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互動的參與率
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互動的參與率文/李毅
內容摘要:歷史教學互動方式有多種,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教材的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來提高教學互動的參與率。
第一部分 問題的提出
一、目前教學互動的現狀:
目前教學互動的現狀有:
1.師生互動是一種非對稱性相倚性互動。教師根據自己計劃作出反應,學生則以教師的反應作為自己行為的根據,教師能引導和控制互動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學生則是被動的,被引導的。
2.師生互動是一種教師對學生實施高控制和高約束,學生對教師采取高服從和高依賴的人際互動。
3.師生互動以事物性為主,情感交流很少。
4.師生互動以傳遞固有知識技能為主:這種互動現狀有正負兩種功能。正功能體現在技能的習慣,負功能則表現在不利于學生尊重需要的滿足和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展上。
5.教學互動中,師生互動多,生生互動少,教師與教材的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則更少。
二、研究的假設及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的理論假設
根據對己有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1.教學互動水平能夠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2.影響教學互動的第一位要素是學生的特征,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的素質,教材的編寫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教材內容量大,就沒有互動的時間。
3.良好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可促進學生交往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
(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確定教學互動類型,并據此設計出5個教學互動案例。
2.以設計的互動案例為實驗因子,訓練師生互動能力,教師與教材互動能力,學生與教材互動能力,觀察其變化。并輔以個案觀察法,從定量、定性兩方面分析互動訓練對教學互動的影響,探討教學互動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歸納教學互動的構成要素
本研究將教學互動歸納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教材的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四個方面,并以四個方面設計的42個問題,作為評價教學互動水平的依據。
二、確定互動類型,設計實驗因子
表1教學互動類型的比例
表1
依據“教學互動水平的評定問卷”首先對實驗組、對照組學生進行測評,并進行Z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無顯著性差異,他們具有同質性。
2.施加實驗因子,進行現場實驗與觀察實驗組學生除正常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外,增加互動活動實例訓練,每節課增加15-20分鐘,每次互動結束時,由老師根據互動表現總結、評價、強化好的互動行為,逐步提高教學互動水平。并由教師對典型互動案例詳細觀察記錄,以便實驗結束后作定性分析。
3.實驗過程中的觀察
根據教學互動的構成因素采用事件取樣法對學生進行個案追蹤觀察,詳細記錄互動持續的時間、發生的背景、互動雙方扮演的角色,互動的具體過程、典型的語言、行為和表情、互動的結果、后果、互動原因分析及評價。觀察對象的選擇,根據前測中教學互動水平的評定數,求出所有被試學生在互動各方面的平均數X,標準差S,每周2次課觀察,每次35分鐘,由指定學生記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