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強堿弱酸鹽和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3.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 鹽類水解的本質
教學難點 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和分析
實驗準備 試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餾水、酚酞試液、pH試紙。
教學方法 啟發式實驗引導法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 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是否都顯中性?
[演示] 1.用酚酞試液檢驗Na2CO3溶液的酸堿性。
2.用pH試紙檢驗NH4Cl、NaCl溶液的酸堿性。(通過示范說明操作要領,并強調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 用pH試紙檢驗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堿性。
[討論] 由上述實驗結果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結] 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強堿弱酸鹽的水溶液 顯堿性
強酸弱堿鹽的水溶液 顯酸性
強酸強堿鹽的水溶液 顯中性
[講述] 下面我們分別研究不同類鹽的水溶液酸堿性不同的原因。
[板書]
一、 鹽類的水解
1鼻考釗跛嵫蔚乃解
[討論]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幾種離子?
(2)哪些離子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3)為什么CH3COONa溶液顯堿性?
[播放課件] 結合學生的討論,利用電腦動畫模擬CH3COONa的水解過程,生動形象地說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講解]CH3COONa溶于水時,CH3COONa電離出的CH3COO-和水電離出的H+結合生成難電離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時,c(OH-)>c(H+),從而使溶液顯堿性。
[小結](投影)
(1)這種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才能與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
(3)鹽類水解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了移動,并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4)鹽類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5)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號。
[討論]分析Na2CO3的水解過程,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板書](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 + H2O HCO3- + OH-(主要)
第二步:HCO3- + H2O H2CO3 + OH-(次要)
[強調](1)多元弱酸的鹽分步水解,以第一步為主。
(2)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生分解。在書寫離子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寫成其分解產物的形式。
[板書] 2.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討論] 應用鹽類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并寫出有關的離子方程式。
[學生小結]NH4Cl溶于水時電離出的NH4+與水電離出的OH-結合成弱電解質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時,c(H+)>c(OH-),從而使溶液顯酸性。
[討論]以NaCl為例,說明強酸強堿鹽能否水解。
[學生小結] 由于NaCl電離出的Na+和Cl-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OH-或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所以強酸強堿鹽不能水解,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因此其溶液顯中性。
[總結]各類鹽水解的比較
鹽類 實例 能否水解 引起水解的離子 對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 溶液的酸堿性
強堿弱酸鹽 CH3COONa 能 弱酸陰離子 促進水的電離 堿性
強酸弱堿鹽 NH4Cl 能 弱堿陽離子 促進水的電離 酸性
強酸強堿鹽 NaCl 不能 無 無 中性
(投影顯示空表,具體內容由學生填)
[鞏固練習]
1迸卸舷鋁醒穩芤旱乃峒钚裕若該鹽能水解,寫出其水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KF (2)NH4NO3 (3)Na2SO4 (4)CuSO4
2痹贜a2CO3溶液中,有關離子濃度的關系正確的是( )。
A.c(Na+)=2c(CO3-) B.c(H+)>c(OH-)
C.c(CO3-)>c(HCO3-) D.c(HCO3-)>c(OH-)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相關文章:
鹽類的水解化學教案01-08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通用9篇)10-23
鹽類的水解基礎練習02-17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通用11篇)10-27
酒店熱水解決方案08-15
化學的教案12-11
關于化學與材料的化學教案08-26
化學教案《化學鍵》08-26
化學教學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