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一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沒有一條明確的路徑可循。高三學生已經掌握了相當的知識,怎樣應用?怎樣提問?以前,我們教學生做題,總習慣于“做題——對答案——個別糾正”。從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學角度看,它注重的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者的活動,而沒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者的活動。其次,人們對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對象——學生解歷史題,長期的意識是“背書”,近幾年,高考能力題含量的增加,又把學生送進題海中去了。這只關心了學生知不知的問題,沒有關心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一種既能提高學生解歷史題的能力,又能避免學生在題海中泡得時間太長而疲軟的狀態,促進學生“知”“情”“行”和諧統一,樂于接受和實踐的有效方法?就此,我想從解析習題來談點看法,拋磚引玉吧。
?習題,是教師、命題人就某一單元或全體內容設計的問題,用來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一種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延伸,是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但不是活動的簡單重復,而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是一個自覺的、具有創造性成分的過程。做習題,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做習題,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的一個重要表現;做習題,是教師檢測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會理解與應用多少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會解題目,不能只滿足于做出答案;會解題目,應該“解析”題目的題干和題枝,從分析題目中,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及原理,分析、體會命題人的良苦用心,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學習能力、分析能力、遷移能力、應用能力)、接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人生觀、道德情操、愛國主義、國防安全觀念等等)。
二
??(一)閱卷評析、評價診斷
?1.教師認真批閱學生練習后,做出詳細的閱卷分析,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記錄在自己的備課本上。對于一套試卷,學生都能做對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必講,避免重復;對于重點、難點的內容,或可以改進的、引申的,統一講解,點面結合,提高效率。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得到統一的解決,節省了時間。
?可以說這是我們常用的傳統方法,現在,我們可以把它重新變換一下。教師布置一套練習題,學生練習之后,把答案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訂正,逐題分析,之后,教師把這些練習收上來,認真閱讀分析,做好記錄,再把練習分發給學生總結。教師在課堂上就本套練習指導學生提問。
?(二)激勵啟發、診斷引導
?2.一套練習題,有幾十個題目,有的難,有的易,教師可以抓一個難的題目給大家講解,作示范,然后,把這套練習題進行分組。比如,選擇題,可以每10個一組(當然不分組也可以),讓學生提問。教師指導學生提問:“你認為這10個題目中最難的是哪一個?難在何處?”教師隨堂解答,有點答記者問的意思。
【例1】三國鼎立時下列哪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A.黃河流域 B.江東地區 ?C.南中地區 D.荊州地區
?教材中沒有各地經濟發展的具體數據,是不是“超綱”了呢?這一分裂時期,三國的軍事實力大體相當,但黃河流域經濟基礎較好,且曹魏政權重視恢復和發展經濟,為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最后由三國分裂走向西晉的統一,完全可推導出A正確。
?這道題可以改編成問答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這種局面形成是否具有進步性?說明理由。題中的“進步
[1] [2] [3] [4]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相關文章:
教法新探--問題解決04-27
現代漢語教法改革新探05-02
歷史教學的求異思維新探04-28
“人性”新探05-01
我國技術發展中“以人為本”的歷史反思04-29
人的本質新探04-27
單元教學新探04-30
聲樂教學新探04-29
哲學對象新探05-02
回溯推理新探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