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論文
論文摘要: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而教師就要改變以前傳統模式的教學方式和理念。特別是只有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轉變,才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新課標轉變教學方式自主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面對新課程的這種要求,作為一名基層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應發生改變。只有老師放棄了那種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新課程的標準,大膽進行創新的教學改革,才能讓自己的學生在自己的數學課堂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自主學習應是學習主體即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它是相對于機械學習、被動學習而言的。合作學習應是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顯的責任分工的互動性的學習。探究學習應是學生獨立發現、自我發展的學習方式。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應是學習主體,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構建知識,積極與他人分工合作,注重個體體驗,培養創新能力的新型學習方式,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具備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
前面我開了一節數列的公開課,在這節課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事先布置學生課前分組分別整理:
1、數列的概念和數列的性質以及通項公式。
2、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質。
3、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質。
4、特殊數列的求和性質。同時要求每組的小組長在上課期間上前匯報,并附有例題講解。
在上課期間,每一個小組都做了精彩的匯報,并且在第二節上課的前半節課讓學生投票表決哪一組最好。結果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學會了主動學習,學會了相互之間的合作。同時通過看其他小組的匯報,還能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讓學生充分復習到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的知識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通過平時教學的`實踐和記載,以及反思和總結之后,我覺得為作為年輕的數學教育者要想適應的新的課程理念——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讓探究成為教學的常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數學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是廣大教師關心的問題,新課程強調了探究式教學,那是否就意味著數學教學要以探究式為主呢?我覺得需要理性理解,數學新課程之所以強調探究式教學。那是因為過去我們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探究.但這絕不意味著要以探究式教學為主。一般來說,高中學生要探究出某個數學問題或者定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這絕不是能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得到解決,高中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方法,任何脫離知識基礎的探究都是盲目的。應該承認,講授式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鴨式”教學簡單地劃上等號。講授式教學也有其優越性。新課程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其關鍵在于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剖析和類比比較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定義以及通項公式時,我把兩個定義和兩個通項公式寫在一起讓學生去體會出它們相對應的基本量之間的關系有何特征,結果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刺激下居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學生發現了等比數列的基本量之間的運算級別比等差數列高一級。例如等差數列中有(n-1)d,而等比數列中是qn-1等等。通過這次的活動我發現學生在后面的數列的學習中都搶著回答問題,并有時提出一些獨特新穎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像這種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去探究數學基礎知識的實質,完全可以促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此,我覺得一位數學老師首先要有強烈的探究意識在實施教學的時候,數學教師就成了一個引導者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員,他一方面把自身的知識、體驗、思維方式傳播給學生,一方面又和學生共同交流,在教學中激活和創新數學知識。這樣,數學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學生思維的開發者。同時,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正確認識自主不是自由、散漫,合作不是無序、熱鬧,探究不是放任。教師在課堂上是民主的合作者、知識的傳播者。有些教學內容或問題適宜學生探究的,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去探究;開展一些課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體會到發現的樂趣與學習的魅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有些時候,教師適時地對某個數學問題或知識點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話,也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總之,新課程下的新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重新樹立師生關系,教學中要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此時要求我們老師主動放下架子,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數學教育觀。
二、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自己會學習
新課程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其關鍵在于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而這種意識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合理的數學思維,指導學生養成解決數學問題的正確思維策略。在備課時側重分析學情和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預習設計要有利于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課堂講解要條理清晰、表達要流暢,練習設計要有利于學習運用并鞏固學法。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得失”的過程。 那么,學生要怎樣才算養成了正確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呢?
其實我認為數學解題的思維應是一種“理解、轉換、實施、反思”的過程。例如在講解數列這一章時,我先重點講解了等差數列的所有版塊的知識點,即先從等差數列的定義出發,然后又告訴學生等差數列也是函數,學生就順其自然的想到下面應該研究它們的函數解析式(通項公式),接著應該研究等差數列中項與項之間的關系,接著我們應該等差數列中所有項之間的關系,從而促動學生想到了下面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是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內容等等。再講解等差數列這塊知識點,我充分做到了讓學生去理解每一塊的知識點的內涵是什么,我們應該通過什么行使來展現其知識點的實質的地方。
其次要讓學生在推導新的知識點時要學會轉換的思想,把未知轉為已知,把新知轉為舊知,把復雜轉為簡單等等。同時還要提醒學生在轉換和總結之時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可以從一些特殊的現象入手等。再得出某些結論和結果時還必須要學會反思,要不斷的懷疑自己的結論,要不斷的從反面去驗證自己的結論。
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發現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已經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些數學知識點的邊邊角角的東西,對部分層次高的學生也能自主發現。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時,我再后面的學習等比數列時就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一種類比學習的方式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絕大數學生都像以前在老師指導下學習等差數列所能總結出的各個板塊的知識點一樣,把等比數列中相對應的板塊都整理出來了。我想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加強這方面的課堂教學方式,那么就完全可以引導和培養學生去學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得失”。從而不斷的去促進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慢慢的學生就有了一定的數學思維了,當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而不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了。
三、注重知識的過程性教學,增加學生的體驗性
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驅動下,調動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進行獨特體驗的過程。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平等的對話、交流、討論,盡可能的拉近學生與自己的距離,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產生共鳴。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整個課堂只有教師津津有味地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地聽。課堂的絕對安靜會被老師們認為是一個好課堂,事實上這樣的課堂,學生容易疲倦,教師也會越講越沒勁,整個課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其次,在課堂上,我總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每一個學生的成績,讓我的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例如我在開這節數列公開課時,課前預習里有一個考查等比數列的項的性質的題目時,我拓寬了解題目的時間,嘗試讓學生從多種方法去解決本題,結果發現有五位同學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不管哪種方法是否得當,我都愿意讓學生完全說出來,并當場肯定了學生們這種勇于發言,勇于探究的行為。特別是方法經典的更是提出了表揚。當然在當學生迷路時,我覺得我們要引導他辯明方向,引導走上正確的解題思路上,當學生畏懼時,我們要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大膽想象、探究。從而去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創新。在新課標下,數學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轉變,我們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方式上大膽進行嘗試和實驗,要善于改變以前一些過于保守的傳統教育思想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愿意去大膽的發言,喜歡去主動的探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一種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能力。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進一步實現,還有許許多多方面有待我們年輕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去創新。
參考文獻
[1]《數學通訊》,2002年刊
[2]《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97版
【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論文】相關文章: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01-20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07-26
教師要從心底里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論文01-06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論文02-22
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論文09-22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論文06-23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01-20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01-20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