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論文

時間:2023-05-04 01:23:25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論文

  一、實施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論文

  目前,媒體上經常爆出環境事件或傷害、獵殺國家保護動物事件,特別是發生在去年的“清華學子劉某某惡意傷熊事件”,引起了全國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其中多數是譴責當事者。但是,筆者認為“傷熊事件”正是學校長期忽視環境教育的后果,全社會尤其是教育界應該深刻檢討。那么,什么是環境教育?澳大利亞教育家亞瑟·盧卡斯認為: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和為了環境的教育”。換言之,環境教育是指以環境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為內容,以教育為手段,以達到認識環境、保護環境為目標的教育,其終極目標是人類與環境的和諧。我們注意到,在社會上,各民間環保團體紛紛建立,眾媒體對環保進行大量宣傳,這些對社會公眾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反觀學校,環境教育則處于受冷落的地位,成為教育的“棄兒”。

  正因為環境破壞嚴重與學校對環境教育的冷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有關專家呼吁:“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應從中小學生抓起,讓環境教育早日走進課堂,使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因此,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而且環境教育不是哪一門學科的事,所有學科包括文史類學科都有義務。

  二、實施環境教育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素質

  第一、 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

  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環境教育還不是“正統的”學科,它往往以“校本教育”的形式存在。這樣,環境教育無形中就成了學校“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另類。因此,正如郝冰在《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評論》中寫道,“學校的環境教育往往取決于某位熱心的教師,而不取決于學校教育的整體政策”。絕大多數學校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把環境教育滲透到其它學科的教學中去。所以,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就尤為重要。否則,有些教師會認為,除教好本學科提高升學率外,環境教育不是自己分內的事,憑什么增加教學負擔。如果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責任感,不僅可以很好地將環境教育滲透于教學中,還可以以自身的環保行為感召和影響學生。

  第二、 與時俱進,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目前,我國社會充斥著現實主義,反映在學校教育上就是教育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和短期性,高等院校輕文科重理工科,中學則片面追求高升學率,近年來又奇怪地演變為追求名牌大學升學率,而缺乏對未來的遠見和規劃,與時代的發展嚴重脫節,或者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拖著走。環境教育是時代的產物,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的不斷破壞,進而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刻而出現的。環境教育在西方出現較早,在我國是最近十幾年才興起,是一個新的教育課題。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做得很不夠。再加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這必然導致環境教育在學校遭遇冷落的尷尬場面。因此,要很好地開展環境教育,除了國家應加大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外,學校包括廣大教師也必須屏棄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突破小學科圈子,主動承擔環境教育的義務。

  第三、 教師要善于鉆研和分析教材,挖掘環境教育題材。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中學教育不僅沒有專門的環境教育教材,甚至各學科也很少涉及相關內容。以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為例,筆者仔細查閱了高中五本歷史教科書,發現五本書共100余萬字,卻只有四處真正提到環境問題,而且只有寥寥數十字。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講到,“周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認識”;漢武帝以后黃河經常泛濫的人為因素(閱讀與思考題);隋唐時期在江南地區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中,“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中講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發達國家將容易產生污染的工廠和產品,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將污染轉移出國”。這種教材很不利于開展環境教育。但是,作為教師不能因此免除自己的責任,相反,更應該感到責任重大。

  其實,只要充分利用,認真鉆研和分析教材,還是能夠挖掘出不少隱性的好的環境教育題材。譬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國古代史》);造成中國古代北民南遷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地理環境因素(同上);“大躍進運動”導致“全國幾千萬人上陣,大搞‘小土群’煉鋼鐵”的圖片(《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化學工業的興起(同上);20世紀20年代美國柯立芝繁榮時期“美國的汽車長龍”圖片(《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等等,都是很好的環境教育題材。

  三、怎樣實施環境教育

  目前,環境教育正處于摸索階段,沒有一定的模式。根據筆者的經驗,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主要采用了兩種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較好的題材,進行環境教育。它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種方式較靈活,只要有題材就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而且效果好,不費時費事。

  例一:在《中國古代史》中,講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時,可先由學生翻譯,然后教師啟發學生:這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答出:不論做什么事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造福于人類。通過學習,同學們就懂得了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系。

  例二:在《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大躍進運動”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看課文上“全國幾千萬人上陣,大搞‘小土群’煉鋼鐵”的圖片和一些相關的電影資料、幻燈片(教師事先準備),然后由學生討論并發表觀感。結果,同學們發言踴躍,思維開闊,見解深刻。其中不少同學談到:大煉鋼鐵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流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必將影響生產和生活。甚至有的同學把它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聯系起來。

  例三:在講授20世紀20年代美國“柯立芝繁榮”時(《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可以利用課文提供的“美國的汽車長龍”圖片問學生:汽車除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外,還會造成什么影響?同學們異口同聲:大量排出的汽車尾氣會嚴重污染大氣,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有的同學聯想到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空洞等問題。

  另一種方式是,組織有興趣的學生開展有關環境問題的研究性課題。它只面對部分學生,一般一學期一次。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參與性,能讓同學們較深入地了解環境問題的形成、危害及對策,接受一次深刻的環境教育。

  結合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內容,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性課題。由于以前沒有做過研究性課題,所以筆者與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一起按部就班的工作。(1)、搜集資料: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有近代的、現代的和當今的,極為豐富。(2)、整理、分析材料,找出城市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發現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大氣和水的污染、工業和生活垃圾、綠化面積少、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失業人口增多、犯罪率高、社會秩序混亂等等。(3)、分析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與城市化加快的關系。經研究發現城市化速度過快,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就越多越嚴重,它們之間有密切關系。(4)、研究對策。同學們參考了有關資料,認為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做好工作: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想適應;發展與環境治理同步進行,不能走西方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加大城市綠化;發展公共交通;增加就業;改善居住條件;加強治安,打擊犯罪等等。(5)、完成研究報告—— 《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雖然整個研究和成果沒有專業人士做得那么好,但是,整個活動過程中,同學們興致很高,工作認真,做得很成功,效果也很好。

  以上是筆者的淺見。總之,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大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環境”對于廣大中小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他們缺乏環境意識,更缺乏對環境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們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承擔環境教育的責任。讓同學們明白: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了解它,保護它。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論文04-27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05-02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04-30

中學歷史教學的孝德教育思索論文04-07

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論文05-02

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05-02

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04-30

素質教育與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論文04-30

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論文05-02

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