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貴州高師美教專業專科課程設置改革論文
當前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普及教育這已是各高等院校面臨的事實。以人為本,建立充滿活力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體系,適應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調整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科、專業學科、課程結構、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建立質量保障機制,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高等院校課程改革必然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從貴州省情實際出發,結合國家基礎課程目標探討貴州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專科課程的設置,構建具有貴州區域特色的課程結構和教學策略。
一、貴州山區藝術教育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大山深處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傳統文化沿襲,人們意識、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經濟發展滯后,廣大農村還過著農耕時代的生活,基礎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藝術教育發展也相對滯后。
1.藝術師資嚴重匱乏。其一,在貴州廣大的農村鄉鎮中小學由于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較差,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專業人才留不住。其二,在廣大的鄉鎮中小學由于受到辦學規模、教師編制以及地方經濟各方面的影響,藝術師資配不齊,也養不起足夠數量的藝術教師。因此,需要配備一專多能的藝術教育師資,吹拉彈唱、能寫能畫的多面手。
2.硬件設施條件差。在鄉鎮中小學由于經濟因素,教學校舍只能滿足正常教學開班的需求,那些藝術教學設施如琴房、畫室、多媒體教室、教具、圖書資料等硬件設施配不完善。因此,需要培養具備掌握和靈活運用學校資源和本土文化資源的綜合型人才。
3.需要富于“人文關懷”的藝術教育。長期以來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著教師只教要考的書,學生只學要考的書本知識的現象。因此,藝術學科成為可有可無、形同虛設的課程,再加上社會評價及認識不夠,藝術學科成了中小學師生及家長的“冷門”學科。這就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思想引導,用新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思維去開拓生活中的藝術教育,挖掘本地人文資源和他們身邊的藝術資源,從專業技能訓練的藝術教育轉化為生活藝術教育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習慣。因此,需要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師資。
二、基礎教育藝術課程的改革牽動著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主任、博士生導師藤守堯教授在《走進課堂——藝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一書中提出:基礎課程藝術教育目標是“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綜合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楊立梅教授主編的《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中關于基礎教育綜合藝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能力的整合發展為目標。“以人文精神統領藝術教育,是世界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提高藝術教育的價值,引導教師走出藝術教育的誤區,走出技能訓練的怪圈,使藝術教育真正成為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精神的提升和整體素質提高的體現。”
作為中小學藝術師資的培養基地——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它現行的課程體系偏向以專業畫種或美術門類為設置主干線,這樣的課程體系難以與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課程結構、內容相互適應。因此,必須要從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意義的實際出發,通過改革課程設置、結構和內容、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厚基礎、寬知識,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新體系,是對課程功能、課程理念、課程架構以及課程實施與評價的大變革。在貴州山區的高等師范院校應該緊密圍繞國家基礎教育藝術課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貴州本土文化資源構建一套“合身”的課程體系,造就具有貴州特色的藝術教育亮點高校。
三、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結構
從上述藝術教育現狀分析和基礎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結合貴州區域文化的實際情況來構建地域特色的課程結構(附表一)。
1.課程方案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理念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美術教育專業能力,能適應社會美術事業發展需要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個目標在課程設置上要拓寬專業口徑,適應社會與教育發展的需要。其一,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而不是培養藝術家或設計師。課程設置、知識結構的合理配置必須厚基礎、寬口徑,內容涵蓋面要寬闊,走出過于專門化的美術教育。既要注重專業基礎學科本位,又要兼顧實用藝術、生活藝術、人文藝術的整合。其二,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人文精神統領藝術教育。在課程設置中,應從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關注個性發展來認識、梳理、構建美術課程的學科結構。其三,可根據貴州區域文化以及院校自身的獨特教學資源和條件,以多種形式構建校本課程來填補和加強教學計劃難以實施的課程。
2.構建課程結構和內容
我國現行的高等師范院校課程設置結構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構成的:即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限制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和社會美術教育發展的需要,這種傳統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也不能適應我國在21世紀新課程改革的人才需求。因此,我們必須作重大性、探索性、實驗性的調整。
教育部師范教育科研課題《師范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成員,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黃崴教授在《教師教育專業化與課程改革》文中提出“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科課程、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所構成。”根據貴州教育實際情況和貴州師范高等專科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畢業去向。本文對課程結構、內容提出建設性思考:
(1)文化課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英語、公體、計算機應用等課程,它是我國專科課程必修的人文學科課程。其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拓寬學生文化素養,提高學生適應知識化和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
(2)學科專業課程由主修學科課程、兼修課程、校本課程三大部分構成。其一,主修學科課程包含美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將來要教學的內容。要求掌握美術學科的面要廣、基礎要厚、知識要寬。其二,兼修學科課程是主修美術學科的姊妹藝術課程,它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門類藝術學科。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多門類藝術的理解和掌握、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為今后藝術課程教學資源整合提供知識基礎。其三,校本課程是學校自己設置的特色課程,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和調整,也是國家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它體現了地域文化和學校文化的特色。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學習能拓展學生對多種文化的認識和掌握,有利于將來從事藝術教學工作提供廣泛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教育課程包括教育學科課程和教育技能課程兩部分:其一,教育學科課程把美術學與教育學融合為美術教育學,這樣才體現美術教育的針對性特點和美術教育學的特殊性,培養學生對美術教育的深入研究,認識美術教育學與其他教育學的共性與區別。在課程整合中把美術學與心理學融合為美術心理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術心理學的正確解讀,有利于未來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服務。其二,美術教育技能學科主要包括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設計,教師口語表達與普通話、書法與篆刻、美術字等,這些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教師的知識技能,是構建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課程。
(4)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實踐和專業實踐、教學設計、畢業創作等。它是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和學科專業創作實踐能力,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育實踐和創作實踐中。教育實踐是師范教育專業的核心內容,它是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方式,通過實踐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美術教學方法、規律。專業實踐是培養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搜集生活素材、整理生活素材、體驗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畢業創作服務。畢業教學設計是學生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策略的獨立思想。畢業創作是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學會運用藝術語言表現生活,反映生活,是藝術能力的綜合測試。
四、課程設置解決方案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專科課程設置應走出專業美院的美術教育模式,結合多門類學科的融合,由技能性轉向知識性和體驗性的掌握,要求在人文關懷中認識美術、學習美術,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課程目標。根據教育部公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師范)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本科為2800—3200學時,可上下浮動10%)的學時分配數據為參考,結合專科課程及貴州教育實際情況,制訂出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表(見附表二)。
五、教學方法與策略
上述擬定的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是以普通文化課程、主修學科課程、教育學科課程、實踐課程為主干,兼修課程、校本課程為輔的相并存的多元學科體系。在教學方法與策略上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誤區,開創出新的教學理念,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策略供教學探討:
1.基礎技能與個性探索的結合
在新的課程設置中應重視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在基礎專業學科中素描、色彩、國畫、油畫、版畫轉變為素描技法與表現、色彩技法與表現、國畫技法與表現、油畫技法與表現、版畫技法與表現,目的是要強化基礎技法與個性表現,由過去專業技能深度訓練轉化為基礎技能方法訓練、體驗與創造個性表現相結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教師要重在演示,學生重在創新與個性的形成,教師角色既是主持者又是創導者,學生是在主持者和創導者的引導下開創自我表現,凸顯自我個性,要讓學生在寬松的文化環境中形成自我藝術。
2.專業美術與生活美術的融合
在基礎藝術教育中新課程《標準》是加強生活美術教育,廣泛引導在人文語境中去學習,以人為本的美術教育。在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美術教育也應重視專業美術與生活美術的融合,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向人自身回歸。在課程教學中如基礎設計學科與應用的結合,傳統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內容要緊密結合生活美術之間的聯系,即傳統圖案與服飾、家居用品的結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標志設計、廣告圖形設計、版式設計的結合;立體構成與包裝用品、建筑模型、工業產品的結合,使它們血與肉相連,不能將它們孤立地分開。
3,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資源的整合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整合”的概念用得較廣泛,它不是數學邏輯學上“1+1=2”的概念,而是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意義上的“1+1=2”的思想理念,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真正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相加,“整體”永遠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正如高師美術學科與教育學科的整合并不是將美術學與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簡單拼盤,而是將藝術學科的各門類藝術與教育學科及學生知識層面進行以人為本的科學整合。
4.本土資源挖掘與教學利用
貴州省是多民族的山區,它蘊藏著豐富而又燦爛的民間美術文化,在挖掘、發現、認識、學習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顯示地域色彩,張揚地域個性,成為藝術課程異彩紛呈的景觀。高師美術教師可以依據本區域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編寫教材,形成獨特的校本課程引進大學課堂,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民間藝術,傳承民間文化。
5.姊妹藝術學科的滲透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總趨勢,主修美術學科專業要加強與其他血脈相承、相通相聯的姊妹藝術的聯系,如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等。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抓住他們的藝術通感,如節奏、韻律等,應廣泛接觸認識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的基礎知識和提高鑒賞能力。只有通過廣泛領域學習使學生有淵博的知識,才能架起通往綜合藝術課程教學的橋梁。
6.突破校園。圍墻型。的教學模式
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不完全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取。它可通過社區資源、環境資源、活動資源、地域文化資源獲取,教師在多渠道、多方式開發利用各類潛在的素材,豐富課程資源的同時,應因地制宜,有選擇地利用學校周邊的課程資源優勢,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和創作熱情,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建立地方特色,使校外美術課程資源成為美術課程發展的必要補充。
7.畢業創作與畢業教學設計的綜合評定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的是中小學藝術教師,他們需要具備綜合的藝術能力、人文素養、教育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因此,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專科畢業學生要求做一系列的畢業創作和畢業教學設計匯報。畢業創作用四周時間完成它的作品,教學設計用兩周內完成設計策劃,最后一周舉行畢業匯報,每生用15分鐘向考試委員會進行多媒體展示并闡述。畢業創作是測評學科專業知識的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教學設計是測評教育學科知識和教育技能知識的綜合能力。要緊緊圍繞這兩項測評來評定學生的畢業成績,這樣有利于提高藝術教師綜合素質和藝術能力。
六、小 結
高等師范院校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必須從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進行改革,轉變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思維方式、轉變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要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人才需求進行調整專業學科課程,以主修學科為主,兼修學科為輔,校本特色課程相補充的多元課程體系。同時,要加強校本教學研究和校本課程開發,開創出新的教學思路,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團隊精神的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師資隊伍。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走進課堂——藝術新課程案例與評價》代序中已明確提出:“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創新,必須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必須樹立新型的評價觀,必須樹立新型的課程資源觀。。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基礎教育所需要培養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主任,博士生導師藤守堯教授主編:《走進課堂——藝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頁、第34頁。
[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楊立梅教授主編:《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0頁、第22頁。
[3]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黃崴教授《教師教育專業化與課程改革》論文第3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網站。
【貴州高師美教專業專科課程設置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新樂教推動學校音樂課程改革論文05-02
高職農業專業課程設置與改革實踐研究04-29
高師鋼琴集體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建構04-28
高師初中數學教材教法的改革的論文04-27
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改革探析04-30
民族地區高師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問題與對策05-02
地方高師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之比較芻議04-26
高師聲樂專業形體課的改革設想04-30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論文05-01
回味課程改革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