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定位
從20世紀初起,注冊會計師服務項目有了較大的發展。從提供單一產品--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發展到提供廣泛的鑒證服務項目,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1對其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所走過的曲折歷程。在這個過程里,認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將會降低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可靠性的觀點,成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在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報告體系中確立地位的主要障礙之一。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筆者通過對歷史爭論的考察,試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一)歷史爭論--作用相斥
隨著人們對報表審計中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的深入,是否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作為難題之一逐漸浮出水面,成為歷史上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而爭論的焦點在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出具是否會降低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可靠性。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財務領域的學術研究逐漸表明,年度財務報告僅僅是債務和權益投資的部分決策因素,而對季度會計信息、內部控制、預測等信息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明顯。于是,一些學者開始對注冊會計師進入這些領域的可能性進行了論證,并使用問卷表來調查公眾對此的態度。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53年出版的《注冊會計師手冊》中指出一個新建議:在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意見中,應包括一個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意見。這個建議立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許多人指出:對內部控制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評價容易引起誤解。到60年代,《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內部控制的報告》把在審計報告中是否需要說明內部控制的權利交給了管理當局。這使得如何表達對內部控制評價的意見成為一個更加突出的問題。1980年,《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內部會計控制的報告》取代了《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指出:為了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審查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審查既可獨立進行,也可以結合財務報表審計進行。可見,《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采取了折中的態度,這也反映了實際中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二者關系認識上的轉變。
在長期爭論的基礎上,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的認識于80年代末出現了明顯的改變。1988年,《審計準則公告第60號--審計師對關注到的內部控制結構相關事項的傳達》被頒布,該公告要求注冊會計師就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與審計委員會進行溝通。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利用法(FDICIA),這一法律規定:所有資產大于2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管理當局必須對內部控制結構的有效性進行聲明。該法同時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報告進行驗證。2199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了《鑒證業務準則第2號--財務報告外的內部控制報告》及《鑒證業務準則第3號--符合性鑒證》,對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及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評價并表示意見提供指導。至此,對于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報告關系的爭論,以職業規范對內部控制評價及出具報告的認可而告一段落。實踐的發展告訴我們,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是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是獨立審計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
[1] [2] [3]
【試論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定位】相關文章:
內部控制評價的報告范文推薦11-01
內部控制與審計的關系研究04-30
內部控制自我評價05-07
試論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框架的建立論文04-27
單位內部審計報告范文09-01
內部控制與制度控制04-27
學習型組織的內部控制及其評價04-30
試論教書與育人的定位與調整04-29
內部控制自查報告02-01
內部控制自查報告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