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教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教學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
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學生實驗用品:鈉、酚酞、小刀、鑷子、濾紙、燒杯、玻片、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等
教師演示用品:鈉、酚酞、玻璃鈉柱、錐形瓶、漏斗、導管(帶尖嘴)、大頭針、小燈泡、導線、電源、電極等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講解]由Na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可使酚酞變紅可知,Na與H2O反應生成了堿,那么,反應生成的氣體又是什么呢?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生的變化及現象。
化學教學教案2
第二節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學案)
課堂練習答案
【課堂練習】
A
課堂練習答案
2.納米是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1×10-9,物質的顆粒達到納米級時,具有特殊的性質。例如將單質銅制成“納米銅”時,具有非常強的化學活性,在空氣中可以燃燒。下列對“納米銅”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5.在鋅與某濃度的鹽酸反應的實驗中,一個學生得到下面的結果:
課堂練習答案
1AB,2CD,
3.(1)純氧氣中O2分子的濃度大,反應速率大,單位時間內放出熱量多,容易使氨跟氧氣的反應發生,并達到著火點而燃燒。
(2)O2分子濃度大,硫跟O2分子反應速率大,產生的火焰的顏色深。
(3)硝酸跟銅的反應是放熱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溫度逐漸升高,反應速率逐漸加快;反應產生的氮的氧化物又是該反應的催化劑,所以反應進行到某一時刻反應速率會突然加快;最后由于硝酸的濃度降低,反應速率又會逐漸變慢。
4.(1)1;2;1.2×10-2;L2l-2s-1 。
(2)(B)=1.926×10-1 lL-1s-1
5.(1)可作如下圖:
(2)從這5組實驗數據可歸納出,溫度對該反應速度影響的規律為: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率加快到原來的兩倍。
(3)題目要求用已得有關反應速率的規律來求解20℃時的反應時間。根據(1)中的圖象可求得,當溫度為20℃時,反應時間約需150s。
(4)對比B和F,反應溫度相同,酸的濃度也相同,鋅的質量也相同。但B中2g鋅全部溶解用了200s時間,而F中只需要5s時間,F中反應速率比B中反應速率快了40倍。這是因為B中鋅是塊狀,F中鋅是粉末狀,粉末狀時鋅與酸溶液的接觸面要比塊狀時的接觸面大得多。
5
化學教學教案3
【學習目標】
1、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
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并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3、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知識要點】
一、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結合p75頁實驗探究,實驗室制取氧氣通常所用的藥品是_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是催化劑,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催化劑能改變物質的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
二、氧氣的性質
1、在化學上我們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時,一般要從這種物質的________和_________兩個方面去進行研究。
2、通常條件下,氧氣是___色___味的氣體,在壓強為1.01×105pa下,氧氣在–183℃時,可變為 色液體,在–218.4℃時,變為 色雪花狀固體。由于_______溶于水,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收集;又由于密度_____空氣,還可以用__________法收集,充滿氧氣的集氣瓶應瓶口向_____。
【活動天地】
實驗一:實驗室制取氧氣
1、實驗步驟:查( )、裝(先加____ 再加_____ )、定、點、收、
離(先撤離導管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熄。
2、檢驗氧氣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氣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驗滿氧氣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氣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實驗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 檢驗產物。
實驗三: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 ______________,
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鐵絲一端的火柴起 作用,
為何將鐵絲繞成螺旋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有氧氣的集氣瓶的`瓶底應預先加入____________,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四: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通過實驗驗證蠟燭燃燒的產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總結:氧氣跟碳、鐵絲、蠟燭等物質反應,我們可以看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 的氣體,他在氧化反應中能 ,具有 性,是一種常用的 。
【鞏固提高】
1、關于空氣的組成,從下列實驗中你能得出空氣中含有什么氣體。(填化學式)
(1)把小白鼠放在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時間,說明 ;
(2)澄清的石灰水長期敞口放在空氣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會出現白色固體物質,說明 ;
(3)放置在空氣中的餅干過幾天就不脆了,這說明 ;
(4)空氣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說明 。
2、對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
A.石蠟在氧氣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火焰呈藍紫色,生成無味的氣體。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生成一種紅色固體。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3、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氣和水。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活塞控制液體滴加速度。回答下列問題:
⑴分液漏斗中應放入的物質是 ,錐形瓶中應放入的物質是 。
⑵要收集一瓶純凈的氧氣應選擇圖2–4中的裝置 (填字母)
⑶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C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斷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其原因是
。
⑷若實驗時用此法代替高錳酸鉀加熱制氧氣,優點是 (填序號)
A.生成物中只有氧氣 B.不需加熱 C.需加熱
⑸裝置A中反應劇烈,據此提出實驗安全注意事項是
A.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 B.用體積小的錐形瓶 C.加熱反應物
化學素養評價 3-3
1、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氣,又不能混入其他氣體,可以使用的可燃物是: ( )
A、 木炭 B、紅磷 C、硫 D、蠟燭
2、將一個裝有液態空氣的容器打開,把一根燃著的木條置于容器上方,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A、熄滅 B、燃燒得更旺 C、先燃燒得更旺,后熄滅 D、無明顯變化
3、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時,裝藥品的試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①裝藥品前忘了檢查氣密性 ②試管口沒有略向下傾斜 ③試管沒有均勻預熱 ④收集完氧氣,先熄滅酒精燈,后取出水中導管 ⑤試管外壁潮濕 ⑥夾試管的鐵夾夾得太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⑥
4、某氣體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則該氣體應具有 (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 B、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 D、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
5、用雙氧水制氧氣時,忘了加二氧化錳,其結果是:( )
A、不放出氧氣 B、放出氧氣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氣的總量少 D、放出氧氣總量減少且速度減慢
6、區別下列物質所用試劑或方法錯誤的是:( )
A、空氣與氧氣——帶火星的木條 B、硬水與軟水——肥皂水
C、二氧化碳和氮氣——石灰水 D、氮氣與氖氣——燃著的木條
7、科學實驗證明:空氣中的微量臭氧可抵抗陽光中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害。空調和冰箱的制冷劑“氟利昂”是一種氯氟烴(以M代替其化學式),它可破壞臭氧層,其反應過程可以表示為:M+O3MO+O2;MO+O3M+O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氯氟烴在反應過程中的作用是( )
A、氧化劑 B、還原劑 C、催化劑 D、穩定劑
8、下列反應即屬于氧化反應,又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A.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 B.蠟燭燃燒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 D.甲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實驗室制取氧氣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a將高錳酸鉀裝入試管, 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鐵架臺上; b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 點燃酒精燈給試管加熱;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e 熄滅酒精燈; f 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 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0、磷和木炭粉分別放在如圖所示的裝滿氧氣的集氣瓶中,待二者完全燃燒后,同時打開活塞,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
A. 水只倒吸入A瓶
B.水只倒吸入B瓶
C. A、B瓶都倒吸入水
D. A、B瓶都不倒吸入水
二、填空題
11、.某氣體中可能含有CO、CO2、N2和H2中的一
種或幾種。先將該氣體通過澄清石灰水沒出現渾濁;再將該氣體在空氣中點燃,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小燒杯,其內壁有水珠生成,向小燒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后,出現渾濁現象。
試用化學式回答:原氣體中一定含有____ ,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
12、為了保證長時間潛航,在潛水艇里要裝備氧氣再生裝置,有以下幾種制氧的方法:①加熱高錳酸鉀; ②通電分解水;
③常溫下過氧化鈉固體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1)寫出③化學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你認為最適合在潛水艇內制氧氣的方法是 (填序號),與其他兩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兩條優點是:① ;② 。
三、實驗題:
13、下圖是實驗室常用的制取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除化學方程式外其他用序號填空)。
(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填一種即可),發生裝置可用 或 ,收集裝置可用 或 。
(2)實驗室常用塊狀固體硫化亞鐵(FeS)和稀硫酸在常溫下制取硫化氫氣體,有關化學方程式為:FeS+H2SO4=FeSO4+H2S↑,硫化氫氣體是一種有臭雞蛋氣味的有毒的氣體,能溶于水,根據上述信息回答:實驗室制取硫化氫的發生裝置為 ,收集裝置為 。
化學教學教案4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掌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應用,并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解決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轉化問題。
2、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預習】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2、 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新課學習】 板塊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實驗探究】
1、在學習初中化學時,我們曾根據物質的溶解度將物質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等。如氯化銀、硫酸鋇就屬于難溶物。那么,它們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請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1)將少量AgCl(難溶于水)固體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置一段時間。
(2)取上層清液2 mL,加入試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蕩,觀察實驗現象。
3、請分析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
3、 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歸納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點:
【鞏固練習】:分別書寫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與討論】根據化學平衡的相關知識,討論影響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內因(決定因素):
討論:對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變條件,對其有何影響
2、外因:
板塊二、溶度積常數
【交流與討論】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歸納整理】二、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
1、定義
2、表達式:
3、意義:
4、特點:
【當堂鞏固】:
1、寫出難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積的表達式。
2、將足量AgCl分別溶于下列試劑中形成AgCl飽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濃度大小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與討論】5、溶度積的.應用:
a、已知溶度積求離子濃度:
例1:已知室溫下PbI2的溶度積為7.1x10-9,求飽和溶液中Pb2+和I-的濃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濃度最大可達到多少?
b、已知溶度積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時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設溶液密度為1g/L)。
c、已知離子濃度求溶度積:
例3:已知298K時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達飽和,計算其Ksp。
d、利用溶度積判斷離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時,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時Mg2+和CO32-能否共存?
6、離子積與溶度積規則
7、溶度積規則的應用
a.判斷是否產生沉淀
例1. 將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時,有無磚紅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該溫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與等體積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產生?若有,計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該溫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斷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溫下,將1.0g氯化銀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銀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銀Ksp=1.8x10-10 )?
c.判斷沉淀是否能夠轉化
例4. 室溫下,向10ml飽和氯化銀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試通過計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銀沉淀 (25℃氯化銀Ksp=1.8x10-10 ,碘化銀Ksp=8.5x10-17)?
【課后反思】我的問題和收獲
化學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及審題、分析、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格式要規范化。
教學難點:
訓練和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去思維的科學方法。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
f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并說明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1) 氯酸鉀與二氧化錳共熱
(2)氫氣還原氧化銅
引入新課:(情景設計)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可
表示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講解:這說明: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質量比是成正比例關系,因此,利用正比例關系根據化學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可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講授新課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例1:加熱分解5.8克氯酸鉀,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氣?
提問:怎樣計算?(在引入的基礎上學生回答)
講解:解題步驟:設、方、關、比、算、答
設:設未知量
方: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配平)
關:找關系(寫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與計量數的關系,然后再寫出已知量與未知量質量關系,并寫在化學式下面。
比:列出正確的比例式
算:計算正確答案(保留小數點一位)
答:
說明:書寫格式
[解]:設:可得氧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鉀的質量為y ………………(1)設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關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鉀可得到氧氣2.3克 …………(6)答
練習:若將[例題1]改為:實驗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氣。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鉀?解題時在書寫格式上應如何改動?
閱讀:課本第99頁[例題1、2],強調書寫規范化。
講解: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1、根據物質的組成,在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實際是求各化學式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分子質量與化學式前邊化學計算數的乘積比是屬于純凈物之間的質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時除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必須準確無誤外,在計算時還必須將純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題格式的書寫要規范化。
3、注意單位和精確度要求。
小結:三個要領:
1、步驟要完整;
2、格式要規范
3、得數要準確
三個關鍵:
1、準確書寫化學式
2、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3、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例題2:實驗室用5g鋅粒與5ml稀硫酸反應,反應完畢后剩余鋅粒3.7g ,問可生成氫氣多少克?這些氫氣在標準狀況下占多大體積?(標況下,氫氣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題思路,特別強調為什么將(5—3.7)g鋅粒的質
量代入化學方程式計算,不能將5ml稀硫酸代入計算的原因。
板演:請一位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做在本子上。
小結:指出板演中的問題并給予更正。
練習:課本第100頁第1、2、3題
講解:足量的涵義: 適量(恰好完全反應的合適量)
足量
過量(反應后有剩余的量
總結:略
作業:課后作業:6、7、8題
教后:
第二課時:根據化學方程式簡單計算課堂練習
1、等質量的鋅、鎂、鐵分別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現需6g氫氣填充氣球,需消耗含鋅量80%的鋅粒多少克?
3、將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20g,加熱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體物質13.6g,問:
(1) 剩余的固體物質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是多少克?
4、某學生稱量12.25g氯酸鉀并用少量高錳酸鉀代替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制取氧氣,待充分反應后12.25g氯酸鉀全部分解制得氧氣4.9g,則該生所用高錳酸鉀多少克?
5、實驗室用5g鋅粒跟5ml稀硫酸反應等反應完畢后剩余鋅粒3.7g,,問可生成氫氣多少克?這些氫氣在標準狀況下占多大體積?(在標準狀況下氫氣的密度是0.09g/1L)(精確到0.01)
化學教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義;初步繪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線。
【過程與方法】
通過溶解度曲線的繪制,體驗數據處理的過程,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溶解度定義及溶解度曲線的繪制,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難點】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在之前的實驗中我們已經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鈉或硝酸鉀的質量都有一個最大值,這個最大質量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飽和溶液時所能溶解的質量。
【教師引導】這說明,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溶劑里溶質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學上,我們如何來定量地表示這種限度呢,我們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溶解度的知識。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溶解度
【提出問題】閱讀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學生回答】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提出問題】描述溶解度的時候限定了溫度、溶劑量、飽和狀態,為什么?溶解度的單位是什么?
【學生回答】溫度改變,物質在一定量溶劑中溶解的量會發生改變;溶劑的量不同,能夠溶解的溶質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義就是規定100g溶劑里所能溶解的溶質達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飽和狀態。溶解度的單位是g。
【提出問題】在20℃時,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那么在該溫度下,氯化鈉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在20℃時,氯化鈉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繪制溶解度曲線
【學生活動】根據表格“幾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嘗試繪制NaCl、KCl、五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給學生15分鐘時間來完成該曲線的繪制)
【提出問題】根據曲線能否查出五種物質在25℃、85℃時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能。說明從溶解度曲線中可以查出某物質在某溫度時的溶解度數值。
【提出問題】根據繪制的溶解度曲線,觀察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大;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從溶解度曲線中,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提出問題】繼續觀察溶解度曲線圖,在100℃的時候,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說明在同樣的溫度下幾個物質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問題】兩條溶解度曲線的交點代表什么?
【學生回答】代表兩個物質在此溫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環節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數據表、溶解度曲線都可以表示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區別?
解析:
溶解度數據表具有數據準確、來源可靠的優點;溶解度曲線能夠展示更齊全的數據,并且能夠直觀看出溶解度和溫度的變化規律。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溶解度。
布置作業:預習氣體溶解度的部分。
化學教學教案7
元素符號是根據其拉丁文名稱確定的。那么,元素的名稱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一般來說,元素的名稱是由其發現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命名的,然后由國際組織[現在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予以確認。元素的發現者在給元素命名時,往往賦予其一定的含義。了解元素命名時所賦予的含義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元素的理解和記憶。在元素的命名中,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科學家,有的是為了紀念發現者的祖國或發現地,有的是以星球或神話人物來命名,而更多的是以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它們的命名的。例如,第1號元素氫(H)是由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命名的,氫的法語為“hdrgene”。改詞源自希臘語中的hdr(意為“水”)和后綴gene(意為“產生”),因此,hdrgene原意為“會產生水的東西”;第2號元素氦(He),原意是指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由于該元素最先是從太陽的光譜中發現的,寓意“太陽元素”;第84號元素釙(P)是居里夫人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而命名的;而許多人造元素的命名則是為了紀念已故的著名科學家,如人們把第99號元素命名為锿(Es)以紀念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元素名稱的來歷多種多樣,幾乎每一種元素名字的背后都隱藏著一段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如果能深入地了解元素名稱的來龍去脈,你就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元素的發現史,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那么,元素的中文名稱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19世紀末,我國化學家徐壽在翻譯《化學鑒原》時采取了根據英文第一音節直接音譯的方法對元素進行命名。其中有一小部分元素采用我國古代原有的漢字,如金、銀、銅、鐵、錫、鉛等,而大多數是后來專門創造的新字。在常溫下,凡是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名稱都有“氣”字頭,如氫、氦、氮、氧等;凡是固態的金屬,都有“钅”旁,如鋁、銅、鐵、鉛等。金屬在常溫下呈液態的只有汞一種,故從“氵”旁;凡是固態的非金屬,都有“石”字旁,如硅、硫、磷。碘等。因此,只要記住了元素的中文名稱,根據上述規律,就很容易知道該元素的種及其單質在常溫下的狀態。在初學化學元素時,這不失為一種有用的經驗。
另外,所有元素的中文名稱均用一個漢字表示、像“水銀”“白金”“硫黃”等只是元素汞、鉑、硫的俗稱而已。
化學教學教案8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氨及銨鹽的性質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區別;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項,認識到科學使用化肥的意義;
3.學習觀察法、探究法、類比法等科學方法;
4.知道氮肥的應用對社會生產的作用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實驗探究活動中,享受發現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氨氣和銨鹽的性質;
教學難點:“噴泉”實驗的原理,氨水的弱堿性。
三、設計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礎,是解決人類吃飯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雷雨發莊稼”(自然固氮)知識的復習和生物固氮方式缺點的討論,從而將本節內容的重點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過程的教學中來。氮肥生產的基礎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節課教學重點——氨氣性質的教學。其中,氨氣與水和酸的反應是教學的重點。再通過氨的揮發性、刺激性氣味等性質,引導學生討論氨水作為化肥的缺點,在此基礎上引入固態銨鹽和氮肥知識的教學。在學習銨鹽知識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科學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義。
四、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回憶“雷雨發莊稼”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圖片] 人類已知的三類基本固氮方式。
[討論] 三種固氮方式的優缺點。強調人工固氮的重要意義,引出本節內容的教學。
[化學史話]氮是農作物生長的必須元素,大氣中游離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過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獲得的氮元素遠遠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科學家們苦苦探索了幾百年。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哈伯首次用氫氣和氮氣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規模工業合成化肥的基礎。從此,人類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氮肥,緩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資源與龐大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他也因此獲得了1918年化學諾貝爾獎。
[知識鏈接] 1. 合成氨反應條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與過。
[板書]一、工業合成氨
N2+3H2 2NH3
[過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要讓這種重要的氣體氮化合物更好地人類服務,我們必須研究它的性質。
[板書] 二、氨氣
1.氨的物理性質
[展示]展示一瓶NH3,觀察其顏色、狀態、并聞其氣味(注意聞氣味的方法)。
[小結]氨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時放出大量的`熱;液態氨汽化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迅速變冷(常用作致冷劑)。極易溶于水(體積比1:700)。
[實驗探究1] 噴泉實驗。
[觀察與思考]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現象:將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沿著導管噴入燒瓶,變成紅色噴泉。
結論:氨氣極易溶于水,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
[討論]上述產生噴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結]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大量氨氣溶于水使燒杯中氣壓急劇降低,水被吸入燒瓶形成噴泉。
[實驗探究2] 氨水的不穩定性
現象:
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
結論:
氨水易揮發,氨氣的水溶液具有堿性。
[板書]2.氨的化學性質
[小結](1)氨氣與水的反應
NH3+H2O NH3 H2O NH4++OH-
[討論]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與液氨進行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種類
粒子種類
[實驗探究3] NH3與HCl的反應
現象:
燒杯中出現白煙。
解釋:
濃氨水、濃鹽酸具有揮發性,NH3與HCl結合,有固體NH4Cl生成。
(2)氨氣與酸的反應
NH3+HCl= NH4Cl(白煙)
[思考]將實驗3中濃鹽酸換成濃硝酸或濃硫酸現象是否相同?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煙)
2NH3 + H2SO4 =(NH4)2 SO4
[過渡提問] 其實,氨水也可以作為化肥,但現在人們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穩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氣,而揮發掉促進植物生長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時,會發出來的氨氣具有刺激性氣味,給使用帶來很大的不方便。
[追問] 從前面的探究活動中,我們來思考一下,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 可以將氨氣與酸反應轉化成固態銨鹽加以使用。
[過渡] 回答得很好!銨鹽就是目前我們使用最多的固態氮肥的主要成分,對銨鹽的性質的了解,是科學使用化肥的基礎。
[板書] 三、銨鹽的性質
1.受熱分解
[實驗探究4]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加熱,試管中產生白煙,試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體。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視野] 由上述反應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熱都能分解,都有NH3產生,但不是所有的銨鹽受熱分解都能產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書] 2.與堿共熱放出氨氣
[實驗探究5]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與交流]根據上述性質,分析討論此性質有何應用?
(1)銨根離子的檢驗;
(2)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3)避免銨態氮肥與堿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書] 3.氮肥簡介
(1)銨態氮肥: NH4Cl(氯銨)、NH4HCO3(碳銨)、(NH4)2SO4(硫銨)、NH4NO3(硝銨)。
(2)其他氮肥:硝態氮肥。如:KNO3。
有機態氮肥。如:CO(NH2)2。
[問題思考]
1.檢驗氨氣是否充滿試管的方法是 ,觀察到的現象是 。
2.能否用濃硫酸干燥氨氣?
答案:1.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到管口 試紙變藍
2.不能 因為氨氣能與硫酸反應
化學教學教案9
第三章 物質的量
第一節 物質的量(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教學過程():
復習C + O2 =CO2指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在實驗中,我們可以取12gC和32gO2反應,而無法只取1個C原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那么12gC中含多少個C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習“第三章 物質的量”。
物質的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這些微觀的看不見的粒子怎樣與宏觀的便于稱量的物質聯系起來呢?科學上采用“物質的量”將它們聯系的。
第一節 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也是與質量、長度一樣的物理量。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一 物質的量
1.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長度
質量
時間
電流強度
物質的量
熱力學溫度
發光強度
單 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摩爾
開爾文
坎德拉
符 號
m
kg
s
A
mol
K
cd
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別列出了它們的單位名稱和單位符號。從中可以看出,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強調:1、物質的量表示物質所含微粒的多少,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得簡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質的量實際上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物質的量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的對象,而這里的“粒子”是指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這個基本單元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中子、質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物質的量用符號“n”表示。
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個微粒呢?
2,物質的量的基準
請大家從教材45頁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閱讀提綱:
1、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與1mol粒子中的粒子數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為 常數的值,該常數的符號為 ,其近似值為 mol-1。
規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就是阿伏加德羅常數(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這個近似值。
:做以下幾個練習
1.0.5 mol水中含有 個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 個水分子, 個氫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個H2SO4分子, 個硫酸根離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質粒子是什么?它們的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5.1個水分子中有 個電子,1 mol H2O中呢?
講述:使用摩爾表示物質的量時,應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而不使用該粒子的中文名稱。
通過上述練習能否總結出物質的量(n),粒子數目(N)、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3、物質的量與粒子數目之間的換算
n=N / NA
1、1mol H2O含 個H2O; mol H mol 質子。
2、0.5 mol H2SO4中含 個H, molO, mol 電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數的HNO3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數的H2SO4有 個 ,有相同的分子數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總數的NH3 mol。
4、0.2molNaOH含Na+ mol, 含OH- mol, 與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5、在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中制取2molCl2,需 molHCl, 其中有 molHCl被氧化。
化學教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學會應用分子的觀點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的講解、演示與學生的探究、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識物質的可分性的觀點。
2、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分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認識分子的特征。
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學過程:
設疑激思,發現問題:
1、香水為什么會散發出怡人的香味?
2、濕衣服為什么在陽光下干的比較快?
3、白糖放在水里為什么不一會就沒了,而水變甜了?發現問題。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題。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關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性的情節,提出富有思考性激發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欲望。
新課學習: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1、【教師講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發展簡史。
【得出結論】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
2、【出示圖片】a、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b、通過移動硅原子構成的文字。
【得出結論】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3、【教師舉例】說明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邊聽、邊看得出結論: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
活動與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問題】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分子看不見,水卻能看見?
【得出結論】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2、【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
【思考問題】水為什么能變紅?
【出示圖片】不同溫度下水分子的.運動
【得出結論】分子在不斷的運動著。溫度升高,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
3、【思考問題】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體,正確嗎?等式“1+1=2”成立嗎?
【演示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
【得出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運用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實驗與探究認識分子的體積和質量很小,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間存在間隔。
活動與探究三: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
1、【思考問題】前面我們做過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請同學們思考:水蒸發和水電解一樣嗎?為什么?
【得出結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回顧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討論、交流、回答。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總結歸納: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物質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從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
在講授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時,先給出電解水的微觀圖示,試圖讓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①水分解的過程中出現了哪幾種微粒,各幾個?
②這些微粒中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不變?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④從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
但結果學生對微粒模型圖不熟悉,回答前兩個問題很困難,對后面的問題就更無從入手了。這樣嘗試之后就把這節課設計成了一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只在“分子、原子關系”“物理、化學變化實質及主要區別”等處安排學生交流討論。力求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緊扣學生認知規律,以學生在哪里會想到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為主線。
化學教學教案11
學 教 學 案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化學改變了世界 第一節 奇妙的化學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91aixue.c):
[創設情景]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學生活動]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提出問題]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學習]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學生活動]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后作業]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課后記]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化學教學教案12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堿金屬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來解釋它們的性質上的異同及其遞變規律,為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二)能力目標
1、充分利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掌握學習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物理與化學性質遞變規律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量變到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堿金屬元素的性質以及跟其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講解、實驗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展示一瓶金屬鈉,設問:金屬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屬鉀,設問:金屬鉀保存在什么物質中?為什么?
[引入]這說明鉀和鈉以及鋰、銣、銫元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將從它們的`結構特征和性質等方面來進行探討。由于鈁是放射性元素,暫不討論。
[板書]第三節堿金屬元素
[板書]一、物理性質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6表2-1,堿金屬的主要物理性質并加以總結。
1、相似性;銀白色固體、硬度小、密度小(輕金屬)、熔點低、導電、導熱、有展性。
2、遞變性(從鋰到銫):
①密度逐漸增大(K反常)(鋰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點、沸點逐漸降低
[提問]推測鈁的密度和熔點沸點比銫高還是底?
[板書]二、原子結構
請學生看P36表2-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由學生小結。
[板書]
1、相同點:最外電子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
2、遞變規律: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
[講述]:堿金屬元素有原子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遞變性,而結構決定性質,因此我們推測它們在性質上存在相似性和遞變性。
元素化學性質主要由原子結構決定,請同學們根據原子結構的相似點和遞變性推出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
[學生小結]堿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因此,可以推測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它們都與鈉相似,都能與氧氣等非金屬以及水等起反應。但由于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所以它們在化學性質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也存在遞變規律。
[板書]三、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講述]同學們的推測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和事實進行論證。
[板書]1.堿金屬與非金屬反應
[學生實驗]用鑷子取一小塊鉀,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網上稍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提問]觀察到哪些現象?比較與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差異?
(鉀熔化成小球,劇烈燃燒,鉀比鈉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
[提問]從上述現象比較鈉與鉀失電子能力強弱和金屬性。
點燃
(鉀比鈉更易失去電子,金屬性更強。)
點燃
[板書]
4Li+O22Li2O
2Na+O2Na2O2
[講述]鉀燃燒后生成的是比過氧化鉀更復雜的氧化物,由于大綱和教材不要求,我們就不討論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學習。下面我們觀察鉀與水是如何進行反應的。
[板書]2.堿金屬與水的反應
[演示實驗]教材[實驗2-10]。
[討論](1)在上述實驗中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鉀、鈉分別與水反應,何者更劇烈?
(3)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2R+2H2O=2ROH+H2↑
(1)鋰到鉀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生成的堿的堿性越來越強。
(2)鋰到鉀金屬性逐漸增強。
[敘述]從上面的實驗及大量事實證明,同學們前面根據原子結構所作的推論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今后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這種方法。由于堿金屬的化學性質都非常活潑,因此,它們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態存在,堿金屬的單質都由人工制得。實驗室保存堿金屬時,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業:P40:三、四、五
化學教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目標
使掌握反應物中有一種過量的計算;
使學生掌握多步反應的計算。
目標
通過計算,訓練學生的解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學生科學生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中的一類重要計算。在介紹了有
關化學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計算,在介紹了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本節據大綱要求又介紹了反應物中有一種過量的計算和多步反應的計算。到此,除有關燃燒熱的計算外,在階段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已基本介紹完。
把化學計算單獨編成一節,在以前學過的關化學方程式基本計算的基礎上,將計算相對集中編排,并進一步討論有關問題,這有利于學生對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一個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認識,也有利于過去已學過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科學。此外,還注意聯系生產實際和聯系學過的化學計算知識。如在選擇例題時,盡量選擇生產中的實際反應事例,說明化學計算在實際生產中的作用,使學生能認識到化學計算的重要性。在例題的分析中,給出了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有些例題,從題目中已知量的給出到解題過程,都以物質的量的有關計算為基礎,來介紹新的化學計算知識,使學生在新的計算的同時,復習學過的知識。
本節作為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的一個集中討論,重點是反應物中有一種過量的計算和多步反應的計算。難點是多步反應計算中反應物與最終產物間量關系式的確定。
教法建議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是初中、高一計算部分的延續。因此本節的教學應在復習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本節兩種計算的特點,幫助學生找規律,得出方法,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規范解題步驟,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政治。
化學教學教案14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 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內容,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通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通過分析醇的結構,知道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
課標評價:
根據課標要求設計出5個教學任務,但5個任務不是均等的,從課標可以看出本節課的重點是醇的化學性質,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側重醇的化學性質的探討,設計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理解醇反應的斷鍵規律,并加強對應練習,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對于其他幾個教學目標要求知道的層次,能夠說出常見幾種醇的結構、物理性質、用的即可。
歷年考試試題評價:
幾乎每年的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都體現了乙醇的知識,重點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與金屬鈉、與羧酸的酯化反應、醇分子間的脫水反應)、消去反應、催化氧化。具體體現:
(1)學業水平考試試題:
20xx(山東省)
4.若從溴水中把溴萃取出來,可選用的`萃取劑是
A.水 B.無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氫氧化鈉溶液
分析:B選項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質:溶解性。
22.(8分)現有下列四種有機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與濃溴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號,下同),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是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是 。
(2)②發生消去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學性質:消去反應。
20xx(山東省)
6.下列物質中加入金屬鈉不產生氫氣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金屬鈉的反應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過生物發酵法制備,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種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環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為近年來人們的研究熱點之一。乳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學方法對乳酸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請根據乳酸的性質和上述信息填寫以下空白:
(1) 寫出乳酸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 寫出乳酸與濃硫酸共熱生成C6H8O4的化學方程式:
;
(3)(II)的反應類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
(2)高考試題:
20xx(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下圖中X是一種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鏈有機物,E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
請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B→I的反應類型為 。
(2)只用一種試劑鑒別D、E、H,該試劑是 。
(3)H與J互為同分異構體,J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結構簡式為 。
(4)D和F反應生成X的化學方程式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反應酯化反應、催化氧化反應。
(20xx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利用從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機物A合成抗結腸炎藥物Y及其他化學品,合成路線如下圖:
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D不與NaHC溶液反應,D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BC的反應類型是____。
(2)寫出A生成B和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異構體I和J是重要的醫藥中間體,在濃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別生產,鑒別I和J的試劑為_____。
(4)A的另一種同分異構體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寫出K在濃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分子間脫水(取代反應)
五、學習目標:
1、通過預習交流認識醇與酚的區別,能夠列出幾種常見的醇的結構、物理性質以及用途。
2、通過教材介紹、表格分析,總結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知道氫鍵以及影響結果。
3、通過知識回顧,結合分析醇的結構特點掌握醇的化學性質,能夠熟練寫出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4、結合資料介紹和生活實際了解醇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節在有機反應類型及反應規律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一定結構的有機化合物推測可能與什么樣的試劑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生成什么樣的物質的思路和意識。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推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讓他們用演繹法學習醇的性質并發展這種思路和方法,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基于醇與酚的區別以及幾種常見的醇的性質和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的規律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獨立完成,所以此環節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來完成,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對于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回顧乙醇的化學性質推測醇的化學性質,從斷鍵的角度推測產物,從而總結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應的規律。
(三)與人教版教材的比較:
編排的位置:
兩個版本都是在介紹了烷烴、烯烴、苯及其同系物、鹵代烴的基礎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為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種代表物進行介紹的,呈現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識上的比較:
人教版對于醇的介紹從整體上分析比魯科版相對簡單,具體體現:
1、幾種常見醇:人教版主要介紹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的共性之處,對于甲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沒有介紹。
2、飽和一元醇:兩個版本都對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沸點以及水溶性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表格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但兩個版本的切入點不同,魯科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3、醇的化學性質:兩個版本都介紹了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消去反應、氧化反應,但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實驗的探究作用,對于醇分子間脫水的反應只是在資料卡片上出現,魯科版則注重從官能團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斷鍵上分析規律,幫助學生理解。
結論:通過兩個版本的比較,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點知識):
1、乙二醇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2、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規律、沸點的規律
3、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的反應以及醇的消去反應、氧化反應的規律。
七、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內容及前面章節內容的學習中,已經對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從結構上簡單區分醇和酚,但是從結構上對性質進行推測方面的能力還不太熟練,尤其對斷鍵位置與反應類型間的關系上不能很熟練區分。
八、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醇的結構推測醇的性質,掌握醇的化學性質
九、教學策略:
課前準備:(學案導學)
通過導學案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填寫課前學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能夠推出飽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飽和一元醇的沸點、水溶性的規律;根據已有知識和教材資料總結醇的化學性質,能夠寫出乙醇與金屬鈉、濃氫溴酸的取代反應、乙醇的消去反應、乙醇的氧化反應的方程式。
課堂探究:(交流、檢測、講解、練習相結合)
通過小組交流之后進行課堂提問或小測的方式檢查預習作業,并對重點知識進行強化和補充,對于醇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結構對于有機物性質的重要性,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同時由乙醇的性質引導學生分別探討1-丙醇或2-丙醇的性質,知識得到提升;結合對應訓練鞏固本節知識,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十、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重點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醇的化學性質,課堂上不要把過多的時間安排在幾種醇的介紹以及飽和一元醇的討論上,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醇的化學性質的學習,造成前松后緊,重點知識模糊不清。
2、注意課本知識的整合:課本上是從吸引電子能力的強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結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可以把此環節變為知識的總結來處理,學生掌握了醇的反應之后,再來看鍵的極性以及斷鍵就更好理解了。
化學教學教案15
【學海導航】
1、了解物質的聚集狀態以及聚集狀態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2、理解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氣體摩爾體積概念,以及與氣體,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
【學習方法】
通過課堂老師的講解,課前、課后多看書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學習過程】
〖問題創設1〗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固體有一定的形狀,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固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氣體容易被壓縮,而固體、液體不宜被壓縮。
為什么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的某些性質存在差異?與這些物質的微觀結構有何聯系?
一、物質的聚集狀態、結構和性質
通過學生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表1—3:
物質的聚集狀態微觀結構微粒的運動方式宏觀性質
固體
液體
氣體
〖問題創設2〗通過前面學習,知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質的體積是否相同?。
〖學生活動〗思考,并通過計算填表1—4:
物質摩爾質量/g·mol—1密度1mol物質的體積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條件(溫度、壓強);
②微粒數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間的距離等。
2、在一定溫度和壓強時:
(1)1moL固體或液體體積;
由于,所以體積。
(2)(1)1moL氣體體積;
而氣體,所以。
三、氣體摩爾體積
1、定義:將氣體所占的體積稱為氣體摩爾體積,用符號" "表示。
2、注意點:①研究對象為氣體;②單位;③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約為。
3、氣體體積(V)、氣體摩爾體積(Vm)、物質的量(n)三者關系:
【例1】13。0g鋅與足量的稀鹽酸完全反應,最多可收集到多少體積(標狀)的氫氣?
【練習1】計算在標況下,至少需要多少體積的氫氣與足量的氧氣反應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應注意哪些問題?請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改正。
(1)在標準狀況下,1molH2SO4的體積約是22.4L。
(2)1molCO2的體積約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數相同,所占的體積也相同。
(4)標準狀況下,O2的體積約為22.4L。
(5)1molH2在20℃時體積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所占體積約是22.4L。
(7)當某氣體的體積為22.4L時,它一定處于標準狀況下。
高一()班姓名學號成績
【達標訓練】可不要做錯噢!
1、相同狀況下,下列氣體所占體積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標準狀況下,將1g氦氣、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氣混合,該混合氣體的體積約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條件下,下列各組氣體中,分子數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質:①0。5mol NH3 ②標準狀況下22。4L He ③4℃時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數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體積的兩容器內,一個盛一氧化氮NO,另一個盛氮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若容器內溫度、壓強相同,則兩容器內所盛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總數B、質子總數
C、分子總數D、質量
6、448mL某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質量為1。28g,該氣體的摩爾質量約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氫氣分子和a mol氦氣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數B、物質的量C、質子數D、體積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含有NA個氦原子的氦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3NA
C、在常溫常壓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物質聚集狀態教案
D、在標準狀況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
9、如果a g某氣體中含有分子數目為b,則c g該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22。4L/mol就是氣體摩爾體積
B、非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不可能為22。4L
C、標準狀況下22。4L任何氣體都含有約6。02×1023個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22。4L
11、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的理想氣體,影響其所占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徑的大小B。分子間距離的大小
C、分子間引力的大小D。分子數目的多少
12、氫氣、氧氣、氮氣各10g,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數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兩種金屬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是8:9。將兩種金屬單質按物質的量之比為3:2組成1。26g混合物。將此混合物與足量稀硫酸溶液反應,放出1。344L(標準狀況)氫氣。若這兩種金屬單質在反應中生成氫氣的體積相等,則A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B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
14、標準狀況下,CO2和CO的混合氣體15g,體積為10。08L,則此混合氣體中CO2和CO的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奧賽鏈接】普通班可不做,重點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組成的混合氣體在同溫、同壓下與氮氣的密度相同。則該混合氣體中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的體積比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潔器,一畝森林一晝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氣,即在標準狀況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個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氣,合____________個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態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燒,反應方程式為:XY2(液)+ 3O2(氣)= XO2(氣)+ 2YO2(氣)冷卻后,在標準狀況下測得生成物的體積是672mL,密度是2。56g/L,則:
①反應前O2的體積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兩元素的質量之比為3:16,則X、Y兩元素分別是_________和________。(寫元素符號)。
【化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優秀教案10-23
化學水教學教案12-17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2-13
初中化學教學教案01-21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1-18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09-28
化學教學教案集錦15篇12-30
化學教師教學設計教案08-29
化學的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