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改劍走偏鋒知多少(網友來稿)
山東省單縣教研室 楊公平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語文教學注人入了生機和活力。課改伊始,成績喜人,我們欣喜地看到,語文課堂教學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人文精神得到張揚,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尊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學、先進……然而,毋庸諱言,有些教師由于對課改缺乏深入研究和準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劍走偏鋒現象。
一、重“文”輕“語”,華而不實。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是對傳統語文教學輕視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有力矯枉。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就會陷入了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泥沼,但是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忽視、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看到,有些教師為了落實“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目標,目光只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在教學中不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注重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好像教學中一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改革了,正像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批評的那樣“所謂‘兩性(工具性、人文性)統一’,事實上成了人文性的獨霸天下”。殊不知,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沒有了附麗。搞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要依托教材、有機滲透,不能脫離學科特點;更不允許以突出人文性為借口,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地理課……。我們應該在重視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扎扎實實搞好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認真落實語文的“操作性問題”。否則,“文”遠遠大于“語”,很可能會出現課上熱鬧課后空虛、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用起來卻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劉國正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磨練是無可代替的。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學生理解、熱愛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絕非陳舊,在理念、課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這一點。”
語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矯枉不能過正,絕不能由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頭重腳輕”不好,“頭輕腳重”也不好。
二、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程標準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沒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閱讀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實質方面,卻在那里暗示和鼓勵學生去批判愚公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再如有一位老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的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學生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