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泥塑活動的特點與指導策略
泥塑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是深受幼兒喜歡的活動之一。幼兒在泥塑活動中了解、接觸民間文化藝術,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藝術審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體驗泥塑活動的快樂中。學習運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對客觀事物典型特征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不斷提高空間知覺和立體造型的能力。為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領域的教育目標和解決教育實踐中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我們進行了關于兒童泥塑活動的研究與實踐.引導教師在深入學習、領會泥塑活動教育價值的基礎上,探究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塑造特點及教師適宜性的指導策略。
各年齡階段幼兒塑造的主要特點
實踐中。我們注意將各年齡班幼兒的泥塑作品進行拍照、收集和歸納。同時將幼兒作品的名稱、塑造意愿進行記錄存檔。在經歷了一年的活動積累后,我們對幼兒的塑造作品按照塑造時間、內容、主題進行梳理,進而對比、分析,發現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塑造水平和發展的線索如下。
1、小班幼兒在塑造技能上處于原始性體驗、感知泥土階段。由于這個年齡的幼兒手部小肌肉的發育不夠成熟,認識能力也很有限,他們在塑造時并沒有明確的目的,只是無目的地玩兒泥,在任意拍打、擺弄的過程中。偶爾發現自己塑造的形象與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給予命名。有的幼兒說,我捏了一個大餅;也有的幼兒看著自己捏的泥說,我這個是蛋糕;還有的幼兒整個活動中始終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樂的玩耍中,他們感受到能使泥不斷地變化:揉圓、拉長、壓扁,還可將泥條卷起來等等。幼兒在一種純粹的玩耍活動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簡單的形體——圓柱體、球體等,依據泥的變化和所塑造的形狀賦予作品名稱,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許多小朋友。”“這個是沙發。”“這是蘋果。”“這是一個人。”“這是一頭大象。”等等。
經過更多的擺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兒由無目的的動作逐漸呈現出有意的嘗試。幼兒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稱他要做個什么。然后,才開始著手塑造。他們依據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實物和游戲中玩耍的小玩具,產生了塑造的興趣.可以有目的地設計一些簡單的物體形象。如,小汽車、小動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為手的動作發展不夠成熟。還不能很好地表現物體的細節。如幼兒塑造的“小朋友”只有頭和身體,“小兔子”只有頭和一對長長的耳朵。
2.中班幼兒在小班塑造的基礎上,已經初步具有了立體造型的意識。正如日本幼兒心理學家崛崛內所說,“(在黏土造型方面)4歲左右的幼兒就有了較好的有意造型的傾向”。中班初期,幼兒還不了解立體的東西。他們還是以圖畫式的半立體形式去表現事物,可以說是浮雕式作品。如,兒童塑造的小飛機、小動物、蝌蚪人等,雖然已經具有了較完整的結構。但還是用棒狀組成的平面圖。他們表現的是兩度空間式樣,也就是說雖然用棒狀結合并有連接了,但是還不能立起來。
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觀察實物、玩具,能意識到要讓自己塑造的人或動物站立起來。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嘗試著將人物和動物的下部塑造得較粗大。體會到上輕下重的道理。
隨著幼兒對事物的觀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兒塑造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能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內涵,如塑造不同動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時頭發是直立著的,顯得很緊張。
由于幼兒的手部精細肌肉的發育,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又學習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體、圓柱體,并會用合成的方式組合一些復雜的物體,如各種式樣的汽車和不同的小動物,所以,逐漸能把自己看到的“頑皮的貓”、“捉老鼠的貓”、“貪吃的貓”等活靈活現地表征出來。他們開始能運用泥塑的方式,表達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兒在此基礎上,能運用較流暢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動物、物體。如塑造長頸鹿.幼兒能將一塊長的圓柱體用兩手一擰、一端向下一彎即呈現出其顯著的特征。由于幼兒認知能力、思維水平所限.此時還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現自己對客觀事物的內在特征的表征。
3.大班幼兒塑造的主題、表現的技能,都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覺經驗發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能力、立體性的表現能力都逐步發展.運用泥塑表現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強了。這一時期,由于兒童手部精細肌肉的發育,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又學習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們表現的欲望很強烈,喜歡用泥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體驗。他們會借助輔助工具來塑造物體的細節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僅更精細,而且已經有動作和神態,有的還反映了他們對人物職業的理解,如,解放軍的威武、小朋友過生日時的快樂等。大班后期,經過教師的引導,幼兒能抓住人物、動物的不同特征、習性、性格、神態等加以表征,如“淘氣的小貓”、“伸懶腰的懶貓”、“玩尾巴的小貓”、“護食的貓”、“回頭的貓”、“貓的一家”等;或者針對生活中常見的小狗、小羊、石獅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態,進行較精細的塑造,同時反映出自己愛的情感和體驗。
總之.我們認為,幼兒泥塑能力的發展最終受幼兒心理發展的制約,并伴隨幼兒立體知覺能力和知覺經驗而逐漸發展。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來說,由于個體成熟程度、生活環境以及教育上的影響不同,個體所表現出的差異也不一樣.教師應明了每個幼兒的發展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依據幼兒塑造特點及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
教師為了提高幼兒的表現能力,就要針對不同階段幼兒的水平和興趣、需求給予不同的指導。為幼兒創設各種環境和條件,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來推動幼兒塑造能力的發展。實踐中,我們指導教師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依據幼兒的興趣、水平,選擇幼兒身邊的、熟悉的、適宜用泥塑表現的事物作為塑造主題;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創設和提供適宜的環境與材料支持幼兒塑造;依據幼兒的發展與需求給予不同的指導,幫助其獲得成功;注重引導幼兒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經驗。
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水平,探索了小、中、大班泥塑活動的指導策略。
小班:依據這個年齡幼兒的塑造特點及水平,教師應更多地為其提供充分的活動材料和玩耍的機會,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以游戲的形式,鼓勵幼兒大膽地操作、感知泥土。
如,創設游戲情景,引導幼兒揉捏、敲打、弄碎、拉長、分塊等,讓幼兒用手接觸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體驗造型性感覺。教師常常以媽媽的口吻,啟發孩子們給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給娃娃做點好吃的大餅、面條、蛋糕”。教師還可加入孩子的活動,帶領幼兒用泥土來堆山、挖洞,鼓勵幼兒把一塊塊的泥自下向上堆,再來挖山洞,引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從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時也鍛煉幼兒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時。教師們更多地用問題引導幼兒去發現泥的可變性。如,誰能把這塊大泥變成許多小塊泥?誰會幫娃娃家做糖球?誰還能讓泥變成其它東西?還可以啟發幼兒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談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引導幼兒在談論中了解不同的方式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團能使泥變圓;搓能使泥變長;壓能使泥變成餅。一次小班幼兒塑造活動中,教師以游戲的口吻啟發幼兒:“你們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來變什么?”一會兒工夫,孩子們紛紛向老師介紹:“我的泥變成了蘿卜”、“我的泥變成了小蛇”、“我的泥變成了大餅”、“我的泥變成了蛋糕”……隨著教師的一一肯定,孩子們對泥塑的興趣被大大激發了。
總之,小班幼兒還處于無目的的感知材料階段,教師應采取多種游戲的方式,引發其塑造興趣,鼓勵其大膽地玩兒泥.體驗快樂并提高對泥土的了解與認識。
中班:在了解了泥土性質的基礎上.幼兒已經具有初步的半立體造型的意識,對工具的使用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概括能力也不斷增強。他們在泥塑活動中不斷地追求造型向立體性靠近。教師應結合幼兒塑造的特點及水平,豐富其感性經驗,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幫助其獲得成功感。
在幼兒塑造時,教師注意引發幼兒發現不同事物的形態特征、事物的簡單情節、人物動態、事物間的某些細節關系.請幼兒通過描述、動作或繪畫的方式加深對事物的感受。
如,結合幼兒喜歡的、飼養的小動物.請大家來進行描述、交流,讓幼兒學一學大象走、小貓伸懶腰,說一說自己家的小狗喜歡干什么等,從中使幼兒感悟小動物的神態及性格特征。再鼓勵幼兒運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啟發幼兒抓住主要特征進行表達。教師還可將孩子的觀察活動錄像,組織幼兒反復觀看,或者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給孩子欣賞,不斷豐富其感性經驗,為塑造活動提供支持與幫助。在活動區為幼兒提供各種有關適宜的圖片、圖書、立體小玩具和藝術品.豐富幼兒相關經驗。幼兒通過與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對事物的了解與認識。豐富造型經驗。
教師不斷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與工具。啟發并鼓勵幼兒對熟悉的物體進行表征。滿足其成功感,促進其感覺和知覺的發展。
大班: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塑造的水平和表現事物內在的精神內涵,教師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感受由于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種造型。幼兒更喜歡感知描繪熟悉的物體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養的狗和貓、喜歡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環境和活動,吸引幼兒運用塑造的方式進行表達,使幼兒從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兒塑造“我喜歡的貓”的活動,是在充分分析幼兒興趣、經驗和對大班具有挑戰性發展價值的基礎上確立的。活動前,教師為了引導幼兒深刻體會、感悟小貓內在的性格特征,和孩子一起對貓進行了細致觀察,在與小貓玩耍的過程中增進了幼兒對小貓的認識與情感;同時,引導幼兒通過肢體動作表現、繪畫、語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對小貓的認識與感受,從而加深對小貓的愛,為塑造活動做了情感和認識上的準備。教師還為幼兒的操作活動準備了豐富的主體材料和輔助性材料。在幼兒塑造過程中,教師從材料的提供、語言的啟發、動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經驗借鑒等多種方式,為幼兒獲得成功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幫助與指導。在塑造后的評價環節,充分請兒童介紹自己的作品。并給予鼓勵與肯定,有效地使幼兒在交流中學習提升了相關經驗,促進了幼兒新經驗的自我建構。
總之,在大班進行塑造活動,要不斷讓幼兒在動作的參與中進一步獲得體驗,動作參與最能激發幼兒情感,以此不斷加深兒童對表現對象內在精神內涵的理解,把握塑造對象的明顯特征和瞬間姿態進行表征,提高幼兒泥塑表現、表征的能力。(金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