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386+179=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1、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數,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計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計算后說一說你怎么算的這么快?(并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3、做一做練習。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現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ㄒ运娜诵〗M為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說說你為什么做的又對又快。
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什么規律?
生暢所欲言。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大膽猜測,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三、練習
做一做。練習30頁的第11、12題。
第11題用比賽的方式進行,以鞏固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P.145頁口算(四)。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3
導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5頁的例3及相關內容。
導學目標:
1、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重點:
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并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難點:
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
導學準備:
課件、圖片等。
導學過程:
一、預學--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統計表,讓學生從中獲取信息。
2、請你用學過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將這個統計表中的信息在條形統計圖中畫出來。
生自主畫圖。
3、 在畫這個條形統計圖時,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師:這些是我們學習過的單式條形統計圖,老師想考考大家:請問1980年鄉村人口比城鎮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萬人。
師;在比較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這樣對比比較麻煩,要先找到第一個圖,再找第二個圖,然后再計算。
生:那我們能不能將兩個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確: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便于信息的獲取與對比。
師:像這樣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引出課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 互學--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放手讓學生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師:我們來看這位同學制作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根據學生討論,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
①要用兩個直條來表示兩組不同的數據;
②為了區別兩個直條表示的不同含義,要在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2)放手讓學生在樣圖中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這個統計表中的數據把教科書第96頁上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和判斷,發展數據分析觀念。
教師:(出示完整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觀察這幅復式條形統計圖,回答以下問題
(1)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4)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師適時加以引導:
、俑惺軓褪綏l形統計圖的特點;
②觀察發現: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從而進行人口教育;
③了解: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
3、認識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感受復式統計圖的不同呈現形式。
師:這里還有一幅復式條形統計圖。認真觀察,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
生:他們都通過復式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了城鄉人口。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中記錄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師:為什么復式條形統計圖有橫向和縱向之分呢?
生:因為這是兩種不同表現方式。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與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師:請大家在教科書第96頁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一種新的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根據實際需要,復式條形統計圖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例如縱向的、橫向的以及兩個直條上下重疊在一起的。不論哪種呈現形式,都直觀地反映了所統計的數據,方便我們更好地獲取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
三、評學--及時練習,鞏固提高
1、教科書第97頁“做一做”
2、教科書第98頁第1、2題。
板書設計:
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1、兩個直條表示不同的數據
2、在條形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過程,初步認識自然數。
2、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過程,掌握包括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在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體驗數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自然數和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2、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你們知道古時的人們是怎樣記數的嗎?你們了解數的產生和發展嗎?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數的產生
(1)講述數的產生:古時候的人們在勞動生活中有了記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數物體的個數,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來記數。如第一幅圖中,人們出去放牧時擺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小石子。放牧歸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若兩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第二幅圖說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來記錄所捕獲的魚或其他獵物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核對打獵前后武器的數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圖中結繩記數的道理也是這樣。
小結:人們無論采取哪種記數方式,都是要把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對應起來,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人們發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也不同。
(2)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它先由印度傳入阿拉伯,而后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又逐漸統一成現行的阿拉伯數字,即:1、2、3、4、5……
。3)認識自然數。
自然數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中逐漸產生的,人類認識自然數的過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數!0”是最小的自然數,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
通過多媒體呈現古人記數和不同地區的記數符號,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數字,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有趣。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填一填。
①與百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千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
、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百是(),10個千是()。
③10個萬是(),10個十萬是(),10個百萬是(),10個千萬是()。
。2)提問:通過上面的填空,你發現什么?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小結: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1)認識數位順序表:呈現數位順序并提問,從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數位?第九位呢?
。2)數級: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3)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4)你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律嗎?請你按數級從右邊起,說說每個數級各有哪些計數單位。
【設計意圖】
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擴建”數位順序表,再通過系統整理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知識,讓學生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億位左邊是()位,千萬位左邊是()位,26705000000
中“6”在()位。
。2)()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2、判斷。
。1)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2)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3)0是自然數。()
(4)自然數的個數可以數出來。()
3、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按數級分各有哪幾個數級?你是怎樣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數按數級分一分,再說說各有哪些數位,最高位是什么數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業練習
練習二第1、2、6題(學生獨立完成)。
五、歸納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計算器的結構和基本功能,能正確地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2感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便捷和準確,體驗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
3、經歷用計算器探究和發現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在嘗試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教學難點:
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借助計算器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中央電視臺節目《機智過人》的圖片。
師:節目中有最強人類代表和人工智能進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機大戰”,人們都在談論到底是機器人厲害?還是人類厲害呢?你怎么看?
師,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機器人和人類各有優勢,我們要想辦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發揮一下人腦的優勢,使用好計算器以為我們服務。板將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墼O計意圖]創設了電視節目《機智過人》中“人機大戰”的情境,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人與機器的關系,激發學生想要操控機器為學習服務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嘗試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確使用計算器
一、介紹計算器的基本結構
出示計算器圖片。
師:你在哪里見過人們使用過計算器?
師:請拿出計算器仔細觀察,計算器上有些什么?關于計算器上的各種鍵,都是派什么用處的?你們知道嗎?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計算器的構造:顯示器、數字鍵、符號建、開關機鍵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讓學生認識計算器的基本結構和一些常用鍵。
二、正確使用計算器
1、初試本領。
師:認識了計算器,問問自己:“我會用計算器嗎?”
請用計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師:以38+27為例,說說你是怎樣按鍵計算的?(課件演示輸人過程)
師:計算器到底算的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知道?(口算或筆算)
師: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干什么用呢?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讓學生在嘗試操作、互相交流中認識計算器的計算方法“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千什么用呢?”這一誘導性的問題,旨在讓學生領悟到計算器的價值是進行大教目的計算。
2、為什么要用計算器。
出示題目:13027-8934= 41600÷128=
師:這兩道算式和上面兩道算式有什么區別?如果想快速算出來,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請計算器來幫幫忙。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反饋。
[小結]在輸人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的做到: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設計意圖]在操作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用計算器計算大數目的快捷,同時也提醒學生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3、體驗計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識別運算順序。
出示題目:20xx-39x 21=
師:怎么會有兩個答案呢?究竟哪一個對呢?計算錯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討論)
師:原來是手里的計算器不懂運算順序,那怎么辦?看誰能辦法來指揮它?
讓剛才算錯的同學重新按計算器計算。
展示比較智能的計算器,能識別運算順序
老師介紹這兩種計算器:聰明的計算器和傻瓜計算器。
重點說了,傻瓜計算器怎樣來進行計算?
除了用這樣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2)認識“M+”、“MR”、“MC”功能鍵
師:在你們的計算器上有這兩個鍵:“M+”“MR”有的計算器上是“MRC鍵”,“MRC”是“MR”和“MC”的合并鍵,知道這兩個鍵有什嗎?它們就是計算器的紙和筆。
師:知道怎么用嗎?視頻播放,計算這個算式使用這些鍵的用法。
39X21 “M+”(記憶)
20xx- “MR”(提取)
= “MC”(刪除記憶)
你對計算機還有哪些了解嗎?
活動:向同學介紹計算器。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要用好計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計算器是“科學型”還是“算術型”,如果是“算術型”計算器,在計算混合運算的時候,要注意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用“M+”、“MR”、“MC”這幾個功能鍵。
第三環節:及時反思,合理使用計算器
一、感受計算器的優勢
師:你覺得計算器怎么樣?你對這個新朋友有什么評價?
[小結]計算器的確是人們的好幫手,用計算器計算又快捷又準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二、靈活選擇,辯證對待
游戲:挑戰30秒
師: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挑戰賽?
出示題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師:做完這組題,你對計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結]靈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才能幫助自己又快、又正確地解決問題。
師:(指著課題)我們再間間自己。我會用計算器了嗎?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內容中沒有的,之所以要補充這個環節,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雖然有了先進的計算工具,還要將它和口算、筆算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種算法的優勢。
第四環節:積極探索、善于動腦一享受借助計算器而超越計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戰題目:
111111111×11111111=
師:遇到了什么問題?原來計算器的'顯示屏是有限的,計算器解決不了,怎么辦?靠我們的大腦,想想看,有什么好辦法?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研究,仔細觀察,探索其中的規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師:你們看多美呀,這就是數學之美!
[設計意圖]故意設計此題,讓學生體會到計算器也有計算不出來的題目。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計算出來,讓學生學會利用計算器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最后。“寶塔數”的展示,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環節:追根溯源、拓展視野一介紹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師:計算器幫我們“發現”規律,讓我們領略到數學王國的奇妙!那關于計算工具發展的歷史,你知道嗎?
學生介紹自己對計算工具發展史的了解。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的介紹計算器的發展史,形象生動,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起學生對計算器甚至是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的探索興趣。
第六環節: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師:學完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回顧全課,讓他們充分感悟計算器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捷,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想要發明更先進計算工具的欲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至26頁例1。
教學目標:
1、認識計算器,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能進行較大數目的計算。初步了解計數法,在不斷更新、完善的探究過程中認識算籌,了解珠算的計數方法。
2、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演變史,感悟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創造源于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欲望。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教學難點:
體會創造源于需要,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學生:小棒、計算器、算盤等。
教師:課件、計算器、計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一次計算比賽(出示口算題)。仔細觀察,你準備選擇什么計算方法讓自己算得又對又快?
55846+7646=、6908×7=
13027-8934=、992÷4=
353+958×3=、436-、(228-179)=
(預設:大部分學生選擇使用計算器。)
師:為什么選擇計算器?你還知道哪些計算工具?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計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學習使用計算器
。1)師:同學們都帶計算器了嗎?請拿出來仔細觀察?纯此厦娑加惺裁?
。@示屏、按鍵、電腦芯片、電源)
(2)看書,試按。認識各種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計算器的計算方法
a、請會使用計算器的同學上臺用課件演示使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
b、生嘗試計算825-138
c、師介紹儲存、提取鍵使用方法
d、生嘗試計算876-738÷9=
e、開始計算比賽。(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上面各題。)
。4)你認為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什么?你覺得計算器這個計算工具怎樣?
【設計意圖:學生對計算器已并不陌生,讓學生自己介紹計算器上一些常用鍵的名稱和作用,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間互相交流和學習。通過兩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體驗到用計算器計算快捷、方便、準確,并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三、演繹文化,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
師:這么先進方便的計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計算工具就像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計算工具是怎樣演化的。
1、介紹遠古時代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
。1)課件出示配音動畫: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例如:捕獲了一只野獸就放一顆石子,出去了幾人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結。就這樣,人類在勞動中建立了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而石子、結繩、刻痕……就是人類最初用來計數和計算的工具。
。2)師:你們覺得擺石子、結繩等計數方法怎么樣?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直接向學生展示最古老的計數法,讓學生感悟體會計數的原始歷程,初步了解計數的變革是人類生活發展的需要!
2、模擬算籌的使用方法
師: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這些計數方法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課件出示圖片),用算籌作工具進行計算的方法叫“籌算”。
師:對于算籌,你們想了解些什么?
。A設:什么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怎樣使用的`?)
師:首先來猜猜看,古人是怎樣用算籌表示1到9的。
縱式就是豎著擺、橫式就是橫著擺。(手勢)
師:(微課植入方式)古人擺放1、2、3、4、5的方法。
師:古人擺6只用了兩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師: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這是一個好主意。
據古書上記載,上面的這根表示5,下面的這一根表示1。
師:這樣7、8、9也就好理解了。請你試著擺一擺。(屏幕出示)
師:用算籌可以擺出1-9這幾個數,那怎樣來表示更大的數呢?
出示用縱橫相間的方式來表示多位數。
這些數你認識嗎?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現也經歷了空格、小正方形、圓形的過程。)
師:想知道古人怎樣用算籌計算的嗎?(課件演示)
師: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是擺放算籌來計算的。(出示動畫小視頻)
看完后,你們覺得算籌這種計算工具怎么樣?怎么評價祖沖之?
(預設:計算時算籌擺了一大片容易混亂。如果能把活動的小棒固定起來就好了。我們要學習祖沖之計算認真,不怕苦累,執著追求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擺數讓學生體會位值制的含義,體驗古人的智慧以及算籌計數法的繁瑣;通過讀算籌擺出的數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感受到算籌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從而推動了計算工具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利弊兩個方面,揚棄的過程就是發展的過程;通過觀看小視頻體驗用算籌計算的弊端以及數學家嚴謹執著的數學精神!
3、小組合作,研究認識算盤.
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據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于是人們又發明了新的計算工具---算盤。你見過它嗎?在哪里見過?
師:之前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過算盤,課前又收集了相關知識,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組研究,集體匯報:)
。A設:學生知道算盤的名稱,課件配合演示:框、梁、檔、上珠、下珠;學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學生會在算盤上撥簡單的數;學生會收集關于算盤的輝煌歷史以及現在使用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請同學們在算盤撥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學在課件上演示,其他同學在算盤上試撥,師適時引導在算盤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學會用算盤計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讓學生體會算盤撥珠即答的優點。)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盤的資料時,讀到了很多有關算盤的歷史資料,知道算盤是中國發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不僅如此,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高度現代化的國家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使用算盤,并把珠算列入小學課程。
師:在我國,人們至今仍然非常喜愛它,把它制成這樣來裝扮生活。(出示配音圖片展示各種算盤)
【設計意圖:現代教育技術具備了大容量儲存教學信息的優勢,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課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盤這一燦爛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國人民對計算工具的探索
師:不僅僅是我國人民在發明計算工具,世界各國人民都在積極的探索各種計算工具,請看(課件出示世界機械計算器發展史: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巨型計算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
師:就這樣,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也體現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師:目前人們并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還在繼續研發更為先進的計算工具。
。ǔ鍪窘】淡h保電腦、小巧方便電腦筆圖片)
師: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計算器會是什么樣的嗎?
四、再次體驗,總結提升
這節課你了解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感想?
五、課外活動延伸:
1、每個小組設計“新型計算器”的方案。
2、調查了解更多與計算工具有關的知識制成數學小報。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7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頁例9、例10。
【教學目標】:
1.加深商不變的規律的理解,并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除法的簡便計算。
2.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優化問題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難點:對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簡便計算中余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學生口算,說出算法。
由此可見,運用商不變的性質可以使我們口算得又對又快,筆算時能不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題。
780÷30=
(1)你會算嗎?是怎樣計算的?學生獨立練習,指兩名計算方法不同的學生板演。
。2)這兩種做法對嗎?
第2種做法為什么是對的?學生可以討論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哪種方法簡便一些?
(3)教師小結:
筆算時,當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我們可以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題。
120÷15=
(1)這道算式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我們計算更簡便嗎?可以怎樣做呢?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試算,看看誰的方法好。
(2)學生匯報算法,教師板書。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結:這兩種方法是把被除數和除數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數15變成了整十數,這樣方便我們口算出結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學們現在都能用簡便方法計算這道題了吧。先算算,看結果是多少。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
(2)指名學生說得數。
商都是16沒錯,余數到底是4還是40呢?
小組內討論,驗證一下。
(3)教師小結:用商不變的規律簡便計算時要注意商是不變的',但是余數變了。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劃去了幾個0,余數末尾就要添上幾個0。
所以840÷50=16……40。
4.鞏固練習:
教材第8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七”第3題。
學生獨立練習,指名回答,并說說選擇的理由。
2.教材“練習十七”第8題。
先說說對錯,錯在哪里?再獨立改正。
3.教材“練習十七”第9題。
。1)學生先算出第(1)題的結果,小組內討論發現了什么。說一說小組內整理發現的規律,然后教師小結說明:
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可以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這兩個數,使計算簡便得多。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第(2)題,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七”第6、7、10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
2、在經歷數的產生過程中,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和“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使學生了解古老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數的產生過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白紙、畫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ㄒ唬┞牴适隆队洈捣椒ā
師問:同學們第一次來到學校的錄播室,你們的心情如何?今天還有一位小朋友和我們一起度過這堂課,他是誰呢?一起看看課件出示圖片(聰聰)問:一起大聲喊出他的名字!
課件播放小精靈錄音:謝謝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學們,今天我帶來了幾個故事想講給你們聽,你們想聽嗎?
生:想
課件出示圖片(遠古時代的人們圖片)聰聰錄音問:你見過這樣的人嗎?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他們是怎樣來記錄數字的呢?請聽我給你們帶來的第一個故事:《記數方法》(播放課件)
師:故事中介紹古時候人們幾種記數方法?(板書: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
二、講解新授,增添新趣
。ㄒ唬┬⌒≡O計師
。1)師:同學們如果你生活在遠古時代,你還沒有學數字,那么你會用如何記錄你的數字呢?請拿出你手中的畫筆來試一試吧?(學生動手操作)
。2)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
。ǘ┙榻B數字的產生
師: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這些記數符號就叫做(板書:數字)
(1)介紹巴比倫數字(課件播放)
師:巴比倫數字由一些好似小箭頭來表示數字,一個小箭頭代表數字1,兩個小箭頭代表數字2,三個小箭頭代表數字3……這樣記數方便嗎?為什么?
。2)介紹中國數字(課件播放)
師:我們中國則是用好似小棒的小豎線來表示數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寫六根小豎線呢?(課件播放)當滿了5時,就換1根橫線代表5,橫線下畫一根豎線就代表6,畫兩根豎線就代表7……
。3)介紹羅馬數字(課件播放)
師:這又是哪國數字呢?哦!原來是羅馬數字。
。ㄈ┯洃洿蟊绕
師:聽!小精靈有話要說了!(課件錄音:現在要考考大家
對三國數字的記憶力了,加油哦。┱n件播放(游戲開始)
。ㄋ模┞牴适露栋⒗當底值挠蓙怼
師: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國的數字也不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數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統一的數字。這就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小精靈又獎勵一個故事給我們,一起看看哦!(播放視頻《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師:你知道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嗎?(印度人)
。ㄎ澹┓智甯拍,了解自然數。
師:是的,現在吳老師把這些阿拉伯字數字都帶來了,一起大聲讀出來(課件出示數字和錄音:數字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個數。)
。1)自然數(課件出示文字:自然數概念)
師:當我們認識了這些自然數時,森林里有個小伙伴在哭呢?(課件出示錄音:嗚——嗚——嗚嗚,你們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數字,可是我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小手小腳,沒有漂亮的眼睛,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班上小朋友說我是個圓球,動一下就滾蛋。)
。2)認識自然數0
師:同學們認識這位小朋友嗎?(認識)他能到我們自然數中間來嗎?聽森林女王在說些什么?(播放錄音:這位小朋友別哭,你圓圓的身子真好看,汽車輪子離不開你,我們的國球離不開你,你也是個重要的角色,一個物體也沒有我們就需要你出場,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數中的一員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數。)
師:零出現得比較晚,在記數的時候起著占位的作用,聽了森林女王的話,你知道了什么?
三、練習鞏固,趣味無窮
。1)牛刀小試
1、最小的自然數是(),自然數的個數是()
2、最大的8位數是(),最小的8位數是()。
3、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之間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數是1。()
2、最大的自然數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數都比三位數大。()
4、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5、阿拉伯數字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 )
四、總結提升,升華興趣
師:我們學的知識在課本第16、17面,請大家翻開書本,畫出本課的重點。今天我們和小精靈一起了解了數的產生,知道古時候認識的計數方法有: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和刻道記數,后來為了國際統一,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表示物體個數的1、2、3……。都是自然數,而0是最小的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在今后我們將學習更多的數字知識是,探索更多的數字奧秘。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9
【教學內容】:
教材第16~18頁。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
2.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數的概念和十進制計數法。
難點:掌握含有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知道數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地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關于數的知識。
。ò鍟簲档漠a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數的產生過程。
。1)如果沒有了數字,怎樣表示我手中的粉筆有多少根呢?(教師舉起手中的4根粉筆)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表示有4根粉筆?
(學生通過討論,會想到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在生產勞動中,人們需要數人數、數物體個數或記錄打獵后捕獲的野獸的數量等等,這樣就逐漸產生了數。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17頁中的圖片,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在遠古時代,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各種方法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這就是數字。如: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后來流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即0,1,2,3,4,5,6,7,8,9……經過了幾千年,才產生了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3)了解了數的產生過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教育學生要珍惜人類燦爛的文化遺產,認真努力地學好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2.認識自然數。
(1)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板書:自然數)
。2)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十進制計數法。
。1)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億等。
(2)用計數器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教師在計數器上先撥珠,讓學生數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ò鍟菏畠|、百億、千億)
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過的個(一)、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3)在數位順序表上填出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指名匯報,共同訂正。
。4)說一說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教師指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ò鍟菏M制計數法)
。5)觀察比較:比較數位順序表上個級、萬級和億級有什么異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分別說一說各自的看法。
三、實踐應用
1.填空。
。1)一百億里有()個十億,()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2)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十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2.教材“練習三”第1題。
想一想,說一說。
3.教材“練習三”第2題
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你對數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0
一、教學內容
1、億以內數的認識。
2、十進制計數法。
3、億以上數的認識。
4、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與實驗教材的主要區別
1、例題的編排增加了一些銜接語,使內容更具連貫性;還注意體現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盡量為教學提供一定的引導。
2、讀數、寫數例題的編排更具層次性,強調分級讀、寫數的好處;對大數的讀法、寫法法則,以學生討論、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顯示。
3、增加了將一個數寫成擴展式的例題。用不同形式來認識數,也為中學學習科學記數法做一定鋪墊。
4、將把一個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和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分別安排例題教學,以避免學生將二者混淆。
5、計算工具的發展原來是閱讀資料,現將其作為正文,以連環畫形式,配以簡要的文字,讓學生初步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歷程。隨后單獨介紹了算盤、計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嗎”的版塊,在原來的基礎上增至六個。主要圍繞:對一億的感知、數的分級、非位置制計數方法、記數符號的來歷、位置制計數方法、計算器特殊按鍵的介紹等進行,豐富學生對大數的認識,充分體會阿拉伯數字的特點和十進制計數法的優勢。
7、新增了“整理和復習”。
三、具體內容
。ㄒ唬﹥|以內數的認識
1、例1:認識計數單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首先通過呈現北京市的人口數,說明學習比萬大的數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計數器,利用動態撥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計數單位的基礎上,引出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并讓學生初步感知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在有了計數單位后,簡要說明了用數字表示數的方法,由此引出數位和數位順序表。并讓學生結合北京市人口數,利用數位順序表進一步體會“位值”的含義。
教學時應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由萬以內的數引出比萬大的數,由已知的計數單位引出新的計數單位,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其在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例如,在計數器萬位上撥數,一萬一萬地數,數到十萬,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十萬怎樣表示”的問題,經歷“滿十進一”的過程,引出計數單位“十萬”。還應注意讓學生了解“數位”的意義,體會“位值”的含義。在認識億以內的計數單位后,要說明:“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笔箤W生初步體會計數單位按一定順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數位順序表后,通過說出北京市人口數中一些數字表示的含義體會“位值”的含義。
2、例2、例3:讀億以內的數。
教材的編排分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教學讀整萬的數,讓學生體會讀數的本質,第二個層次是教學讀一般的含兩級的數,總結讀數的方法。
例2的編排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整萬數的讀法的思路。第1個學生是遷移了“萬以內數的讀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順序把每個計數單位都讀了出來,這實際上也體現讀數的本質:就是讀出計數單位的個數。第2個學生則歸并了“萬”字,簡便了讀法。從而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加深對萬級數的讀法的認識。此外,例2給出的4個數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學讀含有兩級的數,第一個數沒有0,給出讀法;后邊兩個數,中間和末尾都有0,沒有給出讀法。特別是有關“0”的讀法。例3的數據的選擇也突出了讀數的重點和難點。
3、例4:寫數。
通過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上鑄字的信息,引出寫數活動。對照數位順序表,出現4個不同的數。第一個給出了寫法,采用畫豎線的形式,凸現了先分級、再寫數的思路,其余3個則讓學生自己探究寫出?偨Y出寫數的方法。
4、例5:數的大小比較。
教材首先給出了20xx年6個國家到我國旅游的人數,為學生學習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提供了生動的學習資源。法則,重點突出了兩個方面:位數相同的情況和位數不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大小比較。
5、例6:大數的改寫。
探討把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小精靈的話,則凸顯了把整萬數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的意義和作用。
例題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一方面讓學生在“改寫”中深化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識和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學習將非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時,可舉一些實例說明近似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比如,用一個省或一個市的人口、全國小學生數、全國糧食產量等方面的實例,說明在實際生活中,一般沒必要十分精確地表示一個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數來表示。
7、數的產生。
教材通過圖文配合的方式,簡要地介紹了數的產生和數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出示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3幅圖,展現了古人一一對應的記數方法。隨后簡要說明了數字產生的原由,并列舉了三種古代數字,體現了數字也是逐步發展和完善的,并通過小精靈的話說明了統一數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現了0~9的阿拉伯數字,并以首先通過小精靈的話說明了數字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數的產生和發展的認識。最后用簡練的文字揭示自然數的概念與特點,一方面對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另一方面也為以后把數的范圍擴展到分數、小數做準備。
(二)十進制計數法
教材首先運用兩個實例,說明比億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凸顯學習更大的數的必要性。然后在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利用計數器數數,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此基礎上,“擴展”數位順序表,系統整理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知識,并概括出“十進制計數法”,并為億以上數的認識和讀、寫作好準備。
(三)億以上數的認識
1、例1:億以上數的讀法。
教材通過呈現地球不堪人口重負的畫面,讓學生在感受大數,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的同時。提供了3個億以上的數。讓學生借助數位順序表把億以內數的讀法遷移到讀億以上的數之中。在讀法的總結上,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先分級,再讀數和重點關注“0”的讀法問題。
2、例2:億以上數的寫法。
教材結合數位順序表,呈現了1個整億數和兩個非整億數,讓學生通過思考與嘗試、討論與交流,自主遷移、探究寫法,并注意引導學生先分級,再按級寫。
“做一做”第2題采取題組形式,把個級數、整萬數、整億數對照編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分級寫數的特點,更好地掌握寫數方法。
3、例3:把整億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第一個呈現改寫結果,其余2個讓學生獨立完成,熟悉改寫的方法。
4、例4:非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再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所以這里用色塊和文字標注的形式說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個數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然后直接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下面的閱讀材料介紹了我國古代用算籌計數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位值制,感受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并由此了解數字“0”的產生,豐富對“0”的認識。
。ㄋ模┯嬎愎ぞ叩恼J識
實驗教材是放在“閱讀材料”里的,修訂教材把它作為了正式教學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和現狀,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欲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材用簡潔的文字與畫面揭示了計算工具的發展歷程:由兩千多年前的算籌到現在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了人類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與發明,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對算盤和計算器的詳細介紹。
接下來教材說明了算盤發明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算盤在生活中的應用。接著呈現中國算盤和日本算盤的實物圖,讓學生感受算盤的影響和傳播的廣泛。最后,呈現了3幅直觀圖要求學生寫出算盤上表示的數,因為二年級已經學過用算盤記數,所以這里簡單回顧介紹一下即可。(見“算盤的數學文化”)
對于“計算器”的認識,通過呈現結賬這一情境,讓學生了解到計算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并說明計算器的優點是操作簡便,算得又對又快。然后呈現了計算器的實物圖,并標注了顯示屏及兩個功能鍵的名稱,其余鍵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則讓學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來的例1教學用計算器進行加、減、乘、除基本的四則運算。教材呈現了加法計算的例子,減、乘、除法式題,則由學生自己嘗試操作。例2教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通過計算探索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
“大數的認識”——數感的培養
四、教學建議
本單元是小學生整數認識的最后階段,也是系統整理整數概念、讀寫法則等的過程。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數感。
使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數運用的事例,突出學習大數的必要性;二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數。
2、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讓學生經歷“再創造”的過程。
大數的認識中,萬以上的數、計數單位、數位、數級、十進制計數法、大數的讀寫法則、近似數等,都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3、緊緊抓住數的分級,引導學生探索數的讀、寫方法。
注意培養學生“先看級再看位,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地讀、寫”的習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1
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學生分析: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垂直與平行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于學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征,而垂線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未知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理解垂直和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特殊的兩種位置關系,會初步辨析垂線和平行線。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分類、比較等環節,認識垂線和平行線,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到垂直與平行的應用和美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線垂線等概念。
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奧運會開幕式片段。
解說:對于一屆奧運會來說,精彩的'開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參加開幕式演出的部隊官兵經過130多天的艱苦排練后,才形成了如此宏偉、壯觀、盛大的場面。橫成排、豎成列、整齊劃一。實現了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精彩絕倫的目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
其實在如此盛大的場面里蘊含著許多數學知識。如果把每個人想象成一個點,你們看,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們數學上的什么呢?(直線)
沿著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會找到許多條直線。把這個場面轉化成一張平面圖。
2、出示平面圖,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線。
這些直線都在舞臺表面上,我們就可以說這些直線都在同意平面內。
板書:在同一平面內。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板書: 兩條直線。
【從開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數學問題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成平面圖,使學生感受到點連成線、線連成面,初步建立垂線和平行線的表象】
二、觀察分類,感受特征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準備解決哪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大屏幕展示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
2、觀察分類
師:仔細觀察這6種情況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能把它們分分類嗎?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學生匯報: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類。
生2:1和2一類,3、4、5、6一類。
生3:1一類,2、3、4、5、6一類。
在學生說到交叉的分為一類時,告知學生交叉在數學上叫做相交。
板書:相交
針對學生的不同分類引發學生的爭議,在爭議中統一意見,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為兩類。
3、認識平行線
(1)觀察、體會平行線的特點
師:為何要把1號單列出來?1號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什么特點?
生1、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不變。
生2、不相交。
師:延長后會相交嗎?(不會)
動畫演示延長后不相交的過程。
小結:像這種位置關系的兩條直線在數學上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平行線。
。2)揭示平行線的定義
師:同學們,你在生活中見到過這種位置關系的兩條線嗎?
學生舉例
那到底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呢?
生: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師補充在同一平面內。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條直線啊!
小結:要說互相平行或平行線至少需要2條直線。
師:能說一條直線是平行線嗎?應該怎么說呢?
引導學生說出:紅線是綠線的平行線,或綠線是紅線的平行線,也可以說紅先和綠線互相平行。
【分類活動是開放的,分類結果也是多樣的,當學生把它們分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類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利用直線可以延長的性質,把快要交叉的兩條直線延長后,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中逐步達成共識,也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
(3)、鞏固練習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線,會用小棒擺擺嗎?
用小棒代替直線,擺兩根小棒平行。
展示學生的作品
再擺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兩條直線都和同一條直線平行,那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讓學生動手動腦,加深理解平行線的特點】
4、認識垂直
。1)分類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號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互相平行。接下來我們繼續研究2、3、4、5、6這5中情況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這5種情況中的兩條直線又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這5種情況再一次進行分類應該怎么分?
生:3和5一類,2、4、6一類;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3和5 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在相交的情況中找出特殊的情況相交成直角,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垂直的特點做好鋪墊】
師:為什么要把3、5單獨分一類呢?
生1:因為它們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們都有四個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義
師: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在數學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在分類,比較的基礎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與從屬關系進行了潛行的滲透】
師:你認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師:能不能說紅線是垂線。
引導學生說出:紅線是綠線的垂線,或綠線是紅線的垂線,也可以說紅線和綠線互相垂直。
同學們請看數學書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現象嗎?(有)
在生活中還有垂直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
。3)鞏固練習
會用小棒擺擺垂直嗎?
學生擺垂直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特殊的位置關系:垂直與平行(板書課題)
再次播放開幕式片段
【讓學生尋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現象,感悟數學無處不在和數學的美感】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2
設計意圖:
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能對不同的數據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們在設計時力求在一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
在組織學習材料時,我們考慮的不是新、奇、異的素材,而是重在創設富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情境,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認識估算的意義,經歷估算的過程,掌握、歸納估算的方法。為此,在課中,我們依靠北京奧運主會場的圖片,彌補學生對大型體育場館認識的不足;通過估算可稱重的人數,幫助學生認識估算的意義;利用體育場、班生數、報紙、大豆不同等素材,讓學生在不同的數據環境中經歷不同的估算過程,體驗不同的估算方法。通過對學習材料的有機整合,凸顯課堂教學主線,體現教學的實效。
二、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估算教學中,算法的多樣性是很好的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素材。為此,在課中通過觀察、比較、操作、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對算法的多樣性進行探討,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交流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的條理性、嚴謹性;在歸納整理中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組織性。
三、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在教學過程的預設中,始終把學生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待,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既擁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擁有與人交流的權利,也能在交流活動與他人共享成果,還能進行置疑評價,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掌握較大數的估算方法,能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2、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動中培養學生傾聽、欣賞、互助的良好的學習品格,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歸納一些估算的方法。
難點:能正確、靈活、合理地對具體數據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是一臺家庭用的體重稱,它的稱重范圍是0120千克。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臺稱一次最多能稱出幾位同學的.體重?其實生活中有的時候并不需要精確的計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結果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估算的本領。
1、課件出示:北京2008奧運主會場圖。
2、提出問題:
知道這是什么建筑物嗎?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去查詢有關北京奧運會主會場的一些數據,查到了嗎,誰來說說?
十萬個座位是怎樣一個概念,你們能想象出來嗎?
出示體育場的俯視效果圖、內部效果圖。
想一想,這里的十萬個座位是怎樣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課本P36頁體育場看臺圖。
同學們對體育場看臺的座位安排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這里還有一個體育場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后,根據這個體育場的特點及看臺座位的排列情況,估一估這個體育場的看臺大約有多少個座位。
2、要求:
(1)獨立思考,估算整個體育場座位數;
(2)匯報交流,說一說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結果。
3、交流匯報。
哪位同學愿意第一個匯報?你估算的結果是多少?能不能說說你是怎樣思考的?
引導學生評價。
4、嘗試練習。
課件呈現P36頁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臺的22排32座,這是體育場最后一個看臺,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個看臺的座位數相同,你能估計出這個體育場的座位數嗎?
。1)要求:獨立思考、估算,有困難的可以和同學交流解決。
(2)交流反饋,學生評價。
4、歸納小結。
以上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體育場座位數的?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較大的數,這是估算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實估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要學會應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數據進行估算。
三、拓展練習,鞏固應用。
1、估算學校人數。
班級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數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據表中信息估計出全校大約有多少學生嗎?
小結:像怎樣是根據眾數、中位數來取整進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課本P37頁練一練的第1題。估計一張報紙一個版面的字數。
請你任選一個版面,估計它大約有多少個字。要求: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多。
學生匯報交流在投影儀下進行。
組織學生評價。
3、課本P37頁練一練的第3題。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級時我們已經學習了估計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們還能回憶起來嗎?誰來說說?
好,現在按同學們方法來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臺上),一起來數一數有多少粒,這樣數好數嗎?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
學生交流估算方法,進行評價。
四、回顧反思,培養能力。
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在估算過程中你遇到過困難嗎?能不能說說?是怎么解決的?
五、課后練習,形成能力。
小調查:
了解身邊存在哪些浪費現象,估一估浪費現象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情景,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系,形成平行線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現象。過程方法:
學生在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能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情感與態度:
提高學生欣賞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平行線。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
理解“同一平面”、畫平行線。
教學過程:
1.導入
談話:孩子們,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桌上有兩枝鉛筆,一位同學從旁邊經過的時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鉛筆呢?(課件演示:兩支鉛筆從桌子上滾掉在地上)。
生:鉛筆掉下來了。
師:那兩支鉛筆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樣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們的位置關系畫下來嗎?動手畫之前,老師提出幾個要求:今天的數學課上,我們能把這兩枝鉛筆想象成兩條直線,可以嗎?(直線有什么特征?)畫的時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種方法盡可能不一樣,給定的時間里比比誰畫得多。
2.初探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一個同學的畫法如下
師:我們看這位同學的畫法,他畫了()種,有比他多的嗎?老師剛才提出了要求,各種畫法盡可能不一樣,F在這幾種畫法中,真的沒有相同的畫法嗎?
生:不是。
師:哪些畫法是相同的?為什么?
生:第一種和第四種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師:老師懂了你的意思,就是兩條直線有一個點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說,兩條直線——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師:很好。剛才有同學說了一個很好的詞:相交。(板書:相交)指著學生畫了“角”形狀的兩條直線,引導學生辨析他們是否相交?師:(手指第三種方法)這兩條直線相交嗎?生:不相交。
師:我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相交師肯定的,但這是兩條直線,向兩邊無限延伸后,是什么結果?
生:畫得長一些會相交的。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生:那條直線斜過來。生:這條直線靠過來了。
師:老師知道大家的意思。原來這兩條直線之間有這么寬(指第三組直線的下半部分),現在這條直線向這條直線靠過來了,兩條直線間靠得越來越近了,按照這個趨勢,他們肯定會有相交的一點。
師:哪個同學上臺,用測量的數據把大家剛才觀察的結果表示出來?師:還有不同的方法說服大家嗎?(讓事實說話)(測量兩條直線之間的寬度)
師:看上去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畫長一些實際上是相交的。照這樣看來,這兩組的兩條直線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師: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學用測量的數據來說服大家。
生上臺測量兩條直線之間的寬度,并說明:寬度沒有變化,兩條直線一直隔著這么遠,不會相交。
師:經過一番分析,這位同學畫的這么多種畫法中,歸根結底實際上是幾種不同的畫法?看來畫在點子紙上的兩條直線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師:和你的同桌說說,你剛才畫的各種畫法中,哪幾組直線是相交的,哪幾組直線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畫了幾種畫法,實際上是幾種不同的畫法?)
師:同學們畫的直線都在這張紙上,我們把他們說成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關系有兩種不同情況:一種是相交,一種是不相交。我們把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相互平行。(板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來看這樣一組判斷題。
【設計意圖】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經感受了“平行”現象的存在,只是這種感受是膚淺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會”而不可“言談”的,對教材中關于平行概念的語言描述學生理解尚有困難。
3.深究
師:我們是通過掉在地上的兩枝鉛筆,認識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關系。讓我們還是回到上面的話題上吧。如果桌上的鉛筆,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還在桌上,那這兩枝鉛筆所在的直線還能相交嗎?(課件演示這樣的場景)
生:不會。師: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畫長一些,上面的還在上面,下面的還在下面。師:很有想象力。看到兩枝鉛筆現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橋,請看大屏幕有些汽車在地面上行駛,有些在立交橋上高速公路上行駛,我們動手做個模擬試驗,用一個手指移動演示下面的汽車行駛的路線,用一個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駛的路線,兩輛車從不同的方向開來,結果:兩輛汽車會相撞嗎?為什么?
生: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多請幾個同學說一說)
師:你們抓住了關鍵,因為兩輛汽車在上、下兩個不同的路面上,所以這時這兩條行駛路線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在小學階段所學的相交和平行特別強調,在同一個平面內。
師:同學們,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圖形和線條的世界,借著這兩枝鉛筆我們認識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你能從下面的圖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線嗎?(課件出示:課間10分鐘)日常生活中,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線的?
【設計意圖】生活是學生認知形成和發展堅實的踏板,離開了生活進行教學,為學生支起的就是一個空架子!巴黄矫妗钡暮x是學生理解的一個瓶頸,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呢?
利用剛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兩枝鉛筆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這時候兩枝鉛筆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呢?孩子的`意見會出現分歧,有的認為相交,有的認為不相交。多媒體適時出示立交橋,并且帶領孩子做一個模擬試驗,用一個手指頭表示下面汽車的行駛路線,一個手指頭表示天橋上汽車的行駛路線。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它們從不同的方向開來,不會撞車的原因在于這些汽車在上、下兩個不同的平面上,而我們小學階段所講的平行與相交都是指在“同一個平面內”。以此為踏板支撐起學生對抽象數學術語“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內心世界,他們較少用數學術語、命題的方式來建構自己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鮮活而有貼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內涵的最佳“錨樁”。
4.操作
師:我們的同學勤觀察、善思考,已經認識了平行。那我們能動動手畫出平行線嗎?一邊畫,一邊總結畫平行線你用了哪幾個步驟。
討論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生:先畫一條直線,然后再畫一條直線。
師:有什么要補充的嗎?這兩步之間有沒有做什么?生:把尺子這樣。師:誰能幫助他表達?生:移動生:平移
師:(板書:平移)老師剛才聽到同學這樣說:要平移!非要平移嗎?為什么?生:不平移的話,直線就會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師:那怎樣保證是平移呢?,還記得圖形在方格紙圖上的平移嗎?請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紙上移動,它能一次平移到這一格嗎?為什么?將方格紙斜著放,正方形在方格紙上平移。
師:如果沒有方格紙,要想平移,你覺得關鍵是什么?
師:對了,如果要讓這個正方形,就像小火車,要想火車平移,那關鍵就得給它造一條軌道。現在請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辦法,讓他平移嗎?
演示畫平行線嗎?和老師同步練習。
學生獨立練習。
加大難度,你能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學生嘗試,然后演示。
再加大難度,你能過這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學生嘗試,演示。交流:在畫平行線的時候,你覺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設計意圖】畫平行線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難就難在,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應該要這樣畫,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畫。知識不能很好的為技能的展開提供有力的支撐。
5.沖浪
想想、擺擺、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擺一組平行線,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擺了一組平行線,可能擺成()圖形。擺成的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之處?
書第41頁第3題。自己思考,討論交流。
6.總結。
學到這里我們的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你看老師的板書,還缺個課題,你能幫幫忙,給我們今天的課取個名字嗎?能說說理由嗎?
欣賞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總結:平行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無處不在,下面大家一起來感受平行給我們的視覺帶來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萬,其中的奧秘有許許多多,老師相信,只要你善于發現,善于思考,你不但會發現其中的秘密,你還會用你的智慧來創造出更多的美好畫卷。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4
一、教學內容
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
[2.認識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量的求法,會應用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
難點: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談話:同學們,這有一些物品的價格信息,請你來做售貨員,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4
(1)籃球每個80元,買3個要多少錢?
(2)魚每千克10元,買4千克要多少錢?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問題,題中籃球每個80元、魚每千克10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買3個、買4千克這樣買的件數是數量(板書:數量),求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師:找一找,數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單價。
師:說一說第(1)題中籃球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怎樣求總價?(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數量怎樣求單價呢?生匯報
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又該怎樣求數量呢?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系時,只要記住“單價×數量=總價”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2、教學例5
出示例題,獨立解答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25米,10分鐘行多少米?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行程問題,題中每小時行70千米、每分鐘行225米,這樣的在一個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4小時、10分鐘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師:說一說第(1)題中汽車的速度、時間、路程各是多少,怎樣求路程?(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如果求時間,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系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三)鞏固發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匯報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單價×數量=總價 速度×時間=路程
總價÷數量=單價 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單價=數量 路程÷速度=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并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認識了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量的求法,會靈活應用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
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
學情分析
學生基礎較差,改寫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對概念,學生課后錯誤較高。
因此我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1、改寫不改變數的大小,省略改變了數的大小。
2、改寫使用直等號,省略使用約等號。此外,題型也有區別,改寫題型有“將下列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省略的題型有“省略最高位(或萬位、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應根據不同要求,寫出正確結果。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四舍五入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重點)理解改寫與省略的相同與不同。能夠把用“萬”作單位的數的改寫方法遷移到改寫用“億”作單位的數。(難點)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讓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改寫、省略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學習內容
板書:大數的改寫和省略
二、新授
探討大數改寫的方法
1.自學指導一:師出示下列信息,請學生看看每組中的兩種記錄形式有什么異同,你喜歡哪種,為什么?
、俦本┟磕暌蚵┧速M水資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費水資源1億立方米。
、诒本┨烊粴夤⿷砍^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氣供應量超過14億立方米。
、2000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0000人,科技活動經費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萬人,科技活動經費230億元。
2.交流:計數單位不同:個、億;數值相同:大小相等。
為了讀、寫、算時更方便,我們常常會把這樣的大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3.根據上列信息,總結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的方法:
。ㄈサ羧f級、個級的8個0,換一個億字。)
4.練習:46000000000=()億30600000000=()億
探討大數省略的方法
1.自學指導二:你是怎樣理解下面這句話中的兩個數?
出示:全市公交線路776條,年客運量約47億人次。
2.交流:776是準確數,47億是一個近似數,可以是47億多也可以不到47億。
3.自學指導三:小組合作先把下面的數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再總結你們小組的方法。
全年訂閱報紙1170000000份。開發區工業總產值199950000000元。
西城區大型商場年營業額達到5980000000元。收寄函840000000份。
3.匯報,交流:
1170000000≈12億(五入)199950000000≈1990億(進位)
5980000000≈60億(進位)840000000≈8億(四舍)
小結方法:看千萬位,四舍五入。
4.練習:987654000≈()億1110000000≈()億
三、當堂練習
練習三第10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改寫和省略,對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想法?
五、課后作業
同桌互出10道有關大數改寫、省略的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
2.認識億級的數,掌握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及“千億”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千億以內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數位順序表及多位數的讀法和應用.
教學難點
讀法應用及數中零的讀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年多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那么你們知道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教師板書:數的產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數的產生.
1.學生自學課本內容.
學生回答:人們在勞動生產中有了計數的需要,比如數人數、物體個數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教師明確: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詞數物體的個數,只是知道“同樣多”.“多”、“少”,因此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來計數.
2.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內容.
(1)放牧時擺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對應起來,若二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這就是記錄.人們出去打獵時,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們打獵回來時,再看二者是否同樣多,以此來判斷武器的丟失.
(3)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過去人們無論采取的哪種計數方式,都是要把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地對應起來.
(4)隨著語言的發展,便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人們發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符號也不同.
教師提問:你知道哪些國家的數字?各是怎樣的?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阿拉伯數字)
(5)人類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加,數認得越來越大,這樣就產生了進位制,因進位制有很多種,十進制計數比較方便,所以后來逐漸統一采用十進制.有了數的概念、數字和計數方法,又逐漸發展成較完整的.計數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二)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1.說出億以內的數的計數單位.
億以內的數字有哪些計數單位?
2.提問:10個一是多少? 10個十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3.億以內每相鄰兩個單位的關系怎樣?
4.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比億大的數.
我國人口十二億就比億大.從一億開始,還可以繼續數下去,請同學們拿出算盤.讓學生在算盤上先撥上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教師提問:
A、九億再加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樣?十億應寫在什么位置?百億、千億呢?(教師同步板書)
B、十億、百億、千億也叫計數單位.我們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
C、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明確:
A、比千億大的計數單位,因不常用,暫時不學,所以在千億的左面用……表示(板書:……)
B、“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三)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十進制計數法,要把一個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字,
教師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數字?(1、2.3、4、5、6、7、8、9.0)
教師說明: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教師強調:寫數的時候,把計數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觀察數位順序表.
教師提問: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是怎樣的?(強化右起第五位是萬位,第九位是億位.)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7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教材分析】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3、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ǹ梢詳[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
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ㄕn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
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
。ㄕn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四、課堂小結、作業: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30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7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6
四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1-2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5-11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13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4-30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