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01-15 17:55:5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上冊教案

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看到不同的視圖,并初步學會根據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通過觀察、比較、辨認、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難點:

  正確辨認從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并能根據觀察到的形狀確定觀察者的位置。

  教學過程:

  課前游戲: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吧。請你們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一、情境導入:

  老師:我們學校坐落在風景優美的雨花臺附近。同學們經常去這塊德育基地開展活動。 [點擊課件出示雨花臺的錄像](并且配音):“今天我們來到了雨花臺,雨花臺是國家首批4A級旅游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瞧!那是雨花臺烈士群雕。”“讓我們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張照。”[點擊出示群雕前面的照片]“走,我們到后面看看去。”“讓我們在這兒也拍張照吧。”[點擊出示群雕后面的照片] 1、錄像中定格2張烈士群雕的照片。

  2、老師:你知道哪一張照片是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攝的嗎?另一張照片是在群雕的哪一面拍攝的?

  3、學生回答,提問:他說的對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一想:這2張照片一樣嗎?(啟發學生想象拍攝者的位置。)

  5、得出結論:同一個群雕,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樣的。 6、鞏固練習1過渡:同學們活動結束回到了學校,又拍了這樣的2張照片。

  提問:你知道哪一張是在學校外面拍攝的,哪一張是在學校里面拍攝的嗎?讓學生辨認說說理由。[課件點擊照片可以放大出示]。

  7、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觀察實物,探究新知

  1、過渡:看到小記者拍的照片,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拍一拍呢?下面我們來給小猴拍照,好不好?2、指導拍照:

  (1)出示小猴,指認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請各小組組長把小猴像老師這樣擺好,比一比哪一組擺放得又快又好!再指指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3)剛才這小組同學表現真好,我請他們按剛才的位置到講臺前先給小猴拍照。四人演示。(看到他們4人拍照,請你們想想我們拍照要注意什么?)(4)其他人也想拍嗎?請大家像他們一樣輪流用相機拍照。

  (5)在大家給小猴拍照前,老師提一個要求:請你們對準小猴拍,把拍到的小猴的樣子“印”在腦海里。比一比哪個小組拍的又好又安靜。

  3、[出示小猴前、后、左、右的四張照片]你們拍的照片打印出來是這樣的。想一想,你拍的是哪張照片?

  請(演示的`4人)一個一個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4、逐個辨認小猴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照片。提問:學生拿的對不對?為什么拿這張照片?

  5、老師也給每個小組準備了4張照片,請每個組長從信封里拿出照片,請你們像他們一樣也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6、分層次活動:

  (1)請站在小猴前面的小朋友起立。你們舉的都是小猴的哪面?

  (2)老師舉[小猴左面圖]問:這是小猴的哪面?拍到這張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提問:你們坐在小猴的哪面拍的?7、交換位置觀察

  剛才我們是在自己座位給小猴拍照的,你們想不想到其他位置來觀察小猴?先請看一段錄像[播放四個小朋友輪流換位觀察小猴的錄像]你們會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樣有序的換位觀察嗎?請各組開始。

  8、小結:大家站在小猴的4個不同位置,拍照片,選照片,大家學得真好!

  三、鞏固練習1、汽車直接出示題目,問:這是什么?(汽車)老師指相應的觀察者和汽車的面,問:這是汽車的哪一面?它們分別是誰看到的?請你們打開書第95頁在書上用線連一連。集體反饋。 2、觀察茶壺。

  (1)老師這兒有一把茶壺,指認茶壺的壺嘴、壺把。請各小組長輕輕取下筐子,把茶壺像老師這樣放好。

  (2)[課件分層出示]你們四人一組,照下面的樣子看茶壺,想想你看到的茶壺是什么樣的?[再點擊出示]說說你看到的是右邊的哪一幅圖

  (3)交流結果。請一小組匯報。你看到的是幾號圖?和他看得一樣的人舉手。

  (4)你能說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圖嗎?小組交流。請1-2組匯報。

  (5)如果老師想拍到壺嘴,我可以在什么位置拍呢?請看到壺嘴的同學起立;如果老師不想拍到壺嘴,我可以在哪兒拍呢?請沒有看到壺嘴的人起立。

  四、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今天我們一起學會了什么?

  2、讓我們一起欣賞小記者給我們拍攝的雨花臺的美麗風光。

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學會看鐘表上的整時、幾時半、

  2、初步認識時針與分針的作用。

  3、向學生滲透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的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整時數”和“幾時半”。

  教學難點:

  認識幾時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看,小明學會分類以后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媽媽獎勵他一個鐘表,小明可喜歡它了!今天,咱們就和小明一起學習認識鐘表吧!

  二、新授。

  1、認識鐘面。

  (1)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么?

  (2)觀察這些小格的大小是否相同?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小格?

  (3)這兩根針有什么特點?

  (4)師演示實物:這根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針根又粗又短的針叫時針;鐘面上有1~12這12個數,還有大小相等的12個小格。

  2、認識整時。

  (1)我們已經認識了鐘面,那鐘有什么用呢?

  (2)你認識鐘面上的時刻是幾時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2就是2時。)

  (3)學生總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4)認識了這么多時間,你能說說怎樣認識整時嗎?

  (5)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認識電子鐘:

  (1)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

  (2)電子鐘是幾時,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結:小圓點后面是兩個零,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4)找朋友:頭飾上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4、認識半時。

  (1)、出示課件:你能說說是什么時刻嗎?

  (2)、同桌交流、匯報。

  (3)、你們發現了什么?(分針都指向6。)

  (4)、半時與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整時分針轉一圈,都指向12;半時分針轉半圈,指向6。)

  (5)、小結: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5、認識電子鐘:

  (1)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2)小結:電子表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3)根據時間在鐘面上畫出分針和時針。

  三、練習鞏固:

  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表,練習會認、會讀、會撥整時和半時。

  四、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認識鐘表,知道時間是最寶貴的,希望你們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實踐作業: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天。

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2~33頁的教學內容,第34頁的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會辨認角。

  2、認識直角,并會用三角板畫直角。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和應用,體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活動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紅領巾、三角板等實物。

  學具:三角板、白紙兩張、硬紙條兩根、圖釘或針線。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我們班的浩浩是個小收藏家,他喜歡把自己用過的或漂亮的東西當成寶貝一樣,收藏在自己的這個小寶盒里(打開電腦,出現寶盒)。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里面究竟藏了哪些寶貝、(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電腦出示:盒蓋打開,從盒里飛出折扇、足球、紅領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數學書、鬧鐘、光盤。(將有角的放在右邊,沒角的放在左邊)

  教師:浩浩的寶貝還真不少,他還把寶貝分成了兩類,你們知道他是根據什么分的嗎、

  學生:根據有沒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邊,沒角的在左邊)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請你想一想,說一說,你看到過哪些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板書)

  二、實踐探究

  (一)教學角的初步認識

  1、認識角

  多媒體課件出示剛才分類后的實物圖:折扇、紅領巾、三角板、三角旗、數學書、鬧鐘。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實物圖,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哪里是角。

  (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實物圖中抽象出角,并閃動每個圖中角的部分。)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個角,握住這個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覺、注意,不能用力過猛。(扎手、癢、疼)說明這個角是怎樣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這個角的兩邊,有什么感覺、(直直的)

  2、用紙折角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會用紙折一個角嗎、請同學們拿出你喜歡的一張紙,折折看。折好后說說你是怎么折的、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小組活動折角)

  學生:兩條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師:誰能給我們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個名字、(邊)

  學生:折出的這個尖扎人有些疼和癢。

  教師:誰能給這個尖尖的很刺人的點起個名字、(頂點)

  教師:看著你折的角,誰能告訴大家角有幾條邊、幾個頂點、(角有兩條邊、一個頂點)(教師選出鈍角、直角、銳角形狀的角各1個貼在黑板上,并有意識地將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備用。)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動角

  教師:利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兩根硬紙條,你能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嗎、學生小組活動做活動角,做好后組間交流是怎樣做成這個活動角的。

  教師:角有大小嗎、(有)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魔術游戲——變大小。每個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動角,聽口令,變角的大小。邊變邊想,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小組討論: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誰愿意把你們的發現說給大家聽。

  學生: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大小有關。

  教師:用活動角擺出兩個角,一個是邊比較長,一個是邊比較短,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兩個角哪個大、

  (學生的答案可能會不統一,有的認為邊長的角大,有的認為邊短的角大,有的認為一樣大。)

  教師: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那誰能想出一個辦法來比一比,究竟誰大、(將兩個角重合)結果發現它們一樣大。這說明什么、(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師:這是同學們剛才折的3個形狀不同的角,誰能來說說這3個角中哪個、哪個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稱

  教師:觀察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畫出來嗎、試試看。板書在黑板上。角有1個頂點,兩條邊

  教師指黑板上任意一個角的部分,學生們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學生邊說邊標出一個角的頂點和邊。

  小結:通過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觀察、操作,初步認識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幾道題,看誰回答得好。

  5、練習電腦

  出示: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

  (二)初步認識直角

  1、觀察數學書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幾個角。你認識這些角嗎、它叫什么名字、

  2、聯系生活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來。(小組互說)

  學生:黑板面、五星紅旗、桌子面、墻面、筆盒面上都有直角。

  教師:找一找,我們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嗎、

  教師:老師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畫下來,你能找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板書:教師:老師在直角處畫“┐”符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3、折直角

  教師:拿出一張你喜歡的紙,你能折出一個直角嗎、小組活動后匯報。

  三、鞏固深化

  教師:今天,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認識了角,那么你們都知道了哪些有關角的知識、

  教師:瞧,數學博士正從數學王國中趕來,他還從數學寶庫中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題目,你們想不想和數學博士比一比、

  (電腦:出現數學王國,從里面出來一位數學博士)出現:

  (1)用3根小棒,你能擺出幾個角、(小組活動、匯報交流)

  (2)數一數,下面圖形各有幾個角、(同桌互指、匯報交流)

  (3)數一數,圖中共有幾個直角、(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學生自己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給你的爸爸媽媽看。還可以留心我們身邊的事物,如裝修時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擺出很多美麗多變的圖案;有效地利用角,還可以節約裝修的材料,降低裝修的成本。用你們的眼睛去發現問題,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你就會越變越能干。

  五、教學反思

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在探索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的多樣性,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個性化學習。

  3、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設立了許多課外興趣小組,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小組的活動。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布藝興趣小組,看看那里的同學給我們提出了哪些數學問題。

  師:看大屏幕,從情境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布藝興趣小組的同學要用9/10米的布給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褲子,可以做2條。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條褲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的進行板書)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樣列算式?

  生1:9/103=

  師: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師:誰還能再說一遍?

  生重復。

  師:9/103結果是多少呢?請在自己的練習本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師適時巡視指導,找出兩位同學上臺板演。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師:將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師:我們來看幾位同學的方法。

  (投影展示,畫線段圖的方法)

  師:我們先看第一位同學的方法,這是哪位同學的,你能來介紹一下嗎?

  生:(畫線段圖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我們再來看一位同學的,他用的是長方形布條,這是哪位同學的,介紹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師:不管是畫線段圖還是用長方形來表示,我們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算法的過程,會口算整百數乘一位數、幾百幾十乘一位數(各位都不進位),會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能估計三位數乘一位數積的大致范圍,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應用數學方法和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并能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或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于生活的'聯系,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時間:十二課時

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天平游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發現的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重點:

  利用發現的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難點:

  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教學活動: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們要在天平上做游戲,通過游戲你們將發現一些規律。現在我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

  (兩邊的質量相等。5=5)

  2。現在我在天平的左側再放2克砝碼,右側也加2克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

  怎樣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別在天平的兩邊放上相同質量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怎樣用算式表示。

  生動手實驗,列算式

  4。左側的砝碼重X克,右側放10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知道左側的砝碼重多少克?

  5。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

  (X=10)

  6。如果左側再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右側也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

  7。通過上面的游戲你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8。你們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減去相同質量,天平會怎樣。先看書,再動手驗證你的'想法。

  9。通過剛才兩組游戲,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的話,你發現什么數學規律?小組交流。

  (通過天平游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活動二:解釋運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數X

  (1)什么是未知數?

  (2)根據剛才我們的游戲,你會求X?

  方程兩邊都減去8

  X+8—8=10—8

  X=2

  (3)怎樣檢驗?

  2。試一試:求未知數X

  理解題意,解方程

  活動三:建立模型。

  1。看書: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

  2。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能成立嗎?你怎樣驗證?

  3。解釋運用:解方程

  (1)餅400克,你能提什么數學問題?

  (2)怎樣列方程?

  4X=400

  (3)怎樣解方程?

  4。試一試:解方程。

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準備:

  梯形紙片、多媒體課件、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新的面積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積的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二、探究新知

  實際操作,自主探究。

  電腦演示地24頁的情境圖,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把體型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呢?

  1、獨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用事先準備的學具自己進行剪拼,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2、小組討論。

  四人小組繼續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前面學過的圖形,進而求出梯形的面積。

  3、交流匯報,發現規律。

  (1)引導觀察,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請學生用語言描述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聯系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分析理解: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經觀察分析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用字母公式來表示。

  三、看書質疑,交流感想

  閱讀第24頁內容,回顧自己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并與同伴談談自己的想法。

  完成課前提出的問題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頁習題

  五、全課總結與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獲?你在學習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例1,26頁例2。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出示五環旗的課件)

  教師:我國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舉國上下一片歡呼,為此一個學校舉行了一次慶祝活動。

  教師:孩子們,從畫面中你們看見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孩子們都舉著奧運會“五環旗”,每面旗幟上有5個環。(根據學生的回答,閃動旗幟上的5個環)

  教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環。

  讓學生逐個把5相加,5個5個地數。(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發現問題,并自行探索。

  教師:除了用數以及用加法算得5面、6面……9面五環旗分別有多少個環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學生: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教師:你們能寫出乘法算式嗎?鼓勵學生寫出5×5,5×6……5×9等乘法算式。

  教師:孩子們,這些算式如果能編成口訣就容易記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編5的乘法口訣。

  (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加以點撥。逐步嘗試說出5的乘法口訣。抽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小組編的5的乘法口訣。教師小結,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并板書口訣。

  (2)齊讀口訣。

  (3)記口訣:請學生觀察這5個乘法算式和口訣,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這些口訣。(引導學生說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系,幫助記憶5的乘法口訣)

  ①讓學生選好記與難記的`口訣;

  ②讓學生自由背誦;

  ③讓學生小組比賽背口訣;

  ④拍手背口訣,教師對口訣;

  ⑤看口訣列式。

  教師說口訣,學生寫算式。(強調一句口訣寫兩個式子)

  三、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展示:樹林里,有5只小兔子和幾間漂亮的蘑菇房子。兔子身上有門牌號,蘑菇房子的門上有5的乘法算式。

  教師:小兔子找不到家了,請小朋友們幫小兔找家。

  抽學生幫小兔找家,5的乘法算式算對了,口訣也說對了,屏幕上小兔就能打開家門。教師注意表揚評價學生。……

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三種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準備:

  各種統計圖、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前一課認識了扇形統計圖,誰能說出它特點?

  指名回答。那么這一節課就學習在什么情況下要用什么樣的統計圖。

  二、學習新課。

  1、出示我國從第23屆奧運會開始獲得金牌,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情況統計表。

  2、讓學生說一說從統計表中獲得信息。

  3、用投影儀出示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4、分別提出教材中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們交流。

  5、教師小結:折線統計圖能明顯的看出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條形統計圖能更明顯的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扇形統計圖能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三、說一說。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三種統計圖的各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評議。教師評價。

  四、練一練。

  在小組內交流分別用哪種統計圖合適?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實踐活動。

  交流課前收集到的各種統計圖,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板書設計:

  奧運會(統計圖的選擇)

  折線統計圖:明顯地看出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

  條形統計圖:更明顯地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扇形統計圖: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奧運會》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是在學生認識、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之后安排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統計圖,來解決“奧運會”的問題。

  教學中我先呈現了我國從第25屆奧運會至第29屆奧運會獎牌情況統計表,然后呈現三幅統計圖,分別表示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金牌獲得情況,29屆我國金牌分布情況、獲金牌的變化情況;用三種統計圖從不同角度來描述數據,讓學生體會到三種統計圖各有特點,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緊接著我提出教材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比較、體會每種統計圖的特點。折線統計圖上能明顯的看出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獲金牌數的變化情況;條形統計圖上能更明顯的看出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扇形統計圖上能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在此情況中進一步認識和歸納統計圖的不同特點,并能在現實生活中正確靈活地運用。

  本課重點是讀懂三種統計圖,了解特點后,再選擇統計圖來表示數據。因此,讀懂統計圖,了解統計圖的特點是關鍵。學生只有充分了解統計圖的特點,才能正確選擇統計圖。因此在教學時我采用如下策略: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現實生活中的統計表,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各欄目的內容和相對應的數據,結合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比較;再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從而得出各種統計圖的作用和特點,最后結合“練一練”來檢測、評價學生的達標情況。

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經歷用數格子的辦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力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說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及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勾股定理的由來,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難點:勾股定理的發現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入課題

  出示投影1(章前的圖文p1)教師道白: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貢獻,并結合課本p5談一談,講述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介紹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數學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貢獻。

  出示投影2(書中的P2圖1—2)并回答:

  1、觀察圖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2、你是怎樣得出上面的結果的?在學生交流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直接發問:

  3、圖1—2中,A,B,C之間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交流后形成共識,教師板書,A+B=C,接著提出圖1—1中的A.B,C的關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書中P3圖1—4)提問:

  1、圖1—3中,A,B,C之間有什么關系?

  2、圖1—4中,A,B,C之間有什么關系?

  3、從圖1—1,1—2,1—3,1|—4中你發現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形成共識后,教師總結:

  以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和,等于以斜邊的正方形面積。

  三、議一議

  1、圖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邊長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的關系嗎?

  在同學的交流基礎上,老師板書:

  直角三角形邊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說: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為a,b,斜邊為c

  那么

  我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的直角邊為勾,較長的為股,斜邊為弦,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來。

  3、分別以5厘米和12厘米為直角邊做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測量斜邊的長度(學生測量后回答斜邊長為13)請大家想一想(2)中的規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指的是屏幕的長嗎?只的是屏幕的款嗎?那他指什么呢?

  五、鞏固練習

  1、錯例辨析:

  △ABC的兩邊為3和4,求第三邊

  解:由于三角形的兩邊為3、4

  所以它的第三邊的c應滿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題,首先應具備直角三角形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本題

  △ABC并未說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沒有依據。

  (2)若告訴△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邊C也不一定是滿足,題目中并為交待C是斜邊

  綜上所述這個題目條件不足,第三邊無法求得。

  2、練習P7§1.11

  六、作業

  課本P7§1.12、3、4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拼圖的方法說明勾股定理是正確的過程,在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交流的習慣。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簡單應用

  重點難點:

  重點:能熟練運用拼圖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

  難點:用面積證勾股定理

  教學過程

  七、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入課題

  我們已經通過數格子的方法發現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究竟是幾個實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義,還需加以論證,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下邊請大家畫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來,用這四個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并與同學交流。在同學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展示投影1(書中p7圖1—7)接著提問:大正方形的面積可表示為什么?

  (同學們回答有這幾種可能:(1)(2))

  在同學交流形成共識之后,教師把這兩種表示大正方形面積的式子用等號連接起來。

  =請同學們對上面的式子進行化簡,得到:即=

  這就可以從理論上說明勾股定理存在。請同學們去用別的拼圖方法說明勾股定理。

  八、講例

  1.飛機在空中水平飛行,某一時刻剛好飛機飛到一個男孩頭頂正上方4000多米處,過20秒,飛機距離這個男孩頭頂5000米,飛機每時飛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據題意:可以先畫出符合題意的圖形。如右圖,圖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飛機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飛機在20秒的時間里的飛行路程,即圖中的CB的長,由于直角△ABC的斜邊AB=5000米,AC=4000米,這樣的CB就可以通過勾股定理得出。這里一定要注意單位的換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飛機20秒飛行3千米,那么它1小時飛行的距離為:

  答:飛機每個小時飛行540千米。

  九、議一議

  展示投影2(書中的圖1—9)

  觀察上圖,應用數格子的方法判斷圖中的三角形的三邊長是否滿足

  同學在議論交流形成共識之后,老師總結。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業

  1、1、課文P11§1.21、2

  2、選用作業。

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課本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數學上冊教案12

  三位數乘兩位數

  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法則:

  (1)先用個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個位對齊。

  (2)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十位對齊。

  (3)最后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注意加進位。

  2、積的變化規律(一),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或除以)幾,積也乘以(或除以)幾。

  3、積的變化規律(二),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積不變,兩個因數的變化就要相反,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另一個因數就要除以相同的數。

  4、積的變化規律(三),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以2,另一個因數乘3,積就乘(2×3)。

  5、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路程。

  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時,讀作:80千米每小時。

  小林每分鐘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讀作:60米每分。

  飛機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時,表示:飛機每小時飛行340千米。

  6、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速度=時間

  7、估算

  (1)估算必須符合兩個要求:一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二是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

  (2)估算時所得的結果是近似數,所以一定要用“≈”號。

  注:①乘法估算,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但結果一定要接近準確值。

  ②有關帶錢問題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6~107頁整理與復習及練習二十一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學生本單元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進一步熟練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教師:小朋友們,這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都有哪些收獲呢、請你們翻書整理第70到105頁的知識,解決下面這些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什么是平均分、怎樣用乘法口訣求商、你能解決哪些乘除法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翻書整理。

  教師:請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組內交流,教師抽取一組全班交流。

  學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學生2:我們學習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學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義就可以了,不用很規范、嚴格)

  學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號前面的數叫被除數,除號后面的.數叫除數,等號后面的數是商。

  學生4:我還知道除號的來歷。

  學生5:我知道怎樣計算除法,根據除數和被除數想乘法口訣求商。

  學生6:我認識了倍,會解決有關倍的問題。

  學生7:我還能用除法解決生活中許多平均分的問題。

  教師:小朋友們很會整理知識,那你們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嗎、

  學生:能。

  二、基礎練習

  1、出示106頁第1題,復習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指導審題:小朋友們,題目要求我們寫什么算式、

  學生審題后回答:除法算式。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哪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寫的除法算式、

  學生1:12÷3=4。

  教師:為什么呢、學生1:因為一共有12個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幾個西瓜。

  學生2:12表示分的西瓜總數,3表示分成的份數,4表示每份有4個西瓜。

  教師:你能說說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稱嗎、

  學生:12是被除數,3是除數,4是商。

  學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個西瓜,每份4個,一共可以分成幾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師: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稱叫什么、

  學生3:12是被除數,4是除數,3是商。

  2、完成106頁第2題,進一步熟練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獨立完成,集體評議。

  教師:48除以6為什么商8呢、

  學生:48÷6等于幾呢、我想幾乘6等于48,乘法口訣六八四十八,所以商為8。

  再讓學生說說27除以9為什么商3。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十一第1題

  學生先動手用小棒擺一擺,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學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總數,4代表分的份數,6代表每份6根。

  學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總數,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這樣的3份。

  學生3:第一排擺32根小棒,第二排擺4根小棒,第一排擺的小棒根數是第二排的8倍。因為求第一排小棒根數是第二排的幾倍,就是求32里面有幾個4,因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個4,所以32是4的8倍。

  2、練習二十一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評議。

  3、練習二十一第3題

  教師:小朋友寄過信嗎、今天我們要把幾封信投遞到對應的郵筒里。(課件展示)第一個郵筒表示什么、

  學生:3的倍數。教師:第二個郵筒表示什么、

  學生:8的倍數。教師:會投遞信嗎、自己在書上借助直尺和鉛筆連一連。

  4、練習二十一第4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堂講評。

  四、教學反思

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系列“春游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初步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的獨立、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學會解決旅游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能選擇較合理的策略。感悟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活動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出春游的課題

  1、詩歌欣賞:《春天來了》,這是一首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自己創作的詩。這么優美的詩,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這美好的春天里,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課題。 2、你喜歡旅游嗎?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樂,但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問題,要同學們一起解決。讓我們出發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數學問題

  1、選擇合適的租車方案

  (1)出示租車信息:一共有40人參加春游活動,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供選擇,大車租金每輛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車租金每輛120元,限坐乘客12人。請你算算怎樣租車最省錢?

  (2)先讓學生估估、猜猜。與小組同學討論后把租車方案填在課本上。

  (3)租車方案怎樣租車最省錢?

  大車

  小車

  可坐人數

  租金(元)

  方案一

  3輛

  方案二

  2輛

  方案三

  1輛

  方案四

  0輛

  (4)匯報結果后總結方法:最省錢的策略是,車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輛大車和2輛小車的方案最合適。

  2、快餐店用餐

  師:到達目的地,同學們玩得真開心,轉眼到了吃中飯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快餐店用餐,這里的食品真豐富,有涼菜、熱菜、主食、飲料等。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你最喜歡的食品。

  (1)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再把自己的選擇填在課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錢?(提醒學生別浪費。) (2)匯報結果,看看大家都選了哪些營養又美味的食品。

  3、買紀念品回家

  師:在快樂的游玩中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紀念品商店,讓同學們買些紀念品帶回家。

  (1)與小組同學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淘氣遇到的問題怎么解決?為什么先給爺爺買拐杖?

  (2)根據圖中的信息回答問題。并提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再解答出來。

  (3)如果你有20元錢,你準備帶什么紀念品回家?說說理由。

  三、寫數學日記

  師:同學們,愉快的一天結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開心吧?而且用你所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請你把它記下來吧。你這一天是怎么過的,在游玩的過程中解決了哪些數學問題?有什么感受?請按下面的格式寫一篇數學日記。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氣: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延伸:清明節到了,如果學校要帶六年級的同學們去茅家嶺烈士陵園掃墓,你能不能設計一個旅游計劃?(填在課本第38頁),下節課在班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請你試試吧。

  板書設計:

  旅游中的數學——春游

  1、租車

  2、用餐

  3、買紀念品

  4、寫數學日記

  5、設計掃墓計劃

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16~18頁。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

  2.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數的概念和十進制計數法。

  難點:掌握含有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知道數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地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關于數的知識。

  (板書:數的產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數的產生過程。

  (1)如果沒有了數字,怎樣表示我手中的粉筆有多少根呢?(教師舉起手中的4根粉筆)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表示有4根粉筆?

  (學生通過討論,會想到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在生產勞動中,人們需要數人數、數物體個數或記錄打獵后捕獲的野獸的數量等等,這樣就逐漸產生了數。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17頁中的圖片,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在遠古時代,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各種方法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這就是數字。如: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后來流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即0,1,2,3,4,5,6,7,8,9……經過了幾千年,才產生了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3)了解了數的產生過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教育學生要珍惜人類燦爛的文化遺產,認真努力地學好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2.認識自然數。

  (1)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板書:自然數)

  (2)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十進制計數法。

  (1)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億等。

  (2)用計數器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教師在計數器上先撥珠,讓學生數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板書:十億、百億、千億)

  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過的個(一)、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3)在數位順序表上填出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指名匯報,共同訂正。

  (4)說一說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教師指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法)

  (5)觀察比較:比較數位順序表上個級、萬級和億級有什么異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分別說一說各自的看法。

  三、實踐應用

  1.填空。

  (1)一百億里有()個十億,()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2)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十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2.教材“練習三”第1題。

  想一想,說一說。

  3.教材“練習三”第2題

  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你對數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上冊數學混合運算教案01-27

高三數學上冊教案02-02

數學上冊教案(15篇)02-07

數學上冊期末復習教案01-09

數學上冊教案15篇01-15

蘇教版五數學上冊教案11-26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精)數學上冊教案15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