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誤區和對策的論文
摘要:研究性學習就是創設一種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和氛圍,使學生在無數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條最能鮮明地發揮他個人的創造性和個性特長的生活道路,在這條道路上,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去發展。然而,我們在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中,由于思想認識上的諸多偏差,致使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走進了種種誤區。
關鍵詞:歷史教學;研究性學習
一、偏離教材和課堂主渠道
既是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那就必須依托歷史學科課程載體,立足于歷史教材和課堂,從學科特點出發,去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技能,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目前,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把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歷史課堂教學分離開來。課堂教學灌輸知識,“培養能力”,課外時間完成若干問題,“實施研究性學習”;或把正常的課堂教學作為主業,把研究性學習進行課外補充。歷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主渠道自然也在課堂,二者不是并行或補充關系,而應是有機地融為一體。實踐證明,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若能立足課堂主渠道,從課文出發進行深入挖掘研究,一則有利于學生對課文歷史知識的理解,二是有利于從研究中培養了思維能力。當然,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歷史教學,既非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又有別于研究性學習綜合課程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應特別注意既要指導學生掌握好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既打好學科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
二、注重優等生,舍棄后進生
目前不少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要求很高的學習形式,只有具備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寬廣的知識面、很高的閱讀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學生才能適應,而中等生和后進生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就可以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直接導致的結果有二:一是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其范圍、對象僅限于少數優秀學生;二是目標直接定位在出“研究成果”上,以發表文章和獲獎情況作為評價研究性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其實,無論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還是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特性,都決定了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決不是也不應該是優等生的專利,歷史學科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有權利,或許更有必要開展研究性學習。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研究性學習同樣要求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盡管學生層次不同,水平各異,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學習成為優等生的專利,而把多數學生拒之門外。如果僅限于少數歷史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那么,研究性學習實質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學生就只能成為“陪讀”,這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就不相吻合了,與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馳。
三、選題難度高,操作中隨意性突出
不少學校和教師熱衷于讓學生從歷史學科學術領域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中選擇課題,學術化、高難度傾向十分明顯。如有的教師選擇《國有企業的利與弊》、《禁毒在中國》、《西部開發與生態保護》、《義和團運動的功過》等研究性學習課題,就是十分典型。這樣的課題又大又難,無論從資料,要求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來看,均不是高中生所能完成的。然而,我們在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時,操作中的隨意性突出,缺乏周密的計劃和明確的目標,隨心所欲。課題的選擇,不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和選擇,而是教師包辦代替,列出一個或幾個課題要求學生實施研究,這樣就沒有顧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水同層次。如此下去,研究性學習不僅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反而將窒息學生的個性。
四、片面追求結果,使研究走向異端
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結果評價的標準,在我們歷史教師眼中無非有兩種:一是以教師、學生發章的數量和獲獎情況來衡量研究的結果。其實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不論是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還是作為一種具體方式,都不能著眼于直接的“研究成果”,而是重在通過全新學習方式的運用,使學生在探究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片面追求“研究成果”勢必使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走向異端。二是重視知識獲得功能,忽視研究性學習推動學習方式變革的功能,出現灌輸式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現象。這種脫離實際的探究活動,僅僅將學習方法和研究技能抽取出來進行“指導”的做法,實際上仍是知識的傳授,只不過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面對當前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種種誤區,我們如何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立足課堂,精心提煉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選擇課題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首要環節,也是研究性學習起步階段的難點之一,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選擇那些既有研究價值,又具備研究條件,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課題。實際上,歷史教材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就目前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特別是起步階段,從課文和課堂教學中選擇和提煉課題,一則貼近學生實際,有利于學生實施研究;二則把研究性學習融入課堂,與歷史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因此,我認為我們在提煉課題時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把課后練習轉化為課題;二是對課文中的歷史人物進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課題引出新的課題。例如:從《洋務運動》一文中,我們可以從原因、過程和失敗原因推出以下幾個課題:1、評“中體西用”;2、如何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先導?3、如何理解“只布新而不除舊”?這樣選擇課題,切合學生實際水平,又與歷史教材和課堂教學融為一體,何樂而不為?
(二)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差異,強調全體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說不要老師的指導,相反對老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確立研究課題,還要提高學生有效地搜集相關信息、分類處理信息、提煉觀點和學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老師的指導應該貫穿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老師應積極參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把握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向,及時發現并指導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難題。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老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提高理論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薦研究方法、避免誤區。老師的指導應點到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老師指導學生發揚“團結精神”,培養學生的意識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三)重視體驗,發展學生個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躬身實踐,親歷探究的體驗過程。這個體驗過程就要求我們應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盲目隨意的態度。從學習目標上看,歷史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以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姿態,放開手腳獨立地從事研究學習活動,全程參與、親歷親為,加強和促進實踐活動的內化,擴大和加深學生的認知結構,激發和鞏固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情感體驗。從學習內容上看,要求學生處身于文本之中,從體驗入手,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從認識、情感和意志三維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價值,從而與歷史對象產生思想的撞擊和情感的共鳴。從學習方式上看,歷史研究性學習將“質疑—直覺—領悟”作為體驗過程的三個環節,引導學生以質疑為思之始、學之端,刺激學習情緒,振奮學習精神,誘發積極求新知的欲望。接著由疑而問,借助顯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觀點合一,得出正確的判斷。最后讓學生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領悟,當然這“悟”不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長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誕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頓開”的大徹大悟。
實踐告訴我們,在歷史研究性學習中,歷史老師應在思想認識上增強新理念,避免走進各種誤區,在實踐中反思,總結出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打下基礎,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淺析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誤區和對策的論文】相關文章:
學習誤區分析及其應對策略的論文11-16
淺議英語學習的誤區及對策04-27
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誤區論文05-04
淺析語文實踐的對策論文05-04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探索研究論文05-01
當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誤區04-30
淺析探究性學習的誤區04-30
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論文05-02
幼兒教育的誤區及對策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