何找到對稱軸?這樣的問題也引發了學生熱烈的討論。筆者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軸對稱圖形?怎么畫出對稱軸?學生根據討論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數學意義:每對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每組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學生也認識到:軸對稱圖形和之前學過的圖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數學上的軸對稱圖形它可以是一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也可以是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從而深入理解了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發展學生思維
教育城域網的接入讓數學資源變得極為豐富,農村小學和城鎮小學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而且能夠與全國的窗口學校建立有效的鏈接,通過資源分享互通有無。教學時,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教學方法,巧用資源庫中的多媒體課件,啟發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數學思想方法。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如何讓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筆者參閱了很多資源庫中名師的教學方法,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設計了猜想—驗證—動手—推理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邊乘高還是底邊乘鄰邊,然后運用數方格圖的方法進行驗證,由此獲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邊乘高這一推論。接下來,筆者又出示了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是否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都可以這樣求呢?至此,學生有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心理需求,在深入探究中逐步形成了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的意識,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3
新課程的教育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打造高效課堂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致呼聲和改革的方向。這種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模式就是以小組建設、小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創造了學生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提供了互相比賽、互相幫助、互相提高的舞臺。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學生逐漸學會了把自我融于小組這個小集體和班級這個大集體之中,小組內的每個成員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久而久之,感到自己難以離開這個可愛的集體,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群性與合作能力,這也是一個人具有社會適應性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合作氛圍,激發合作欲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同時也是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是離不開教師啟發的,對教師的依賴性非常強,教師在學習活動中仍然起主導作用,因此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合作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分析和研究新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充分準備每一節課的教學素材,設計教學實踐活動,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不服輸的特點制造認知沖突,使學生在迫切的求知狀態下,變“要我合作”為“我要合作”,為學生的的初步合作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我在黑板上寫了“324”,問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經過計算后,回答“能”,這時我又說。老師愿意和你們比一比,看誰能迅速判斷任意一個自然數能否被3整除,比賽結果,總是教師獲勝,這使學生急于知道教師是怎么判斷的,我又趁機引導,請你們分組合作探究,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在一起討論研究,借助小組的力量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一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小組的`學習方式接受并且會產生強烈的合作欲望。
二、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任務
在學生產生合作欲望后,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么,告訴學生小組評價的標準是什么,適時引導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愿望和興趣。為使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還要告訴學生合作的學習任務及怎樣完成任務。
如在教“修路隊修一條長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1/6,照這樣計算,修完余下的過程還要多少天?”看哪組的解法最多?我告訴學生,此題是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一題多解,評價標準是:哪組用的時間既短、方法又多,誰為勝,大家一下意識到靠自己的力量難以取勝,合作興趣欲望意識有了,探究興趣迅速被調動起來。
三、承擔個人責任,探究解答方案
學生有了合作學習的興趣后,教師為了防止合作成員唱獨角戲,冷落了其余成員,教師還要明確每個成員必須承擔的學習任務,自己在小組中充當的角色,同時,教師在此期間還要巡視各組的探究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引導、糾正。
如上例中,我要求每個成員必須想出盡可能多的解法,并且想出后由統計員匯總、比較,看誰的解法合理、簡便,這樣一下把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并且有利于各層次學生的廣泛參與,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各抒己見,合作探究
前蘇聯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為此,教師在學生各自探究、尋求解答方案的基礎上,就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合作探索,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大膽發言,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如上面的例子中,一個小組中的某同學說,我的其中一個解法是4×(6-1)時,其他同學有點茫然,經他字斟句酌的分析推理,使其余同學恍然大悟,博得了小組成員的稱贊。
五、反饋結果,總結評價
經過各小組的合作探究,問題已真相大白,各小組正欲展示各組的成果,教師就要根據巡視中聽到或看到的讓各小組上臺板演探求結果,并讓各小組代表講述各個式子的分析依據,而且教師應給那些解法多樣、富有創新解法的學生適時適當的鼓勵,或者用類似于“學習明星”等命名的方式獎賞學生,這將為學生探究不止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激勵作用。
如上例經各小組板演,大家歸納共出現以下9種不同的解法:
解法1:3600÷(3600×1/6÷4)-4;
解法2:(3600-3600×1/6)÷(3600×1/6÷4);
解法3:4×[(3600-3600×1/6)÷(3600×1/6)];
解法4:1÷(1/6÷4)-4;
解法5:(1-1/6)÷(1/6÷4);
解法6:4×(1÷1/6-1);
解法7:4÷1/6-4;
解法8:4×(1÷1/6)-4;
解法9:4×(6-1)。
我就給后三種的解法進行了命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造欲也得到點燃,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另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要切忌以下兩點:
1.沒有意義的合作,也就是說對那些一看就能解決的問題,或不是學生應探究的問題,不要為了追究花樣非讓學生合作探索。
2.冷落了“貧困生”或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所提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探索的問題,要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教學。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4
要想小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讓他們喜歡數學,必須讓抽象的數學具體化,讓枯燥的數學形象化,更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數學課充滿生機與活力。在這方面我的體會是:學海無涯“樂”作舟,“數”山有路“巧”為徑。
一、巧妙的課堂導入
在教學中巧妙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如:在教學“4與5”分與合這節課時,課前正好有一位小朋友表現不錯,上課了,我走進教室對小朋友說:“小朋友,今天某某小朋友課間能夠主動幫助同學做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對他的表現給予表揚!”教室里響起了“嘩嘩”的掌聲,氣氛活躍極了,我接著說:“小朋友,剛才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表揚了某某,你們知道鼓掌也有學問嗎?”這一下小朋友都有給問住了,他們面面想覷,不知道說什么好,我抬起雙手,讓小朋友觀察鼓掌時的兩個動作:“雙手相靠叫‘合’,雙手相離叫‘分’。”我邊說邊板書“分與合”,“分與合是兩個相反的動作,在數學上是一種相反的思想方法,今天我們就將利用這種方法來研究“4與5的分與合。”這樣的課堂導入生動、形象、自然,融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情境,為學習新知做好了心理準備。
二、巧妙的內容選擇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要大膽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使數學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要善于巧妙聯系生活實際,有機地改編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如教“用字母表示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內容:10月20日,楊巷小學五(1)班有一支徑賽隊伍代表五(1)班參加學校舉行的跑步比賽。(1)每個徑賽隊伍有a個小隊和c雙釘鞋。(2)每個小隊有3名運動員。(3)全校有b個徑賽隊伍。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關信息嗎?請你先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寫出的信息多?
這一內容的選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為學生所接受并且感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環境,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我表現、自我確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
數學練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種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交流信息的一個窗口。如果用劃一的練習題去要求不發展水平的學生,要么使學生吃不飽,要么使學生吃不了。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的設計。
1、層次性。在練習中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
2、新穎性。練習題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一節內容時,我給同學們提供了一份情境材料:20xx年我們班小明家收入10萬元、小強家收入8萬元、小紅家收入3萬元,請你選擇一戶人家合理設計他們20xx年各方面的支出,如保險、消費、捐款……并說明你這樣設計的理由。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獲得數學經驗,體驗成為學習主人的快樂。
3、多樣化。算法多樣化的經常性訓練可促使學生沖破固有的解題模式,使其不滿足于用一般方法解題,養成善于思考別的解題新路的習慣,從而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
4、實踐性。在練習中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很多書本上的知識要經過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才能解決,也就是所謂的“跳一跳搞到果子”。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復習”時,我設計這樣的練習內容:先給學生講一個有關《阿凡提趕羊》的故事,阿凡提在巴依老爺家放羊,巴依老爺聽說阿凡提很聰明,就故意給阿凡提出了一個難題,給阿凡提一段62米長的籬笆,要他圍一個平面圖形并且能將羊趕進去。現在請同學們①想一下阿凡提他可能采用了哪種合理的圍法,并且將羊趕進去。②動手設計一下能畫出這個平面圖形。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中喚起學生思考,并且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實踐的遷移中感悟到了數字的價值。
四、巧妙的分析評價
1、評價目標多元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他們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如:幫助學生制作“成長樹”,成長樹上掛有:自己特別的解題方法、學習體會、提出的有挑戰性的問題等,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某一個時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并能使其進行及時反省與比較,同樣教師也能夠通過這一方式發現學生的特殊之處,從而改進教學工作。
2、評價方式多樣化。我在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學生評價教師等方式,因而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充滿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如在自評中,我主要采取了讓學生寫學習心得,讓學生將一個階段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困難以及上課無法與老師溝通的心理話統統寫出來。讓學生寫學生心得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反醒能力,同樣有促進教師的反思與提高。
3、評價結果情感化。評價結果應該采用情感化、鼓勵性的語言來描述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如:某某同學在今天的數學課上,能積極思考老師的問題,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題方法,但今天的作業字跡還需端正。這樣的評價以鼓勵表揚為主,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也巧妙地指出了學生需努力的方向。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5
摘 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創意法教育理念的概述,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六年級的創意法教育理念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六年級學生 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 反思 發散
小學生性格好動,自制力差,個性強,自我意識淡薄。對數學教師來說,使小學生把上課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學習上還是有難度的。教師在上課的同時還要不斷維護班級課堂紀律,因此很多教師感慨小學生太難教了。六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身體思想各方面快速成長的階段,有一定的自我想法和自我判斷。六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也上升到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考察階段,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實現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可以說,小學六年級階段的數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引導的好,學生能順利進入到更高一階段學習,引導的不好,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得到改善,思考習慣沒有得到提升,那么在后期更高階段的學習中就會感到不能適應。如何做好小學階段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一直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考慮到小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結合教育大綱的精神指導,很多教師都支持在小學階段推行創意法教育理念教學,通過教育觀念的轉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上的創新,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思考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
一、 創意法教育理念概述
所謂“創意法教育理念”是由世界知名教育家郭成志先生提出的,其內容是“最差即最優”。在傳統的教學中,習慣把學生分層優等生和差等生。數學的教學中也不例外。由于成績差異被教師,家長還有社會區別對待,一方面不利于差等生心理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優等生能力的提升。郭先生認為,之所以在數學學習中有優等生和差等生,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只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類型的學生而已,前者是左腦思維型,后者是右腦思考型。左腦發展的是邏輯思維,右腦發展的是形象思維,都是學生要具備的重要思維能力。兩種思維類型的學生是具有對等的發展潛能的。心理學證實一邊大腦發展過度,另一邊就會受到抑制。一般“最優”的學生,右腦相對不發達,是形象思維的“最差”學生,反之,“最差”學生是形象思維的“最優”學生。
1、創意法教育理念就是把學生平等看待,平等教育。教育要實現數學優等生向形象思維轉換,差等生向邏輯思維轉換,最終實現二者的和諧發展。創意法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重大沖擊,但必須認識到創意法教育理念是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對于明確教育目標,實現教育目標有重要指導和參考意義。創意教育理念是具有世界普遍意義的教育理念,不僅避免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由其正對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制度,創意法教育理念把學生作為了教育的真正主體,以完善學生人格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相對于以人才選拔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式,創意法教育理念更能保障義務教育的教育成果,在廣大中小學中應大力推廣。
2、郭成志先生在提出“創意法教育理念”同時,也提出了創意法教學模式用于指導具體的教育實施。即橫向操作模式和縱向操作模式。前者是以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線,根據學生基礎分別指導教育,后者是以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的教學模式。在我國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常采用綜合兩種模式的操作模式,形成了縱橫教學操作模式。縱橫教學操作模式因為綜合了二者的優點,能實現優差等生的平等教育,很好的發揮教育的作用彌補二者的缺陷,可以在各個學科中廣泛推廣。小學六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實現創意法教學的黃金時間。首先,這個階段的學生表現出來的以先天的思維模式為主,便于教師區分針對性的教學。其次,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還是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師只要稍作引導就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最后,這個階段的學生是心理成長的重要階段,重視學生并平等對待教育對學生心理影響的效果最大。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六年級的創意法教育理念實施策略
按照創意法教育理念的指導,在小學數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可實施縱向教學操作模式,橫向教學操作模式,縱橫綜合教學操作模式。但在實施創意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學操作上要注意的策略。
1、以創新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投入注意力到課堂上,才會用心參與到更多的教學內容中。只有學生參與了,才能實現創意法教學。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堂上,吸引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課堂開始先講一個包公辦案的故事,引入一道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類似的有很多著名的數學軼事和典故,史料,內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通古今,更可以是花鳥蟲魚,包括日常生活中數學事件都可以作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引子,帶領學生走進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模式中。講故事,設懸念等等都是現在創意教學中常用的手段。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關鍵是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同時在課堂上用豐富的語言,表情,表演制造出生動的故事情境,懸念情境,讓學生能積極投入其中。
2、創意教學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楚的了解。能準確掌握哪些學生的水平是思維模式上的差異造成的,哪些學生是思想態度上懶得造成。清晰了解學生狀況之后,合理實施分層次教學。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語言魅力的打造。通過高超的問答技巧,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在課堂上多向學生表達“很好。”,“能有這樣的想法,你進步了!”等等陳贊的語句,不斷肯定認可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對于學生的提問,首先要尊重學生敢于質疑的表現,其次,在指導過程中可以多方位,多觀念的鼓勵學習自己思考解決。在對學生的思考結果評論時要把握展示“最差生”創意思維,修復“一般生”創意思維,激活“最優生”創意思維的原則。
3、創意法教育的原則是把每個學生個體作為一個待修補的教育對象通過各種方法實施能力思維上的提升教育。每個學生雖然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要有針對性的指導,但在教學過程中,創意法會把學生分層三個層次:優等生,一般生,差等生。創意法教學的目標最終是要實現三層次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上提升。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教學案例,調動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首先,立足教材案例,開展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各個學科在教育中為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利用好教材組織學生探究式學生是可以實現的。可以把學生分層小組,每個小組由優等生,一般生,差等生三個層次組成。讓優等生引導小組的探究學習過程,鍛煉優等生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策劃能力,針對一般問題,先讓差等生思考回答,給到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展示,稍深入的問題就有一般生解決,這樣對他們是很好的提升鍛煉,疑難點問題有優等生思考解決。其次,立足于教材但也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導學生反向思維和創新思維思考。在六年級的分數乘整數的教學內容中,一位教師在教學中給到這樣的例證:2/999×777,當很多學生用心計算2與777相乘的結果時,一位學生通過思考,運用了將777與999先約分后計算的方法很快說出了答案。最后,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思考。六年級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數學題:“一段公路,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關于這道經典例題,現在有很多的改編思路,表述方面的改編有:乙隊單獨修比甲隊多用5天;乙隊單獨修的時間是甲隊的1.5倍;乙隊的工作效率是甲隊的2/3。針對問題可改編為:兩隊合修需幾天完成:兩隊合修5天后還剩下多少沒修等等。通過一道例題,發散開來就是無數例題。
三、 結束語
創意法教學實現的是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意法教學理念,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是小學數學教育響應國家素質教育改革要求的具體措施,應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穆春梅,馮評.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淺探[J].黑河教育,20xx(02).
[2]常麗麗.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小學生的主體性[N].學知報,20xx.
[3]張國勤.?如何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創意法教育[J].中小學電教(下), 20xx(12).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6
思考,是人類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學習的最佳道路。數學思考是指在數學活動中的思考。《數學課程標準》把“數學思考”作為四大目標之一提出來,指出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等要求。可見,數學思考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彌散于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之中,融合于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而數學思考能力的高低則更是衡量一個人數學能力高低的砝碼。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是數學教學時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營造數學思考氛圍,激發數學思考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發自內在的主觀愿望上。也就是說,教師要刻意營造一個有利于數學思考的良好氛圍。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可以安靜、深入地思考,特別是在學生的思考出現困難或卡殼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斷,呵斥或嘲笑他們,這樣,學生就會在寬容的氛圍中漸漸鼓起勇氣,打開思維的閘門,并逐漸養成樂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數學思考
情境是抽象的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的紐帶,是學生數學學習、思考的出發點,更是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積極化的橋梁。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下,學生會去主動地思考,不斷地變換思維的角度,不斷地思索試探下一個答案,學生的思維鼓蕩、蔓延和發散,變被動的想一想為積極的主動思考。
三、注重方法指導,引發數學思考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思考,而小學數學教師面對的學習主體是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小學生,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數學思考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不能靠自身獨立學習來完成,相對來說,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教師有效的組織與指導。
例如:《方向與位置》是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部分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深刻挖掘這部分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并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在一年級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學生對于它們的排列規律只停留在“東西相對、南北相對”上。如何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只根據一個方向就能辨別其它三個方向,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建立空間觀念的一個關鍵。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次、不斷的指出教室的四個方向,再思考這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在動手實踐中,學生不難發現這四個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排列的。
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促使學生會學、會思、會創造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并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創造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例題的'示范、練習的指導,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如有序、對應、變換、轉化、統計、歸納、演繹等。
四、有效數學活動,啟發數學思考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內化理論提出:思考是一種活動,這個活動依循個人的內在語言來進行,并通過學生的經驗活動而展開。數學思考要在數學活動中實現,數學思考應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之中,只有這樣使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化過程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數學思考的內在本質,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改進自己的學習。
例如,學習“圓周率”,學生往往己知圓周率約是3.14,操作活動很容易走過場,甚至倒過來,用3.14乘以直徑填一下周長。因此,我在教學中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行了嘗試,組織學生按要求測量并填表。之后,讓他們猜測直徑和周長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計算驗證。學生們用加、減、乘、除計算都有,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充分合作交流,找出規律,逐步概括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
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通過思考達到對知識理性的升華。這樣的活動激活了學生思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創見性提問,啟發數學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的目的在于引起數學思考。因此,教師的提問要有深度和廣度,要具有較強的思考性,提問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大多數學生的思考與爭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例如:教學圓周長的計算這一內容時,在揭示圓周長的意義后,可這樣提問:“你覺得圓周長和什么有關系呢?”當學生通過實踐和思考猜想到可能和它的直徑有關系后,指出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一直吸引著古今中外的數學家,它們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六、開放練習設計,激發數學思考
練習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練習時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有利于學生自由探索不同解決問題策略的練習,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例如:有45名同學去劃船,船有三種:大船一次可以坐10人,每次收費20元;中船一次可以坐8人,每次收費16元;小船一次可以坐5人,每次收費10元。請問怎樣租船最好?解題時,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可以從價格上考慮、探索哪種方案最能省錢;也可以從同學的需要角度考慮等等,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最終得出多個不同的答案,這樣的開放式練習真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提升了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
七、保證思考的空間、時間
知識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思考能力才能夠得到提高。
數學思考是一種搜尋廣、潛入深、富有挑戰性的深層智力活動,是學生對數學對象的深刻的理性認識過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明確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重要性,注重從各方面入手,落實數學思考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7
一、小學數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過程
現代教育技術不應當被簡單地定義為單純的一種技術,應當將其理解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應當從認知規律的角度展開分析。為了實現小學數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可以通過以下具體途徑進行初步構建。
(一)注重問題情景的創建
通過相應的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問題情景,實現方式可以以PowerPoint、動畫、網址為主,這些方式相比課本有更強的實際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十分方便地為學生構建具體的問題環境,從而使學生更加輕松地融入其中,運用所學知識動手親自解決問題,課堂上也可以增加小組討論的環節,注重溝通,學會帶著問題思考,逐步改變對具體概念死記硬背的局面。
(二)積極改變方式、注重演練
數學的學習最終是要用于實際用途,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一定量內容的學習過程后,教師應當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拓展的應用型探究學習。這種發散性的學習方式可以以習題訓練為主要手段,大致方向應當遵循相關教材,逐步拔高梯度,題目難易比例要遵循“金字塔原則”,在注重基本知識原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一方面可以從概念著手,從不同方面對概念的理論進行變式,使學生能夠全面、整體地理解相關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實際應用的多維變式,從具體問題的角度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剖析,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加強互動交流、提倡知識分享
盡管目前主流的教學思想是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但是此處強調的學習交流互動與獨立思考并不沖突,因為這種交流是建立在每個學生完成了相應的獨立思考的前提之下。合作學習精神是現代教育技術最為關心的問題,在學生間加強學習互動,可以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學生在強調自己觀點的同時對相關問題會有更深層次的分析,每個學生不同的觀點也都反映出學生自身已經經歷思考的過程,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夠總結他人經驗,并能在激發成就感的同時增強學習熱情。學會分享知識,也就會分享成功,這種分享式的喜悅與目前主流的現代教育相一致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具體優化方式
(一)降低理解成本,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經常會出現比較抽象的概念,然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不強,對相應的抽象概念理解不準確、不深刻。為了降低學生在抽象問題上的理解成本,可以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將復雜數學概念簡單化,借助于多媒體將數學問題具體化,使學生理解更為深刻。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提升發散思維能力
注重提高發散思維能力是現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應當避免在數學學習中的思維定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數學是一門注重思考的學科,許多知識點都有很大的發散空間,教師應當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便利,通過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相關信息或習題,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挖掘學生學習興趣,因為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應當讓學生把握學習主動權,將知識理論結構優化,通過動畫等形式傳遞給學生,極大地刺激學生學習欲望,一旦學習有了動力,學生會自發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進入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之中,提高學習效率。
三、實例分析
筆者曾經在教學過程中做過相關嘗試,當時的教學內容是“認識分數”,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西瓜、蘋果等水果,同時也加入了喜羊羊、葫蘆娃等卡通人物形象,并親自制作動畫,在動畫中通過閃爍的形式呈現出各物品的數量,首先對整體數量進行閃爍,然后進行局部數量的閃爍。該過程還借助顏色的設置,當整體數量閃爍時呈黃色,局部閃爍時呈綠色。這樣就巧妙地為學生解釋了分數的概念,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局部占整體的幾分之幾的意義。這種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例表明了將問題直觀化、具體化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四、小結
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軟硬件資源作為知識傳輸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應當為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做出貢獻。要加強實現現代教育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使課堂效率最大化,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關概念提供途徑,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使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8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95元/個,排球50元/個,之后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9
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低年級,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操作,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我認為主要應該這樣做:
1.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程又要沖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
1.1學具存放有序。
1.2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后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為“靜、快、齊”。
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學會操作。如開始學習10以內加法3+2=5時,學生拿著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擺了5根,體現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著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范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8+9=17時,不少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擺出8根,再數出9根,我這樣啟發學生,不用數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識想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學生有的用9湊成10,有的用8湊成10,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課堂教學效率高。
2.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具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為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7”、“7>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或“>”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或“>”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我曾經這樣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級和二年級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誰想去參加啦啦隊?大家參加啦啦隊的時候,不光要為他們加油,還要仔細觀察看看誰知道的多,提的問題好。”接著,我利用投影儀把信息窗展示給大家,孩子們仔細地觀察著畫面,隨后找到了相關的數學信息,提出了數學問題。再比如,認識立體圖形時,我用一個布袋把要認識的東西裝進去,藏在桌子下,上課時用神秘的語氣說:“小朋友,老師這有一個神奇的魔術袋,能變出很多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隨后我拿出裝飾精美的口袋,接連掏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讓學生認識,為了進一步區分它們的特征,我拿起一個長方體邊看邊摸,邊故意作出神秘的樣子說,這個長方體藏著很多秘密,看誰先找出來,學生學老師的樣子,很快找到了物體的特征。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為學生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輕松自然,而且來源于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更能讓他們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它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會計算方法,掌握運算法則,實現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提前預設操作的時機與策略,確定操作的步驟與規則,設計操作時學生要觀察思考的問題;其次,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后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后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幾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著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完成操作過程,總結操作方法,是學具操作的最終目的,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操作過程,歸納總結出計算方法時,學生往往把解決的問題與操作過程相脫節,不能用語言正確敘述這一過程,開始時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邊說算理,一句句教給他們,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看算式講算理,看問題說算理,培養了思維能力。
4.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學生通過課內操作,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系數學與生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在“認識厘米”時,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幾厘米,然后又讓學生找出周圍生活中長度大約1厘米的物體,同位互找幾厘米,通過自制的教具,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與長度是否正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后,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實物圖像抽象為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課后讓學生利用土豆、蘿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種立體實物,帶到學校展示,學生們的興趣盎然。
可見,合理適用教具與學具,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好地掌握知識。
5.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
在教學中,操作的主體不同教具學具的選用應有所不同。教師演示的教具應大一些,便于全體學生都能看清,顏色鮮艷一些,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用的學具可簡單一些,以免無關屬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學中要盡量采用活動教具,因為活動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覺,它更有利于使知覺的主體與背景分離,使主體更加鮮明。同時,活動教具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教學重點,便于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
另外,教具學具數量、操作遞減有序。教具學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觀感知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具學具的數量和操作的次數亦應逐漸減少。我們還須注意,操作的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分散兒童的注意。應盡可能利用記憶表象來幫助兒童理解初步的數學知識。當然,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操作時,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操作要求,以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0
摘要: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中永恒不變的話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小學數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用素質教育的模式去教學生困難重重,這也讓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學科的改革逐漸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說,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實施任重道遠。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身做法,淺析幾點感悟。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實施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是關鍵,要時刻將教書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實現素質教育設定目標,優化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從每一節課抓起,從每一位學生抓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才能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1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適量合理的練習
教學中以學生做為主體,就是要讓學生們在教師的積極啟發下,參與教學的一些過程,主動的獲取知識。小學生獲取知識大多是靠直接感知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抽象概括,年級越低的學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維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教學上根據小學生的這個思維的特點,假如每次教學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適度的合理練習,讓同學們能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主動獲取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意識。
2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的給予學生們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們針對不同的教學問題,積極主動互相交流與討論。可以嘗試分組學習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時間,還要保證在每個小組合作學習中,所有的成員都會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教授“圓的面積”一課時,先和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等面積公式推導時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導學生結合新舊圖形間的關系推導出新圖形的面積公式,學生之間可分小組合作討論。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小組成員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其中。大家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數一數、算一算等,知曉拼出的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與下底和圓的周長有關聯,平行四邊形的高、三角形的高與梯形的高又和圓的半徑是一樣的,借助這些關系也就能很順利地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了。此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學生之間的探討成果展示出來,適當引導學生,讓他們作必要補充,將小組的一些想法適當延伸,使每組學生都切實體驗到合作的樂趣。
3優化教學方法,使用啟發式教學
優化教學方法對推動教學進程發揮至關重要之作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家長式的灌輸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習的積極性也得不到提高,主體地位不能體現出來,這也是傳統教學的一大敗筆。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可采取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通過探索新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這樣既能調動積極思維,更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當然,使用啟發式教學需要突出學習興趣。在興趣的趨勢下,學生才更愿意主動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很大。教師也可創設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在他們的積極參與中進入教學之中。
4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
在教學時老師還應該對學生們進行相關的德育教育,對他們的發展架橋鋪路。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學內容,適時的向同學們講解我國古今數學家的偉大成就與光榮事跡,激發學生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講解“圓周率”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在教學時介紹我國古代的優秀數學家祖沖之,是他首次將“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間,并把該世界紀錄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學“數的整除”這課時,教師可向同學們介紹現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讓學生們從中感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感染與熏陶,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
5科學評價學生成績結果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著眼素質、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智能、重視德育、發展個性。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多種弊端,包括只重視應試結果,常結合成績高低直接斷定學生素質優劣等,相對地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評價,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這顯然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對推動數學整體發展幫助很大。根據創新課程整改要求觀察,作為新時代教師的我們有義務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與活動參與能力等綜合評價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鼓勵與表揚的價值來教育學生,充分挖掘他們的個體潛能,欣賞他們階段勞動成就,適時鼓勵學生在生活規則中挖掘出更多創新數學的思維理念,和諧師生之間的情感,這能為課堂民主和風趣氛圍的開拓積累適應性實力,這樣更能順勢提升學生長久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更利于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與人格基礎,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蘇hi得到全面化發展。義務教育的核心任務指標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漸掌握合格公民行為規范要求。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需在當代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充分利用科學方法,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認真專研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建立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與學的應有價值,激發并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李成賢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第三小學
參考文獻:
[1]趙代川.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2]王麗華淺談小學數學課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9,(03),113-114.
[3]許哲輝.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素質教育[J].現代農村科技,2010(15).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1
生本教育是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的一種教育理念。生本教育體系及其獨具特色的兒童觀、教學觀以及課程觀等給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很大的啟示,并且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編寫了生本教育小學數學教材。教材由“感受—認識—熟悉”三個部分組成。本文主要是對小學數學單元感受這部分的小研究的設計的一些思考。單元感受小研究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對整個單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一個框架性的大體了解,并激活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這部分知識的儲存。因此單元感受小研究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重大。
1.設計單元感受小研究應把握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小研究設計目的明確,研究題目清晰,通俗易懂,不能出現概念性錯誤。吳文俊院士認為“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數與形,這兩個基本概念是整個數學的兩大柱石。整個數學就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的提煉、演變與發展而發展的。”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則都源于客觀現實世界,正確反映了客觀世界在數與形方面的規律性,數學結論被證明是經受了人類長期實踐檢驗的客觀真理。數學已經建立了嚴密的科學體系,數學學科可以分為若干分支學科,數學理論的建立在邏輯上具有嚴密性,數學結論具有清楚性、確定性。數學理論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發展。這說明數學是一門科學。所以,在設計數學單元感受小研究的問題時必須科學、清楚、準確。問題的表述形式多樣,可以文字敘述,可以圖文結合,可以圖畫表示,但設計的問題不能使人產生歧義。
(2)精練性原則
精練是指研究的問題題量要適中,研究的問題對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難點有幫助。感受的目的是為了激活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生活儲存,為新知識的重難點攻破做鋪墊。所以題量要精簡,否則把單元里的各知識點全都進行感受,不僅主次不分,而且浪費時間。
(3)淺入性原則
淺入是指小研究的問題不能太深奧,應從簡單核心的問題入手,為學習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作鋪墊。同時,重視學生差異性,針對研究問題,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下筆,能寫出深淺不同的'研究結果。
(4)開放性原則
開放是指學生研究學科知識的同時,允許學生把自己平時的閱讀積累、生活積淀、個人思考與個性感悟寫進小研究里。可能學生感受到的,寫下來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沒關系。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和思考,使學生得到學科問題的最終正確答案。
2.設計單元感受小研究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找到“學生”與“小研究”之間的基準點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旋圖,它表明認識的螺旋是開放的,其開口是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知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知識和思維是互相聯系的,在讓學生完成小研究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小研究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在做小研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發展。
(2)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關注“小研究”和“生活”之間的聯結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社會生活是豐富的、復雜的,讓學生研究相關的生活問題,使小研究充滿生活氣息。在完成單元感受小研究時,做和接觸是第一位的,對知識點的內容允許不足,允許正確,允許錯誤,允許查看,允許交流,允許繞道而行,采取其他實驗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活動時,不急于對學生的活動做是非的判斷,不刻意用規范的正確答案去作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反思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教師應做的工作是保證課堂中學生活動要始終指向問題,而不是指向問題的正確結論。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革,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單元感受小研究注重學生的感悟。生本教育認為,感悟是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的聯系和對事物實質的深刻認識、透徹理解,是學生形成思想、智慧的基礎。由此,有利于學生的感悟和依靠學生的感悟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的顯著特征。而為學生創造感悟條件,而非代替他們感悟則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質量的感悟的一個條件。只有這樣,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才不會被壓抑,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吳文俊.吳文俊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郭思樂.感悟學習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xx
楊旸.關于生本教育幾個基礎性問題的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xx
俞求是.試論數學的科學性及其特點與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xx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2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對新課程改革下農村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首先介紹了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接著從課前預習、課堂授課以及課后練習三個方面對生活化的運用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論文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授課
小學階段是數學知識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奠基階段。在這個關鍵性的學習階段,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有效提高課堂質量,使他們能夠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農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農村教育本身軟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師能夠開動腦筋,開發學生智力,挖掘潛力,將數學這門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這來回往復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使他們體驗到了課堂上原本抽象的東西能應用到實踐中去,能夠更好地改變生活,從而更加熱愛數學,熱愛學習。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將一直以來農村教師沿襲的只根據課本內容一絲不漏地講給學生聽的單一授課模式轉變為富有生活情趣、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生動化教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包涵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識傳授的具體過程中,創設生活化的案例場景,變抽象為形象;二是將學到的具體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
一 課前預習,以生活化的例子將學生興趣引導到新內容上
課前預習是學習新課程的重要步驟。做好預習功課,事先接觸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掌握對新課程的理解情況,可以大大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負擔,形成有緩有急、有主有次的聽課節奏。對于數學課而言,因其自身與別的學科相比,需要有較為縝密的思維貫穿整個過程。因此,沒有預習直接聽講,便極有可能因某一處的理解失誤或思維停滯導致不能與隨后的內容有效鏈接,從而影響聽課效果。因此,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是教師需要重視的工作之一。
課前預習往往不是在課堂中進行,經常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自行進行,由此教師便很難掌握學生的預習狀況,不知道他們是否進行了課前預習,預習的效果怎樣。在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中,要求“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來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前預習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學習“體積與容積”一節時,要求學生在放學回家后,觀察一下吃飯用的碗與媽媽洗菜用的盆哪個裝水更多,然后動手試一下,要用幾碗水才能裝滿一盆;坐在同樣的沙發上看電視,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幾個人?如果大人能同時坐幾個等。通過這樣的體會,使他們形成體積與容積的初步認識,上課的時候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很容易將新知識在活潑熱烈的氣氛中引入。
二 課堂授課,以生活化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由于農村環境的閉塞,教學的軟硬件設施落后,教師的整體素質也不如城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經典教學案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勇于創新,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路子,將農村生活情景活生生地再現于課堂,才能讓一成不變的課程內容煥發生機,令農村孩子們將日常的生活經驗與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利潤與折扣的知識點時,筆者舉例:小明家的.蘋果豐收了兩萬斤,平均每斤賣價3元錢,蘋果袋、農藥等生產資料共花費了約3000元錢,請人幫忙花費人工費6800元錢,請問小明家今年的純利潤是多少?個頭較小的蘋果以每斤2.2元錢的價格賣給飲料廠,小蘋果是蘋果平均價的幾分之幾?換算成折扣,相當于小明家給飲料廠打了幾折?
大部分家中有果園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這些問題,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經過教師的講解,明白了利潤的含義和折扣的實質。這日常生活中的見聞提煉出來,上升為數學定義后的,只有將其還原,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數學意識。在通過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導理解后,很容易將日積月累的數學經驗轉化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學習資料,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親切感,刺激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三 課后練習,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強化知識體驗
課堂知識教授完畢,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題目交給學生完成。目的是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過課后的實踐操作體驗來鞏固強化課堂知識。比如,學習了“濃度”之后,要求學生回家根據家人的喜好程度親手給他們泡一杯糖水,喜歡甜東西的放兩勺糖,不太喜歡的放一勺糖,爺爺奶奶身體不允許吃大量糖的放一點點或者不放,分別嘗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據自己所放糖的多少與水的比例算一下濃度。類似的課后作業十分受學生喜愛,甚至不用監督都能圓滿完成。
總之,在新課改的目標下,要達到小學數學寓教于樂,教師快樂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的目的。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富有實際意義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學方式,尤其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更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此,生活化教學一定要堅持下去并不斷革新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明華.數學教學生活化例談[J].考試周刊,20xx(38)
[2]王娟萍.用新課程理念構建生活化的數學實效課堂[J].新西部,20xx(10)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3
通常而言,小學生思維活動的重點為形象思維,是學生想象力的顯現。小學數學教學主要任務之一即為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當中促使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充分運用直觀教具
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為想象與表象,表象即是對于以往認知和感覺過的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觀鮮明的形象展示現實,同時也有部分的歸納性。如果不具備表象,也就無法進行形象思維。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盡量將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變得實物化,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進行認知,能夠進行實物感觸、進行實際操作,在頭腦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應用各種直觀形象的教具與圖片、實踐操作等方式,讓學生取得客觀全面、豐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圓的認識》課時,可由教師預先展示出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圓形的實物,例如,地球儀、籃球、足球、瓶蓋等,并讓學生列出在生活當中的圓形的實物如水杯蓋、碗、乒乓球、高爾夫球,借助真實感知生活當中的實物,讓學生對于圓形的物體具有直觀形象的認知。立足初步認知,再由教師指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圓形的教學模型,并對照課本,圓作為橢圓的一種特殊的形式,當橢圓自身的離心率與0相等時,就會使得兩個焦點形成重合,形成了一個圓形。并在教學模型上找出兩個焦點形成的重合點,通過將實物教學模型與課本知識相互結合,使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實際操作,并在學習當中構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維趨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學當中充分應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與動態的影像視聽相互結合,演示出思維發展的趨向,這樣可提高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鼓勵學生親自動手
教師在教學當中通常會忽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較少能夠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而是聽教師進行講解,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對于知識缺乏感性的認知,這也會使學生難以鍛煉和提升形象思維能力。科學研究證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學生經過親自動手實踐操作,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經過親自動手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獲得直觀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并能較為順利地解決問題。可是由于小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學當中開展動手實踐,就可能導致課堂教學秩序產生混亂。鑒于此,教師較少開展動手實踐課程。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位置與方向》一課當中,教學目的為指導學生學習與掌握兩個點之間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師經過精心設計,開展動手實踐課程,教師可先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張學校平面圖,布置學生學習任務:實地測量校園里的各類建筑物的實際位置,并在學校的平面圖上將測量數據進行標注。借助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位置與方向知識,并進一步認知平面圖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數形結合
數作為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而形為具體化的圖形、實物、教具等。數與形兩者具有密切關聯,學生應該先從形的層面形象思維,認真細致進行觀察、實際動手操作,相互比對,經過深入分析與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關數的知識。例如,課本當中的相關例題,在作為數量關系表示時,可合理地應用各種色彩以及現實生活當中的山川河流、動植物、各種現代的科技產品,通過展現這些實物,既能較好地表述數量關系,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當中,因為應用題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個方面的知識,呈現出抽象化的特點,學生看到后難以在大腦中出現直觀形象的表象。借助線段圖可以體現出條件之間的關系,并能將數轉變成形,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因此,繪制出正確的線段圖,有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表象,使數量關系從復雜轉變為明晰。應用線段圖、數與形結合等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達成了抽象與形象兩種思維的相互補充。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有助于學生培養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4
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基礎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特性培養與潛力開發是重要目標。但通過對一些地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予以了解和分析,發現教學之中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導致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不強,難以有效教授和培養學生,有礙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當將目光落在分層教學上,通過對教學目標、學生、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分離分層,以此來培優補差,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總之,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更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意義及原則
現代基礎教育重視學生差異、提倡培優補差,此種情況下,為了使每位學生能夠在數學教學中收獲知識,教師在規劃設計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使之能夠在實際應用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實現個性化教育,解決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矛盾,豐富教學方法與手段,滿足同一班級內部多個層次學生的進步需求。當然,以往所開展的小數數學教學活動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教師要嘗試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適用的、新型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效地應用于書醫學教育教學中,使之達現代基礎教育的要求。參考相關資料,確定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分層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分層教學本身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動態化教學策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能夠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動態化的調整和分層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以便相同水平的同學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解答問題,從而做到有效學習,是每個同學的數學知識水平都得以提高。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是非常有意義的。而參考相關資料,確定保證分層教學有效落實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客觀性原則。也就是要明確教學要求及教材內容,客觀的設計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
2.動態性原則。也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習能力、學習成績、認知能力、身心發展等情況來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并且做到實時跟進。
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分層教學是一種具有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之中,通過改變數學教學現狀,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教授和培養學生,促使學生有效學習,提高自身數學知識水平。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和總有效實施分層教學呢?筆者參考相關資料并總結了自身工作經驗,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教學目標分層。有效的'數學教學是要能夠貼近學生,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有效學習數學知識。為了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具體規劃與開展數學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分層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學生入手。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相關方面。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2.學生分組分層。為了保證數學分層教學能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教授和培養學生,促使學生能夠在原基礎上逐漸提升,所以在規劃與實施數學分層教學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分組分層,也就是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習階段內容對學生進行單一組和混合組的分類。其中單一組是將同一層次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根據學生數學知識水平來制定教學計劃,如面對優秀小組,數學教學計劃主要以鍛煉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面對中等生小組,數學教學計劃主要通過設置問題,鼓勵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教師適當的指導和引導為主。
3.教學內容分層。為了保證分層教學充分發揮作用,教師要充分考慮數學課本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來合理規劃和分層教學內容。如果我們的課堂只講了這一點點東西,部分優秀的學生就會覺得太簡單,課堂上很無聊。那么如何科學地進行教學內容分層呢?首先按照學生的分組分層,確定每個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而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規劃設計教學內容,如直接選取教材上基礎數學知識,適當拓展課本上的知識,設計一些課外的,富有挑戰性的知識,以便有針對性地教授不同層次的學生,促使其能夠在自己的水平線上有效學習數學知識,逐步提高自身知識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分層教學的關鍵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然,要想使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教師應當注意做好教學目標分層、學生分組分層、教學內容分層等,以便不同的教學內容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使之可以有效學習,逐漸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和信心,為促使自身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宏程.探究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嘗試[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1(1):195.
[2]張祝芹.淺談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嘗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4):46-47.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15
本論文是一篇現代教育技術方面有關論文格式,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相關在職研究生畢業論文范文。免費優秀的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及小學數學及新課改方面論文范文資料,適合現代教育技術論文寫作的大學碩士及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和學術職稱論文參考文獻下載。
【摘 要】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就必須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教師重構小學數學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關 鍵 詞】小學數學教學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效果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在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通常會涉及很多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和動手能力的教學內容,要合理組織這些教學內容,離開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不能實現的,而且可以把電腦、電視、錄音、錄像、投影、幻燈等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改善學生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用簡單易懂的形象方式呈現出來,保證了教學效果,從而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現代教育技術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借鑒了包括哲學、信息科學、
控制系統、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傳播學、生物學、管理學、物理學、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現代教育技術是指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所使用的物化形態技術和智能形態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相比,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學與教的理論為依據,并用系統方法去調動、協調、處理好教學系統中各要素,使教育技術更有時代特色,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的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而系統方法是它的核心,其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教育的最優化.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必要性
根據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小學數學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訓練,要求數學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形式,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努力實現互動式的課堂教學環境.新課改《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要實現這個目標,單純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數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難懂的.學科,而要讓教師在課堂中展現出其生動、活潑的一面,就必須要把現代教育技術有機融合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如何寫現代教育技術碩士小論文播放:26951次 評論:7553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幫助他們理解和鞏固所學的數學概念、法則,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的觀察能力;能豐富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在觀察中啟發直覺思維;能使學生產生聯想,從直覺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空間
興趣可以幫學生從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尋找到快樂,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是一件復雜而又極具挑戰的事情.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教師除了要努力發掘出數學中的閃光點外,還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如在課堂中通過播放動畫影片、玩智力游戲、數學情景再現等方式,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在思路出現短路時放松身心,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理解到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況,就能更好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合理的環境和正確的時間,用最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為學生營造出發散思維的學習空間.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難點,突破重點
教師要對教材的難重點有所突破,就必須在教學設計中凌駕于教材的內容,但又不脫離教材,除了要合理處理和安排教法,還必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教材里一些難點內容用特殊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從而突出難點,突破重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
在新課改中,要求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知識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實行知識的再創造,才能對學習的知識真正理解,才能靈活運用知識.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學會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和合作交流.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給學生一個機會去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發現、探索,從而讓學生可以用創新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恰當地運用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交互式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數學教學環境.如在低年級數學實踐活動課《拼出美麗的圖畫》教學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合作小組,放手讓每個學生大膽進行創造性的拼擺,再由每組學生代表在展示臺上展示,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相互合作,互相啟發,創新意識得到顯著增強,最后居然有幾十種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變形金剛,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標等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成就感,在互動中增強了合作意識.這種交流與合作在多媒體狀態下得以呈現,徹底優化了教學結構與效果.
四、總結
把現代教育技術有效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改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總之,要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就應該更加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把現代教育技術更加合理地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11-07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5-15
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1-12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1-21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5-18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優選)06-10
(集合)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5-16
(薦)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6-08
小學數學優秀教學論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