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于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欲望和興趣。
②引導學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 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 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 ①采用提問、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通過“想一想”,利用彩色圖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③課后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專刊、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 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 1課時
8.教具準備 ①自制本課知識結構圖。②自制學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識圖片2~3張。
9.學具準備 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鐘)
四、教學過程
1.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后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里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 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①為什么要學習地理(13分鐘)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后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圖,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鐘)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筑路、治理環境等等”
③怎樣學好地理(13分鐘) 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么內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類有什么關系──用什么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專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觀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鐘) 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后小結(5分鐘)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系。本節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為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出穩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跡等內容。注意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內容后,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狀并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通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為原因,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黃河的基礎;
(2)、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3)、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學習地理為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的重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布”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分布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布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第2 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 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 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 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 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 造船、汽車、機 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 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 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小結:
總 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 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 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 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 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 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 位置和范圍、國家
1、 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 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 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 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 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 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 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 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 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 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 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 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 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 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 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 "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 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 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 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 "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 的平均溫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 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游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游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 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 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10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8篇05-13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7篇04-28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五篇03-31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七篇06-07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9篇03-15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5篇03-14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6篇03-11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10篇03-11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匯總8篇03-10