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的整合論文
【摘要】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前提;隨機應變、敏銳反饋是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課堂教學環節的整體構建是教學動態生成的追求。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預設動態生成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不可否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肩負著教學與育人的雙重重任,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教學前應對課堂教學有著精心預設的教學環節,做到課堂教學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的整合。
一、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前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豐富多彩,從個人的學習生活到集體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從個人的行為準則到學校、家庭、社會的道德規范;從為人處事、品格修養到尊老愛幼、擁軍愛國..每一課時都是精心選材,因此要達到教育目的,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緊扣教材內容“精心”預設每一教學環節,這樣課堂才能生成精彩,但這種“精心”不是預設每一個環節應出現什么樣的效果,而是體現在精心預設開放性的學法方案上,體現在教師的預設為《思品與社會》課堂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上;體現在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生成過程的追求上。例如在四年級《左鄰右舍》一課教學中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課前讓學生爭取父母的支持,調查“我的鄰居”,并去一個鄰居家做客,在課堂上讓學生匯報,并談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匯報時,教師針對一些現象給予鼓勵、支持和表揚,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借鑒。這個精心設計的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互動生成空間和實踐,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和行為都成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資源。
二、隨機應變、敏銳反饋是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
傳統的思品教學模式是希望學生提出教師預設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自己想要或課本上相同的答案。即使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或者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都不予理睬,最多用一些“你很聰明”或“下課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之類的話來搪塞,這就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千方百計把學生拉回自己的教學思路,不許學生出“格”,但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思路和觀點,在課堂上他們要充分說出自己的觀點,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駕馭課堂,敏銳地撲捉學生的信息,并做出準確的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
三、課堂教學環節的整體構建是教學動態生成的追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因此要求教師要憑借教學機智去生成新的教學思路。而這種生成,教師必須注重基礎性與有限性的統一,必須蘊含著深層的價值追求。在處理四年級2《理解與尊重》一課時,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是讓學生在懂得互相尊重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前提下,將學生分組進行排練和表演,還對課文中的實例進行選題,然后再表演過程中明理升華,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的插曲,班級里同桌的王立和馬華打起來了,原因是王立表演時說馬華平時是個愛和鄰居吵架的壞孩子,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并準確的判斷這件事與本課的教學目標有關,通過引導學生對話,圍繞“我們應該怎樣幫助馬華呢?”這個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要懂得互相理解與尊重的道德觀念,使生成的課堂有靈活的資源,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思品與社會》課堂教學,需要我們老師理解與實踐,沒有巧妙的課前精心預設,也就沒有課堂上精彩的生成,但過分的強調預設,課堂就會缺乏生機和樂趣,只有把課前預設和學生的動態生成相整合,才能使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真正有效的達到教育教學目的,使課堂生機勃勃,創造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廣闊新天地。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的整合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論文04-29
預設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教育論文05-02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論文04-27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04-30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預設和生成再辯論文04-28
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論文05-02
彈性預設 精彩生成05-01
有效預設精彩生成04-28
讓預設與生成和諧相生04-29
師生預設下的課堂生成教學初探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