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教學內容繁雜、難易程度不合理,教學理念缺失,教學方法單一,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師資單薄,很多是思政、歷史、新聞等專業出身的兼職老師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少之又少。能夠講出經典國學、傳統素養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有限的師資中,更新教學理念不及時,對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和當下最新教學理念極度匱乏。高職院校創新課程舍本逐末。針對這些弊端,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措施: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關注力度;大學語文課程師資、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主管部門開展教育論壇、教學會議;課程創新性開發。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程自開設以來,歷史悠久,但是近年來,對語文課程的關注點多放在中學語文課程上,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思考淺嘗輒止。然而,大學語文旨在面對普通高校,對文(漢語言文學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專業學生開設的素質教育課,大部分高校的名稱設置為傳統文化素養課,在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表達能力尤為重要。然其地位卻極其低下,更沒有發揮其作用。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和本科大學語文不同,在重視程度上明顯不足,多被“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電影藝術賞析”等選修課所替代,或者是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特點所編撰的課程所取代,如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的航海人文素養選修課。更有甚者,大學語文完全被泯滅,連替代者都不見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課還是文化素養課。
(二)教學內容繁雜、難易程度不合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與本科大學語文在教學內容選擇和難易程度、教學方法上都應有所區別,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標準過高或過低。過高在于向本科看齊,不考慮學生實際接受能力;過低在于跟中學傳統語文課程沒有太大差別。例如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以下簡稱青船院)的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等課程,近10年教學內容不變,在信息化課程建設下未見課程開發,但是學生的入學成績已經遠遠不及以前,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學方法單一,不足以吸引學生。而部分以閱讀課為主的選修課,教學目標設定太過簡單,學生蜻蜓點水般地閱讀就結束了。因此,這些“替代課”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教學理念缺失,教學方法單一。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師資單薄,很多是思政、歷史、新聞等專業出身的兼職老師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少之又少。能夠講出經典國學、傳統素養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有限的師資中,更新教學理念不及時,對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和當下最新教學理念極度匱乏,屬于閉著眼睛教。教學方法單一,僅用講授法灌輸整堂課,學生最后都昏昏欲睡。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能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媒體手段調動課堂積極性。從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也可以看出,大學語文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還不夠普遍和全面,甚至有的老師連最基本的說課也不會,整個教學步驟隨心所欲地設定,更不清楚導語、結語,分不清教學重點和難點,等等。
(四)高職院校創新課程舍本逐末。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完全被取代,但是此類課程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不得已被“創新”課程取代。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養課,教材由本院自編,模塊化明顯,體系不夠嚴謹,沒有以大學語文課程為基礎,并且只在航海專業中授課,沒有在全院普及。作為部分專業的選修課,航海人文素養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但是它不可以完全替代大學語文課,只追求創新課程而忽略原本大學語文基礎課,是舍本逐末。
二、針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實踐過程中突出問題的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關注力度。語文課程體系的根,在于課程標準的設定,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課程標準設定明確、細致,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對大學語文設定非常明確的課程標準。在學科建設上,給予支持力度還不夠。各本科大學層次不同、文化積淀不同,各高職院校特色也很明顯,因此,在人文性鮮明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和標準制定上提出了很大挑戰。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給予一定的標準設定,明確其地位和作用,積極鼓勵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開發、建立名師工作室,樹立示范課展示,等等。
(二)大學語文課程師資、教學水平全面提升。鑒于大學語文課兼職教師眾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數量極少等現狀,應在師資數量和質量上有所提升。通過業務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和教學能力,全面提升教學水平。用現代科學技術貫穿大學語文教育課程,鼓勵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師資資質本科專業以漢語言文學或者對外漢語專業為主,新聞專業次之,研究生專業以語文課程教學論、學科教學(語文)為主,并且按照嚴格要求,都應該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獲得相關教師資格證。在這樣的專業的資質基礎上,建設教學團隊,同課異構,統一標準,并保證團隊梯隊階層清晰。在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后,建設名師工作室,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三)教育主管部門開展教育論壇、教學會議。增加開展語文課程教育論壇、交流會議,有助于統一思想,交流經驗,獲得最新資訊。目前,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開設了相當多的文化產業類的研討會,向全國各界征稿優秀論文,組織相關專題研討會,但是,這樣的論壇會議普及性較小,沒有通過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下發文件,主要還是此類愛好者參與居多。并且有關領域專業性較強,多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層次,或者山東省、市語言工作委員會,對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普及工作淺嘗輒止。在會議之后論文集并沒有及時發布于期刊,影響范圍很小,作用不明顯。針對這樣的問題,強烈呼吁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將以大學語文為主的教育論壇、教學會議設立專業委員會和理事單位,定期開展研討會議,帶動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工作積極開展,及時公開教學成果,創立信息化教學平臺,保證資源共享。
(四)課程創新性開發。基于語文課程的“聽說讀寫”四大主要部分,有根源地創新開發新課程,如傳統文化素養、傳統文化概論、國學經典賞析等。基于本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開設的課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養,應系統性地更新教學內容,以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顧的原則嚴謹地編寫教材,更要與以單獨模塊化出來的聽說為主的“演講與口才”、閱讀為主的“文學欣賞”選修課程等建立一定的內在聯系,而不是完全脫離。可以結合本院校特點和語文課程開設“中國海洋文化”“海洋詩歌鑒賞”“航海文化”等課程,既要合理創新,又緊密結合語文課程。針對教育部提出的“3+2”專本貫通培養考核的最新要求,必須包含語文、英語、計算機、專業課等內容,教育部正在征求各高職院校意見,準備出臺《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內容詳盡,在“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等幾大部分,對大學語文及文化素養課程的前景要求提出了詳盡的安排。
三、大學語文及文化素養課程前景要求具體安排
(一)課程設置。職業院校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應基于國家相關文件規定,強化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的支撐,融入有關國家教學標準的要求,融入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技能,注重與職業面向、職業能力要求以及崗位工作任務的對接。
1.公共基礎課程根據黨和國家有關文件明確規定,高等職業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明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育、軍事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等課程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黨史國史、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公共外語、創新創業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課程、職業素養等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
2.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職業院校應根據有關文件規定,開設關于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金融知識、社會責任、人口資源、海洋科學、管理等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程、拓展課程或專題講座(活動),并將有關知識融入專業教學內容中;還應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
(二)學時安排。學時安排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注重各類課程學時的科學合理分配;可根據專業特點與相關行業生產特點靈活設置大、小學期。三年制高職每學年教學時間不少于40周,總學時數為2500—2800。關于學分與學時的換算,一般18學時計為1個學分,三年制高職總學分一般不少于140學分,高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不少于總學時的25%,必須保證學生修完公共基礎必修課程的內容和總學時數。中、高職選修課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均應不少于10%。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一般為6個月,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工學交替、多學期、分段式等多種形式組織實施。
(三)實施保障。主要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質量管理等方面,應滿足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的要求,滿足教學安排的需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學習需求,積極吸收行業企業參與。
1.師資隊伍包括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各專業在校生與該專業的專任教師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課)。高職專業帶頭人原則上應具有高級職稱,“雙師型”教師一般不低于60%。兼職教師應主要來自于行業企業。
2.教學資源教材、圖書和數字資源結合實際具體提出,應能夠滿足學生專業學習、教師專業教學研究、教學實施和社會服務需要。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區、市)關于教材選用的有關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選用制度。根據需要組織編寫校本教材,開發教學資源。
3.教學方法提出實施教學應該采取的方法指導建議,指導教師依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要求、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倡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勵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堅持學中做、做中學。
4.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評價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議。對學生的學業考核評價內容應兼顧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評價應體現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如觀察、口試、筆試、頂崗操作、職業技能大賽、職業資格鑒定等評價、評定方式。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改革教學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5.質量管理建立健全校院(系)兩級的質量保障體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運用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統籌考慮影響教學質量的各主要因素,結合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年報等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統籌管理學校各部門、各環節的教學質量管理活動,形成任務、職責、權限明確,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有機整體。近日青島電視臺播出一則新聞,青島市各高校的傳統文化素養選修課常爆冷門,甚至很多學生并不知道本校有這方面的選修課,即使知道,也不去選擇這樣的課。
這提示我們,傳統文化課程的形式和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興趣進行改變,創新開發課程,從傳統文化中學生普遍感興趣,又和自己學科有交集能做到有效的知識遷移的部分,選取優質的、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編排新的課程,創新課程做到有根基、有市場。各高職院校應基于自身基礎,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按照國家教育部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大學語文課程,大學語文傳統文化課在課程建設上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洪群英.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法探析[J].大眾文藝,2012(1).
[2]丁曉楠.我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J].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3]倪蒙.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困境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探討04-29
關于高職院校隱性課程建設研究論文05-02
關于高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的論文04-27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優化研究04-29
高職文秘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論文05-02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討的論文04-27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索的論文04-27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4-27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論文05-05
關于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構想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