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時間:2024-11-16 21:34:52 詩琳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通用10篇)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1

  一、課標要求

  認識鹽類水解的原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鹽類水解的定義,發生的條件和本質以及水解的規律。學會PH值測量的方法,會使用PH試紙,以及PH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并運用歸納法分析鹽類的溶液呈不同酸堿性的原因;從微觀角度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原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到動態的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不同的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

  四、教學過程

  板塊一尋找規律

  1.情景創設:

  通過觀看滅火視頻了解泡沫滅火器中的主要成分。教師寫出反應的化學的化學方程式。根據視頻提出問題 提問:A泡沫滅火器的適用范圍

  B泡沫滅火器的主要成分 C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 學生討論

  結果:適用于撲救油制品、油脂等火災, 但不能撲救火災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體的火災,如醇、酯、醚、酮等物質火災;也不能撲救帶電設備。可手提筒體上部的提環,迅速奔赴火場。這時應注意不得使滅火器過分傾斜,更不可橫拿或顛倒,以免兩種藥劑混合而提前噴出。當距離著火點10米左右,即可將筒體顛倒過來,一只手緊握提環,另一只手扶住筒體的底圈,將射流對準燃燒物。在撲救可燃液體火災時,如已呈流淌狀燃燒,則將泡沫由近而遠噴射,使泡沫完全覆蓋在燃燒液面上;如在容器內燃燒,應將泡沫射向容器的內壁,使泡沫沿著內壁流淌,逐步覆蓋著火液面。切忌直接對準液面噴射,以免由于射流的沖擊,反而將燃燒的液體沖散或沖出容器,擴大燃燒范圍。在撲救固體物質火災時,應將射流對準燃燒最猛烈處。滅火時隨著有效噴射距離的縮短,使用者應逐漸向燃燒區靠近,并始終將泡沫噴在燃燒物上,直到撲滅。使用時,滅火器應始終保持倒置狀

  注意:泡沫滅火器不可用于撲滅帶電設備的火災,否則將威脅人身安全

  2.實驗探究

  讓學生測定以下物質的PH,儀器:PH試紙,PH計,玻璃棒 藥品:指示劑(酚酞,石蕊)

  學生自己選擇試劑和儀器測量下列物質的PH

  教師指導學生使用PH試紙的使用,以及PH計的使用規則

  Nacl,Na2CO3,NaHCO3,N H4Cl, Na2SO4,CH3COONa,(NH4)2SO4 Al2(SO4)3

  3.小組測量記錄,匯報,并列表歸類 老師最后呈現的結果

  4.小組討論,分析實驗結果,歸納其于鹽的類型的關系,根據實驗結果,以及表格內容總結規律,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結果:強酸強堿鹽顯中性,強酸弱堿鹽顯酸性,強堿弱酸鹽顯堿性,(可以老師幫助歸納 )

  板塊二分析原因

  1.提問:C(H)

  C(OH)酸性 C(H) =C(OH)中性 那么鹽溶液中H+ OH-從何而來?

  2.老師引導:分析這些粒子的組合形式,發現會有弱電解質生成平衡時C(H) > C(OH-)

  小結:弱堿陽離子NH4+與水電離產生的OH-形成了弱堿NH3·H2O,從而促進了水的電離,導致溶液的C(H+)增大,使溶液呈現酸性,這就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原因。

  3.觀看視頻,從微觀角度了解水解的原因

  4.通過類比,學生自己寫出CH3COONa的水解過程,

  5.老師播放視屏,加深學生對水解過程得了解 8.老師提問溶液成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溶液成不同酸堿性的'原因老師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鹽類水解的本質是鹽中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點解質,促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移動,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6.老師提問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學生分析:因其電離出的陰、陽離子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生成弱電解質,也就是說強酸強堿鹽不發生水解,溶液中C(H+)=C(OH-)

  板塊三歸納總結

  1.老師提問:什么是鹽類水解,鹽類水解的條件,以及鹽類水解的實質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鹽類水解進行定義

  2.根據結論總結歸納鹽類水解的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點解質的反應。

  3.老師幫助學生歸納鹽類水解的實質:促進水的電離

  板塊四:鹽類水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討論

  1.老師:根究上面已學到的知識,小組討論滅火器發生的原理,并解釋為什么會有Al(OH)3和CO2的產生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討論泡沫滅火器發生的原理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可能是由于發生了鹽類水解、由于Na2SO4水解顯酸性,NaHCO3水解顯堿性 老師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有Al(OH)3和CO2的產生

  學生歸納總結:原因由于Na2SO4水解顯酸性,NaHCO3水解顯堿性,所以兩者混合促進了二者得水解,所以有Al(OH)3和CO2的產生

  2.討論鞏固(時間不夠可以當作課后作業)

  (1)討論明礬為什么能凈水?(以離子方程式和簡要的文字說明)可以播放明礬凈水的動畫

  結論:明礬作為凈水劑明礬溶于水后電離產生了Al3+,Al3+與水電離產生的OHˉ結合氫氧化鋁膠體粒子帶有正電荷,與帶負電的泥沙膠粒相遇,失去了電荷的膠粒,很快就會聚結在一起,粒子越結越大,終于沉入水底。

  (2)草木灰和銨態氮肥為什么不能混合使用草木灰水解是酸性的,銨態氮肥(主要成分是NH4Cl)水解是堿性,兩者混合會發生反應,生成氨氣跑掉,降低了肥效。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及變化規律。

  了解鹽類水解的利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和依據客觀事實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樹立“通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點。

  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于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教材把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強弱電解質和電離平衡之后,目的是使鹽類水解過程和規律的探討能在電離理論和強弱電解質概念的指導下進行, 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從中發掘出鹽類水解新知識的“生長點”。

  本節內容分為三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并為研究鹽類水解規律提供依據。鹽類水解的規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并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和應用實例,加深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理解、鞏固。總之,本節教材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前面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本節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深入探討實驗的微觀本質,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以形成鹽類水解的`概念;對于鹽的水解規律,要突出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要依據教材的典型實例,運用歸納法揭示兩類鹽(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水解的規律;對于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教學中要強調書寫的規范要求和注意事項,并加強訓練。最后,運用演繹法,討論鹽類水解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加深對鹽類水解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具體建議如下:

  1.知識準備(布置預習作業):中和反應可表示為“酸+堿==鹽+水”,因此可把鹽理解為是由相應的.酸和堿反應完成的,又因為酸有強酸、弱酸,堿有強堿、弱堿,所以生成的鹽就有四種,即強酸弱堿鹽、弱酸弱堿鹽、弱酸強堿鹽、強酸強堿鹽。要求上述四種類型的鹽各舉出2—3例(寫化學式)

  2.采用實驗探究方法引入新課。 建議將教材中的改為學生實驗,并增加一個演示實驗,即“向盛有固體Na2CO3和NH4Cl兩支試管分別注入3--4ml蒸餾水,振蕩使之溶解,再分別滴加2-3滴酚酞試液和紫色石蕊試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這樣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發現”鹽溶液不都呈中性,引出課題。

  3.對于“鹽類水解的本質”, 建議通過分析CH3COONa、AlCl3的水解,引導學生總結出鹽類水解的本質。

  4.對于“強酸強堿鹽不水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也不容忽視,學生只有理解了強酸強堿鹽不水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和條件;而對于“弱酸弱堿鹽的水解”只要求學生會判斷該類鹽能水解就可以了,不要擴展。

  5.在講解如何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時,要強調說明以下問題:

  ①鹽類水解反應一般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 ”號。

  ②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物的量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生分解,在書寫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寫成其分解產物的形式。(如H2CO3,NH3·H2O等)

  ③多元弱酸的鹽的水解反應分步寫方程式,但以第一步為主(如H2CO3);多元弱堿鹽水解不分步寫(如AlCl3)。

  ④鹽類水解反應可視作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6.“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的教學,對于重點中學,可啟發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自主探究;對于普通中學,可采取教師演示實驗。同時使學生認識到鹽本身的性質才是主要因素,滲透內、外因的辯證關系。

  7.對于“鹽類水解的利用”,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溶液的配制、除雜外,在多舉一些應用實例,如化肥混施、明礬凈水,以豐富學生的視野。

  8.本節內容結束前,總結歸納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以便將知識系統化,規律化,便于學生掌握,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鹽的類型判斷溶液的酸堿性。

  2.能理解鹽類的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通過實驗總結鹽溶液顯酸堿性的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中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感受化學帶來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鹽類水解的分析

  【難點】

  鹽類水解的規律

  三、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

  酸的溶液顯酸性,堿的.溶液顯堿性,酸堿中和生成鹽,那么鹽的溶液酸堿性如何?

  根據形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可把鹽分成強酸強堿鹽、強堿弱酸鹽、弱酸強堿鹽、弱酸弱堿鹽。請學生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測定下列溶液的酸堿性。

  學生通過表格歸納得出:強酸強堿鹽溶液呈中性,強酸弱堿鹽溶液呈酸性,強堿弱酸鹽溶液呈堿性。

  思考:為什么不是所有的鹽的溶液都呈現中性?從而引入本節課“鹽類的水解”。

  (二)新課講授

  2.鹽類的水解

  (1)定義: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納得出什么是鹽類的水解。

  (在水溶液中鹽電離產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生的H+或OH-結婚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本質:

  根據鹽類水解的定義可知鹽類水解的本質:弱酸電離出的陰離子貨弱堿電離出的陽離子和水電離出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促進了水的電離。

  (三)鞏固提高

  總結鹽類水解的規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雙弱雙水解,誰強顯誰性。

  (四)小結作業

  小結:鹽類水解的規律,不同類型的鹽溶液酸堿性的不同。

  作業:課下查找資料并整理,鹽類的水解有哪些應用。

  四、板書設計

  以上為《鹽類的水解》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4

  一、說教學觀

  由于本節課是基于活動教學觀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簡單介紹一下活動教學觀。活動教學觀以“以活動促發展”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認為“活動”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特殊的活動過程,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對知識、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活動教學觀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本目的的教學觀。活動教學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突出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發現的學習,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

  在活動教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分析,得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而組織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過程分為: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問題解決、引導知識整理、指導練習應用、提供反饋評價。首先,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分析。

  二、說教材分析

  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一共由三章組成,即: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第三章又分為水溶液,弱電解質的電離 鹽類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離子反應四節內容,而處于第二節第二大塊的鹽類的水解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因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更深的理解,同時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進一步認識。并且鹽類水解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指導高三有關電解和物質的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三、說學生分析

  結合之前所學的化學平衡的原理,化學平衡的移動,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等知識,學生具備了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學生經過高中兩年的化學學習,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理性認識能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a.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能判斷各類鹽的水溶液的酸堿性,會解釋鹽類物質的水溶液顯酸性或顯堿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鹽類水解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2.過程與方法:

  a. 通過參與實驗探究,學會控制變量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b. 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學會分析和歸納,體驗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實驗,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b.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酸堿中和反應和鹽類水解反應

  五、說教學過程

  1. 首先呈現問題: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呢?是否一定顯中性?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因疑惑引發的激情和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參與課堂活動。

  2. 緊接著,進行分組實驗。當學生們發現實驗結果與其想象的鹽溶液的酸堿性不同時,就引起了認知沖突,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并讓學生獲得鹽的水溶液不一定顯中性的感性認識。

  3. 在實驗之后,自然會得出三個問題:為什么有的鹽溶液會顯酸性或堿性?鹽溶液顯酸、堿性有何規律?我們如何表示鹽溶液顯酸堿性的過程?而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整個教學環節一,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預期,明確任務。

  4. 接下來進行教學環節二,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向水中加入醋酸鈉固體,溶液中會發生哪些變化?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電離出……醋酸鈉可以電離出……再依據碰撞理論,學生可以順利想到溶液中將形成弱電解質CH3COOH,再考慮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減少,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顯堿性。

  5. 在問題2解決后,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氯化銨、氯化鈉固體加入水中后,溶液所發生的變化。由于在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與合作分析出醋酸鈉溶液顯堿性的原因之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分析鹽類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能力。此時問題3的提出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促進新知識的掌握。

  6. 經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鹽類水解有了自己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嘗試給出鹽類水解的定義。再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鹽類水解的本質。

  7. 然后提出問題4鹽類水解有何規律?學生根據鹽類水解的定義和本質,再回扣分組實驗的結果,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律,即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

  8. 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來表示鹽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鹽和多元弱堿的鹽如何書寫其水解方程式?

  9.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鹽加入水中有些會水解而有些不會。此時,應該趁熱打鐵,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本質、定義以及水解方程式書寫的印象。該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實現知識的整合與建構。

  10.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靜態的知識結構是否轉化為動態的程序性知識,并形成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活動經驗結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通過練習獲得有關知識理解的反饋信息,促進知識的遷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此,我精選了嘗試性練習和創新應用性練習兩種類型的習題。嘗試性練習幫助學生知識再現,創新應用性練習幫助學生將不同的知識技能結構進行重新組塊。

  11. 通過課下對作業的批改和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了解學生對該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提供反饋和評價。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2. 再根據提供的反饋評價對教學設計進行改組優化。

  13.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系,強調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后繼續學習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于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于“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溫度,米、千克等。可采用類比方法,類比方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于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換算關系;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2)通過閱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3)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

  尊重科學的思想。

  (2)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3)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涵義;

  (4)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采用創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 (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學過程

  (略)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升華與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 、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實例的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觀察和討論法。

  教具準備:試管和試管夾,碘,燒杯,酒精燈,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溫故激疑:

  1、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過的四種物態變化。回顧時要用多媒體配合畫“固、夜、氣三角圖。”

  2、通過三角圖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圖中的“固”和“氣”之間加以“?”。

  預想結果:

  (1)固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變嗎?

  (2)如果能轉變,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二、猜想假設: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視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動向,必要時進行個別啟發。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把各種猜想都說出來。

  預想結果:(1)有可能,固態變為氣態要吸熱,氣態變為固態要放熱。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熱也可能放熱,還可能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3、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實驗驗證。此過程要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和依靠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科學法教育。

  三、設計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的器材。指出用來觀察的物質是碘。

  2、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教師巡回視察,必要時加以個別提示。

  3、收集各組討論結果,組織全體學生一一考察分析,選出最優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處要注意強調以下幾點:試管加熱的正確方法、酒精燈的用法、觀察的重點、操作上的合作和實驗的安全。

  預想結果:用酒精燈給試管中的碘加熱,注意觀察是否真的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后停止加熱再觀察氣體是否真的直接變為固體。

  四、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視察、指導。

  五、分析論證:

  1、各組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看到的現象。

  預想結果:加熱時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紫色的氣體而未看到液體的生成。撤去酒精燈后,紫色氣體逐漸腿去而在試管壁上出現了黑色固體小顆粒。

  2、啟發學生歸納出結論并且把兩條結論進行板書,指出本節課的主題。

  預想結果: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3、將三角圖補充完整。這里要激發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六、鞏固提高:

  1、鞏固結論:全體學生一起誦讀升華和凝華的概念。此環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2、應用知識: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讓學生說說有關升華和凝華的例子(可以是課本內的也可以是課本以外的),教師以放映幻燈片和穿插啟發來配合。學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師補充。

  3、課堂小結:

  (1)、學生自發談自己的收獲。盡量顧及到大面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言。

  預想結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種物態變化,以及它們發生的必要條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關現象。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事實是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師歸納總結。要從三方面小結。

  板書設計:

  4.4 升華與凝華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物理性質;

  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了解鈉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內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其科學方法,激發學生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圣的責任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鈉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鈉的化學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在鈉的化學性質中重點討論了鈉與氧氣及鈉與水的反應。難點就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在鈉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紹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兩種形態,游離態和化合態,然后結合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引導學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鈉只能以化合態存在。教材對鈉的用途只作簡單介紹。

  教法建議

  1、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具體建議如下:

  (1)盡可能地通過實驗和觀察得出結論。

  (2)創造條件采用邊講邊做實驗的教學方法。

  (3)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結論。

  (4)鈉和氧氣的反應可由[實驗2-2]鈉的表面在空氣中的變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優化的知識結構。

  (l)雖然堿金屬單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但它們的某些化合物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讓學生標出xx與xx反應的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3)應將xx的結構、性質、保存、存在、用途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主線。充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決于性質這一思想。

  (4)學習了鈉與水的反應后,緊接著可讓學生討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生成什么物質?”再做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來驗證。使學生對初中學習的金屬活動性順序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任何規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學思想。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

  重點: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個主族元素的學習,應采取從結構到性質至用途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學習開好頭。

  (2)介紹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學習程序。

  (3)介紹第一節鈉在全章內容中的重要性。

  2、練寫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1)教師指導學生在書后的周期表中查出堿金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導學生掌握堿金屬的核電荷數遞變的規律。

  (2)熟練的寫出堿金屬的名稱、符號及核電荷數。

  3、教師強調

  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以結構為基礎,以性質為重點,以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為主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鈉的物理性質

  演示課本第28頁[實驗2-1],請一位學生切割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動手操作能力)。并指導學生閱讀鈉的物理性質的課文(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5、鈉的化學性質

  (1)與氧氣的反應

  [提問]在空氣中,新切的鈉面上有什么變化?

  演示:課文第29頁[實驗2一2]并補充鈉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

  [總結]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及課文有關鈉與氧氣反應的內容,理解常溫下“發暗”,“燃燒黃色火焰”,“淡黃色”固體等關鍵的現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進記憶,并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黃色火焰)

  (2)與硫等非金屬反應

  [提問]根據鈉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和鈉的最外層電子結構,推知鈉與氯氣、硫等反應,指出鈉與硫粉研磨,會發生爆炸,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劇烈燃燒)

  (3)與水的反應

  演示課本第29頁[實驗2-3]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鈉在水中變化的情況。

  演示[實驗2-3],可利用多媒體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屬鈉,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學生更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浮”(鈉浮在水面上),“熔”(熔為小球),“游”(迅速游動),“紅”(酚酞水溶液變紅)

  [演示2-4],重點檢驗收集到的氣體。引導學生觀察產生有關現象的原因,培養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討論]

  ①鈉的原子結構特點和水的組成,得到的結論是鈉置換出水中的氫,生成氫氣和氫氧化

  鈉。

  ②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鈉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鈉的密度比水小),解釋鈉與水反應時,為什么熔成小球(反應放熱,且鈉的.熔點低),解釋鈉熔成小球后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個方向迅速游動(反應生成的氫氣對其產生了推動作用)。解釋滴有酚酞的水為什么變紅(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鈉使酚酞變紅)

  ③由此得出保存鈉的方法:隔水、隔空氣,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過掌握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說明鈉的主要用途,以幫助學生改進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實現結構→性質→用途相互滲透。

  (四)總結、擴展

  1、總結

  鈉-教學教案

  鈉是主要的活潑金屬元素,它亦為堿金屬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過學習鈉的結構和性質,使學生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通過有關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與思維能力。

  2、擴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鈉可作為主要的工業原料,除課本介紹的用鈉制高壓鈉燈、與金屬鉀制成金屬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制貴重金屬外可補充制成鈉的氫化物—氫化鈉,并介紹它的結構特點及在現代工業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布置作業

  1、思考題

  (1)鈉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嗎?

  (2)鈉與水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x;如欲滿足鈉離子與水的個數之比為1:100,則生成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x 。

  2、書面作業

  (1)課本第31頁的有關練習。

  (2)補充

  ①下列離子方程式錯誤的是

  A、鈉投入x溶液:

  B、x與鹽酸反應:

  C、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

  D、x溶液與少量x溶液反應:

  ②欲使100克9.32%的x溶液質量分數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鈉的質量是x克。

  ③用鈉冶煉鈦的氯化物時,反應過程中當x的化合價降低二價時,就有24克的x單質生成,則x的值為x。

  參考答案

  1、思考題

  (1)不能。因為x會與水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x和x,反應方程式為:xx

  (2)補充:①AC ②6.9克③x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鈉

  一、鈉的結構

  原子結構示意圖

  最外層為1個電子,易失去電子形成+1價

  二、鈉的物理性質(見課本第28頁)

  三、鈉的化學性質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7

  授課日期:20xx年xx月xx日

  教學安排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式:講授性,主體參與教學

  教學資源

  相關視頻,圖片,多媒體

  教案編號:

  授課題目(章、節)蛋白質化學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2、掌握蛋白質一級結構、二級結構的概念、維系鍵;

  3、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4、熟悉蛋白質物化性質;

  5、了解蛋白質的與醫學的'關系;

  重點與難點:

  重點: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難點:蛋白質物化性質

  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設計:詳見附頁課堂教學小結:

  一、蛋白質的變性

  1、概念:天然蛋白質受到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空間結構的破壞,從而使蛋白質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和生物功能的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2、引起蛋白質變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

  二、蛋白質的兩性性質蛋白質中所帶的正電荷與負電荷相等而呈電中性(此時為兩性離),此時溶液的pH稱為該蛋白質的等電點,常用pI表示。

  三、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膠體、變性和沉淀的性質。

  四、蛋白質的定性、定量測定方法有多種。

  五、蛋白質具機體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狀態下的機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及代謝情況有差異。構成人體的氨基酸有20種,其中8種是體內不能合成的,需從飲食種攝取。

  復習思考題、作業題:

  醫院殺菌滅毒的方式有哪些?這些方式和蛋白質變性有何關系?

  課后反思:

  做好新課導入是成功教學的關鍵,盡量做到知識點講解的深入簡出,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知識和護理相關知識。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8

  一、課標要求

  認識鹽類水解的原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鹽類水解的定義,發生的條件和本質以及水解的規律。學會pH值測量的方法,會使用pH試紙,以及pH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并運用歸納法分析鹽類的溶液呈不同酸堿性的原因;從微觀角度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原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到動態的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不同的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

  四、教學過程

  板塊一尋找規律

  1、情景創設:

  通過觀看滅火視頻了解泡沫滅火器中的主要成分。教師寫出反應的化學的化學方程式。根據視頻提出問題提問:

  A、泡沫滅火器的適用范圍

  B、泡沫滅火器的主要成分

  C、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

  學生討論

  結果:適用于撲救油制品、油脂等火災,但不能撲救火災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體的火災,如醇、酯、醚、酮等物質火災;也不能撲救帶電設備。可手提筒體上部的提環,迅速奔赴火場。這時應注意不得使滅火器過分傾斜,更不可橫拿或顛倒,以免兩種藥劑混合而提前噴出。當距離著火點10米左右,即可將筒體顛倒過來,一只手緊握提環,另一只手扶住筒體的底圈,將射流對準燃燒物。在撲救可燃液體火災時,如已呈流淌狀燃燒,則將泡沫由近而遠噴射,使泡沫完全覆蓋在燃燒液面上;如在容器內燃燒,應將泡沫射向容器的內壁,使泡沫沿著內壁流淌,逐步覆蓋著火液面。切忌直接對準液面噴射,以免由于射流的沖擊,反而將燃燒的液體沖散或沖出容器,擴大燃燒范圍。在撲救固體物質火災時,應將射流對準燃燒最猛烈處。滅火時隨著有效噴射距離的縮短,使用者應逐漸向燃燒區靠近,并始終將泡沫噴在燃燒物上,直到撲滅。使用時,滅火器應始終保持倒置狀。

  注意:泡沫滅火器不可用于撲滅帶電設備的火災,否則將威脅人身安全。

  2、實驗探究

  讓學生測定以下物質的pH,儀器:pH試紙,pH計,玻璃棒

  藥品:指示劑(酚酞,石蕊)

  學生自己選擇試劑和儀器測量下列物質的pH

  教師指導學生使用pH試紙的使用,以及pH計的'使用規則

  Nacl,Na2CO3,NaHCO3,N H4Cl, Na2SO4,CH3COONa,(NH4)2SO4 Al2(SO4)3

  3、小組測量記錄,匯報,并列表歸類

  老師最后呈現的結果

  4、小組討論,分析實驗結果,歸納其于鹽的類型的關系,根據實驗結果,以及表格內容總結規律,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結果:強酸強堿鹽顯中性,強酸弱堿鹽顯酸性,強堿弱酸鹽顯堿性,(可以老師幫助歸納)

  板塊二分析原因

  1.提問:C(H)

  C(OH)酸性C(H) =C(OH)中性

  那么鹽溶液中H+ OH-從何而來?

  2.老師引導:分析這些粒子的組合形式,發現會有弱電解質生成平衡時C(H) C(OH-)

  小結:弱堿陽離子NH4+與水電離產生的OH-形成了弱堿NH3·H2O,從而促進了水的電離,導致溶液的C(H+)增大,使溶液呈現酸性,這就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原因。

  3.觀看視頻,從微觀角度了解水解的原因

  4.通過類比,學生自己寫出CH3COONa的水解過程,5.老師播放視屏,加深學生對水解過程得了解8.老師提問溶液成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溶液成不同酸堿性的原因老師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鹽類水解的本質是鹽中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點解質,促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移動,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6.老師提問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學生分析:因其電離出的陰、陽離子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生成弱電解質,也就是說強酸強堿鹽不發生水解,溶液中C(H+)=C(OH-)

  板塊三歸納總結

  老師提問:什么是鹽類水解,鹽類水解的條件,以及鹽類水解的實質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鹽類水解進行定義

  2.根據結論總結歸納鹽類水解的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點解質的反應。

  3.老師幫助學生歸納鹽類水解的實質:促進水的電離

  板塊四:鹽類水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討論

  1.老師:根究上面已學到的知識,小組討論滅火器發生的原理,并解釋為什么會有Al(OH)3和CO2的產生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討論泡沫滅火器發生的原理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可能是由于發生了鹽類水解、由于Na2SO4水解顯酸性,NaHCO3水解顯堿性

  老師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有Al(OH)3和CO2的產生

  學生歸納總結:原因由于Na2SO4水解顯酸性,NaHCO3水解顯堿性,所以兩者混合促進了二者得水解,所以有Al(OH)3和CO2的產生

  2.討論鞏固(時間不夠可以當作課后作業)

  (1)討論明礬為什么能凈水?(以離子方程式和簡要的文字說明)可以播放明礬凈水的動畫

  結論:明礬作為凈水劑明礬溶于水后電離產生了Al3+,Al3+與水電離產生的OHˉ結合氫氧化鋁膠體粒子帶有正電荷,與帶負電的泥沙膠粒相遇,失去了電荷的膠粒,很快就會聚結在一起,粒子越結越大,終于沉入水底。

  (2)草木灰和銨態氮肥為什么不能混合使用草木灰水解是酸性的,銨態氮肥(主要成分是NH4Cl)水解是堿性,兩者混合會發生反應,生成氨氣跑掉,降低了肥效。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9

  教學目標

  理解鹽類水解的基本原理。

  掌握不同類型鹽(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水解的特點及對溶液pH的影響。

  能夠通過實驗觀察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驗證鹽類水解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實驗材料:醋酸鈉固體、氯化銨固體、蒸餾水、pH試紙或pH計等。

  安全須知:講解實驗室安全規則,確保學生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化學品。

  教學內容與方法

  引入新課

  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出發,如用食醋去除熱水壺內的水垢,引入本節課的主題——鹽類的水解,并簡要介紹其重要性。

  新授課

  理論講解

  強酸弱堿鹽(例如NH4Cl): 水解后溶液呈酸性。

  強堿弱酸鹽(例如CH3COONa): 水解后溶液呈堿性。

  定義:解釋什么是鹽類水解,即某些鹽溶解于水中時,能夠部分地與水反應生成弱電解質或難溶物的現象。

  分類討論:

  影響因素:溫度、濃度等因素如何影響鹽類水解程度。

  實驗演示

  準備兩種不同類型的鹽溶液(如上述提到的),讓學生親自測試并記錄下每種溶液的pH值。

  討論實驗結果,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種類的鹽會導致不同的pH變化。

  練習鞏固

  提供一些實際問題或案例研究給學生解決,比如:“如果想要制備一種特定pH值的緩沖溶液,你會選擇哪種類型的鹽?”等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總結提升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鹽類水解對于理解和控制溶液性質的重要性。

  鼓勵學生思考更多關于鹽類水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作業布置

  設計一個小實驗或項目,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幾種不同的鹽來進行水解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目的、過程、結果分析等內容。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鹽類水解的概念、原理和類型。

  能夠分析常見鹽類的水解過程,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

  學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演示和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通過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鹽類水解的規律,揭示鹽類水解的本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引導學生關注鹽類水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如烹飪中的醬油、醋的制作原理,以及化肥的生產等。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鹽類水解的概念和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

  教學難點:

  鹽類水解的原理及鹽類水解的類型。

  三、教具與學具

  教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器材(試管、滴定管、pH試紙等)。

  學具:

  課本、筆記本、實驗報告冊。

  四、教學過程

  引入:

  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實例,如烹飪中的醬油、醋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產品中的酸堿性是如何產生的,從而引出鹽類水解的概念。

  講解:

  講解鹽類水解的原理:鹽在水溶液中離解出的陽離子或陰離子與水分子發生相互作用,生成酸和堿。

  講解鹽類水解的類型:根據鹽的組成,將鹽類水解分為強酸強堿鹽的`水解、強酸弱堿鹽的水解、弱酸強堿鹽的水解。

  講解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溫度、濃度、溶液的酸堿性等。

  實踐: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鹽類水解的現象,如通過測定不同鹽溶液的pH值,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

  實驗包括:測定NaCl、Na2CO3、NaHCO3、NH4Cl等鹽溶液的pH值,并觀察其酸堿性。

  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以及如何應用鹽類水解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鹽類水解的規律,并從電離平衡的角度尋找原因。

  總結:

  總結鹽類水解的概念、原理、類型、影響因素以及應用。

  強調鹽類水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烹飪中的醬油、醋的制作原理,以及化肥的生產等。

  五、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報告,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

  預習下一節內容,了解鹽類水解的更多應用。

【化學《鹽類的水解》教案】相關文章:

鹽類的水解化學教案01-08

高二化學《鹽類水解》教案05-05

鹽類的水解05-02

鹽類水解05-02

鹽類水解應用04-30

鹽類的水解基礎練習07-21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通用11篇)10-27

鹽類水解[第二課時]05-02

鹽類水解[第一課時]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