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改革與說課內容的擴展論文
摘要:依據新的課程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觀念審視現行說課的內容,必須擴展說課的基本內容。說課內容的擴展應包括:說新的教學理念;說學生分析。在“內容要點”方面的擴展應包括:說課程開發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說梯度目標;說生成性目標;說生成性教學策略。
關鍵詞:課程改革;說課內容;擴展
一、現行說課的基本內容及其要點
說課是由我國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創造的,現行的說課幾乎都是按照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教育委員會編寫的《說課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進行的。《說課論》中概括的說課的“基本內容”有四大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設計。說教材包括的內容要點有:教材的體系與結構;大綱(現在是課程標準);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目標);教材的“兩基三點”;對教材的具體處理。說教法包括的內容要點有:選擇的方法是什么;選擇這樣的方法的根據是什么;運用這樣的方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對所選擇的方法有怎樣的改進與創新。說學法包括的內容要點有:本課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方法主要作哪些指導;進行這樣的學習方法指導的根據是什么。說教學程序設計包括的內容要點有:課型和結構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流程。其中,課堂教學設計流程一般包括:教學條件的準備;溫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教學安排;新教材的掌握過程與教育技術的使用;新教材的鞏固、重點難點的落實鑒定;作業與新學習的指導。[1]
二、對現行說課內容的評析
說課是立足于改進和提升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使廣大教師逐漸由教書匠成長為學者型或專家型教師而創生的。現行說課抓住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因素、方面和基本理論依據進行述說,無疑是正確的。通過對教材體系與結構、教材的“兩基三點”、對教材處理的述說,能夠使教師扎實、深入地掌握好教材,并能夠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狀況處理好教材;通過對教學目標的述說,能夠使教師準確、全面地把握教學的任務與要求;通過對教學方法、教學程序設計的述說,能夠使教師根據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材特點、學生情況等選擇正確的教學形式、方法;通過對學法指導的述說,能夠使教師克服僅注重知識傳授、不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的片面教學,使學習指導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并盡力使學習指導與教學方法協調統一。特別是在說課中不僅說“實”,即說教什么、怎么教,而且還要說“虛”,即說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理論依據。這樣就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沖破狹隘的個人經驗與習慣,使教學成為高度自覺的合理的活動。正因為說課具有這一系列的優點,所以,它自產生起就受到教師們的稱贊,很快地也得到了理論研究者們的認同,并被迅速地推廣開來。
但是,面對新課改和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現行的說課還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首先,從“基本內容”上看,缺失教學理念的述說;沒有學生分析。其次,從“內容要點”上看,拘泥于教材,咀嚼教材,不談課程開發和課程資源的利用;不設計梯度目標;沒有生成性目標;沒有生成性的教學策略。這樣不完美的說課易導致:教學缺失靈魂;教學的方式、方法針對性不強;教學活動缺乏生機和活力;課堂目標最終難以達成;降低教學的價值。
三、課改下說課內容的擴展
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對我國教育教學的一次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在教學上,改革是全方位的:既有教學理論、思想、觀念的改革,也有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改革。這次改革,對我國教育教學具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為了使新課程改革取得具體的實效,實現育人目標,課程實施者需要切實搞好對課堂教學具有重要作用的說課,必須自覺地適應課改的需要,積極地推進課改的深入進行,并在課改中獲得發展。依據新的課程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觀念,筆者認為,對說課的內容必須作進一步的有針對性的擴展。
(一)“基本內容”的擴展
1.說新的課程教學理念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是活動的靈魂。課程與教學理念是教學經驗的升華,是教學活動的先導與靈魂,是教學活動所能達到的狀態與水平的精神前提。因此,說課不可忽視述說教學理念。
現行的說課雖然也主張說“虛”──說出“為什么這樣教”,即說出教學的理論根據、思想觀念等。但是,實際情況是:有的教師不重視教學理論、思想的述說,對此輕描淡寫;有的教師課程與教學理論修養不足,說不出所以然;有的教師跟不上時代,課程與教學的理論、思想、觀念陳舊。總之,現行說課的理性闡述不足,特別是說課者沒有充分發揮新的課程與教學理念在說課中的主導作用。
新一輪課程改革同以往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同就在于課程教學理念的改革,并在新的課程與教學理念的統領、指導下,對課程與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經驗已告訴我們,沒有課程與教學理念的改革,僅就課程內容方面進行變動或者教學方法方面進行改變,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成效是極為有限的。只有先進行理念的變革,運用先進的理念統領、指導課程與教學諸方面的改革,課程與教學改革才能取得大的、不斷得以鞏固和持續拓展的成效。
筆者認為,新的課程與教學理念內容豐富,說課者必須重視這些理念: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理念;全人發展的理念;課程與教學整合的理念;科學探究的理念;關注學生體驗的理念;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理念;自主創新學習的理念。[2]
2.說學生分析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學的本質和根本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健全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對學生具體情況的把握,是搞好教學的重要前提。因此,說課必須說學生分析。對學生分析得越準確、透徹、具體,教學活動安排得就越恰當,課堂教學的氣氛就越好,教學的效益就越高。現行說課之所以缺失了對學生的分析,主要是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以講授—接受式為基本的教學模式;以掌握書本知識為根本的教學目標。顯然,這些與新課改下的教學是不相適應的。
對學生分析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基本內容有: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分析;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分析;對學生能力的分析;對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問題的分析。其中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分析是對學生最基本的分析。這里所說的知識、技能是指學生對學習新內容所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識與技能,這是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的基礎,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立足點。比如,讓學生學習貨幣的知識,就要分析學生是否具備商品和商品價值的知識。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商品和商品價值的知識,對貨幣知識的學習是難以進行的。對學生能力的分析是指對學生學習新內容所具有的、包括“最近發展區”的學習能力的分析。這些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等。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學生的能力也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重要因素與資源。正確、準確地分析學生的能力,既是正確、準確地設計教學目標的前提,也是設計好教學活動的前提。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分析是泛指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學習因素,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在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中,主要的還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分析。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愿望和積極性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興趣,也直接影響他們的能力發揮、潛能激發、知識建構、態度形成、價值認同等。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的分析,是指隨著教學情境的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障礙、偏差等的分析。由于學生在學習態度、知識技能、閱歷體驗、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和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同時要看到,困難、問題也會給教學帶來刺激、挑戰和壓力,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所以,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困難、問題,以便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策略。
(二)“內容要點”的擴展
1.說梯度目標
所謂梯度目標,是指為達成課堂教學終點目標而設計的分目標或子目標,它是從教學起點到教學終點的“階梯”。梯度目標也就是皮連生先生所說的使能目標,是指“從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學生還有許多知識、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3]比如,對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第二課第一框的教學,確定的教學終點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理解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關系的原理,并運用這一原理解釋
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經濟現象。要達到這一終點目標,學生就必須掌握以下知識:商品價值量的含義;商品價值量的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個別勞動時間的含義;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含義;了解現實經濟生活中商品價格的變化等現象。同時,學生還必須具有以下能力:較強的辨別、區分能力,較為成熟的抽象思維能力,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能力等。如果學生還不具備以上的知識和能力,本課的終點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所以,為了確保終點目標的達成,為了明晰教學的具體任務,為了教學過程中所選擇、運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更加正確和有效,說課時必須說梯度目標。梯度目標越清晰,梯度間的層級越合理,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和主動性就越強,也就越利于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越利于學生的參與,自然也會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2.說生成性目標
依據不同的價值訴求,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當下,學界將教學目標分為四種,即“普遍性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4]“普遍性目標”和“行為目標”的共同特點是預設性,即教師在備課時就設計好的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將它們統稱為預設性目標。
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活動,預設性目標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可控性,易于預設的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若僅有預設性目標,教學活動也將有難以避免的缺陷:它不僅容易導致教學的封閉、機械、僵化,限制師生的創造性,從而使教學缺乏活力,也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價值。
“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共同特點是非預設性(生成性),它們是在教學情境中,伴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自然產生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在教學活動實施前是難以完全料及的。但是,開放的、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又是能夠產生這樣的目標的。不僅如此,生成性目標應該是教學所渴求的。因為這種生成性的目標是師生智慧的展現,是師生創造性的發揮。這種目標的實現,往往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更好地建構知識,也使師生的思想、情感獲得升華。生成性目標是教學中極為有價值的東西。
然而,在現行的說課中卻僅說預設性的目標,沒有生成性的目標,這是不符合課改教學要求的。雖然生成性目標在備課時是難以完全料及的,但是它又不是完全不可料及的,而且,新教學又是追求生成性目標的。所以,教師在說課時必須說生成性目標。
也許有些教師會認為,既然是生成性即非預設性的目標,那怎么能夠在教學活動實施前述說呢?其實,生成與預設除了對立之外,也是統一的。其統一主要表現在:預設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拓展與升華;預設強調的是教學的計劃性和可控性,生成強調的是教學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這兩方面都是教學活動自身所應有的;預設和生成都是在教學活動中達成的。所以,生成性目標不是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而是與預設性目標內在地聯系著的,是能夠“預設”的。比如,在講授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中的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貨幣──商品時,預設性的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商品流通要經歷兩個階段,且第一個階段是既重要又困難的,為此生產者應該生產質量上乘、適銷對路的商品。在預設這一目標時,教師又應該想到:商品到貨幣這一階段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經濟活動,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好經歷這一階段的市場規則,反對各種不正當的行為,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這里的掌握正確的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就是生成性的目標,這一目標與預設的目標是內在地聯系著的。當然,生成性目標不是完全可以“預設”的,否則,它就不叫生成性目標了。生成性目標是預設與非預設的統一。說課時述說生成性目標,教師對教學預設得更遠、更深、更廣,師生的智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展現,教學的效益就會更好。
3.說生成性教學策略
所謂生成性教學策略,是對應生成性目標的非預設性的教學策略。生成性的教學目標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但是,生成性的目標并不能“自然”達成,它需要借助與之對應的教學策略才能達成。否則,生成性目標就僅有可能,而不能成為現實。因此,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要說生成性教學策略。
因為生成性教學策略是對應生成性目標的,所以,要針對生成性目標“設計”生成性策略。比如,針對上面所說的學習商品流通公式的生成性目標──掌握正確的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教師就可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緊密聯系現實經濟生活,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商品經歷的“驚險的一跳”出謀劃策;讓學生對“所出之謀”“所劃之策”進行判斷、評析、區分;讓學生歸納出經歷“驚險的一跳”中應該倡導和堅持的觀念與準則;等等。這里的“聯系”“創設”“出謀劃策”“判斷”“評析”“區分”等等,就是應對生成性目標的生成性教學策略。正因為生成性目標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所以,生成性教學策略也不是完全能夠預設的,它也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4.說課程開發和對課程資源的利用
有人習慣將課程視為學科和教科書,教師教學即“教書”,且應該“忠于教材”“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教書。顯然,這樣的課程觀,這樣的課程實施觀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人認為,課程是發展資源,[5]新的課程實施是開放性的和實踐性的。在新課程觀指導下的課程實施中,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教材不是供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筑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創生的主體。”[6]
所以,課改下的說課,不可拘泥于教材,而應該在認真研究和掌握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并善于進行課程開發,積極并善于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這就要求在“說教材”時,將文本課程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實際相聯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要運用實際活化文本、豐富文本、完善文本、變革文本,并將文本運用于實際,使教材成為教學的工具,使教學過程成為課程開發與創生的過程。同時,還要注意運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注意運用學生自身擁有的令他們易于接受、認同和掌握新的課程內容的課程資源。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創新與特別值得贊賞之處就在于:它將課程與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教學過程成為課程開發、創生、建構的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挖掘、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的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充分展現其創造性、生命力和價值存在的過程。所以,課改下的說課必須述說課程的開發和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否則,就是丟棄了課改最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不符合新教學要求的說課。
總之,課程改革要求說課的內容必須擴展。只有對說課的內容進行擴展,說課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成為推進課程改革的動力,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功效,也才能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教育委員會.說課論[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1—100.
[2]宋乃慶,徐仲林,靳玉樂.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54—57.
[3]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7.
[4]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
[5]陳佑清.課程即發展資源[J].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4,(2):96.
[6]楊啟亮.教材的功能:一種超越知識觀的解釋[J].課程·教材·教法,2002,22(12):10—13.
【新課程改革與說課內容的擴展論文】相關文章:
說課的內容04-30
如何有效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論文04-27
說課的基本內容12-14
說課的內容與基本步驟01-14
新課程改革下初中音樂教學改革論文04-30
生物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體會論文04-27
教改與說課的論文04-27
新課程改革下班級管理的幾點體會的論文04-27
探析中國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改革的論文04-27
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幾點體會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