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體會論文
1課程教學目標與教材的選擇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初級微觀經濟學主要注重經濟學基礎知識的傳授。而中級微觀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和科研興趣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框架體系,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做出分析和解釋。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筆者所在學校的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創新與試驗班等多個專業均開設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結合這些專業的學生的知識基礎,綜合考慮后,筆者選用美國經濟學家哈爾·R.范里安編著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作為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授課教材。該教材內容豐富、編排有序、推理嚴謹,層層深入。該教材還配有課后習題與解答,便于學生自學和鞏固知識。
2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論
中級微觀經濟學里面有很多比較抽象的數理模型和數學推導,采用了“邊際分析、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等分析方法,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這些經濟學模型。不少學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感到比較困難。教材里面有幾個章節還涉及概率論的知識,比如“不確定性”、“風險資產”以及“拍賣”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筆者授課的學生在第二或第三學期就開始學習中級微觀經濟學,然而學生此時尚未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來講授這部分知識,學生就會一頭霧水,無法理解。
2.2部分學生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
微觀經濟學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一致的。對于這些看似簡單的基本理論,學生很可能會覺得早已對其熟知,沒有新鮮感,從而學習興趣不足。對于那些比較抽象而艱深的內容,部分學生則有畏難情緒,不愿深入鉆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內容繁多而課時不足
中級微觀經濟學涉及面廣,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其教學時數一般都是51課時,課時明顯不足。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就必須快速講授,無法保證每堂課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或者是每節課盡量詳細講授且留出足夠的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卻無法完成全部的教學計劃,在教學效果和教學進度之間往往顧此失彼,不能保證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知識。
3改善中級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建議
3.1應用“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微課”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具有針對性強和時間短的特點。“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難點與疑點)錄制內容短小精煉的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課件、練習測試及師生在線問答互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學生要學好《中級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不僅需要高效的課堂學習,還需要課后復習與做習題進行知識點的鞏固與強化訓練。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可以讓學生自主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也可以壓縮很多知識點的授課時間,給教師在課堂上加強案例教學和師生互動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方面,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必須加強學習過程的管理,可采用學習情況匯報等方式將微課學習納入課程成績的考核。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改進微課課件的.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高校普遍在進行課程建設,如果同一門課程的微課資源不進行有效整合,就會造成教師重復勞動和課程建設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間有必要加強微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提高課程建設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級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數學模型。采用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引出理論、以案例印證理論,或者以應用理論來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數是國外的案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理論,但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關。教師應該多采用那些學生很熟悉的經濟現象作為授課素材,并啟發學生開拓思路。例如在講授“拍賣”這一章時,用學生很感興趣的網上競拍的案例來導出問題,分析競拍者應采用什么樣的報價策略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又比如在講授“機會成本”時,首先不直接提出機會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讓學生討論“破窗”這種很可能發生在身邊的現象。有人認為破壞玻璃窗可以通過乘數效應而創造大量需求,這種觀點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啟發學生思考“破窗理論”的謬誤之處,從中引出機會成本的概念。破壞玻璃窗不僅存在機會成本,而且還導致無謂損失。也可以就此開展案例專題辯論,讓學生在熱烈的辯論中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并提高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
3.3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整本教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材的不同章節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每一章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將前后章節融會貫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會保險金指數化與消費者福利的關系。教材中利用無差異曲線圖,根據消費者均衡點的選擇來說明社會保險金指數化為何可以增加消費者福利。若沒有繼續學習后面的內容,也許學生對該問題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但實際上還可以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對其作出解釋。發生通貨膨脹后,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只是消除了通貨膨脹導致的收入效應,但替代效應依然存在,即在實際收入不變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化引起消費者選擇的需求束發生變化。因而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在保證消費者效用水平沒有下降的條件下,保留了物價變動帶來的替代效應,由此使資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費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講授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之后,就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問題還能作出何種解釋。若學生不能迅速反應,就提示學生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來分析,從而使學生既能加深對兩種效應的理解,又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啟發思維的活躍性。
3.4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重點教學內容
由于中級微觀經濟學涵蓋的教學內容很多,至少應安排64課時。但實際情況是除了經濟學專業,其他專業都不太可能在51學時的基礎上再增加課時。在課時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便學生重點掌握與本專業聯系最密切的經濟學知識。例如,為財政學專業的學生授課,應將涉及稅收和公共物品的章節作為重點來講授。對于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應重點講授外部效應等內容。為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授課,則應將不確定性、資產市場和風險資產這些與金融學密切相關的知識作為重點來講授?紤]到學生尚未學習概率論等數學課程,應先向學生簡略介紹相關的數學名詞與公式,再講授對應的章節。由于整體經濟的變動源于單個經濟單位決策的變化,因此消費者的偏好、選擇以及廠商供給決策等關于個體決策的內容,對各個專業都應該重點講授。
總之,在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需要采用“微課”和案例教學等各種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摸索、總結經驗和失誤,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謝超峰.中級微觀經濟學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金融教育研究,2016,(3):8184
[3]鄒曉涓,葉洪濤.微課應用于《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反思[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203204.
[4]譚賽,羅登輝.“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5556.
[5]任云霞.微觀經濟學的幾點教學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5,(23):192193.
【中級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中級微觀經濟學實踐性教學論文09-09
實驗模塊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2-24
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研究10-05
淺談教學中的體會論文10-08
研討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2-24
微觀經濟學教學體系重構的論文12-23
《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與思考論文09-09
我在物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論文10-08
探析微觀經濟學學科的教學模式論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