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言習得規律與語言教學
一、引言
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人們相互之間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動作的。人類語言既有其共同的規律,又根據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語言的親緣性極其強烈,任何民族、地區、國家的語言對自身而言可稱為主體語言或母語;反之,則稱為客體語言或外語。人類對母語的掌握是習得而來的,也就是說在母語的自然環境中無意識地學成的,而對外語來說則是學來的,即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有意識地學成的。雖然習得母語與學習外語在環境、方法、年齡等方面有很大差別,但也存在著共同之處,即人是語言的學習者。如何運用語言習得規律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外語教學,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二、語言習得理論及其特點
關于語言習得世界上不少語言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說話人心理活動的結果,嬰兒無生就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對他們的語言錯誤不須糾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在生活實踐中自我糾正。克拉申則提出,語言習得的關鍵是一個內在化的過程,即把語言的語法和語用規則內在化,成為大腦機制的一部分。他還認為,外語學習是受環境影響的,一是自然環境,學習者通過與語言接觸自然吸收,這種學習是潛意識的;二是課堂環境,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訓練中學習語言,這種學習是有意識的。從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是學會的,只不過是學習的環境和途徑不同而已。
首先,人類習得母語是與自然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分不開的。一個人從生到死這幾十年內與其同一語言社區的人們相互交流,經過了先聽后說,再進行模仿、類比、評價等不同的運動過程和發展階段。這一過程的實現主要不是依靠教學活動,而是通過大量的自然接觸和日常生活交際活動,隨著年齡增長所獲得的語言知識,經驗和技巧。我們知道,嬰兒在習得母語的同時不自覺地完善著自己語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斷地將語言與其所反映的環境和事物聯系起來,形成了有特定意義的概念。隨著生理機能的逐步發展和成熟,這種概念和語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復不斷地使用自己的母語。因此,母語及其使用規則是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上升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們所掌握、所熟練的。
其次,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講,人的心靈、智慧的發展主要取決于人類內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語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來就隸屬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種自然的能力。雖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但畢竟與人類的語言有著質的不同。人類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而鳥語獸語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腦等語言器官是生來具有的,并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語言通過語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語言能力是語言習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礎。換言之,語言習得不是學來的,而是人們身上自然發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到青春期后,大腦隨之發生變化。這時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經基本完成的語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潛能化。所以成人的語言習得遠不如
[1] [2] [3] [4]
【語言習得規律與語言教學】相關文章:
語法教學與第二語言習得04-26
語言習得的自然發生觀04-27
語言習得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04-29
談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習得和學得04-27
語言習得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05-02
二語習得中平衡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策略05-02
二語習得:語言觀及典型研究04-27
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輸出研究04-28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看漢語的推廣與傳播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