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學要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這是荷蘭數學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成功嘗試了利用生活體驗去探究數學問題,啟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及時引導學生去捕捉,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主動探究數學問題。如我在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林阿姨去逛商場,看中了一條圍巾(單價32元),一雙皮鞋(單價68元)。開好發票后到收銀臺付款,收銀員邊蓋章邊對林阿姨說:“一條圍巾和一雙皮鞋共100元。”林阿姨錢包里有240元,她抽出一張一百元的付了款。你能幫林阿姨算出錢包里還有多少錢嗎?學生根據購物的實際經驗,先算出32+68=100,再用240-100=140。從而探究出簡便算法,建立了數學中的湊整簡算的思想。教學《求平均數》時,給學生呈現這樣的生活情境:三(2)班劉新同學在“我是小天使”歌詠比賽中的得分情況如下:評委編號12345678最后得分得 分9693969897959696 你能算出他的最后得分嗎?于是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將總得分除以8;另一部分學生能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即(96+96+97+95+96+96)÷6=96(分)。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了解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體會了數學知識的來源,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通過課堂教學,我認識到將數學知識放置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再將習得的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的價值,知道學怎樣的數學和如何用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實現“生活化”,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將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