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
眾所周知,應用題的內容來自于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個別教師埋怨學生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常常苦于不知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遇到一些數學術語時兜兜轉轉地總是比較含糊地給學生解釋。這樣,就造成學生們難以理解題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不會類推進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地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樣既可讓學生學得輕松、易掌握,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學中是如何遵循這一教學規律談一談個人的做法。一、規律一: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抽象思維。
大家都知道,應用題的內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實際生活的,但在內容敘述的語言上又與生活中的常用語有所區別,這樣就給學生在理解題意上帶來很大的阻力,特別是農村小學的學生,因為農村小孩的生活語言普遍是貫用鄉語。要攻破這一難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付以藝術性地引導學生弄清題中出現的新的數學語言,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義,并能用生活中的語言或已學到過的數學語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數學語言,在此基礎上學會準確地使用,并逐漸使它成為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實現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記得我在學校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三冊的“乘法應用題”的課時,發現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數學語言去幫助理解新出現的數學術語。結果一課下來,教師既辛苦又沒有課效。根據這一情況,我便向這位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而在之后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乘法應用題,那些生僻的數學語言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在授新課前的復習十分重要,如這一節課就應要復習與之相應的基礎知識——乘法的初步認識。在“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章節里,學生已理解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的含義。那么,在學乘法應用題前先把這一知識點復習好,然后出示例題并提出問題讓小組討論:題中哪個數量是表示“相同加數”。學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數”這個數量在應用題的條件中有特征可判斷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不宜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應出示多幾道,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逐漸總結出判斷方法。其實,通過這樣一系列判斷練習,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的情況:這個“相同加數”在乘法應用題的條件中常以“每每……有(是)……個(千克等)的語言出現,為了使學生理解好“每份有(是)幾”的要概念,在堂上練習時我們還可以進行以下練習操作,再用語言表述:
1.投影:(圖片內容)
幾個小朋友在田地里種蓖麻,每行種了5棵,種了4行。
讓學生認真觀察圖中內容,數一數圖畫里每一行分別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數是否一樣多?之后再讓學生說出:每行種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書)拿出幾本數學教科書,讓學生看看書本后面的標價是否一樣后說出:每本數學教科書的價格是4.45元(學生不一定會讀出4.45這個數,教師可作適當的引導)。
通過類似以上的練習,多做幾道不同的習題,讓學生互相討論、表術,這樣對表示“相同加數”的語言、“每份有(是)幾”的說法學生就有了具體的認識,并由認識轉入到理解。最后師生一起探究乘法應用題也就輕松多了。
二、規律二:認識和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
我們知道數學應用題里都含有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數量關系都是帶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它能解的應用題的適用范圍也就越廣;而越抽象的數量關系也是越難理解的。要使學生對數量關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引導中必須密切要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學告訴了我,讓我認識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而抽象邏輯思維有待于在學習中發展和提高。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概念更是從白紙一張起逐漸積累的,早期掌握的數學概念大部分是比較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
[1] [2] [3]
【淺談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法04-29
淺談知識的遷移規律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04-26
淺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05-01
淺談詞義引申的方式、脈絡和規律04-30
淺談水環境監測的一般過程04-26
淺談思想政治工作的韌性規律04-27
找規律教學反思04-08
《找規律》教學設計04-25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4-19
3條教學規律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