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跨國并購和新設投資的比較
一、問題的提出《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顯示2001年全球范圍內的國際直接投資總值為7350億美元,而跨國并購總值為5940億美元(雖然無論是國際直接投資還是跨國并購的總值都比2000年有相當大的下降,但跨國并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主體地位卻并沒有動搖)。UNCTAD(聯合國貿發會議)于2002年10月24日公布了全球直接投資的預測數字,預計2002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額為5340億美元(比2001年下降27%),但由于中國持續推動企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開放,以及由加入WTO所帶來的促進作用,國際直接投資會繼續流入到中國的技術含量高的制造業以及服務行業。預計中國吸收的國際直接投資會達到500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上國際直接投資的最大流入國(美國預計2002年流入國際直接投資440億美元)。但是應該看到,由于我國政策的限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我國一般都是采用新設投資的方式,《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顯示,2001年我國吸收了468.8億美元的國際直接投資,但只有不到5%是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進入我國的,其余的都是采用新設投資方式。
從2002年11月3日開始后不到10天內,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和《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等三個重要文件。這些文件和證監會此前已經發布的《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相結合,使得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領域形成了從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到外資直接參與國有產權和非流通股權的并購轉讓市場,再到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市場等漸次展開的全方位開放局面,我國資本市場的每一個環節和組成部分基本上為外資的進入建立了政策通道。
UNCTAD(2000)認為以下幾種因素可以解釋跨國公司對跨國并購的偏好:一是跨國并購可以獲得東道國的戰略性資產,如商標、特許經營權、專利、專有技術以及當地的分銷渠道等;二是直接到海外去并購資產可以迅速地滲透到當地的市場,這樣可以在跨國公司激烈的爭奪海外市場的競爭中搶得先機。總之,東道國的資產對跨國公司而言具有超越其自身內在價值之上的更為特殊的策略價值。因為它使跨國公司在對東道國的產品市場的爭奪中處于一個更加有利的地位,這種策略價值顯然是新設投資所不具備的。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即跨國并購和新設投資,而跨國并購日益成為一種流行的對外投資方式而受到更多跨國公司的青睞。面對日趨增多的跨國公司在華并購行為,那么就需要了解這兩種投資方式本身到底有什么不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構建了一個模型對此進行解釋。
二、模型分析
在本部分構建的模型一方面揭示了國內資產較高的戰略價值是購并產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證明了國內資產的戰略價值越高,參與并購的跨國企業的利益反而越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開放經濟條件下均衡的所有權結構問題。
(一)基本假設
假設東道國H的某一產品市場上在最初的封閉經濟條件下只有一個企業d在供給產品。企業d擁有的經營性資產定義為。現在這一市場開始對外開放,這可能是因為國內需求增加了,國內供給不足以滿足需求,或者政府締結了關于投資自由化的合約,或者是因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交易成本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大大降低了,還可能是由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作用。總之,現在跨國并購或新設投資是可行的。我們還假設在世界市場上有m>1個相似的跨國企業。現在它們都可以在H國直接投資。可以預見,在市場完全開放后國內均衡的所有權結構有兩種可能:一是國內資產被某一跨國企業所購并,同時其它跨國企業選擇新設投資或產品出口等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我們定義這種所有權結構為k[m];二是國內資產仍由國內企業經營,所有跨國企業都只能選擇新設投資或產品出口等方式進入,定義這種所有權結構為k[d]。向量k[,m]或k[d]如下式所示:
附圖
以(1)式為例,向量中第一個因子代表國內企業擁有的資產。因為
[1] [2] [3] [4] [5] [6]
【跨國并購和新設投資的比較】相關文章:
跨國并購與投資新策略04-28
跨國并購中的文化整合模式04-27
企業跨國并購文化沖突與整合研究04-29
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投資法比較04-30
跨國公司并購我國國有企業現狀分析的論文04-29
比較and和or05-04
比較since和for05-04
比較so和 such05-04
中國實現跨國經營的模式和發展思路05-02
比較may和might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